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_20160925s
jesusstory
若望講耶穌
2016.09.24
加納婚宴 ——「水」變成了「酒」《若望福音》二1-11
吱吱和喃喃去探訪耶穌和瑪利亞,但他們都不在家。驢子哈哈告訴牠們,主和聖母都去了加納參加婚宴。 吱吱和喃喃立刻向加納飛過去,找到那座房子,便在露台停下來,看見耶穌、聖母,還有門徒若望,都坐在餐桌旁進餐。 忽然,筵席主管來找新郎,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新郎便起來跟著主管走到露台, 問︰「怎麼這麼快便喝光了酒?」主管說︰ 「我訂少了……」 吱吱和喃喃連忙飛進廳子裡找若望,示意他到露台看看。若望走到露台,才知道主人的酒喝光了。這時聖母媽媽也來到了露台,若望便跟聖母說︰「可以請老師幫個忙嗎?」聖母慈祥地點點頭,便回到耶穌身旁,輕聲說︰「酒不夠了。」 耶穌望著母親說︰「今天不是行神蹟的日子,不過若媽媽要求,也可以的。」 瑪利亞便向僕人說︰「我兒子吩咐你們作甚麼,都照著做吧。」 耶穌指著六口大石缸,對僕人說︰「都注滿清水吧!」 注滿水後,耶穌對僕人說︰「倒一杯出來,給主管嘗嘗。」 僕人便照著做,主管只喝了一口,便高聲向新郎說︰「人人都先上好酒,等喝夠了才上次等的。怎麼你卻把好酒留到現在才上呢?」 若望聽了主管的話,忍不住開心地望向耶穌,卻看見主正望著自己微笑地點點頭。 
kjy04_20160626b_s
生命動力
2016.06.25
【喜樂小書架】生命良伴
同學們最熟悉的《新約聖經》片段,可能是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宣布一個大喜訊——瑪利亞將懷孕生子⋯⋯聖誕節話劇給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耶穌的誕生是不平凡的。耶穌的誕生是來自天主的喜訊,與若瑟和瑪利亞有密切的關係;這位初生的嬰孩與當時的統治者黑落德有關,平靜山野上的牧羊人歡迎他,來自遠方尋求智慧的賢士也來朝拜他。 除了福音,《新約聖經》也包括《宗徒大事錄》、《聖保祿書信》、《默示錄》等二十七卷書。《舊約聖經》更匯集了四十六卷書,貫穿三千年的歷史。《我至愛的聖經》(My Beloved Bible)以簡潔的篇幅,介紹《聖經》是天主的說話。因著耶穌,我們知道天主是愛,因而天主的說話是愛的語言。 《我至愛的聖經》突破了一般兒童版聖經停留在初小階段的限制,《舊約》故事包括多位生命歷程有獨特經驗的人物:盧德、亞納、多俾亞、艾斯德爾皇后、耶肋米亞等。《新約》故事延伸至耶穌的苦難、死亡與復活、初期教會。此外,每篇故事特選「金句」、某些篇幅加插人物介紹(例如十二門徒的個人簡介),這些精心設計的小資料,點滴呈現創作者注意到小讀者的興趣、需要和能力, 輕巧地運用聖經研究的方法,設計和編寫這本屬於成長中的孩子的生命之書。 正因讀者對象有較高的閱讀能力,這本剛面世的圖畫聖經,努力地把一部《聖經》的內容濃縮在八十頁的篇幅。一直以來,華語社會給兒童編寫的中文聖經,經常看到的版本好像遺忘了九歲至十三歲的孩子,實在可惜。一本能夠配合中小至高小年級學生的心智又達至學術水平、中英參照的圖文《聖經》,相信是不少公教家長和老師殷切期待的。  
kjy16_20160612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6.11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福音的作者記錄耶穌曾這樣訓誨門徒:「在你們中間⋯⋯該彼此和平相處。」(《馬爾谷福音》9:50) 和平包含一切美善,2016年六月, 普世博愛運動再次引用這句聖經, 作為每月生活聖言,邀請所有基督徒和善心的人以這意向作為整個月的生活指針。「盧嘉勒曾說:『那裡有合一和互愛,那裡就有和平, 且是真正的和平。因為那裡有互愛, 一定會有耶穌臨在我們中間。』」普世博愛運動由成立初期開始,即以紮根於天主聖言的生活方式,努力在生活中實踐福音的勸勉。耶穌曾為所有跟隨他的人祈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 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望福音》17:21)盧嘉勒致力實踐合一的理想,1967年,盧嘉勒在伊斯坦堡獲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雅典納哥一世(Athenagoras I)首次接見,透過這次在基督內愛的交流,展開了東正教與天主教持續的接觸,運動在東正教會內蓬勃發展(尤其中東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造成無可估計的破壞力——因著民族、膚色、文化、宗教、政見的差異,人與人之間似乎已失去互愛、共融、合一的信心和力量。耶穌在福音中要求人們和平相處的訊息,對處於戰後恐慌的人有甚麼意義?『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瑪竇福音》27:46)耶穌在十字架上痛苦呼喊,被捨棄的一刻是他最大的痛苦。1944年,盧嘉勒與初期的女核心成員找到一個細小的房子,在那兒開始了第一個普世博愛運動中心(Focolare)。當她們把殘舊的傢具搬走後,房間裡只有舖在地板上的床墊;除了一幅耶穌的畫像,牆壁上空無一物。她們捨棄了別的,選擇了以「被捨棄的基督」作為徹底地愛的對象。她們努力地生活,在互愛、合一中,獲得平安與喜樂;「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竇福音》18:20)。雖然當時她們非常年輕,經驗尚淺,在天主聖神的光照下,她們在祈禱中學習互愛和合一,在讀聖經、領受聖體聖事、以聖母瑪利亞作為生活模範中,一步步地接受聖神的帶領,活出運動的神恩。 1948年9月17日盧嘉勒以聖方濟第三會成員的身份,陪同方濟會大家庭不同身份的成員到意大利國會大樓,跟一位很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剛獲選為國會議員的左丹尼(Igino Giordani)見面;沒想到她熱誠地分享運動的理想和她堅定的信念,為左丹尼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左丹尼獨特的身份也開啟了她的眼光,促使普世博愛運動的門開放給已婚人士。左丹尼是戰後天主教青年的模範,也是天主教徒參政的先驅,尤其關注信徒間的合一。他已婚,並育有子女。他認為修道生活和平信徒的生活方式,在天主前是在同一的愛的軌道上。在他的參與和推動下,普世博愛運動凝聚了廣大的群眾,他們形成了不同組合而有活力的運動:「新家庭夫婦運動」、「新人類運動」(藝術界、醫療界、政界、勞工界) 。左丹尼實現了運動的理想,盧嘉勒稱他為普世博愛運動其中一位共同創辦人。1954年,一位青年的核心成員傅理斯(Pasquale Foresi)被祝聖為神父,他帶領運動發展出版事業和培育工作,同時成為了「瑪利亞的事業」的共同創辦人。 這正是盧嘉勒在聖家小屋祈禱後得到的靈感,雖然她當時只是個十九歲的年輕人,仍不知道如何實現聖家的理想——運動成為「教會中的第四條路」:不同身份的成員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共同像聖家一樣,為追求聖德和奉獻生活而圍在壁爐(Focolare),為同一目標而屬於同一團體。1970年普世博愛運動為青少年成立第三代新青;1984年為兒童成立第四代新青運動。歷任教宗信任普世博愛運動的神恩,1984年8月19日,若望保祿二世突然造訪運動在羅馬的羅卡帕(Rocca di Papa)中心,為當時在場參與活動的三千多名不同年齡的成員帶來無限的驚喜和激勵。「瑪利亞的事業」逾七十年的發展,普世博愛運動目前已遍及182個國家,約有兩百萬附屬成員和支持者,他們大部份是天主教徒,也有隸屬於350個基督教派與教會團體的信友和許多屬於不同宗教的信徒(猶太教、回教、佛教、印度教、鍚克教等),甚至沒有任何特定宗教信仰的人。 (全文結束)   
kjy16_20160605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6.04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1939年,意大利捲入橫掃整個歐洲的政治困局。盧嘉勒一邊教學,一邊進修哲學,她感到天主似乎要求她有更徹底的行動,究竟天主在她身上期待甚麼?同年,在參加天主教女青年聚會期間,她每天到聖家小屋祈禱,這份豐富的體會賦予她一種特別的恩寵,使她感受到天主對她有特殊的召叫。在聖家小屋祈禱後,她有所領悟,她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那是一條許多人與她一起追隨的道路。然而,這條路該怎樣走?獨身,或是結婚,組織家庭?加入修院? 在聖家小屋裡,盧嘉勒體會到耶穌、瑪利亞和若瑟組成的聖家三口,啟發她領悟一條新的道路,那是在教會中的第四條路。1943年12月7日上午六時,盧嘉勒以私人秘密的方式,宣發聖願,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天主。後來,這一天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誕辰。隨後數月,盧嘉勒徹底地回應福音呼喚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愈來愈多女青年跟隨她。這群年約十五至二十五歲的女青年希望像她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以福音作為絕對的生活目標,為天主而終身守貞。 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火燄無情地蔓延,平靜的特倫托成了意大利敵軍瘋狂轟炸的目標。盧嘉勒和那些女青年約定,每有空襲警報便跑到防空洞會合。戰火帶來摧毀、死亡、貧困、饑餓、恐懼和痛苦⋯⋯盧嘉勒的家被嚴重破壞,她的家人被迫逃到叢林暫避。她的父母決定離開特倫托,逃到別的地方。家人離開前的那個晚上,盧嘉勒在星空下禁不住飲泣,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可是她和那些女青年半年前剛開始成為一個團體;她既難以忍心捨棄自己的家人,卻也感到這個團體的誕生是天主對她有特別的旨意。「我應當鼓起勇氣,我該走這條為我還是陌生的路!黎明時,我和家人返回我們已無法居住的家收拾物件,我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父親:我屬於天主,現在已經有一群女青年跟著我,我不能捨棄她們。」盧嘉勒回憶當時內心的痛苦。「這是個決定性的選擇,雖然整個計劃還不很明確,它已被我們接受,我們不會放棄。」她的父親對她的決定表示諒解和支持,更祝福了她。1944年5月13日,盧嘉勒目送心愛的家人離開,然後獨自在自己從小熟悉的街道,在廢墟中尋找她那些女青年,幸而她們安然無恙。她們與盧嘉勒決定留在她們的出生地 —— 特倫托。 空襲不絕,她們惟有經常躲藏在防空洞裡,生命可能會隨時結束。世界上是否有一個理想,值得人為此付出一生?有沒有一個理想,是任何炮彈也不能毀滅的?一個個困惑人心的問題浮現腦海,漆黑的防空洞裡,她們打開逃跑時留在身旁的福音,重新閱讀聖經上那些原已熟悉的句子,這時她們發現了一個答案:世界上有一個永不破滅的理想,這理想就是天主!她們一致決定以天主作為理想,以實踐天主的話作為生命的目標。「雖然我們以前也相信祂,努力去愛祂,但是那一刻,我們對祂有了新的認識。福音裡的說話好像發出一道閃光,這些話是人人受用,也是可以實踐的!我們好像發現一項從未明瞭的真理:天主是愛,祂更愛著我們!」盧嘉勒憶述時說。「一切要發生的事,喜樂與痛苦,全部都有祂的安排,這一切都是祂的愛所願意或允許發生的。於是,我們的生命獲得了一份全新的意義。」 每當空襲的警報解除,盧嘉勒和她的朋友跑到街上,四處尋找那些需要照顧的人。耶穌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竇福音》7:21)她們在實際的生活中,以行動去承行天主的旨意——她們盡力協助那些年老、行動不便的人逃到防空洞;在恐慌中,以天主子女的愛關懷那些失去親人的破碎心靈。「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望福音》15:12-13) 「普世博愛運動」以行動回應福音的呼喚,短短幾個月已感染了特倫托和鄰近大小鄉鎮約五百名民眾,人們懷著同一的理想,熱切地效法她們,重新發現福音的光照而生活聖言。1953年教宗庇護十二世接見了盧嘉勒及兩位男女核心成員,聽取他們的報告,慈祥地降福了他們。「普世博愛運動」由意大利開始,逐漸向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1962年,運動首次獲得教廷認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頒布文件,確認運動成為宗座轄下的事業,並以「瑪利亞事業」作為正式名稱。「瑪利亞的事業」獲得歷任教宗的關注和祝福,教宗保祿六世藉不同的機會,表達教會對運動的期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