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30120
icon39
與眾同樂
2013.01.20
樂在意大利
意大利的政治及經濟發展,見證歐洲文化及藝術的轉變。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主義發源地佛羅倫斯, 十七世紀巴洛克音樂氣息蓬勃的商業重鎮威尼斯,再到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版圖,由各意國城鎮擴散至歐洲各主要城市,廣受追捧。幾百年間,意大利音樂文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雖然二十世紀嚴肅的音樂裡,不再見證太多意大利音樂作品主導歐洲嚴肅音樂市場。又因為電影工業的普及,有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集中從事電影配樂。從社會及經濟角度來看,產業轉型、科技進步等因素,都會改變音樂聽眾口味,影響作曲家的創作種類。但意大利音樂依然膾炙人口,韋華第(Vivaldi) 的《四季》協奏曲,威爾第(Verdi)的歌劇《蝴蝶夫人》及《茶花女》,幾百年來在世界各地劇院無間上演。音樂學院莘莘學子都努力學習,研究如何演繹殿堂級歌劇中的角色。究竟意大利的音樂家,有何特別寫作音樂手法,讓世界各地聽眾著迷?  意式旋律 音樂標誌 大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都重視旋律美。從巴洛克時期較小型作品開始,優美的旋律彷彿已成為作品能否名留青史的重要元素。特別是聲樂作品,動人的旋律配合抒情歌詞,成為了往後意大利歌劇創作藍本。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史格拉蒂(A.Scarlatti)是其中一位建立抒情調(ar ia)的代表。他擅長以三拍子及三段體曲式創作短曲。因為上、下行的旋律通常徘徊在特定音區,沒有過高或過低,聽起來會較悅耳。日後的古典樂派作曲家,都被這種人聲作品旋律吸引。積極創作甜美的旋律,運用轉調、延伸、倒行等作曲手法,富結構地組織多樂章音樂,交織出大型藝術作品。 意大利浪漫派大師:威爾第 至十九世紀中葉,意大利音樂已被公認為最具旋律性的歐洲音樂;其語言富有高低調性及節奏感,韻母清楚響亮,容易掌握。配以出色管絃器法, 歌劇中的角色性格、感情都鉅細靡遺的表現出來。2013年更標誌著浪漫風格歌劇大師威爾第出生二百年。在香港,不同音樂廳都安排了該作曲家作品音樂會。筆者最近正在排練威爾第的《安魂曲》。這套作品採用天主教拉丁禮,以合唱及管絃演出。其中一個選段,原本是威爾第為紀念其前輩,另一位意大利歌劇大師Rossini而寫的。當時,威爾第的同輩希望各人均能創作一些短作品,於Rossini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可惜,因為各人意見不合,所以計劃亦告吹。威爾第卻把該段旋律,加入其《安魂曲》, 成為廣傳後世的重要作品。
kjy02_201301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13
福德學校樹人60載 紮根龍城 風雨冋路 2
   重視成長 培育潛能 近年,該校積極推廣演藝教育,將舞蹈、戲劇,甚至聲樂訓練(高年級)納入常規課程,旨在給予每個學生發展潛能的機會。劉校長認為演藝教育不單能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可提升自我形象和建立團隊精神。「我以往曾帶領籃球隊出賽,同學們得到區際亞軍佳績,卻始終覺得自己輸了;但藝術表演不同,只要你在台上有表現,便必定會有掌聲,可以享受努力換來的讚賞」,劉校長解釋。「起初也有男生表示不喜歡跳舞」,但最後由二十多名男生參賽的群舞《青蛙仔》得到全港比賽的獎項,劉續道,「這證明每個人雖能力不同,都有成功可能,而學業成績並不是唯一量度成就的尺。」 為慶祝60周年校慶,該校早前舉行攝影及標誌設計比賽,就讀六年級的鄧子珊在標誌設計比賽中結合六十、校徽和花草植物的元素,作品得到優異獎。六年級的蕭漪澄補充,「校內有很多植物,我們都習慣了蝴蝶、蜜蜂飛入教室,它們就像是福德的一份子。」子珊表示老師十分親切,可以聊心事,不同於她昔日就讀的學校,「希望學校有更多60周年,他日我有了孩子也可讓他到這裡讀書!」同級的林頌恩亦表示老師不會給他們壓力,很享受校園生活,「我哥哥也是福德的舊生,他經常回來探訪;畢業禮上總看見有些師姐流淚,我想我畢業時也會一樣。」 該校亦藉此機會,在有60年歷史的第一期校舍成立校史室,設相關展板及展品。劉校長強調:「我們希望學生透過了解母校歷史得到歸屬感,也希望他們以涂神父及福德主教作榜樣。」(澄)         福德主教(Bishop Francis Xavier Ford, 1892-1952)  已故福德主教屬美國天主教傳教會,於1918年抵達中國傳教,在廣東陽江及嘉應渡過34年,為該會首三名海外傳教神父之一。1935年,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他擔任嘉應教區第一任主教。福主教熱愛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盡量本地化。他尤其愛護青年,除教導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斷把天主的喜訊傳給他們,更為培育和訓練中國年輕司鐸成立一所神學院。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福主教和其他瑪利諾會的神父和修女, 被視為美國間諜。美國加入韓戰後,情況更每況愈下。經過中方四個月的調查和審問後,1951年四月,福主教被捕,被判從事間諜活動,判處終身監禁。獄中,他的健康急轉直下,1952年於獄中逝世。瑪利諾會涂挽靈神父與福主教在嘉應傳教時甚為熟稔,涂神父為記念他,創校時以福主教名字命名。福德學校於1975年轉交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   
kjy03_2012120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09
走進心裡:讀陳致元《想念》與《很慢很慢的蝸牛》
     好多年前,在書店看到《想念》,翻開它,我很快便隨著少女的腳步,開始了一次尋訪之旅,尋訪甚麼?不到最後,你沒法猜透。在《想念》最後的一個跨頁裡,墳頭上的小花,真教人「心有戚戚焉」。原來,懷想從來不因時間流逝而消減,陳致元的畫筆一下子寫到我十多年來對母親的追念。《想念》是一本無字書,每一次跟大朋友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只需要播放一段輕柔的曲子,讓讀者靜靜地在音樂的伴隨下,像看電影般把故事讀完。當最後一個音符都逝去了,那永遠不能忘懷的愛,便默默地沁進心裡。 也許有人認為《想念》題材敏感沉重,但從火車到達終站,讀者便看到女孩的三位好友,還有一條小狗,隨之而來的是鬼臉、花環、歡呼,還有滿天的散花,陳致元不單為讀者佈置了歡快的景像,還寫到了孩子天真的玩耍與純樸的友情。其後,四個小孩, 兩輛腳踏車,就在田野與山路追逐嬉戲。那一條與孩子形影不離的小狗更是創作者匠心獨運之作,看!牠有時會在孩子的比賽中推波助瀾,有時卻打頂草帽,坐在水溝邊,旁觀孩子的水戰。在創作上,陳致元從沒有忘記孩子,《想念》也因之而充滿童趣。 我們都知道蝸牛很「慢」,不待創作者再三強調「他走路很慢、很慢、比自己說話的速度還慢。」「慢」早被標籤 —— 沒有效率!吃虧! 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讓讀者重新審視「慢」。好慢好慢的蝸牛要爬到葡萄樹上吃葡萄,但牠的想法很快便惹來蛇和青蛙的嘲笑!  嘶……嘶……蛇行的速度驚人,很快就滑到樹上,可葡萄還未成熟, 酸得蛇把葡萄吐出來。 哇……哇……青蛙的後腿真壯,一下子就跳到樹上,舌頭一伸,捲進了好幾顆葡萄,可葡萄太硬,青蛙只得把它吐出來。 蛇行的速度與青蛙躍跳之快,竟沒有為牠們帶來好處, 快與慢,成與敗,原來並沒有定量。《很慢很慢的蝸牛》最令我心動者,不獨是創作者的生活哲學 ——「慢」,還有他永遠沒有忘記為孩子的創作理念。於是,當很慢很慢蝸牛遇上很慢很慢的毛毛蟲,他們所開展的一段長征,其實摻雜著溫情與激情。 蝸牛和毛毛蟲一邊爬,一邊聊天,偶爾會停下來聞聞花香,生活中原來到處都是美。 蝸牛會一邊爬,一邊會畫畫給毛毛蟲看, 因為牠愛畫畫,也願意與毛毛蟲分享。 蝸牛和毛毛蟲曾一起擺脫蜘蛛的誘惑,沒有變成牠的晚餐,他們多麼的同心同德。 走累了,蝸牛和毛毛蟲便會躺在葉子上,享受舒服的涼風和美麗的月色,生活真有說不出的寫意。 在長途跋涉中,蝸牛和毛毛蟲會一起用力往山坡上爬,然後又歡快地往山下滑,苦與樂,共生也共享。 終於,蝸牛和毛毛蟲爬到葡萄樹上,但樹上只剩下一顆,並且快要爛掉。面對蛇和青蛙的再次嘲諷,毛毛蟲傷心得哭了起來。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卻有不一樣的建議 —— 爛熟的葡萄不單可以做甜美的三明治,還可以邊吃邊玩,吃出好多動物的形狀,《很慢很慢的蝸牛》委實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空間。吃過甜味的葡萄三明治後,蝸牛和毛毛蟲計劃去吃蘋果。讀者翻過這一頁,目之所遇,是一顆懸在樹上的青蘋果,在暈黃的月亮下,讓人垂涎。這一幕該應是圓滿的結局,然而,創作者卻再一次走進讀者的內心,教他們感動 ——  翌日,蝸牛把變成蛹的毛毛蟲放在背上,慢慢地往蘋果樹爬去。不知過了多少天,毛毛蟲終變成美麗的蝴蝶,並帶著蝸牛飛往蘋果樹去。在這一刻,天空上第一次出現蝸牛,而這一隻蝸牛竟不忘叮囑毛毛蟲 —— 不要飛得太快哦!既然能飛,為甚麼不要飛得太快?原來,飛得太快,蝸牛和毛毛蟲便會錯失很多美好的、難忘的時光,而這些時光只永遠屬於他們倆。 從創作第一本作品始,陳致元總不忘孩子,無論是看似沉重的《想念》,抑或滿載哲思的《很慢很慢的蝸牛》,故事中佈置了很多孩子最愛的玩耍與遊戲,折射了作者在兒童本位的洞見與掌握。我常想,《很慢很慢的蝸牛》雖屬兒童圖畫書,但讀者的年齡層跨度可真大。假如我是一個小孩,讀是書,不單找到「自己」,還深深體會可貴的友誼。假如我是青春的男孩或女孩,在蝸牛和毛毛蟲身上,我嘗了戀愛的感覺。到如今稍有年紀,我感動於「慢」的哲學,並由它而生的生活態度。 陳致元以作品悄悄地走進讀者的心裡,牽繫了一種知心體貼的感動。  
kjy13b-20121125
互動閱讀
2012.11.25
Be A Perfect Person In Just Three Days 三日修行,變得完美
有些人想成為太空人,或是芭蕾舞蹈員,又或是修理水管的工人。但米路卻想變得完美。 這個故事源於圖書館,米路正在埋首書架,找尋一本嚇人的怪獸故事書。忽然,一本書從最高的書架上掉下來,擊中了他的頭部。首先他先檢查自己疼痛的頭骨是否還是完整一塊,然後他拾起那本書。那本書的封面叫「在三天裡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它不像米路讀過的怪獸故事書。 那作者銀魚博士的照片在封底,與米路心目中的作家形象沒有一分相似。他穿著一條貌似會掉下來的寬闊斑馬間條長褲,一件缺了兩顆鈕扣和印著棕櫚樹的襯衫,一雙連指手套,一個小丑的鼻子,只有半邊的蝴蝶領結,和一頂兩邊豎著羽毛但中間凹陷的帽子。銀魚博士正在咬著一個熱狗,芥末正沿著面頰流到下巴。如果你要找一個人去教你如何變得完美,銀魚博士絕不會在你的名單上佔很高的位置。 可能當一個人被書擊中,會令他的腦袋有一點混亂。米路感到那本書好像是故意從書架跳下來,抓著他,並大聲呼叫「閱讀我吧!」此外,它很薄。大概不需要太多時間讀完它。 米路打開書的第一頁,全身倚靠著牆壁,開始閱讀。 〈第一章〉 我知道你在想甚麼! 你知道你在想甚麼嗎?你在想:「打扮得這麼可笑的銀魚博士,怎麼可能教我變成完美呢?對嗎?」 米路點點頭。  「嗯,我可能不像我樣子看上去那麼愚蠢。畢竟,我猜到你所想的,對嗎? 你剛剛上完了完美課程的第一堂課。事物的外貌不一定反映真實。 現在你可以揭至下一頁。」 米路真的做了。 巫卓禧 聖保羅男女校 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