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5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1
瑪達拉修女會 偕同聖母聖若瑟 捨己追隨基督
(本報專題)在本港服務的眾多修道團體中,其中一個特別推崇敬禮聖母的年輕修會——瑪達拉上主及聖母之僕修女會(下稱「瑪達拉修女會」),修女們加入該修會之初便捨棄本有的名字,並選取聖母的其中一個德行作為加入修會後的新名字,以示修女們從此將生命完全奉獻給聖母。佘山聖母香港會院的院長十字架喜樂的瑪利亞曾修女說:「放棄自己本來的名字代表謙遜、願意跟隨基督,將過去的我完全隱藏起來。」 親近聖母瑪利亞 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建立教會。二千多年來,千百萬人為跟隨基督而願意不結婚,終身度奉獻生活。貧窮、貞潔和服從,稱為奉獻生活的「三願」。瑪達拉修女會的修女在宣發三願以外,更宣認將每天的生活奉獻給聖母。目前,曾修女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擔任牧職修女,善導之母瑪利亞張修女則在元朗天主教中學擔任牧民助理。曾修女指聖母與人類的關係很密切,她們在個人靈修,以至教導學生、跟家長和其他信徒交往,也要依靠聖母 。 張修女喜歡別人稱呼她「善導修女」,「耶穌基督一生與聖母一起度過,在天主整個救世工程中,由聖母領報、懷胎誕下耶穌開始,直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聖母都與耶穌一起,參與和見證耶穌的一生。聖母與耶穌關係密切,她是引領世人走向基督的道路;親近聖母,必定會親近耶穌基督。」曾修女繼續分享,「聖母就像我們的母親般親切。」曾修女常鼓勵教友,不論遇到甚麼困難,都可請聖母轉禱,信任她的照顧。「堂區裡有個四、五歲的小孩曾說自己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育他的媽媽,一個是聖母媽媽。聽到小朋友的分享,我們都發出會心的微笑。」善導修女教導學生親近聖母媽媽最直接的方式,是勤念《玫瑰經》。 潛心學習聖若瑟 敬禮聖母以外,敬禮聖若瑟也瑪達拉修女會的其中一個傳統。曾修女說聖若瑟與該修會淵源甚深,「 聖若瑟節也是我們修會的創會日,1988年會祖卜嘉樂神父(Fr. Carlos Miguel Buela)因著創立女修會而連續三十天誦念《大聖若瑟禱文》,結果天主顯示奇跡,一個農戶送出地方⋯⋯」。 每年五月,曾修女與堂區神父及探訪組的成員帶著聖母像,挨家逐戶探訪初領洗的嬰兒、成人新教友及堂區的長者,藉此表達聖母對人們的關心。五月和十月期間,堂區舉行聖母像出遊,由教友輪流抬著聖母像,在堂區鄰近的社區巡遊一圈。三月十九日是聖若瑟節,當天堂區在聖堂範圍,舉行聖若瑟像小遊行。善導修女表示聖若瑟和聖母都是完美的人,天主揀選了他們作為耶穌的父親和母親。「聖若瑟的謙卑、忍耐、沉默和對天主的信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德;他將整個生命奉獻給天主,一生守護著聖家的每一個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9年頒布《「救主的監護人」勸諭》,肯定聖若瑟是「天主奧秘的看護者」。曾修女說聖若瑟的犧牲和服從精神,聖母和聖若瑟一生活出上主的愛,他們的內心時常充盈喜樂、積極人生、包容和寬恕等,都很值得這個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盛行的世代,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義和愛的真諦。(敏 / 睿)      
kjy16a_20160522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5.21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每年七、八月,世界各地都會舉行夏日「瑪利亞之城」(Mariapolis),香港也不例外。綠樹成蔭,樹的生命由小種子落地生根開始。1949年七月,盧嘉勒(Chiara Lubich)和她的朋友放下手上忙碌的工作,來到一座山上休息。這時,他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相愛的喜樂,而這份喜樂的體驗帶來的平安,也是他們一直努力和期待更多人來共同分享的。「瑪利亞之城」由此誕生。 1920年,盧嘉勒生於意大利特倫托(Trent)一個小康之家,在家裡排行第二,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父母從事印刷報紙的工作,母親每天在參與彌撒和領聖體後上班。盧嘉勒與兄長和妹妹在簡樸的家庭生活中,學習團結友愛。她專注學業,數學科成績尤其優勝,喜歡追尋信仰的真理。童年時,一位熱愛聖母瑪利亞的修女特別喜愛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和經濟動盪,1930年代意大利的經濟不景氣,盧嘉勒的家庭也變得貧困。她十三歲時,除了努力讀書,還抽時間為鄰近的女孩補習,以幫補家計。 1938年底,盧嘉勒升讀大學,主修哲學。這時戰火瀰漫整個歐洲,意大利也受影響。盧嘉勒無法繼續學業,她以私人家教賺取生活,同時積極參與教會的工作,特別為有需要的人服務。1944年5月13日,無情的炮火轟炸特倫托,居民惟有逃跑到防空洞躲避。經過一夜轟炸,街道變得死寂。很多人趕回家查看,迎面而來的一個婦人突然抓著盧嘉勒,「我的親人死了!我失去了四個親人!」那婦人痛苦呻吟,似是控訴延續不斷的戰爭令房屋蕩然無存,無數家庭流離失所,還有很多年輕人在前線陣亡⋯⋯黑漆漆的防空洞裡,每個人都惶恐不安。空襲沒有停止,即使躲進防空洞也隨時會被擊中,人的生命有甚麼意義?天主還在嗎?天主捨棄了祂所愛的人嗎?盧嘉勒逃跑時只能攜帶一本細小的福音,她翻開聖經,「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耶穌在十字架上曾說過這句話,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一份催迫力,他們願意愛那被釘在十字架上、被捨棄的耶穌,耶穌還說:「願眾人都合而為一!」他們願意選擇耶穌,聆聽他。 (待續)  
kjy16_20160515s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6.05.14
瑪爾大和瑪利亞
kjy01_201605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07
新教友媽媽的喜悅 孩子是走近基督的天使
聖經描述天主深愛人類,「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撒意亞先知書》49:15)已為人母的劉詠敏,透過信仰的力量,體會天主賦予這份母職。 (本報專題)剛於本年復活節領洗的劉詠敏,坦承從前常感憂慮;自從認識天主後,她透過祈禱,向天父交託,並祈求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為她及家人代禱。現在,她常感到內心充滿平安。今年母親節,詠敏一家過得饒富意義:她和丈夫、兩個孩子早前在聖德肋撒堂受洗,成為天主子女,整個家庭更能感受到天主的祝福。 詠敏的長女楊焯琪,今年四歲,長有一副天使臉孔。訪問期間,焯琪大多安靜地坐在雙親身旁。詠敏看著眼前的女兒,一臉溫柔。「她確實是上主派來的小天使。」詠敏說。原來焯琪天生有特殊需要,一直以來,詠敏既要接送她去接受不同訓練,又要兼顧護士工作,再加上終日擔心女兒的前路,令她幾近心力交瘁。從前每當有人問起女兒,詠敏也會感觸落淚,與她現在的神態自若,判若兩人。 美滿婚姻 夫婦同行 有次,詠敏的丈夫楊耀漢有朋友來訪,閒聊間朋友建議他們夫婦二人去慕道,耀漢說:「我這位朋友在公教家庭中成長,他和太太及孩子也是教友,一家人都很虔誠。他見我們在照顧孩子方面有壓力,建議我們嘗試從信仰中找出路。」於是,詠敏搜尋住處附近的慕道班資訊,最終她和耀漢參加了聖德肋撒堂的慕道班;耀漢這位朋友和他的太太也成為耀漢和詠敏、幼子卓庭和長女焯琪的代父、代母。 他倆都相信今天有幸受洗,是上主對他們一家的眷顧和安排。耀漢決定將從前對天主教一無所知的詠敏,帶到教會,及將一家人引領到充滿愛與喜樂的福地裡。耀漢在天主教學校念中學,對教會略有所知,成年後因事遇見一位前輩,那位前輩鼓勵他多從宗教中尋求平安。自始,在大學實驗室工作的耀漢接觸不同宗教,直至走進聖德肋撒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很想在聖堂裡待下去。 聖母芳表 母親典範 參加慕道班後,翻閱《聖經》和聆聽導師講解一段時間,重新看自己的孩子,詠敏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是上主的恩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我們做父母的,要放下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互相比較的心態。」詠敏說現在比較明白焯琪的處境和困難,更重要的是,在與女兒相處的日子裡,讓本來急躁的她變得有耐性。「女兒的情況讓我看到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她引領我去尋找天主。」 同是母親的身份,詠敏感到她與聖母特別親近。四旬期間,拜苦路的其中一處,聖母懷抱耶穌的悲痛令她感同身受。在有關聖母的記述中,她對「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路加福音》1:39-56)印象深刻,聖母對自己的孩子以至身邊每一個人的愛德及對天主的信靠,都是詠敏希望學習的。現時,詠敏每晚祈禱,她自言從中學懂交託,內心感到安穩,思想變得正面、積極。能夠放下執著、掛慮,讓她感到丈夫的支持,願意接受他的忠告。耀漢也在聖經中獲得啟迪,「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34)他深信天主對一切自有安排,「一個家庭能夠健康生活,很需要信仰的支持,從中讓我們看到希望。」耀漢說。他倆都期望孩子稍長後,孩子可參加堂區的主日學,加深認識天主。領洗後,詠敏的聖名是瑪加利、耀漢是多默、焯琪是里狄雅、卓庭是弟茂德,他們都願意像這些聖人般,跟隨基督,活出基督徒的喜樂。(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