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1203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2.03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可持續發展教育 體驗廢紙再造
(本報專題)在一個上課天,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的學生每人手持一張廢紙,聽從老師的指示排隊。他們在等候甚麼呢?原來他們在輪候使用該校新設的「智能商用廢紙再造機」,這部機器能一次過進行碎紙、定型、烘乾、壓平、切割等步驟,讓學生親身經歷把廢紙變成再造紙的過程。環保風紀大使隊長、六年級學生陳豊智說:「我覺得(智能商用廢紙再造機)很新奇,因為當我放一張廢紙進去,一會兒便可以走出一張與普通A4紙差不多的再造紙!」   該校這次與香港綠色科研協會合作,開展學界首個「綠色資源再生—— 校本廢紙再造」計劃, 引進了全港首部價值二百萬港元的智能商用廢紙再造機。學校在10月13日舉行計劃的啟動禮,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陳國華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其他嘉賓包括香港綠色科研協會會長暨再造紙機發明人何寶琪、天主教香港教區總務長陳國輝神父、校監代表陳敬達校董等。在啟動禮後,嘉賓與師生一起進行再造紙體驗活動。   豊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環保,他表示現在除了自己收集廢紙外,也鼓勵朋友回收廢紙以放進再造紙機。這次活動讓他認識到,只要經過適當的處理,一些原本以為再沒有用的物品,都可以有第二次的生命。   廢紙再造機的發明人何寶琪當天在旁協助學生使用再造機,她道出把紙張再造機設置在學校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能深化學生的環保經歷,使他們從小養成環保觀念。此外,她指出也可以藉著學生的經驗分享,把環保的訊息傳達給他們的家人。   學校綠色行動   教宗方濟各本年10月4日發表《請讚頌天主》(Laudate Deum) 勸諭,延續2015年《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環保主題,對全球氣候危機發出迫切呼籲。該校為培養學生成為地球的「好管家」,守護一切受造物,一直推動環保教育。   六年級學生黃暟曈談到香港本年數次出現極端天氣情況,是大地對人們提出警告,告誡人類要愛護受造物。作為環保風紀大使隊長, 暟曈經常會提醒同學珍惜資源,也鼓勵同學參與環保活動,例如回收月餅罐,一起環保。   陳家業老師補充,除了推行月餅罐回收活動外,最近也新設環保校服活動,邀請畢業學生捐贈校服給有需要的同學。他稱, 學生是未來的主人翁,所以學校希望藉著不同活動,培養他們環保的意識,了解到綠色生活的重要。   可持續發展教育 平衡環境、社會及經濟   校長陳淑儀提到,在環保教育上,學校亦為學生安排不同的參觀活動,讓學生到郊外地方,認識不同的植物,感受大自然。學校的環保大使,也會留意班房節約用電的情況,勸說同學保護環境。她提到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回收廢紙,但以往回收後,紙張被直接送往工場, 學生難以體會過程及見證成果。現在藉著再造紙機的運作,學生除了可以體驗廢紙變為再造紙的過程,也可以在學校生活中,使用到他們回收的成果,有更深刻的學習經驗和感受。   陳校長表示,學校也將在各年級的「STR2EA2M」課程中,引入可持續發展教育,讓學生思考在資訊科技發展的社會中怎樣平衡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與天主所造的一切受造物共存,「小學是基礎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很多生活習慣都是在小學階段建立,所以想透過教育,讓學生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吳)   訪問影片 週五睇片(12月1日)        
kjy12_20231126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11.26
喜樂中學 - 動態
  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第47屆周年大會圓滿舉行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於10月12日舉行第47屆周年大會,出席嘉賓包括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各助理及教區學校聯會代表、各修會辦學團體的會長、校監及校長等。   周年大會隨著祈禱正式開始,首先由修會學校聯會主席郭明英修女致歡迎辭及會務報告,她就近期有修會學校停辦表示理解及尊重,並會為學校祈禱。她深感天主仍不斷召叫人,可是人卻停止回應聖召,間接令天主教辦學出現困難。郭修女希望修會學校持份者繼續為聖召祈禱。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於會上致送校慶紀念品予五間學校,分別是創校100周年的德貞女子中學和德貞幼稚園,創校70周年的鄧鏡波學校,同為創校60周年的荃灣聖芳濟中學及聖母無玷聖心學校。   隨後,修會學校聯會為本年度執行委員會舉行補選,聖母小學吳文健修女及嘉諾撒培德書院黃少玲校長分別獲選為新一屆委員。龔廣培代表致辭時探討有關天主教教育及學校福傳工作等事宜。   壓軸的專題講座由招彥燾博士擔任主講嘉賓,主題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招博士是生物技術領域的先鋒創新者,曾獲選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他於席間分享其生物科技研發及創新的奮鬥故事。他在短時間內開發了一系列新冠肺炎檢測產品,包括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幫助香港及全球多國防疫控疫。他重申研發生物科技旨在幫助別人,雖然面對逆境時感到吃力,但每次皆為學習良機,當遇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懂得改變自己,發揮最大的可能性。 講座完結後,伴隨著掌聲,修會學校聯會周年大會在天主的祝福下圓滿結束。(教)   寶血女修會學校•大灣區教育考察團   (本報訊)寶血女修會(寶血會)教育事務處於11月9日至11月11日為轄下三所中學及七所小學的校董,舉辦了三日兩夜的「大灣區教育與創新科技及文化考察團」(圖)。 寶血會屬校的校董前往學校及企業參訪和文化考察等,認識國家不同領域的最新發展,並與內地學校領導交流,以拓寬視野,更有效地推動學校持續發展,加強學校人員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的能力。   一行30多人乘坐高鐵前往廣州,展開考察之旅。行程既有歷史文化的考察,亦安排了參觀及體驗創新科技的發展。考察團先後遊覽了陳家祠、永慶坊及南頭古城,從中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並體驗現代化的傳統歷史建築的魅力,更認識了粵文化的發展及變遷。   考察團於廣州及深圳參觀了科創企業、科技館、機器人城及大學城等,更嘗試乘坐「小馬智行無人出租車」,了解創科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南沙創匯谷青年文創社區」亦具備參考價值。   校董分組探訪學校,小學組到訪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南華小學,該小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育學生能文又能武;中學組到訪廣東仲元中學,學校重視學生閱讀、STEM及天文發展。校董除了參觀校舍外,亦進行了觀課。觀課後,兩地互相交流教育的最新發展經驗、在創新科技教育的理念及課程的規劃,及學與教的成效。(教)
kjy16_20231126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1.26
天主教新民書院
薪火相傳 勇於創新
  (本報專題)「機甲大師青少年對抗賽」雲集學界的STEAM精英及最靈活的機械戰車,參賽者要設計一具身懷絕技的機械戰車,讓它們執行電腦編程指令,去完成採摘及迴避障礙物等刁鑽任務。天主教新民書院的隊員憑藉不朽的精神連扳兩局,反敗為勝, 進入十六強。   新民的隊員最終勇奪2023年分組賽冠軍及2022年的優秀青少年工程師獎,他們感謝校長、老師、師兄的栽培與傳承,更不會忘記學校工友的支援,這份感恩之情令他們更具鬥志,也更熱心向師弟妹傳授知識,活出學校主保聖紐曼樞機的智慧與求真的精神。   新民書院有不少學生來自油尖旺區的基層家庭, 他們於開局時落後,但卻能憑著耐性與智慧譜寫新篇。「對於家庭社經條件略遜的孩子,我們盡力給予他們更多機會作嘗試。」最令吳華彪校長欣喜的,不是學生在比賽中取得佳績,而是他們對師長及學校萌生感恩之情,成為一個勤勉學習並能實踐所學的「新民人」。   跟職業賽車一樣,機甲大師參加者不得觸碰參賽機械戰車,只准透過程式操作機械戰車。複雜的採摘任務最初難倒了新民的隊員,但這群聰敏的車手,靈機一觸,運用STEAM的解難能力,並想到:既然機械手難以向後屈曲傳遞採摘目標,就必須另作輔助,於是給戰車安裝了小盤盛載目標。這份變通智慧讓新民團隊獲得最佳青少年工程師獎,其設計亦獲往後參賽學校參考。   隊員余鎮鵬表示,人手遙控指令的機械動作,有時較編指令程慢,「Servo(伺服馬達)起初無法做到要求,我們作出調節後終能解決問題, 從中學會面對不完美及挫折。」 新民隊伍也學會更細緻地分工,因此獲得更精準的編程及改裝效果。隊員結合物理科的槓杆原理、電腦科的編程、美術與設計的技巧,將最簡單的物料及指定底盤,改裝成為多功能戰車。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另一隊員陳澤霖驚嘆於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機械夾最初較慢,夾不完目標物,我們為Servo加速,終於成事。」 梁瑞文與鎮鵬及澤霖三位高年級隊員沉著應戰, 於落敗時刻安慰師弟妹,瑞文慶幸透過比賽學懂分配時間及處理情緒。   三人帶領師弟妹將一些想像不到的電品零件或平價物品,如玩具車軌,嵌合成為戰車。新民書院教學研究組統籌主任暨電腦科科主任李嘉強老師看見學生於比賽前的深夜仍留校作準備,「他們如此投入,努力自學,是我作為教師最喜樂的事。」   雖然戰車三人組將於來年升讀中六,要應考文憑試不得不交棒,但他們仍不吝於向師兄妹傳授心得,因為他們從一群積極回校義教的師兄身上深深獲益。及後,三人參與「VTC STEM Challenge Cup 2022」比賽, 聯手在校內安裝了一座植物園水耕系統,種植香草及沙律菜。這個寓科學教育於環保的項目,成為新民書院1400平方米迷你校舍的綠洲,並奪得科技應用大獎。   李嘉強老師欣見學生團隊突破空間限制,善用知識以綠化校園。他指這水種系統是各個年級合作的成果,更聯繫了電腦及生物等學科,例如中一同學為水耕系統包括水的流動提供框架,中五同學則運用python編程技巧,配合遙距監察鏡頭,為植物施加營養液,並塑造心目中的外型,「同學們各司其職,有的修剪植物,有的量度養營液的濃度,從學習中學懂照顧生命,更一起追尋科學夢!」   結合環保 科學 宗教教育   陳兆雄副校長表示,水耕項目具備宗教及生命教育元素,讓學生為生命感恩,履行天主教教育五個核心價值裡面的「生命」幅度,當中宗教組與STEAM相關學科共同構思活動,融匯貫通。   水耕機發揮學生的愛心及創意,余鎮鵬解釋,他們運用LED 燈及遠程泵水控制,只需要一些10多元港幣的晶片,便可以控制無線系統—— 這來自課堂所學的晶片控制知識,跟冷氣或其他機械的控制技術同出一轍。「這任務令我們充滿成就感,因能把平平無奇的資源轉化為寶物。」   余鎮鵬及一眾同學們為環保盡一分力, 亦矢志畢業後回饋母校,他們這份感恩的心,來自學校跨學科的生命教育。中文科科主任李嘉敏老師秉承新民傳統,安排中一新生,寫信給剛畢業的小學母校,感謝師長的恩情,學習飲水思源,延續情誼。   「相信學生畢業後仍不會忘記自己為比賽廢寢忘餐的經歷,因為它喚起了眾人的鬥志及心火。適逢新民創校60周年,我們相信,新民精神,將會繼續承傳下去。」吳校長欣見學生在充滿愛的校園中努力學習,他們正如校園內的植物一樣,天天在愛中茁壯成長, 將來亦會如他們製作的機甲車般,靈活而堅韌地邁步人生。(鄧)   •天主教新民書院60周年彌撒將於12月18日(星期一)假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校慶資訊見該校網站: https://www.newman.edu.hk/tc/news-details.php?wid=93&cid=11&id=227      
kjy01_20231119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1.19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沉浸式學習 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本報專題)你認識龍舟活動的由來及意義嗎?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三位學生在「VR CAVE」內拿著船漿,隨著哨子聲一響,便與同學一面喊「一二、一二」,一面同步划動船漿, 與熒幕中的選手比賽,五年級學生關彩晞表示, 與同學合作的過程十分有趣,也使她對相關中國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三位學生在「智趣樂遊區」內,進行VR CAVE及其他活動後,紛紛表示活動深化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   「智趣樂遊區」是該校小禮堂改建而成的多元化學習區域,小禮堂以往是家長接學生放學的等候區,或是學生集會、小息休息的地方。但為豐富教學活動,學校於本學年新增了沉浸式「VirCube」器材、電子互動工具「BUTTONS」及VR互動體感遊戲工具「SilverMOVE」三種電子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趣味十足的學習體驗, 教師也可以仔細留意學生的學習進度,調整教學步伐。   沉浸式VirCube是一個有270度開放式空間的虛擬世界,配合VR CAVE為學生提供不同學科的主題活動,例如在教導中國文化時,老師便曾與學生進行龍舟、舞火龍活動等。彩晞之前也進行過舞火龍活動,「這令我更加深刻記得這文化的意義及特式。」   置身古代世界 理解古詩情境及氛圍   課程主任許湘江補充,除了以上活動外, 在中文科教授古詩時,亦曾與同學在VR CAVE 內「穿越時空」經歷詩人寫作時的環境,感受他的內心世界,進一步認識詩中所描寫的情景及氛圍。他又舉例在常識科教授人體器官、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時,學生也就像走進人體內親自觀察與學習。副校長潘偉強補充:「這就是沉浸式學習的好處,讓學生能置身其中般,不斷探索。」   掌握學習進度   在VR Cave旁的電子互動工具「BUTTONS」,在電子屏幕出現不同問題時,學生便要鬥快按下顯示著正確答案的按鈕,例如當屏幕顯示「端午節有哪些應節食品」,學生便要盡快從眾多答案中,找出正確的一個。BUTTONS配合VR CAVE一起使用,除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學習, 也測試學生對該課題的了解程度,讓教師更仔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資訊科技主任謝家毅老師表示,學生在遊戲中不自覺地學習,也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   在智趣樂遊區內的「SilverMOVE」,把學生運動時的表現,即時反映在遊戲世界中,讓學生們感受到運動的樂趣。SilverMOVE亦是兩位四年級學生羅巧澄和梁曉嫣最喜歡的活動項目。羅巧澄表示,踏單車時可以與同學同時進行比賽,「我平時不常運動,但在活動中可以一邊踏單車,一邊玩遊戲,有更多的樂趣。」梁曉嫣也表示在活動中能與同學比賽,燃起了她對運動的興趣,「我喜歡在智趣樂遊區的活動,可以幫助我的學習。」   配合不同學習差異   「每一位小朋友的學習模式都不一樣,有些可能只要聆聽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便會明白。但有些小朋友需要透過影像、動態形式來學習。」校長周德輝說。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配合每位小朋友的學習特性,周校長提到學校一直善用校內空間,優化教學工具,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周校長說:「小朋友一見到(智趣樂遊區內的活動)就興奮。」他表示學校將繼續優化教學設備,及強化教師的教學效能,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元化及效率,例如增加各科目在BUTTONS的題目庫,也計劃與學生進行VR朝聖之旅,讓學生走進VR CAVE中就如置身在不同聖堂中,也深化學校的宗教教育。(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