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20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親子共讀 說故事 談心事
  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歡度新春佳節。根據傳統,中國人以十二生肖循環代表十二地支(記人的出生年)。小朋友,你聽過關於十二生肖的民間傳說嗎?一月中旬,送舊迎新的日子,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圖書館內,十二種動物聚集一起,互相爭論誰是第一…… (本報採訪)台下一年級學生掌聲不絕,台上參與演出《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的家長,臉上流露滿足的笑容。這多個星期以來,家長們用心排練和準備,她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得著也不少呢。是次演出前,本報記者相約圖書館主任黃妙玲、羅林楚翹(羅太)、陳林麗婷(陳太)和簡徐超文(瑩姨姨),談談說故事的快樂經驗。   故事爸媽:跳進兒童世界 去年,該校成功申請由安徒生會主辦的「悅讀社區種籽計劃」,黃老師指出:二十位家長參加了校內的「抱抱爸媽說故事」活動,透過四次工作坊,學習選擇圖畫書和說故事的技巧。她興奮地說:「去年十一月份的每個午息時段,八至十位『故事媽媽』為校內初小學生說故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雖是自由參與,但學生們都踴躍出席,更有學生每天都來聽故事!」家教會主席羅太表示:活動讓一眾家長相聚聯誼,更可服務校內小朋友,一舉兩得。 對三位故事媽媽而言,說故事的過程能讓成人進入小朋友的內心世界,為雙方提供更多的話題。就讀該校三年級的簡鈺瑩鼓勵媽媽(瑩姨姨)參加「抱抱爸媽說故事」,瑩姨姨笑說:「女兒想我跟她說故事呀!現在我每天跟子女說故事。更意想不到的是,自從我到學校為小朋友說故事,瑩瑩願意與我分享學校生活點滴,並跟我介紹老師和同學,在她的心目中,媽媽成了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呢!」 文靜的陳智聰就讀二年級,年紀輕輕的他更充當陳太的小老師,家教會副主席陳太微笑說:「聽完故事後,聰聰還會給我評語呢!」智聰輕聲地說:「我最愛聽媽媽說故事,我真的十分支持媽媽成為『故事媽媽』!」分享故事:拉近長幼距離 得到初小學生的愛戴,故事媽媽喜出望外。陳太說:「剛碰上考試和假期,說故事環節暫停了,學生們都緊張地詢問黃老師呢!」小朋友純真可愛,他們在聽故事時的反應更是故事媽媽的窩心回憶。瑩姨姨記起一次跟學生說關於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在故事的開端,小朋友已經熱烈地分享個人上街買東西的經驗,愈說愈興奮,他們愉快地跟我分享內心世界,讓我當聆聽者。」陳太補充說:「有一次,我選了圖畫書《抱抱我》,故事中的小刺蝟渴望得到擁抱,可是沒有人願意抱抱牠。小朋友都分享擁抱的經驗,有些學生害怕擁抱父母,於是我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給父母一個擁抱;第二天,他們急不及待跟我分享擁抱父母的快樂感受。」 為籌備《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家長們安排時間排練以外,也親手做面譜和道具。這次演出的陣容,更包括一位「故事嫲嫲」,黃老師十分欣賞家長們的投入參與:「在平日的說故事環節,故事媽媽配合故事,自製手偶。這次,她們花了不少心思製作巨形的立體面譜,除了十二生肖外,還要製作其他的動物和場景,她們在每一個細節上都一絲不苟。」 配合新春氣氛,故事選材自關於十二生肖的故事,黃老師為增加故事趣味,搜集不少民間傳說,把這些元素加入劇本中。羅太、陳太和瑩姨姨分別飾演不同的動物,兩位小學生智聰和鈺瑩比媽媽們更期待演出,瑩姨姨拍拍女兒的手,說:「瑩瑩主動要我跟她對稿,更給我意見。」羅太說:「雖然觀眾是一年級的學生,但我們都十分緊張,希望小朋友喜歡我們的演出。在迎接春節來臨前,大家一同享受這歡樂的時光!」(仨)    
kjy05a-20120205
icon32
With Love, we can do it
2012.02.05
I can do it by myself!
  “I can do it by myself!” is our little boy’s pet phrase whenever he wants to do many things by himself. He loves to watch and copy what he sees “big people” doing. He wants to be like “big people” brushing teeth, using scissors and talking over the phone. When he finds such household chores as washing up plates a lot of fun, he will say excitedly, “Let me help you.” Then when his Dad is washing up, he lets him stand next to him on a stool and washes some plastic cups and spoons. In this way, we hope that he will get interested in household task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his independence as he grows up. What housework do you help out with? A recent survey in Hong Kong showed that over 80% of Primary 3 to 6 students and parents interviewed considered self-care skills “very unimportant” or “unimportant”. A lot of students have poor self-care ability in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take public transport on their own in their residential areas, cook rice, tie shoelaces or cut fingernails. What are your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skills? Perhaps a lot of us think that studying har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earning self-care skills. However, in reality, we all need basic life skills and self-care abilities. Otherwise, we will have low self-images and probably grow up to be unable to solve problems and overcome setbacks in the future. So, let’s be “big boys” and “big girls” who are good at self-care, not just school work! Glossary: Household chores: 家務 Self-care skills: 自理技能 Residential areas: 住宅區 Basic life skills: 基本生活技能 Self-images: 自我形象  
kjy12a_20120205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2.05
閱讀的科學理由,文學的想像源頭
  近年英美掀起的閱讀熱潮或可歸功於羅琳(J. K. Rowling)的《哈理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series)和路易斯(C. S. Lewis)的《納尼亞王國故事》(The Chronicles of Narina)。而近年西方幻想文學的再興起,則可歸功於英國的兒童幻想文學傳統。 路易斯對此直認不諱,且對其前輩作家納斯比(Edith Nesbit)推崇備至,並認定納斯比《護身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ulet)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作品。 納斯比於一九○六年發表的《護身符的故事》,把「時間旅行」的觀念引進了兒童文學,開「時間幻想文學」先河。 早於一九○二年發表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Five Children and It),納斯比反轉了傳統精靈的神秘和威嚴形象,並讓精靈老遠從魔界「移民」到人間。魔法無邊的精靈來到了兒童的現實世界,進入了兒童的日常生活,百年前這一構思被視為兒童文學的創舉,並成為日後兒童文學的一道活水泉源。 「五個小孩」在沙灘上巧遇「一個怪物」--沙仙。沙仙能實現小孩的願望,可算是一個「許願精靈」。可是沙仙法力有限,雖可讓孩子的願望成真,卻只能保留一天。故事由此開展,引發五個小孩經歷緊張、奇異的旅程,趣味盎然。 何卓藍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道出一個魔法不高的沙仙,如何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值得一讀。 兒童少年因為渴望自由和擺脫日常生活的樊籠,喜歡閱讀幻想文學。幻想文學喚發了他們具有想像力的天性,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最近廿年,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顯著。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蘭教授,以非比尋常的科研和實踐精神,普及大腦科研知識,推動閱讀風氣。 洪蘭曾在《科學》雜誌(2005年11月)用通俗的語言提醒人們:「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人們的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通訊系統。 洪蘭教人們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耕種需求鑿通溝渠,引水灌溉。耕種愈多的地方,灌溉系統愈密。若溝渠連接得宜,水流滿田,則收穫豐富。同樣道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也很綿密;並且因為不停使用,愈用愈靈光,想出來的點子愈多。 問題是:怎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綿密起來呢?洪蘭的結論是: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因為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此種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連結,活化大腦。  
kjy03a-20120205
快快樂樂爬格子
2012.02.05
怎樣寫人?
  很多時候,老師給同學們的作文題目都是有關寫人的,如〈我的爸爸〉、〈我的班主任〉等等。遇到這樣的題目,同學們常常會想出很多形容詞去形容人物的性格,這樣的寫法就流於空泛。在談怎樣寫人前,我們要先弄清楚怎樣才算是好的寫人的文章。同學要明白文章寫給別人看,只有日記才是寫給自己看,別人不可能很了解我們的背景,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夠具體,別人就不會明白。寫人的文章最重要是要讓讀者透過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我們寫〈我的爸爸〉,如果讀者讀了我們的文章,能很具體認識爸爸的性格,那文章就是很好;我們寫〈我的班主任〉,最重要的也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班主任是怎樣的老師。 我讀過很多同學的寫人的文章,他們都喜歡直接描述人物的性格。他們寫〈我的爸爸〉,就喜歡用嚴肅、幽默等形容詞去形容;他們寫〈我的老師〉,就喜歡用嚴格、要求高等形容詞。這就流於概念化,寫出來的人物性格不具體,也不能寫出人物與我們的感情關係。我們應以事件去呈現人物性格,不應直接用我們的口說出,讀者自然能從事件中明白人物的性格特徵。 同學們寫〈我的爸爸〉,可選擇一些生活的事例去呈現,不必直接說出。例如我們要寫爸爸很疼愛我們,我們不論用甚麼形容詞去形容都不夠具體。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平時與爸爸相處時的生活故事。我們可以記一次生病時爸爸照顧我們的情況,但不能像寫日記那樣把事件巨細無遺地記錄,而是要經過剪裁,把那些能表達爸爸疼愛我們的情節才記下,其他事情可以省略。同學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必直說班主任的性格特點,我們只須選取一些生活細節去呈現。例如,我們想寫班主任對學生很嚴厲,我們可以選取一些頑皮同學做錯事,結果如何被班主任責罰的情節去呈現他的性格,但也須要剪裁,只集中寫能呈現老師性格的情節,把其他故事省略。事件不能太多,太多則每件事寫得不夠仔細深刻;太少則文章顯得單調乏味,而且以單一事件呈現人物性格不夠深刻。我建議同學們可寫兩三件事情,那麼文章就很充實了。 文章的結構也很重要。文章結構不好,就如一座房子的結構有問題,很容易會塌下來,情況不堪設想;結構做得好,有時可以令文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寫人要寫得感人、深刻、引人入勝,最好的結構是欲揚先抑,或者有人叫先抑後揚。所謂「揚」是指談人物好的地方,「抑」則是談人物不好的地方。為甚麼要先談人物不好的地方,才談人物好的地方呢?這是因為結構上有個對比的作用,把人物好與不好放在一起,可以對比出好的地方更好。例如,我們寫〈我的爸爸〉,可以先談爸爸如何對我們要求高,不准我們只顧遊戲,令我們很討厭他;到下文,我們又可以筆觸一轉,寫爸爸如何疼愛我們,怎樣陪我們玩遊戲,這樣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令人物形象更鮮明。我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應該全文只集中寫老師如何好,應該先在文章的前半部,寫老師怎樣嚴厲要求我們守秩序,如何責罵同學,令同學們敬而遠之;文章下半部分,筆觸一轉,又改為記述一些老師如何愛護我們,令我們很敬重他,這樣就能使文章的前半部分對比下文,使老師受人敬重的形象更鮮明。因此,同學們應多留意文章的結構。切記不應以「直述」取代「呈現」,多以事件讓讀者自己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個性。   普粵比較 「去」的用法 我們寫文章常受到口語影響,弄不清「去」的用法,常常寫成「我去圖書館借書。」這是粵語句法。規範的書面語應改為「我到圖書館借書去。」我們可以記住這個格式「……到……(做甚麼)去」。「去」前可加上動詞,「到」後則加地方。例如,「我到海灘游泳去。」問句可寫成「你到哪兒去?」否定句可寫成「我今天到不了美國。」很多同學寫成「我不能到美國去。」這句意思跟前一句有點不同,前一句意思是趕不及今天到美國,後一句則是有特別原因而不能到美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