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61225sb
prieststory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16.12.24
彌撒前後的親切共聚
這個主日,夏志誠輔理主教重回熟悉的聖文德堂主持彌撒;彌撒後, 他站在聖堂門外為教友送上祝福。一眾孩子衝過去向他們的「夏神爸爸」問好。 小希:(捉緊主教的手)夏-主- 教!很久不見!  主教:你們都長高了!(比劃著小希以前的身高)我也很懷念仍是聖文德堂司鐸時,彌撒前後在聖堂門外歡迎、歡送教友的時光。記得那時有幾位失明教友,我會拖著他們的手攀談;(莞爾而笑)又會時常認錯教友……到新年時,站在聖堂外又會很不自然、感到掙扎,因為好像等待教友派利是似的;後來我發現,教友若「下定決心」要派紅包給你,無論自己避到哪裡,他們也會找得到,便唯有釋懷。 恩恩(擺出一副羨慕樣子):我真希望可以代替你,新年時站在聖堂外逗利是呢!  主教(笑著拍拍恩恩的頭):還有一件很感恩的事──十多年前,一位女士帶同子女參加提前彌撒,因她比較「生面口」, 我便主動走過去打招呼,原來這位母親帶兒子來聖堂參加輔祭會;這些年後,她的兒子現在於聖神修院1的先修班攻讀。 小希(立刻合十雙手):你知道嗎?我有聽你的話常常為聖召祈禱,求天主賜我們更多神父爸爸、修女媽媽呢!  恩恩:夏主教,我很懷念以前你要我們背誦聖經金句2的片段……你應承我,要時常回來探我們!  註1:聖神修院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培育神職人員的地方。 註2:夏主教常常到不同堂區主持彌撒,想聆聽主教的每週講道及聖經金句,可到YouTube搜索「Ha Bishop」重溫。
kjy01_2016121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2.17
聖若瑟英文小學 走進福傳魔術的世界
(本報專題)十月二十七日,聖若瑟英文小學全校學生觀賞香港魔術義工隊的演出──福傳魔術暨信仰分享會。想知道魔術與福傳有甚麼關連?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奇妙世界吧!  魔術師Vincent Copperfield透過魔術效果表達聖經真理,表演分為:福傳魔術、信仰及生命分享會和互動魔術。其中一個魔術「建屋的比喻」(瑪七24-27),以長方形海綿作磚塊,並變出更多海綿,搭成一幢海綿磚。這個魔術表達出要實行天主的話,就如把房屋建在磐石上;要不然海綿便如房屋建在沙土上容易坍塌。分享會中,Vincent以訂立目標和面對困難為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學生互動。學生反應熱烈,表演結束後,五年級生趙天衡、李子進和曾浚維向本報分享感受。 魔術的神奇力量 「坐著聽聖經故事會很沉悶,不會專心聽;但魔術表演十分有趣,讓人更用心去欣賞。」天衡說。他認為福傳魔術比普通互動魔術更有意義,可讓更多人認識耶穌的事蹟。沒有宗教信仰的浚維認為這表演帶出很多「啟示」,不只是單方面看一個表演,而是從中能知道天主對我們說的話。例如天衡最喜歡的魔術環節「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便充滿「啟示」,該環節以印上十字架的絲巾比喻耶穌;以盒子比喻墳墓,把絲巾放進盒中,就如同耶穌在墳墓中。最後盒中的絲巾不見了,代表主已復活。 談到分享會,他們搶著回答分享會的內容,子進甚至記得當中提及的聖經章節,如「應常歡樂,不斷禱告,事事感謝」(得前五16-18),讓子進明白到即使面對困難都要祈禱。天衡認為分享會讓人深刻的原因,是Vincent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解決困難的辦法, 因此天衡說他未來遇到困難時,也會努力克服。三位同學對福傳魔術很感興趣,因此Vincent在結束訪問後,也教授他們一個小魔術, 藉此向家人和朋友傳揚福音。 宗教科科主任胡淑芬老師提到,每個魔術都有焦點和明顯骨幹,學生很容易理解,視覺上也非常有吸引力。另外魔術師會帶動氣氛,例如跟學生一起喊出金句,能讓學生更投入。課程主任陳志坤老師認為,平時學校的活動較靜態,如祈禱、唱歌等,而此活動則比較「活」,讓學生有新鮮感。他更笑言在活動前一天宣布有魔術表演時,學生都十分興奮,「到今日再提起此事,人人都雙眼發光,情緒十分高漲。」 同時,胡老師認為分享會以第一身經歷作真實事例,能增強感染力。陳老師十分欣賞當中面對逆境、困難等問題的內容,因為這些正是這一代學生需要知道的,使學生明白到除了用實際方法解決問題外,信仰也是紓解情緒的途徑。  魔術師 Vincent Copperfield於2007年成立香港魔術義工隊,現時約有500位登記義工,近四年主力福傳魔術,將福音的信息和喜樂帶給觀眾。一般傳福音方式只靠聽覺,但福傳魔術還具有用視覺配合聖經主題的魔術效果,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他們更容易明白聖經背後的真理。福傳魔術以互動形式進行,現今學生缺乏專注力,而學生最想看到的是如何創造奇跡,因此互動魔術能讓他們看到想看的奇跡,又能清晰帶出信息,學生便會看得更專注和投入。  魔術熱誠  種子萌芽 Vincent憶起第一次接觸魔術是六、七歲時,在中秋綜藝晚會看到魔術表演便著了迷,知道百貨公司售賣魔術道具後,他便哀求父母購買,但是說明書全是英文,「我下定決心要學好英文,遇到不會的生字便查字典。」最後他真的查了整本說明書去學習。後來工作穩定,他再次迸發出對魔術的熱誠,最後決定做互動式慈善魔術表演,以及成立義工隊,帶出關愛和歡樂的信息,與天主教教理相吻合。漸漸地他又有個想法:既然魔術是一個媒介,可以配合不同主題,傳揚福音也可以是一個主題,結合魔術成為福傳魔術。 他提到魔術只是次要,首要是傳福音,因此創作時會利用聖經中的比喻和天主教教理作基礎, 再選擇合適的主題和構思用甚麼道具,而每次義工也會先祈禱,倚靠聖神的帶領才開始創作。為配合慈悲禧年,魔術主題包括了神形哀矜、真福八端等。雖然Vincent開始創作時沒渠道參考,還遇到團隊內管理、觀眾在互動部份不跟流程等問題,但他還是透過祈禱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即使體力上辛勞,但他一想到服務能令更多人體驗天主的慈悲和福音的喜樂,也覺得一切辛苦都是絕對值得。 他其後從新聞得知很多學生受情緒困擾,開始思考在表演中增加一些聖經信息和正向心理的想法,於是便成了生命和信仰分享會,因應學生年齡調整分享內容,教導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Vincent表示,正向心理已經是一顆種子在學生心中萌芽,對將來也有幫助。整個福傳魔術暨信仰分享會不但能向非教友做傳福音的工作,對Vincent自身也有正面影響。每次的祈禱、實踐愛德服務的機會使他更依靠聖言、信靠天主,還能加強信德,讓他一直平安喜樂,無論性格和待人處事上都有正面幫助。 每個魔術背後都能用物理、心理等科學原理解釋,並結合獨特的表演技巧呈現給觀眾。正如Vincent所說,「魔術並不是真正的奇跡,聖經裡的聖言才是真理。」(妤) 
kjy12b_20161218s 2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12.17
做個默默撒種的人
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已有過百年歷史,昔日許多神父及修女,都積極參與學生宗教培育,他們有些能抽空在學校教授一至兩節聖經課,與學生保持緊密連繫。學生可以利用上課前後及小息,跟神父及修女談話,對學生靈修生活有莫大裨益。不過,由於現在神職人員數目減少,許多天主教學校都沒有駐校的神父,那些非教友學生只有在定期的祈禱會中,才可見到神父,聽神父講道理。儘管如此,福傳的種子總會有機會遇到好土壤,然後發芽、成長。 記得幾年前,我在一間修會學校任教時,一位年過九十歲的外籍神父,每個月都堅持要為教友學生舉行彌撒。每當神父選定了日期,他就會在五、六年級的教友中,選幾個當輔祭及讀經員。在彌撒前一天的小息,神父會親自幫他們分工,教導他們要注意的地方。在彌撒當天,輔祭、讀經員及聖詠團,會先跟神父到小聖堂準備。對於初次在彌撒中參與侍奉的同學而言,他們未必明白彌撒中每一個環節的意義,但聖堂的莊嚴及神父對聖體的尊重,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父每次帶學生進入聖堂時,必定要他們跪下,向聖體祈禱;是跪下祈禱,而不單只是鞠躬行禮啊!經過十分鐘的綵排後,同學們便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參與感恩聖祭。看到這些小伙子在天主的殿宇中,一本正經的樣子,我明白這全因為神父對開彌撒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所致。 另外,當教友學生參與彌撒時,非教友學生會在課室上聖經培育課。記得有一位非教友學生對於我們每個月,可以走出課室參與彌撒很感興趣,時常在課餘時問及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當他升上中學後,便參加了青少年慕道班,後來還領洗,正式以教友的身份參與彌撒。這就是落在好土地的種子, 發芽成長的例子了。 雖然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數目下降,對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及傳教,造成一定的挑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與神父一起,憑著對福傳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繼續播下愛的種子,就等天主讓它發芽成長吧。
kjy10_20161218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12.17
青苗天地 2016.12.18
重燃的心志 曾御濤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二A  「宗教」這一個名詞,令我感到十分討厭,因為如果一直讓你聽著不想聽的歌,或聽著不想聽的道理,我想這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肯做的事吧。畢竟青少年都會對各種事物產生好奇心,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令我慢慢離開了四年的基督信仰,但八月份的暑假改變了我。 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大概呆在家裡幾天沒出去活動了,媽媽看見我這樣,就迫我出去活動。當然在三十多度的高溫底下, 我多走一步都覺得非常困難,所以我選擇了在有樹蔭的公園坐著,當時有三個老人家坐在我身旁,我想大概七、八十歲吧。可能他們看見我這麼無聊的樣子,就跟我聊起天來。當然我十分不願意,不過尊敬我還是懂的,所以我也跟他們聊起天來了。說著說著,有一個老伯伯問我讀甚麼學校,我回答他說:「我在香港鄧鏡波書院讀書。」他聽了後,眼睛就像發光一樣,跟我說起聖經了。我想他是個天主教徒,雖然我十分不情願聊聖經的話題,不過看見老伯伯好像很開心,所以跟他們聊起聖經來了。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應該是初信徒,因為他們不時會問我一些「簡單」的問題。不過那一說,就說了一個半小時左右,而我也要回家了,而我走的時候他們都叫我不要放棄天主教信仰呢﹗  之後,我想了很久,而我開始明白我是多麼的笨,我這四年建立的信仰,竟比不上一位初信徒對天父的喜愛,是甚麼令我離開了天主的愛?不就是那對世間的貪念嗎?的確我連一個初信徒都不如,所以我要努力, 我要重新走回天國的道路,我要重燃我的烈火!就如聖鮑思高神父所說:「孩子們!珍惜時間吧!時光將使你們獲得永生。」所以我要用餘下的光陰努力走天國路,令我獲得永生﹗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鑰匙 劉梓晅 天主教新民書院 六C  失敗與成功,往往是一種對立的關係,如作答一道題目,結果只會是正確或錯誤。但是我認為失敗與成功其實是因果關係,因為沒有失敗的經驗,又如何有成功的結果?俗語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正是失敗與成功之間因果關係的寫實。 今時今日的社會,卻充斥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風氣,強調成功與失敗的對立關係,強調不許失敗的思想,更強調成功才能獲得利益,於是現今社會就充斥著一股排斥失敗,崇尚成功的思想,因此每當人們遭遇失敗,便會被人懲罰,如被上司解僱。但我認為,正正是這段失敗的經歷,才能使我們有刻骨銘心的歷程,並以失敗為鑒,好好地警惕自己,並且不斷改進自己,改善自己的不足,從而令我們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為何成功與失敗不是對立,而是因果關係?因為每一個人並不是從誕生之後,一直都能處於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處境;而是有過高峰,亦有過低谷,不可能會事事獲得成功,得到成就,他們都是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默默耕耘,最終獲得成功。因此,正正是失敗讓他們發現及改善不足之處,並以此為鑒,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最後找到一條通往成功道路的鎖匙。所以,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失敗是成功的鎖匙。 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例如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一生共有千多項發明,因而被稱為「發明大王」,但是他發明電燈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經歷無數次的改進,才取得成功,電燈也因此被人們廣泛使用。由此可見,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經歷,最終使他獲益良多,從而成功發明電燈。 總括而言,無論現時社會的風氣如何,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只要我們不被失敗而嚇退,正視失敗,就會獲得成功,得到成功的鎖匙,因此我認為失敗和成功,是一種因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