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71119s

(本報專題) 「我是一位牙科醫生,1961年出生,出生後八天便領洗,小時就讀於海星小學,執業至今已30 年」,以上是汪才生醫生的自我介紹。

牙醫的職責是替病人清潔及修補牙齒。採訪當日,汪醫生幫病人調整假牙後,病人笑著說:「現在好了很多。」醫生見到病人的微笑, 也感到高興,因為做牙醫,為人服務一直是他的希望。

小時候,牙醫給汪醫生的感覺都是比較冷酷和不太愛說話,但因一次修補牙齒的經驗令他改變對牙醫的看法,「那位政府醫院的牙醫態度親切,而且很有禮貌,令我感到做牙醫也不錯」。

汪醫生於中六夜校進修時,由於當時香港大學未有牙醫科學院,因此他便到菲律賓修讀牙醫課程,當時無論他經歷失意或感恩的時刻,「亦從未感到天主與我同行」。回港後,因為要應付合格率偏底的執業試( 1 5 0 考生中, 約只有3 人合格),我對天主說:「天主,希望你能給我機會, 成為一位好牙醫。」他感謝天主眷顧,第二次終成功考獲執業試。

當上牙醫後,汪醫生一直只以醫者的心態服務人,直至2013 年,他於聖神修院修讀宗教學學士學位課程時,才認識教會和宗教的知識;在課堂上與神父及學者們交流,開闊其眼界。「明白天主給我的塔冷通,並不是唯一的」,他發現自己有責任去教導人如何對牙齒作出適當的護理。「原來天主由始至終都在我的生命裡,只是自己未曾察覺」。汪醫生希望退休後,能通過教會這大家庭,教育大眾護理牙齒的知識,「當中並不涉及利益關係,而是為天主服務」。

談到日常工作,汪醫生認為與年幼的小病人相處沒有困難;相反,家長很多時都未能放手把孩子交給醫生,或會灌輸負面信息給小朋友,例如「不聽話的孩子,便要到牙醫診所拔牙」。汪醫生認為他並非只有他一人能享有牙醫專業知識,現在透過互聯網, 各人都可觀看洗牙或補牙短片;作為牙醫,最重要是用心、盡力為他人服務, 天主必與他同行。(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