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92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25
荔景天主教中學
生命馬拉松 成就學生發光發亮
(本報專題)「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三13-14)荔景天主教中學「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設立超過20年,鼓勵學生找尋理想,盡力向著人生目標邁進, 希望找到人生方向。   「生命馬拉松」⋯⋯你會視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嗎?為自己定下目標時,懷著毅力、堅持與忍耐前行;深信透過不斷嘗試與辨別,必定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位入讀荔景天主教中學的學生,在每年新學年也收到一本「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小冊子,學生為自己訂定實踐目標,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於學年內得到均衡的發展。   該校副校長楊國智指出,透過獎勵計劃激勵學生投入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發展,藉著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加強對學校的歸屬感,提升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公教價值觀。   過去一年,該校共510位學生參與獎勵計劃,當中一成八學生獲得鑽石獎,一成二人得金獎,兩成四獲得銀獎,以及四成六學生得銅獎。   學生圓夢赴海外交流 能夠獲得鑽石獎最高殊榮的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也有所成就。其中上學年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獲得鑽石獎的中四學生張駿宏,剛於9月初已飛抵美國的中學交流一年,他說,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到海外交流,「這本來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透過獎學金現在終能圓夢。」   張駿宏來自單親家庭,他的母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疫情期間母親曾失業,他表示這段時間根本沒有餘錢,他感謝學校常鼓勵學生要懂得爭取學習機會,他亦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窒礙其發展,自初中已活躍於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與比賽:中英文朗誦比賽、戲劇活動、管樂團等。   上學年張駿宏更主動向老師自薦申請美國中學交流計劃獎學金,剛於7月底獲頒獎學金赴美交流一年,他認為即使面對困難, 只要有才能,每人也有平等學習的機會,他感謝母親無條件支持他任何的決定,放手讓他挑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希望透過這次到美國學習的經歷,「證明『原來我得㗎』, 冀成為榜樣,鼓勵更多年青人逆境自強。」   透過知識脫貧 荔天的舊生陳嘉兒現於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生物醫學二年級,兩年前在應考中學文憑試前,校方推薦她申請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該獎學金是獎勵家庭三代中首代入讀本地大學的學生,陳嘉兒的父母出生基層,父親從事冷氣裝修工程,中學還沒有畢業便要謀生以幫補家計,母親是家庭主婦,嘉兒明白到要脫貧需要向上游,她除了努力讀書外,也曾擔任學社的副社長,數學學會主席等,「整個校園氛圍鼓勵我多元發展的重要,我對數學感興趣,老師會推薦我參與比賽,每個挑戰也有助我成長,肯定我的能力時,令我更有學習目標。」   創新發明幫助他人 自中二開始參與STEM比賽的中六生譚穎燃,一直希望善用科技幫助有需要人士, 她曾與同學發明「超能皮膚」去幫助觸覺受損人士,該作品一直作改良並在不同的比賽上獲得多個獎項,此外她也是學生會主席, 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的小冊子,她分享擔任學生會主席的感受時,認為是一份「全新的責任」,「我與學生會幹事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盡心盡力為同學服務。」特別在疫情下,她希望盡其所能為同學爭取舉辦活動,即使在防疫的限制之中,也可以享受校園生活。   同樣善用所學去幫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的中四學生謝泊寬,剛在上學年的香港創科展上,與另外兩位同學研發出「助」手(手部助力的活動裝置),幫助中風康復者作手部物理治療,更奪得中學組銀獎。他表示, 在老師支持下進行研發,發掘自己對工程學及編程等的興趣,他說會繼續改良作品,期望有日能推出市場,貢獻社會。   「模擬面試、準備個人履歷,前往不同的職場了解工作內容,擴闊我的視野,對我未來路向有幫助。」中六生劉靜欣早前在學校推薦下參與「良師益友計劃」, 她說過去只會視醫生、律師等才是成功行業,在計劃中她有機會接觸到從事公證行及保險行業的人士時發現,不同行業各具專業,她亦有機會模擬在職場工作及面試等情境,「我事前仔細了解所屬機構的背景,有助我在模擬面試時解答提問。」最終她經過多重面試後,獲大會揀選為最佳學員。   楊國智副校長表示,學生藉著有系統的獎勵計劃,整全地記錄學生於學年內在宗教培育、德育發展、學術成績、運動、群體活動、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當學生看到屬於自己的記錄冊上所寫的表現,自然提升成功感與自信心。」此外,老師也會按個別學生的潛能,透過參考記錄冊,進一步為學生申請不同的校外獎學金,或推薦他們參加校外活動,使學生盡展所長。(高)  
kjy16_20210411_s1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4.09
德望近 150 學生與神長及修女 《逆境.相連》帶出正能量
聖神修院三月中的一個下午,宗座署理湯漢樞機在小聖堂內拉起小提琴,譚永明神父與德望學校校監阮嫣玲修女吹起長笛,另外八位德望女生以中樂及管弦樂合奏,夏志誠輔理主教則與神父修女合唱,共同奏出由本地信徒創作的《逆境.相連》這首歌,期望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傳揚正面的信息,與社會人士一起渡過難關。 今次合奏,德望學校的中樂團、管樂團以及弦樂團有近150名學生參與,因應疫情除了八位同學到聖神修院與神長和修女合奏外, 其餘140多名學生會自行演奏及錄影,校方再把百多條影片剪輯成線上虛擬合奏版。 在修院拍攝當天,中三生陳祉允與湯漢樞機一起演奏小提琴,兩人不時以眼神與姿勢交流展現弓法,她說:「大家也陶醉在音樂之中,享受著演奏的過程。」另外,音樂科主任梁綺明透露,湯樞機事前更請學生幫他在樂譜上標記每個音部的弓法,以求整體演奏更齊整。 無分年齡追求和諧境界  有份參與其中負責吹笙的中五信徒學生溫善瑩,是中樂團內唯一到修院演奏的樂手。這是她首次參與中西樂器合奏,吹奏樂器時要顧及整體效果,好讓不同樂器和諧地奏出樂曲。 學生努力演出,學校修女也不懈惰。與學生一起到修院錄影的阮嫣玲修女負責吹奏長笛,她說幸好有學生相伴,讓她演奏時更為安心。阮修女修習長笛近20年,但已有一段長時間沒有練習,從今次合奏中她領悟到,「音樂無分年齡,也是彼此學習一起追求和諧與美麗的境界。」 多次重拍為求完美  修院拍攝以外的百多名學生,則要各自找一個寧靜的地方錄影,其中吹奏長笛的高衍衡便請媽媽幫忙負責錄影,她需事先整理家居,好騰出白色牆身作背景,也要安排她至愛的貓兒入房「迴避」,「但試過拍片時貓兒上廁所後傳出抓沙的聲音。我只好重頭再錄」,這樣先後拍了三次才能完成。然而,她算順利了,因為有學生為了錄下最佳效果,竟重拍50次。 以大帶小發揮互助力量 疫情下學習模式有很大轉變,該校的音樂教育卻沒有停止,學年內該校邀請學生拍攝幾首網上樂曲,學生也珍惜每次排練及演奏的機會。 當有機會回校練習,校方要先做好防疫措施:設膠幕,保持距離,單行面對背地坐等等。梁綺明說,疫情下練習同學固然要作出適應,可幸音樂訓練也讓學生自律和堅毅不屈。「學生透過網上演奏,去感受合奏的氣氛,以音樂向其他同學打氣。」 為了讓師妹回校時有更多時間練習,舊生也會在前一天回校準備場地。疫情時練習改在網上進行,高年級生關心師妹的進度,當師妹在網上示範演奏時,其他人便安靜聆聽,再給予意見。陳祉允說同學互相提醒,以彌補沒有實體練習的缺失。 「有著祢同步去,縱在這長夜裡,教我勇敢飛去。」《逆境.相連》歌詞中的最後三句,令三位受訪學生感受最深:無論現在面對甚麼難題,也可以合力面對並跨過難關,在逆境中要勉勵自己。 阮嫣玲修女指出,德望學校的核心價值是:愛、希望、喜樂、感恩,與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重視喜樂與感恩的精神一致,校方重視學生在音樂及美的追求, 「這首歌帶給人希望、勇氣、勇毅,因著這份心連心而一起攜手向前的力量。」(高)  德望學校《逆境.相連》 bit.ly/3wy1mqf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805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1
不一樣的媽媽
1. 姊代母職,責無旁貸 當弟弟張文達於1990年被捕,其後判刑,至1993年由一名死囚變成終身囚犯,到2016年獲釋,張信儀(May姐)一直陪伴年邁的雙親走過沒有小兒子在身邊的這條苦路,而自最掛心文達的母親也於2011年逝世後,May 姐代替媽媽,要讓當時身繫獄中的小弟弟知道無論他做過甚麼,無論外人怎樣看待他, 家人永遠是支持他的後盾。 「姊代母職,不過是順勢而行,責無旁貸。」May姐說:「媽媽也這樣堅強,她離去後,我一定要接她的棒。」 文達入獄後,May姐與媽媽、大弟風雨不改地到赤柱監獄探望;這些與母親互相扶持的日子,讓她看到媽媽的辛苦及對小兒子的支持—— 張母須定時服去水丸防腳腫,但為免頻頻如廁,她於探監的日子會暫停服藥,寧願步履蹣跚、辛苦步行。  但為何這些年間,爸爸角色似乎缺席?Ma y姐表示,父親在文達入獄後確實從未探望,但他不是不關心,而是因為太痛心,爸爸曾說:「我不探文達,是因為太傷心,我只當他移民。」對張爸爸而言,從探監後的家人口中知道小兒子平安,已比一切重要。 父母相繼在弟弟仍在獄中時離世,卻教May姐最遺憾。 文達出獄後,May姐由他決定是否向親戚朋友承認犯罪入獄的事,而當弟弟選擇坦承一切,這位姊姊尊重且支持其決定。為她而言,這廿六年根本從未有一刻以弟弟為恥,亦從來不會因別人的眼光而難堪,「反而最擔心、憂慮的是文達還有沒有將來」。 「每一個母親最大的希望是子女過得好。當剪掉臍帶的一刻,雖象徵母親要放開這個自己孕育的生命,但她這九個月與胎兒一起的存在感,對胎兒愛護、包容的這些記憶,卻會存留一生一世。」現在,她最想向文達說,他從前的生命是媽媽所給予;重生後,他要好好過自己的「新」生命。(鄒)  2. 不能永遠跟你在一起 「如果將來我去世,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我不能永遠跟你在一起的。」李淑群每次跟兒子何展鵬說這話,他都會默不作聲, 「他大概不開心吧」。 展鵬小時在主流學校讀了一年,老師說他追不上成績,李淑群便帶他去評估,證實他患有輕度智障。當時她帶展鵬去見不同人士、申請入讀特殊學校,還要上班,「沒人幫到我,過得很辛苦」。 雖然辛苦,但李淑群沒有嫌棄兒子,反而更愛錫他。她一直慢慢教導展鵬,沒有放棄。可幸展鵬一向很乖,「他從小到大都沒試過闖禍,不會令我惹麻煩」。現年三十五歲的展鵬性格乖巧,在特殊學校任清潔及照顧兒童工作十多年。李淑群表示從小便教他做人不要怕吃虧,他也很聽教,因此前任校長亦讚他「聽教聽話,不會講是非,比正常人做得還要好」。 看著兒子有自己工作、同事對他好, 還在彌撒中任輔祭,李淑群十分放心,「現在難得請到假,又有點餘錢,我會帶他去朝聖」。她如數家珍地說出曾與兒子到過的地方,但她同樣擔心自己的身體不能再照顧兒子多久,「我上年十一月做了大手術,差點回天家」。雖然她感恩天主的安排及教友的祈禱讓她平安渡過, 但是也不無憂慮:「我年紀已大,去世後展鵬會很淒涼,到時真的要教友幫忙看顧他了。」(妤)  3. 我要與時間競賽 我要與時間競賽 看見郭慧敏(Kannaz),你不會想到她有如此經歷—— 曾遇嚴重交通意外、罹患抑鬱症,更三次患癌(最近一次於2015年)。但對話裡,她絲毫沒有埋怨,卻有更多感恩,感恩病情發現得早、感恩手術順利、感恩天使處處……  「困難中不可能沒有眼淚,但感謝天主,在不同時間派遣不同的天使陪伴」,就如最近一次癌症手術後她需要進行三十多次電療;當想到電療後的不適,她主動問朋友可否陪診,結果一呼百應。 生命, 有太多未知數, 對於跨過多次生死邊緣的Kannaz,孩子的成績已非最重要,她看重的是他們的自理能力。「我要催促他們快些成長,學習獨立,因為,我可能要與時間競賽」。  天主不會給你承受不起的十字架, 但祂給Kannaz的這個毫不輕鬆——她病得最嚴重時,初上幼兒班的女兒同時被誤診為亞氏保加症,其後亦發現女兒心臟有問題,幸運地天主於女兒五、六年級時派遣兩位天使般的班主任「守護」她, 在班主任鼓勵下一向不懂與人相處的女兒放膽結交更多朋友,升上中學後又參加管樂團,更成為首席;其心臟問題亦暫時可用藥物紓緩。「女兒似我,常追求完美,但我想她明白,可以努力,但結果不由我們控制」。 她希望,當子女看到媽媽很認真地活好每天,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母親、妻子、鋼琴老師,甚至病人的時候,他們會自豪地以媽媽為榜樣。她又在臉書開了一個專頁,分享其積極生活態度、音樂世界、信仰點滴。 際此母親節,Kannaz想向所有媽媽說:「無論你怎樣忙,也要愛錫自己,給自己留點私人空間,才會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鄒)   4. 保持距離的感情 在寶血兒童村服務的Angel,主要看守十二位小五至中二宿生,負責督促及照顧她們。 當時,剛畢業的Angel希望投身兒童及青少年社會服務行業,便到了兒童村求職。為兒童村的在學女孩來說,難免會當她如媽媽般依賴、寄託。但Angel強調,跟女孩子不是媽媽和女兒的關係,「我始終不是她們的媽媽,免得她們會過份留戀」。 即使Angel須與女孩保持界線,但亦有一點點難忘事刻在她心裡。記得入職初期,有名中二女生性格比較暴躁,會破壞東西、摔門來發洩,跟Angel的關係也不太好。Angel提醒過女孩們七點便要回到家舍,但有天那女生遲遲未回,Angel怕她在寒冬中沒暖水爐洗澡及不能吹乾頭髮,便一直等她歸來。那女生整頓好一切後,跟Angel說:「姐姐,我很內疚,對不起。」自此以後,那女孩改變對A n g e l的態度,凡事都跟Angel有商量,令她很安慰。 她表示需要與女孩的關係且收且放,「我不會特意疼她們,但只要她們做好本份、遵守規則我便會讚賞」。Angel偶然也會在週末帶女孩出外逛逛、跟她們聊心事、玩桌上遊戲;就算隔著距離,但無形的線仍然牽引著雙方。(妤) 後記:「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這是教宗方濟各在去年天主之母節所說的。 今期「不一樣的媽媽」講述的,是幾位「媽媽」如何在困難中仍不懈地守護「子女」的故事。當你時常抱怨母親如何嘮叨、如何平凡、如何不明白你,請謹記,平凡實在是個恩寵,仍有母親在你身邊嘮叨更是種福氣……  每位母親愛孩子的方式也許並不一樣,但她們希望付出的,卻是一樣的、無條件的愛。  
kjy13b_20111009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0.09
愛沙尼亞音樂初體驗
  去年,筆者曾撰文介紹愛沙尼亞古典音樂家及民族、宗教歌曲。其後,偶然的機會下,獲贈一本愛沙尼亞旅遊指南。今年暑假,我靈機一觸,決定為原訂的倫敦音樂節旅程加添壓軸節目。 立足中世紀的古城 到達愛沙尼亞(以下簡稱「愛國」)首都塔林,從機場到市中心路上,沒有廣闊的新植林或區域重建的痕跡,眼前只有六、七十年代典型東歐蘇俄式建築。方型的外表設計覆蓋面頗廣闊,一座座不同顏色及功能的建築,都被從前的當權者整齊地排在大街旁。計程車駛進市中心舊城區後,觀感完全不一樣。中世紀(泛指公元後五世紀至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前的歐洲,亦是東羅馬帝國沒落後)的建築與不同型式的摩登品牌,相互輝映,結合成熙來攘往的遊客區。舊城區依山而建,沿著富有中世紀色采、較窄的階梯(僅足夠馬匹行走)拾級而上時,不難發現自己已脫離了水平線。回頭看見的不是斜路,而是散落在小城裡幾座偉大奪目的教堂。 男聲頌唱經典聖詩 我沒有刻意計劃參觀哪座教堂,只是隨著意識在舊城區漫步時,卻被引領到塔林(Tallin)最大的俄羅斯東正教阿歷山大.奈夫斯基教堂(Church of St. Alexander Nevsky)。教堂的外觀不是金碧輝煌,內裡的佈置卻是一絲不苟。此教堂始建於一八九四年帝俄時期,是當時統治者俄化愛國的手段,統治者並不因而取得國民的歡心。帝制消失後,有人倡議拆卸此堂,安排在一九二四年開始工程。「幸運地」,此項目並未有執行。隨著蘇俄進駐,教堂被繼續保留。宗教冷感的蘇維埃政權使教堂如同廢置。直到一九九一年真正獨立後,愛國的人民才開始復興此堂。當我進入教堂,看見身旁信徒虔誠跪拜,感受到強烈的宗教氣氛。再聽到三部男聲頌唱經文,配合教堂「高度迴音式」建築設計,彷彿置身於古代禮儀中。 愛沙尼亞歌唱節 政治與宗教,向來就是千絲萬縷。俄化時期,愛國的人民又豈會無動於中?一八六九年,當地人舉行了第一屆愛沙尼亞歌唱節,只表演愛沙尼亞歌曲。此後每五年舉行,蘇俄時期歌唱節被強行加入外語歌曲。初時只允准男聲合唱團及銅管樂團參演,但後期放寬至兒童、男童、混聲等合唱團參加,並在塔林舊城外興建專用場地,以便容納近三萬名演出者及八萬名觀眾。從政治及歷史角度,音樂在這國度並非一般娛樂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