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2
  聖言引路,常懷童心

第一次嘗到當教師的滋味後,輾轉間,梁長才回到母校聖若瑟英文小學任教。除了教授術科外,他也負責聖經課,更在晚上兼讀教理班,從那時起,他培養每晚讀聖經的習慣,至今從不間斷。梁長才的笑容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坦言從聖經和祈禱中獲得平安和力量,看到頑皮的學生也不會皺眉,只會微笑。 
多年來,他身兼教區教理委員會兒童信仰培育組召集人,為兒童設計有趣益智的宗教遊戲;他嘗試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方法刺激學生的思維。梁長才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然後應用於課堂和課程設計中:「怎樣將福音的信息與兒童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我愛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如加入遊戲和手工藝等元素,把福音的信息具體而活潑地傳遞給學生。」有一次,梁長才教導學生摺紙,以手工紙摺成衣服,傳達『穿上了基督』(迦拉達書3:27)的信息,他說:「天主常常透過學生帶給我信息,那次活動中,我問學生:為甚麼我們要穿上基督?他們立即回答:因為基督是最完美的!他們的答案令我驚喜,兒童就是這麼率直、純真。」 
擔任校長後的梁長才特別關心老師們授課時的需要,他是教區教理講授訓練課程的導師,經常接觸宗教科老師和主日學導師,他說:「我盡力幫助老師找到方向,在課堂上實踐他們所學的教學理論,讓學生得益更多。」 
梁長才的親戚——那位在義學任教的伯娘、一位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和創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孫保祿修士(耶穌聖心門徒會會士)對梁長才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恩地說:「孫修士十分疼愛學生,從他身上,我學習怎樣關心、愛護學生。尊敬師長,當中亦包括感恩和欣賞,老師為培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使學生懂得以愛還愛。」  
記者離開獻主會小學時,腦海裡浮現梁長才分享的小故事,令人不禁會心微笑:在上課的日子,每個早上他都會來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探頭看看校長在做甚麼,梁長才於是邀請這十多位的學生跟他一起祈禱,組成了「祈禱小天使」。每天早上,校長與學生在小聖堂相聚,為了別人的需要,師生一同祈禱。願這份師生情誼永存,並在祈禱中共融!     溫柔呵護,陪伴同行

中學時代的卓主任已感到傳授知識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中學會考那年,在抉擇前路時,她從商的父親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得感謝父親,他最了解我的個性,明白我並不適合從商,並支持我入讀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前身)。」回想起第一份教學工作,卓主任面露笑容:「我在離島的公立學校任教,那兒的學生成績平平,卻是淳樸可愛,懂得尊敬別人、愛護老師。漁民家庭的學生在放學後,更會回家帶一尾魚給我呢。」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生活十分簡單,她感到那時候的兒童都很快樂,她慨歎地說:「現在,不論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為學生帶來壓力,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更顯重要。」她深信在讚美中成長的兒童,會心懷感激,更懂得關愛別人。 
加入聖華學校,至今踏入第十七個年頭。細說往事,卓主任想起了一位男學生:「我剛到本校任教時,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中的一位學生天生身體殘缺,細小身軀接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我特別照顧他,有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他的媽媽十分感激我,現時每年農曆新年前,她仍會親手做蘿蔔糕送給我。現在,那位學生已經入讀大學了,看到他這麼積極上進,我也感欣慰!」  
在安穩的教學生涯中,卓主任曾離開教務數年,全力照顧子女,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她說:「我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現在子女都長大了,他們仍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卓主任身兼家教會副主席,經常與家長接觸。她與家長分享時,能確切地感受他們內心的擔憂和壓力。她感觸地說:「家長的身教深深地影響兒童的成長,當我看到學生表現行為和情緒的問題時,我會主動聯絡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商量處理方法。」 
在修會學校成長的卓主任難忘修女們的教導,她說:「我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意大利籍修女,她在宗教課上以有趣的方式教導我們,我十分喜愛她。修女們帶領我認識天主,在中學時期,我參加修女主持的慕道班,並於中三時領洗成為教友。」卓主任得到修女們的恩惠,這提醒她身為教友的福傳使命,她是學校靈育組的一分子,除了帶領基督小先鋒的活動外,她亦負責學生領禱和讀經部份。 
新學年,新開始,天主教聖華學校於本學年獲教育局批准開辦兩班一年級,顯示該校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教職員都感到鼓舞。卓主任感觸地說:「老師陪伴學生和家長一起成長,那份滿足感很大。我願看見家長與子女和諧相處,這些小幼苗才能健康地成長。」(仨)  
kjy01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
  剛榮休的獻主會小學校長梁長才,卸下教鞭,回首昨日,轉眼間已過了四十載。 
校園裡無數莘莘學子,一張張稚臉,在他的眼裡,最令他感動的莫過於看到生命的成長和改變。他說:「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不要看扁小孩子;惟有以愛培育兒童,他們才能快樂地成長。我曾處理學生遭父母嚴重體罰的個案,事件令我心酸,更不禁流下眼淚。」 
在獻主會小學度過了三十一個寒暑的梁長才,鼓勵教育界同工細閱天主教教會文獻《天主教學校》(1977年)及《天主教教育的宗教幅度》(1988年)。   天主教聖華學校的圖書館是卓敏華主任的小天地。在學生和家長眼中,卓敏華主任既是溫柔的母親,也是真摯的同伴。她適時的提點和叮嚀,陪伴學生成長;她耐心的聆聽和安慰,分擔家長的憂困。 
訪問當日,數位學生及舊生回到學校,幫忙整理圖書。小學生願意親近卓主任,跟她談心事,分享生活中的苦與樂。卓主任說:「每位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他們都擁有不同的特質,老師需要耐心地了解和聆聽他們,認識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樣,學生才會願意聽從老師的忠告和提點。」     (本報專題)教育是傳授知識和教化心靈的工作,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在學生的人格薰陶及發展中,老師都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暑期還沒有結束,老師們卻回到學校辛勤地工作,為新學年作好準備。本報記者走訪兩位師長——卓敏華主任和剛榮休的梁長才校長,他們都在不同的教育工作崗位默默地為栽培小幼苗付出愛心。 
教育工作是一份使命,對梁長才來說,更是天主的召叫。談到天主教辦學理念,他語重心長:「經歷了教育改革、課程改革,幸得這兩份文獻為我在教學路上立定方向,使我不致迷失。我們必須堅持天主教學校的特質,以基督的愛關懷學生,看到他們真正的需要,並幫助學生陶成圓滿的人格。」  
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婦女賽珍珠(Pearl S. Buck)這樣描寫教學的神聖使命:只有勇者才教書,只有那些對年輕人懷著愛心的人才擔任教學工作。教書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當校長,是一份神恩的禮物,一份神恩的召叫。回首年輕時期,當上教師原來是個美妙的開始。
七十年代初,梁長才初出茅蘆,他在大伯父開辦的義學教書,教導來自貧苦家庭的兒童,這教學經驗引發他對教育工作的興趣。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的他笑說:「小時候,我在彌撒中擔任輔祭,曾想過將來成為神父。後來,天主引領我,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我從沒想過教學工作會成為我的終生職業。」 (相關內容見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