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a_20190602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9.05.31
帽子、圍嘴和孭帶
時下香港的男孩喜歡戴各色各樣的西方帽子,如網球帽、棒球帽,甚至漁夫帽或韓國國民帽……舊時代的港孩常戴甚麼帽?答案是「虎頭帽」,因為人們相信老虎有威鎮邪氣和鬼怪的力量,能保護小孩。也有添上毛茸茸的兩耳,做成狗頭樣子的,叫「狗頭帽」。這類帽還會加上許多漂亮的裝飾,以示喜慶。有些背後還加上一幅布,讓小孩的頸部保持溫暖。左圖改畫自一幀老照片,這些昔日鄉間港孩常戴在頭上的帽子,在七十年代仍時有所見,尤其在蜑家或客家人當中。 畫中小孩肩上還戴著一塊布料做成的東西,叫「圍嘴」(又稱涎水兜、涎兜,口水肩)用來承接嬰兒嘴巴不時流下的口涎,或進食時掉到嘴外的食物,免得弄髒衣服。圍嘴常裁成梅花狀,通常有五瓣, 每瓣都繡上吉祥圖案。也有做成如虎、狗之類的動物圖案或其他形狀的,用意都不外光鮮漂亮,圖個吉利,讓小孩平安舒服。 在老香港或珠江三角洲各城鄉,人們養育小孩最離不開的設施要數孭帶,那是一塊方形的大布加上四條布帶,包裹著嬰孩固定到母親背上。兩條布帶越過肩頭放在胸前,另外兩條則穿過腋下也繞到前面來一起打結,這樣母子就可以一起到處走動,媽媽還可以騰出手來做事。每條孭帶在正方形的上方有個布摺的三角形,是個吉祥標誌,有說除非父母一方已死,否則孭帶是不能反過來用的。現代父母若不用孭帶,就要用BB車。但老港人大多都是孭帶孭大的。如今西人也喜歡用孭帶,但習慣把嬰兒孭在前面。但不管在前或在後,有說用孭帶孭的嬰兒最舒服,因為聽到媽媽的心跳聲,最有安全感。當然囉,在老香港,用孭帶孭小孩的未必一定是媽媽,許多家庭的小孩,都是兄姐、祖母或外婆孭大的。
kjy06b_20180513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8.05.11
電子體育課
香港中小學的學生,除了上主要學科的課堂外,每星期都有體育課,體育課雖然佔整個時間表的很少部份,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和氣氛下,不少學生和家長都以學業成績為主,很多時把體育課的重要性看得較輕,只要主要科目的成績良好,即使體育課的評分較低看來也不太重要。所以,有些學生不太喜歡上體育課,甚至於上體育課時的態度不太積極。 學生每天花在課堂和功課上的時間實在不少,很多時候缺乏時間運動,可能體育課是他們生活中僅有的運動時間,所以學生甚至家長需要調整他們對體育課的態度,了解體育活動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正面作用。 學生不想上體育課時會道出不同的原因,有些說自己不是「運動材料」,無論學習甚麼體育活動也不會做出滿意的成績;有些說自己從來不做運動,所以做運動時受傷的風險會較大;有些說運動只是浪費時間,寧願把時間花在溫習功課上。其實,這些原因都是藉口,進行體育活動並不等於需要參加運動比賽,而且富經驗的體育老師會講解做運動時減少受傷機會的方法, 雖然努力溫習功課是好事,但是生活中也需要找到平衡, 讀書以外,也需要適量的運動和休息。 「電子體育課」是近年提出的一個項目,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動力。這概念源自多年前在市場上出現的一類電子體感遊戲,它們以運動項目為主題,遊戲的玩法不再以傳統的手掣模式操控,而是透過活動整個身體的不同部份,將訊息透過感應器傳到電腦,以操控螢幕中的體育活動,而體育活動有多種可供選擇,例如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球、滑雪、瑜珈等。這種以電玩方式進行的活動,可在室內進行,不受場地和不穩天氣所影響。但是,操控電玩始終跟手握球拍的姿勢不同,所以最理想是跟從體育老師的指導,維持正確的姿勢。當學生培養出興趣後,可轉到真正的體育運動。畢竟, 電子體育課未能取代傳統的體育課,只能作為輔助教材。
kjy01_201805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04
天主教佑華小學 特色運動課 善用社區資源
(本報專題)天主教佑華小學近年利用鄰近的社區資源,發展體育科校本課程,給予學生多元學習經歷,例如小二到室內游泳池上游泳課、小四到網球場上網球課。這類特色運動課的課時較長並由教練教授,體育科潘煒延主任提到在屋邨長大的學生較少資源, 因此希望用盡所有社區資源,讓學生做運動時感受更深。隨著校舍攀石牆落成,小六於本年度亦新設攀石課程。  六年級生鄭貫聰提到上攀石課要注意安全,他表示最初看到老師攀爬時都以為自己爬不過,怎料竟克服了畏高症,亦令自己的自信心大增。潘主任指,身型較龐大的學生會沒有自信,「希望給他們成功的經歷,讓他們明白到只要肯嘗試就能做到」。例如小二學習游泳時有些學生會哭起來,「但見其他同學都肯試,他們最終都會下水;學畢六課後一般都不怕水,甚至多了學生參加水運會浮板賽。」潘主任說。 五年級生則學習非撞式欖球,體育科老師施華春說,雖然該項運動規則較多,但學生只要明白兩大規則便能玩──拿著球向前跑直至觸到底線、被人雙手觸碰並喊「tackle」後便要馬上向後傳球。學生許嘉文稱最初比賽時老師不會很嚴謹,他笑言自己曾出盡力跑卻不知已被人防守成功。黃蔚嵐則提到開始時不懂玩,全部隊員衝去攬著球員,「弄到對方跌倒在地上,連教練也笑」。在短短幾堂中,她學到無論輸贏都要尊重人,因為這是團隊運動;黃栢浠老師表示學生為了勝出亦會分小組討論戰術。嘉文補充,教練還會藉著比賽教做人的道理,例如尊重、向目標進發。黃老師指,課程由香港欖球總會設計,以價值觀為主題,能延伸到日常生活、學習上。  施老師指,由於運動只要求學生拿著欖球跑,令不太熱衷運動的學生也投入活動,「我沒想過女學生這麼願意跑,甚至叫教練盡快開始比賽」。由於運動需要跑動、變速、轉向,學生在投入過程中不知不覺已滿足到活動量。 從特色運動課至全港冠軍 除此以外,特色體育課有助學校體育發展,「如果早點知道學生的強項便能更早入校隊接受訓練,不會被埋沒天賦。」潘主任說。例如小三的足球課,令運動健將邱健威被發掘,不單為學校贏到九龍東賽事,身為隊長的他更代表九龍東勝出區際冠軍, 並代表香港到澳門參賽,「我最喜歡踢足球,除了可與隊友合作,入球也很開心」。雖然練習很辛苦, 而為了分配時間溫習,更要犧牲玩樂時間, 但他說: 「如果不辛苦就不用練啦!」  學校著重發展足球,除了因為近年社區新建足球場外,老師也喜歡踢球,所以除了足球課外,還有興趣班及校隊推廣發展,希望讓學生感受到踢足球的快感和喜悅,「有時放工經過足球場會見到學生練球。」潘主任說。他認為學生一起踢足球,一起感受成功,就算辛苦都不會放棄。體育科科主任李嘉慧認為,踢足球的氛圍更帶動女生,蔚嵐正是一例。「小時候爸爸已經帶我踢足球,為何這個世界只有男孩可以踢球?」蔚嵐說她喜愛足球的程度是就算受傷,憑著意志都能相信自己沒事。負責女子足球的李主任於大學時期亦跟蔚嵐有一樣想法,才開始接觸女子足球,「但始終沒他們從小學那麼好」。她笑言愈來愈多女生喜歡踢足球,即使不會踢都有勇氣嘗試,選拔時更有幾十人報名。 足球所帶來的還有學生的改變:潘主任指有學生在低年級時比較反叛,但自從進了校隊後,有了寄託,開始願意上學及減少遲到。「我看到他在行為上有很大改變,特別是自信心提升,笑容多了還主動打招呼;以前他可能甚麼都不是,但他現在代表香港到澳門參賽, 可以稱為『全港代表的龍門』。」潘指這名學生本來很容易放棄,但現在甚至主動要求多點練習時間;這些態度亦帶動到他在上課時更積極。 認為學生能透過興趣減壓的黃玉嬋校長(見小圖) 指,體育科正正能連繫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珍惜「生命」從保持健康開始;互相尊重對方權益是「義德」的表現;公平競賽實現「真理」; 校訓中「愛化主民」的「愛」,讓學生包容每個人不同的強弱項;而學校就是第二個「家」,學生要支援合作才能令團隊和諧。黃校長提到足球隊曾因青黃不接而輸掉比賽,她教球員何謂TEAM(Together Each Achieve More),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崗位及責任,最後團隊的歸屬感更強;學生更會在比賽前一同在聖母像前祈禱。 她指未來或會因應體育科核心課程的安排,在某些年級增設特色運動課;以及利用運動推廣STEM,例如發現射籃要配合力度和方向,讓學生發揮得更好。(妤) 
kjy01_201712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2.02
白田天主教小學 引入新興運動 超越自我
(本報訊)做運動為我們帶來很多好處,相信是不容置疑的, 但你有培養做運動的習慣嗎?  白田天主教小學近年積極增加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除了提供校本體育科課程外,還有清晨體能訓練、聯課活動(逢星期五最後兩課)、校隊訓練及自費活動。這些活動及訓練,部份引入多項新興體育活動,例如欖球、獨輪車、劍擊等運動,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培養堅毅的精神。 堅毅精神 參加小型網球的二年級生黃錦輝及鄧啟舜均認為,即使訓練時流汗, 都不會覺得辛苦,「當我專注打網球,便會忘記辛苦。」啟舜說。體育科主席區永剛(區Sir)認為,運動有助學生訓練對成功的追求,「體育訓練固然刻苦,他們要接受失敗、磨練,才能成功」。 謝至美校長憶起小時做運動訓練的辛酸,「我第一次參加田徑隊訓練,跑了三小時後吐出來。但那刻覺得挑戰到自己,成長了一步。」她笑言,部份體育活動比較危險,已預料學生或會受傷。她亦向家長解釋,為何引入這類活動,「過於保護小孩子並不是好事,他們不跌不會知道痛、不會知道站起來的那份成功感,小學階段正是小朋友可跌可立即爬起身,也是學習價值觀和生活技能的黃金機會」。 謝校長發現,有的學生做運動時「跌多過企」,但他們臉上都充滿笑容。「因為這活動是他們的興趣,不是老師、家長強迫的, 所以我相信他們能接受痛苦,亦希望家長明白當小朋友從學習中享受樂趣,便能堅持下去。」她說。 不過,參加劍擊的二年級生梁鈞翔認為活動安全,「雖然我最害怕被對手刺中,但只要戴好裝備,聽教練指令,便不會受傷」。 珍惜機會  鈞翔參加劍擊訓練時似模似樣,專心聽教練指令,但原來差點過不了選拔。體育科副主席葉曉豐(葉Sir)說,鈞翔當初因紀律問題而跌入後備,「他當時哭起來,我便說觀察他一段時間,若他能控制自己行為,便讓他參加」。鈞翔最後成為劍擊隊成員,葉Sir表示看出他很珍惜機會,亦潛移默化地改善了在課堂的表現,「需要自己爭取的機會,學生才會更珍惜」。鈞翔認真地說:「劍擊最重要是守紀律,例如比賽前要敬禮,就像見到老師說早晨一樣。我覺得學完劍擊後自己變得很乖,最大進步是轉堂沒有聊天。」 負責足球校隊訓練的區Sir則認為學生需要看重每一場比賽。他最深刻自己在大專時,參加體操吊環比賽,因緊張而從環上掉下來,但他仍努力跳起去完成落地動作。所以他很欣賞輸了比賽會哭的學生,如當年的自己一樣。 發展潛能 由於三至六年級學生才能參加校隊, 故此學校會在正規課程及聯課中,增添新興活動讓一至三年級學生接觸,這時間亦是老師發掘學生潛質的好機會。謝校長說:「新興運動不是為了參加校外比賽,而是讓學生學習手眼協調,從小培養團隊精神。」她認為,運動能發掘學生亮點,並發揮他們的自信心。而做運動是專注力訓練,直接影響學生在學業上更專注。葉Sir認同,「較好動的學生做手眼協調的運動時,會為了成功,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啟舜說:「我們訓練時所打的球,需要對方用手接著,有時打不到是因為瞄不準,所以我學到手眼協調。」錦輝則記得教練說要互相合作,不然對方便接不到球;亦要有禮貌,例如比賽後握手,相當注重禮儀。葉Sir認同,「有時會讓學生進行競賽,希望他們發展社交羣體能力,並學到如何處理贏輸、合作、情緒的問題」。 區Sir舉例說,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從小拒絕上體育課,老師調整活動難度,並鼓勵他,這位學生慢慢嘗試參與,亦從中獲取成功感,「體育令他融入學校」。 謝校長補充,不是每個學生在學科上都能獲取成功感,但她相信總有一個範疇能滿足他們,只在乎學校能否提供,「我觀察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上體育、視藝課時,比其他同學更投入」。她記得其中一名學生很少上學,但有一次竟要求打電話給媽媽去拿體育服,上體育課。「為他們來說,準時上學可能已是很大挑戰,但體育課卻能吸引他天天上學;這正正是聖經所寫的塔冷通。」她說。 而處理勝負方面,謝校長認為「勝不驕,敗不餒」很重要。當勝利時,要有同理心欣賞對方;反之,要思考失敗的原因,「反思對功課自評,以至對未來工作,都很重要」。她認為運動員的精神正能幫助她做好校長的工作, 「現在的我有容人之量去接受不同意見,同事也覺得我這位校長願意聆聽及溝通」。 學校將於未來興建新校舍,謝校長認為屆時的發展會更驚人。「現時學校場地不足,一個操場會有兩三個活動同步進行,亦要預約球場作訓練;但到時場地已不是我們最大的限制,給學生發展的機會也會更多。」她說。(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