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2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2.10
與更生人士同行
善牧助更生協會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創立,其使命是在以愛為本、以人為先的基礎上,傳揚人與人之間的愛, 讓在囚及更生人士與自己、家人、社群修和關係;更生人士不再犯法,懲教院所數目減少。 一月三十日,「善牧助更生協會」到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舉行分享會,主題為「抉擇與信仰」,分享者為曾陷囹圄二十六年的張文達及協會董事宋佩玲這位上智大師姐。當天分享會先播放教區視聽中心十多年前到獄中訪問文達如何從死囚身份到二○一六年出獄這廿多年期間,由決意自殺,至認識天主、努力增值自己的心路歷程。 「各人的生命由一連串選擇所組成……我會想,自己承擔完曾犯的錯誤選擇後,以後可以做甚麼?事實上,我另一個選擇將會是我人生的新開始。」張文達分享說:「我以前曾犯的罪,永遠不能改變,但我會用以後的生命,活出價值。」 作為過來人,文達認為「助更生」是社會必需。他相信更生人士也有權再作選擇,而幫助他們實際是幫社會——出獄後,更生人士若因種種歧視眼光連糊口也做不到,沒有能力照顧家人,可能會走上重犯之路;相反,若他們能找到工作且看見身邊有同行者,知道社會能提供機會,縱面對難關,也不會輕易摧毀這個新開始。 席間,宋佩玲也分享自己在選擇義工服務範疇時所面對的不同抉擇——她退休後曾服務不同機構組織,包括醫院、老人院及低度設防懲教院所,最後於二○一○年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服務是到赤柱這高度設防監獄以藝術福傳,她更於一六年推進一步,與一眾有心人成立善牧助更生協會服務更生人士。 她深信是信仰力量帶領她作出這抉擇——每遇困難時,她會嘗試靜下來,留時間給天主,聆聽祂想說的話,繼而辨別出生命中每件事是天主的旨意還是純粹自己的希望,從中學習全然交託、倚賴。 得來不易的擁抱 會後分享者與數名學生進行短暫交流,佩玲告訴學生,囚友在監獄努力讀書,其背後最大的原動力除一紙畢業證書外,更重要的是畢業禮當天可以不再隔著玻璃與家人相見,「當囚友學有所成,可以出席畢業禮,他們終於有機會與家人擁抱、握手、面對面傾談、一起吃東西」。文達即表示: 「我時常問學生,你有多久沒有擁抱爸爸媽媽?」他以自身經歷去勸籲同學珍惜眼前人,因為其父母正正是他在囚時相繼離世。 當天司儀、天主教徒吳凱嵐(圖左)說,短片中講述文達對妻子離開及不能見兒子的無奈、他一度嘗試在獄中自殺的無援,以及信仰其後所帶給他的平安,令她回想當自己在生命中遇上低潮、挫折時也會向天主祈禱,重新得到力量。 另一位教徒司儀黃亭茵(圖右)說, 現在年輕人可能面對少少挫折便選擇輕生, 相反文達在獄中明白以前的自己做錯抉擇,曾試過輕生的他最終亦明白這並非唯一出路——亭茵覺得應將這積極信息告訴現今年輕人,亦認為學校舉行這個講座很有意義。 中五學生黃可瀅負責設計送贈協會的禮物,會後這位總設計師解釋其作品意念——當平放作品時,雕像猶如聖家一樣彼此擁抱; 而當拿起作品展現底部時, 「心」隨之出現,她期望藉雕塑展示出「擁抱」及「愛心」這兩重意義。另外, 「啡色是囚友衣服的顏色,而善牧助更生協會會衣是白色,我想帶出他們這些義工、職員擁抱囚友的意思」。 福傳愛深音樂會 另外,樂頌坊於二月四日假沙田聖本篤堂主辦「福傳愛深音樂會」,這個一年一度的慈善音樂會今年為善牧助更生協會籌款,祈願能幫助更生人士重投社會,重建人生。席間樂頌坊獻唱不少福音、勵志歌曲,亦有更生人士與神長分享。 李亮神父以「聖人也有他的過去,罪人也有他的將來」去勉勵在場人士,並勸籲大家須從自己以往失守的道路上反省、汲取教訓,以免將來再犯。他又以當天其中兩首歌鼓勵眾人:「《Memory》讓我們記得過去,但我們不可只停留在回憶階段:若以往有成就,曾行善,但我們只回望過去,這是劃地自限,沒有改善空間; 若我們曾做錯很多事,停留於回憶中亦是於事無補——只懂後悔過去,停滯不前,沒有意義。」要做的,是大家在路上成為同行者,並答應耶穌《We’ll Follow You》。 當日關俊棠神父分享主題是「當慈悲遇上公義」,他強調兩者須取得平衡,才能減少誤判、傷害。「每一個在囚兄弟姊妹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明白其故事多點,會對他、對人性有更深了解,當有深刻了解,慈悲心便會出現。」神父又說,雖聽了四十多年告解,但每次也會被打動,因為他明白到教友所犯的錯,其實自己也有機會犯上;未犯的原因可以是天主的憐憫,亦是自己的醒覺。所以,每個人也應抱持謙卑的心,「世上不會有人明知故意、喜歡犯罪去傷害別人、傷害自己,每個告解者給予我的教訓是:他們犯罪或出於無知,或出於軟弱,或出於愚蠢」。 關神父總結:「每個人都有污點——就是當你不善待他人,當你貪婪時。囚友曾經有過,你、我也有……但有污點不重要,正如耶穌說:『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路七47)」 (鄒) 
kjy11a_20180114s
newpotato
新丁日記
2018.01.13
熱心的老師
  從小到大,一直遇到不少熱心的老師,有的會在我功課簿上寫上長長鼓勵性的評語, 有的不介意在課後替學生補習, 所以我的學業路程尚算順利。在採訪過程中,也曾遇過不少熱心的老師,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一團火。 有一次,一位老師負責採訪安排,他在我到臨前,已多番打電話確認詳情。由於活動涉及一些科學知識,他亦在電話中簡述內容,讓我能在到達前有所準備。在活動當天, 他一絲不苟地為學生講解活動,並教導相應的知識。這些在我腦中認為很複雜的科學原理,被他以實驗和簡單句子解釋後,都變得容易吸收。活動過後, 他怕我有些重點不清晰,又再次用電郵來作補充。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真的令我很敬佩。 另有一所學校的校長、老師都十分熱心,為了我的來臨,他們特意預備了簡報、短片,希望我對活動有全面的概念。每位老師都有所預備的侃侃而談,幾乎解答了我心中所有疑問。到最後,有位老師捉著我的手說:「多謝你的到來。」我頓時心頭一震,要多熱誠的老師才能講出這番由心而發的說話?  老師為了採訪,需要花額外時間準備,他們對待學生想必也是以這種態度。我想起小時候作文寫〈我的志願〉也曾幻想過要成為老師,原因正正是受這些熱心的老師所影響,希望他們的熱誠能繼續如烈火燃燒。  
kjy02_201711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1.18
我是一位牙醫
(本報專題) 「我是一位牙科醫生,1961年出生,出生後八天便領洗,小時就讀於海星小學,執業至今已30 年」,以上是汪才生醫生的自我介紹。 牙醫的職責是替病人清潔及修補牙齒。採訪當日,汪醫生幫病人調整假牙後,病人笑著說:「現在好了很多。」醫生見到病人的微笑, 也感到高興,因為做牙醫,為人服務一直是他的希望。 小時候,牙醫給汪醫生的感覺都是比較冷酷和不太愛說話,但因一次修補牙齒的經驗令他改變對牙醫的看法,「那位政府醫院的牙醫態度親切,而且很有禮貌,令我感到做牙醫也不錯」。 汪醫生於中六夜校進修時,由於當時香港大學未有牙醫科學院,因此他便到菲律賓修讀牙醫課程,當時無論他經歷失意或感恩的時刻,「亦從未感到天主與我同行」。回港後,因為要應付合格率偏底的執業試( 1 5 0 考生中, 約只有3 人合格),我對天主說:「天主,希望你能給我機會, 成為一位好牙醫。」他感謝天主眷顧,第二次終成功考獲執業試。 當上牙醫後,汪醫生一直只以醫者的心態服務人,直至2013 年,他於聖神修院修讀宗教學學士學位課程時,才認識教會和宗教的知識;在課堂上與神父及學者們交流,開闊其眼界。「明白天主給我的塔冷通,並不是唯一的」,他發現自己有責任去教導人如何對牙齒作出適當的護理。「原來天主由始至終都在我的生命裡,只是自己未曾察覺」。汪醫生希望退休後,能通過教會這大家庭,教育大眾護理牙齒的知識,「當中並不涉及利益關係,而是為天主服務」。 談到日常工作,汪醫生認為與年幼的小病人相處沒有困難;相反,家長很多時都未能放手把孩子交給醫生,或會灌輸負面信息給小朋友,例如「不聽話的孩子,便要到牙醫診所拔牙」。汪醫生認為他並非只有他一人能享有牙醫專業知識,現在透過互聯網, 各人都可觀看洗牙或補牙短片;作為牙醫,最重要是用心、盡力為他人服務, 天主必與他同行。(馮) 
kjy01_201703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3.18
海怡寶血小學 微電影比賽奪亞 守護者溫暖生命
你可曾在街道上、港鐵上、商場裡看見過導盲犬?導盲犬看似只是一隻寵物,實際上卻是盡忠職守的工作犬,被稱為盲人的眼睛。早前,導盲犬引領視障人士被喝罵的新聞,引起市民對導盲犬的廣泛關注。為讓社會大眾加深對導盲犬服務的認識,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舉辦「導盲犬── 我的眼」微電影創作比賽,海怡寶血小學的學生成功在眾多參賽者中,奪得亞軍。 (本報專題)合共十九位來自不同年級的海怡寶血小學學生參與「導盲犬── 我的眼」微電影創作比賽,其短片內容講述:由於主角在進行一次實驗中疏忽,導致其雙目失明,後來因小天使導盲犬的出現,以及重獲工作機會,使他明白就算遇到任何挫折,身邊仍有很多天使願意作出幫助。撰寫劇本的鄭麗麗老師喜歡觀察身邊的人與事,亦熱愛拍攝短片,因此收到比賽單張後,便決定報名,希望啟發學生學會關顧身邊人。 鄭老師任教多年,對學生的性格十分熟悉,因此在寫劇本的時候,很自然便想到,哪些學生配合微電影角色中的性格特點。飾演修路工人的馮迪朗笑說:「或許是我說話大聲,比較惡,所以適合演這角色吧。」 拍攝微電影過程約四天,需要在學校的不同地點拍攝,若拍得不理想便需要重拍,其中一天劇組更約了導盲犬Rally 和失明人士到校拍攝。冼仲言及蔡倩瑩在劇中都是飾演學生,他們認為拍攝時雖與平日上課差不多,但要忍著笑和不談話,才可順利完成,這令他們很難忘。而身為主角,飾演失明人士的徐志軒因為沒有失明的經驗,所以他為了揣摩角色,便上網搜尋資料學習。鄭老師十分欣賞眾人,即使需要重拍,也從沒有表露不悅,而是充滿毅力地激勵大家,去演得更真實。 小學生進入決賽 比賽最終有八隊成功進入決賽,在決賽中,有一項評分標準是參賽者介紹作品,其中一位負責介紹的學生周言信憶起當時十分緊張, 「進入決賽的有成人和中學生,作為小學生的我們相對較輸蝕;當我看到評審的樣貌便更緊張,但也要繼續介紹。」 另一學生冼祐希在過程中擔演學生,她認為獲獎固然開心,但參賽最主要目的還是汲取經驗,到將來參加其他比賽也不會緊張。鄭老師更看到學生們在拍攝過程中的變化,「他們互相提點,即使愛玩, 亦知道要先完成拍攝才能玩樂;看到他們的成長,我很高興。」 導盲犬初體驗 雖然奪得獎項,但眾人由於碰著測驗,故在比賽單位提供的工作坊也沒有參加,因此在拍攝前對導盲犬的認識亦不多,甚至很少機會接觸狗隻。當中,只有湯芷晴的親戚飼養狗隻,她想起寵物犬會亂走,聽到開門聲便會吠;對導盲犬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性格較乖巧的層面。在片中飾演失明人士妻子的羅美鳳在拍攝前,害怕導盲犬會以為她想傷害牠, 便先搜尋資料,學習怎樣給導盲犬感覺善意。 可是,當Rally真正出現在眼前,他們卻發現牠跟寵物犬並不一樣。鄧明慧發現,導盲犬十分服從指令,「牠很有方向感,會避開障礙物,也能帶著主人抵達目的地。」意想不到的是,導盲犬連排泄也會聽從命令,拍攝當天,他們看見導盲犬排便。徐志軒笑言:「即使Rally要去大便,只要主人不在地上放膠袋,牠就不敢隨處便溺。」鄭老師提到拍攝上比較困難,因為若導盲犬做對了動作,便不能重拍,不然牠會自責。不過,雖然Rally當天有點疲倦,但牠也像個小朋友,只要主人給牠糧食,便馬上活潑起來了。 對社會上看待失明人士及導盲犬的感想 A.鄧明慧:即使是失明人士亦不用灰心,與其每天過著不開心的生活,不如樂觀面對,像拍攝當天的主人一樣,樂觀微笑。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用特別眼光看待他們,應該把他們當成普通人,因為如果他們聽到閒言閒語, 心理會有創傷。 B.羅美鳳:看到失明人士,應盡量幫助他們; 若我有空而熟悉他們想到的地方,就會帶他們去。 C.湯芷晴:我們應該感恩天主賜予我們一雙眼睛,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東西。 D.徐志軒:食肆不應拒絕導盲犬入內,牠真的很乖巧,又不影響營業;而視障人士亦要有導盲犬的協助,才能活動自如。 E.黃凱晴:老師曾教導,若拒絕導盲犬進入餐廳或其他公眾地方,便有可能犯法,因為這是歧視。我希望將來做寄養家庭,既能滿足自己喜愛動物的意慾,又能訓練導盲犬,幫助有需要的人。 生命中的天使 歸根究底,故事中最重要是傳揚「生命中的天使」這信息。談到身邊的天使,學生們都想起父母,黃凱晴說:「不要等到父親節、母親節才為父母做些甚麼,平時就應該孝順父母。」馮迪朗更想到他的妹妹,「她在我補習後,看到我累便倒杯水給我喝;見我不太開心亦會安慰我。」 鄭老師期望學生在短片中想到,面對困難時,身邊亦有很多人幫助自己;而自己小小的幫忙,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天使。她在學校播放短片時,希望讓讀書成績不太強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重拾自信,甚至互相感染,參與演出,在台上得到肯定。(妤) 齊來欣賞 請到海怡寶血小學網頁(最新消息一欄)觀看得獎微電影「生命中的天使」 http://www.pbpssh.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