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01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0
天主教伍華小學 聖像畫「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
(本報專題)天主教伍華小學於本學年舉行「聖像畫 ——『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Marina Carmel Cindy)向學生介紹聖像畫的顏色神學及宗教意涵;並在寧靜的聖堂環境下,由她彈奏豎琴, 讓小朋友在靜默中為家人、師長、患病者及香港社會等默禱。 活動剛於十一月廿五至十二月二日舉行,在該校旁的善導之母堂祭台上,放了多幅聖像畫、聖經書籍及蠟燭,全校廿四班學生輪流在上課時間,由教師帶領到聖堂,圍著聖像畫席地而坐聆聽聖像畫員的講解。在半個多小時的課堂上,學生了解聖像畫中不同顏色的代表意義,又認識其中的宗教意涵;並在豎琴的樂聲下,看著聖像畫默禱。 學生小息到聖堂  為同學、為香港祈禱 此外,聖像畫員吳景萍在小息、午間活動時亦會為到聖堂祈禱的學生,繼續彈奏竪琴。而在十二月二日的小息時段,便有約六十位學生來到聖堂看著聖像畫祈禱。 其中,五C班陳凱晴在小息時對本報說,最初「以為聖像畫是使用木顏色」,但在聖像畫員的講解後,明白聖像畫使用天然的物料而寫成。她認為豎琴的樂聲,使她心靜下來祈禱。凱晴為學校風紀,所以在午間活動時,需帶領同學到聖堂祈禱,而她亦會參與其中,一起祈禱,「希望同學能更謹慎說話」。 同是五C班的馮子恩,認為聖像畫的顏色代表著不同意思,為她最為深刻,「耶穌的衣服用了紅色和藍色,紅色代表犧牲,藍色代表潔淨」。而五D班吳柏軒是一名輔祭,他從課堂中明白聖像畫的每處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例如「門徒的嘴巴比較細小,代表要謹慎說話」。 子恩及柏軒也認為在豎琴聲下看著聖像畫,讓他們在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下祈禱。而他們都特別為現時的香港社會祈禱,其中子恩居住在黃大仙區,她說不時會看見街頭上的衝突,所以藉著這次的默禱時段,為香港祈禱。 默禱中與天主交談 學生在小息的祈禱時段內,各自默禱時,有些會走到聖像畫員吳景萍旁發問。吳景萍指出有些小朋友說「我第一次這麼近看見聖母」、「我不懂得祈禱」、「我很累,但想留在聖堂裡」。她說,聖堂就是天主臨在與人一起的地方,而活動讓小朋友與天主有一個只屬於他們的空間, 「只要他們願意來,天主就會擁抱他們。」她亦補充, 活動中的默禱環節,亦是希望學生能有一個與天主交談的時間。 是次活動由學校的宗教科及視藝科合作,宗教科科主任李展慧說,到訪不同聖堂時,會看到很多壁畫,但許多時不懂得閱讀畫內的含意,「為甚麼鼻子會特別挺直、眼睛特別大、嘴巴特別小?」因此,她期望此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及接觸天主;並能藉著認識和效法聖像畫內聖人的德行,追隨天主。 李老師說,全校只有約二十位學生為天主教徒,但因為許多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到舒服、安寧,所以在小息時也會自願排隊到聖堂祈禱。在小息時段,學生都會寫上祈禱文,並展示在牆壁上,「許多都特別為健康祈禱」。 而視藝科主任鄧秀麗指出本年「眾裡尋祂」的主題為「聖人系列」,去年亦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為學生舉辦聖像畫講座,讓他們初步認識聖像畫的意義。而這次的課堂則結合了視覺元素及宗教的意識,使學生能多角度的認識聖像畫。 天主教伍華小學校長林漢堅期望透過是次聖像畫活動,讓學生知道天主教活動是多元而具深度,透過靜觀、歸心祈禱、聖像畫等不同方式,「多元的讓學生接觸天主教不同的靈修幅度」。(吳) 
kjy08_20191013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9.10.11
創作天地 2019.10.13
布偶大象  我喜歡大象,經常看大象紀錄片、繪畫大象和模仿大象的形態。爸爸媽媽工作忙碌,生日前夕,他們送了一個大象布偶給我。他們送過生日禮物後,便外出工作了。我感到十分寂寞,便抱著大象布偶,沒精打采睡覺了。 夜深,我醒來了。惺忪的眼睛看見大象布偶閃閃發光,慢慢地變大。我有點害怕,但看見牠友善的樣子,便安心起來。大象布偶叫我騎在牠的背上,帶我外出逛逛。 大象布偶帶我到遊樂場,太夢幻了,布偶竟然可以滑滑梯!我們還玩了咖啡杯、摩天輪和過山車。我們餓了,便到附近的甜品放題餐廳。 大象布偶把一大堆香蕉船和芭菲放在身前大吃一頓。我拿了大象造型的糕點,真是美味極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十分滿足。 我們到動物園看真正的大象。大象捲起長長的鼻子,如水管般噴水。我高興極了,從未試過那麼興奮。我們一邊看大象,一邊談生活趣事。 天快亮了,我抱著大象布偶回去。我依依不捨地問:「大象,我們能再見面嗎?」大象布偶笑了笑,便變回原形。接著,爸媽回來了,說:「生日快樂!今天我們放假,一起到遊樂場吃甜品放題,到動物園看大象,好嗎?」我笑了笑,便跟爸爸媽媽出發了。 尹日臨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  六A 秋天的景色 在一個暖和的秋天,你可以看見甚麼?而我就看見了街上光晃晃的大樹,為甚麼?  因為在秋天的最尾和冬天的開始這中間,樹葉自然從一棵棵大樹上落在地上。所以人們稱這個現象為「落葉」。 在這個暖和的秋天,我感受到溫暖,每個孩子的臉頰上都露出滿足和開心的笑容。使我在每一條街道上都感到一種溫暖、滿足和快樂呢!  這些都可以使任何人感到溫暖、滿足、快樂和開心的秋天。 張紫熒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六思 學校開放日 今天陽光明媚,我的心情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樣燦爛,因為今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  能夠幫助其他同學的時候到了,黃老師誠邀我到學校幫忙主持視藝科的攤位活動。當我知道這個消息後,我雀躍得跳了起來。開幕禮在一樓舉行,而我們的攤位在七樓,所以參加者還未來到時,我們的攤位真是門可羅雀。 等了一會兒,突然有一群人湧進了視藝室,我們要接待這麼多參觀者,一下子有點手忙腳亂。而一向被人照顧的我從來不曾感受忙碌的生活,現在真是親身體會到了。為了安全,焗顏料卡的工作就交給專業的老師,其餘的剪貼和蓋印章的工作就讓我們來做吧。 過了一會兒,我「特別」的客人來了,他就是我的弟弟。我已經為他準備了卡片和繪畫的項目。但他創意念頭頗多,別具匠心地畫了好幾幅動畫人物「小叉」的人像,畫像十分有趣。 開心的時間過得真快,下午四時半,我們便開始收拾工具。回想起這一天開心的經歷,我的心仍感到興奮無比的。這次的開放日讓我學懂了如何與人合作,我發現幫助別人時,自己的心裡總是甜絲絲的,「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是對的,我今天真是獲益良多呢!  胡尚蕎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六C 為難的抉擇 今天早上,班主任走進教室,他說:「一年一度的明愛賣物會就快到了,請同學們積極參與和支持。大家可以購買遊戲券,或者選擇捐出自己的物品給有需要幫助的人。」 聽到老師的號召,同學們都議論紛紛,究竟該買遊戲券還是捐出物品呢?我也陷入了沉思。如果買遊戲券就需要用上零用錢,剛好我最近又想買一個新的娃娃玩具; 捐出物品,我又有些捨不得,那些可都是我喜歡的玩具。這可怎麼辦呢?  放學回到家後,我把我的困擾告訴了爸爸和媽媽。爸爸微笑著問我: 「你知道甚麼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嗎?」這個時候,媽媽拿起花瓶裡的玫瑰花,對我說:「你試一下把這朵玫瑰花送給媽媽。」我高興地說:「好啊!」媽媽接過我送的玫瑰花後, 又叫我嗅一下自己的手。「媽媽真奇怪。」我心裡一邊想, 一邊嗅著手。 「嘩!真香呢!」我疑惑地望著媽媽。媽媽笑著說:「有句諺語是:『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意思就是當你將快樂和幸福送與別人時,你也會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聽完媽媽的一番話後,我的臉一下子紅了起來,為自己早上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真不該只想到自己的感受,我應該要學會幫助別人和學會分享。我決定不僅要買遊戲券,還要捐出物品給有需要的人。我彷彿明白了甚麼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此時此刻,一股暖流從我的心底湧出來,我感到無比的滿足。我會和家人一起踴躍參與賣物會,大家既可以玩遊戲,又可以幫助別人,真是一舉兩得啊!  蔡洛彤   天佑小學  四智
kjy01_201901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8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環保雕塑藝術展《變・_》
(本報專題)強烈颱風山竹橫掃香港後,大量發泡膠碎和水樽等垃圾被沖上岸;印尼抹香鯨屍體胃裡被發現有五點九公斤塑膠垃圾……這些新聞都促使社會大眾關注環保議題。香港每年產生約六百萬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其中逾半透過堆填方式處理,你可曾想過廢物也可以物盡其用,並化身為有用的物件?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為鼓勵學生保護大自然並關心環境,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二至十三日,在學校禮堂舉辦「環保雕塑藝術展」,讓學生參與環保創作、培養藝術美感的同時,亦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問題。 一連兩天的藝術展以《變._》為主題,展示六級共三十件作品,各班運用不同廢物如汽水罐、廢紙、膠樽和紙皮等製作。該校視藝科教師吳汝慧指出,這主題鼓勵學生運用廢物去創作,「把不再用的物品變成有用的藝術品」 。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除了培育學生的學術與品德外, 也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該校有十八位視藝科教師,他們每年就不同主題舉辦藝術展讓學生創作,其中於二○一七年則舉辦「普普藝術展」。 吳汝慧認為,平日學生學習繪畫技巧,而在分組籌備藝術展作品過程中培養解難、合作和溝通等能力,故此「 藝術展會設定可塑程度較高的主題,讓學生發揮和討論」。 呼籲大眾保護動物 為籌備藝術展,該校視藝科教師去年六月便開始訂立藝術展主題,而在九至十月,學生則會就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然後從中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往後三星期的九堂視藝課中完成作品。 視藝科教師周君瑜所負責的五勤和三信班,學生創作了有關動物的作品。周君瑜認為,這類型的活動讓學生「不只著重個人的興趣和成績,也締造團體成果」。她續說,因著這是團體創作,藝術天分不高的學生也可以在分工中尋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從而獲得滿足感。 其中,五勤班學生陳嫣然介紹作品《變.動物.獅子》時指出,很多人會保護弱小的動物,但有時會忽略形象較強勢的動物,故此她希望透過作品喚起參觀者去愛護各類動物。 三信班學生馮昊霖在介紹作品《變.動物.兔子》時指出,作品運用了多種廢物製成,如兔子身上貼滿紙碎、五勤班提供的樽蓋成為兔子的眼睛、糖果罐則用作充當兔子的尾巴等。他指小白兔是弱小的動物,「有人反對吃狗肉, 但甚少人反對吃兔肉」,故此該班希望更多人保護這種弱小的動物。  這兩班作品的下方,放置了數個由廁紙筒和包裝紙砌成的心型,外邊圍著聖誕裝飾,一閃一閃的。馮昊霖指這些心型代表他們對大自然的愛,也表達對眾人愛護大自然的盼望。三信班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許多廢紙,馮昊霖從中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浪費了紙張,他從這次藝術展「學會物盡其用,除創作外,廢紙也可以用作數學算草紙」。 反思大自然對人的貢獻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藝術展中,作品除了描繪動物外,也以刻劃樹木的面貌為多。五愛班的藝術大使顏曉晴表示,他們在學校易於浪費紙張,她所屬班別創作了《變.生命樹》。曉晴希望作品能讓人反思樹木的莫大貢獻,從而善用資源。 該作品參考了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作品《生命之樹》,以報紙及紙皮為主要材料,除放有以報紙製作的樹葉外,亦包括颱風山竹過後在校園內收集的落葉。 而在這生命樹下,五愛班學生亦用紙皮及報紙製作多種因大自然遭受破壞或人類捕殺而瀕臨絕種的動物,例如是大象、北極熊和熊貓,期望提高眾人對保護瀕危物種的意識。 在這兩天的藝術展中,學校禮堂播放由學生拍攝的影片,向參觀者分享環保藝術知識。學生在欣賞別班的作品期間,教師在旁逐一介紹。此外,該校家長、區內的四間幼稚園師生、友校校長及多位校監神父亦蒞臨參觀,由五和六年級的藝術大使介紹作品。是次展覽過後,學生的作品將會於二○一九年在校內展出,或送贈予有興趣接收的學校。(吳) 
kjy01_201804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4.07
第五屆香港觸感藝術節 觸感生情 放開視覺框架
戴上眼罩,右手執手杖, 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心神有點不寧,左手開始向前亂摸,像要抓住那根救命浮木,讓自己心安⋯⋯  (本報專題)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大華銀行及發現號舉辦的第五屆《香港觸感藝術節》於上月舉行,活動希望參加者撇除視覺,用其他不同感官去感受藝術。參加者會蒙上眼睛,由視障人士帶領接觸由視障及健視藝術家聯合創作的藝術品。今次主題為「觸感生情」,講述生命中五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關係、呼吸、水、食物和溫度,誘發出不同體會。 視障人士: 這個展覽較多互動 心光學校的學生亦有參觀展覽。雙眼只餘一兩成視力的陳柏伊感覺很特別,作品可以嗅、可以摸,其間她便嗅到植物的香氣。而左眼失明、右眼只餘五六成視力的李嘉裕則認為在黑暗中觸摸和真實看到物件很不同,「例如一個蘋果,認真摸會摸到它的花紋和層次感, 這是我們平時不會留意的」。 嘉裕表示,他們曾參觀科學館,相比起來這次有較多互動,因為這些展品可以觸摸。他提到看其他博物館的展品時,只能大概看出外型,但如摩打等仔細的部份便要導賞員描述。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節目統籌鄭慧君(Scarlette)提到,坊間的藝術節及展覽都是眼看手勿動,「但這種展品必須用手觸摸,不然就欣賞不到作品」。 令柏伊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自由的空氣》,草地上的乾花及香包,讓她完全明白藝術家所表達的意思。嘉裕認為最重要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平時可能靠眼睛便知道這是甚麼,但今次觸摸完再細心想可能有另一意思,「最記得有作品是一個人形公仔在睡覺,牀上有石頭,初初以為是鼓勵人去親近大自然, 但原來是訴說脊椎痛而失眠的感覺,帶給我不同想法」。 心光學校也有視藝科,學生主要製作立體作品和陶瓷,柏伊指他們需要將作品湊得非常近雙眼去製作,但最重要是有耐性。看完展覽後,嘉裕得到啟發, 希望將藝術與他所喜歡的數學結合,用數字畫畫。 健視參加者: 太多觀感刺激反而不能寧靜 參加者Jeff稱平日經常依靠視覺,如上網、打機等,在體驗中合上雙眼感到很寧靜。其他參加者也同意,因為平常要上班, 很久沒嘗過這樣舒服,很享受這種感覺,也感到安心和有安全感。Je f f明白到身處靜寂,放慢自己,才能感受當下,「有時太多觀感反而靜不下來」。 Scarlette稱有健視藝術家曾提出希望看到曾觸摸的藝術品,但團隊認為這樣便會比較:「原來剛才摸不到的東西是這樣的。」她認為不是見到所摸的東西就是百分百體會到作品意思,而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展品,摸到甚麼就是甚麼,「藝術沒有標準,也沒有固定答案,是個人觸感的藝術體驗」。她亦提到有導賞員認為,比起現實場景,觸摸藝術品的想像空間更大。 Jeff(見右圖)透過作品,感受到失明人士的無奈和不安,例如有一本書,他感受到書的厚度和紙質,但卻為看不到字而感到無奈。不過,他其中一名參展藝術家的朋友雖然在作品中表達出自責及無奈,但他表示朋友在現實中仍然努力生存,現在還學習烹飪。正如另一件作品《舌尖的思念》中,每人抽出的食物都不同,他認為能比喻當命運來到時要接受和面對。而另一件作品是要蒙著眼的參加者圍著扮飲茶、經驗用茶壺沖茶,雖然沒有水,但他能感受到視障人士生活的困難,「在現實中,視障人士真的可能會燙傷」。 節目統籌: 從不同面向欣賞藝術 Scarlette(見左圖)強調展覽最主要目的不是認識視障人士生活, 而是用不同面向去欣賞藝術。她表示,觸感藝術節一直在演變——最初讓參加者也能用視覺觀賞展品,但卻會有人問:「是否可以觸摸?」可見很難避免觀者以視覺作為第一感官,因此今年完全撇開視覺, 啟發參加者用其他感官欣賞藝術。 她認為若要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始終需要公眾教育,「大眾普遍接受他們,甚至過於熱心」。她舉例有熱心人士在港鐵會讓座給視障人士,但他們未必想坐,因為他們只要站在柱前,至下車時向前行就可以,對他們來說坐下更麻煩,「有失明人士因拒絕坐而被罵為何不讓別人幫忙,但人們提供協助時也應該了解對方有沒有需要」。 後記:當我戴上眼罩進去體驗不久,已有參加者因恐懼而走出展覽廳。但現實中,有那樣一群人,即使看不到繽紛色彩,他們依舊沒有放棄探索與前行,去觸摸充滿質感的形狀,去品嘗充滿回憶的味道,去感受充滿變化的溫度;是他們,用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和我們一同生活著的世界。(妤)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MHeiHK; min-height: 25.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3.0px;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007fc4}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5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6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c7379f} span.s1 {font: 12.0px MHeiHK; color: #000000} span.s2 {font: 11.0px MHeiHK}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min-height: 25.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007fc4}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span.s1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color: #000000} span.s2 {font: 11.0px MKai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