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40414new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4.14
姊妹情與科學魂
你聽過居禮夫人(Marie Curie)的故事嗎?她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 曾兩度獲頒諾貝爾獎。她獲得如此非凡的成就,除了得到丈夫的幫助外,還要感謝她的姊姊。今次我們共讀的繪本,就是關於她和姊姊的故事。   Marie 和姊姊Bronia在波蘭華沙居住。她們的父母都是老師,家裡充滿了音樂、故事和科學,可惜好景不常,她們的媽媽不久便病逝了,Marie和Bronia因此立志長大後要幫助別人,Bronia希望成為醫生,Marie則想成為研究員。當時華沙不讓女孩上大學,只能自學。後來一所秘密大學誕生了,讓上千名波蘭女孩子可以學習科學和數學,但她們仍必須進入真正的大學才能實現夢想。那時巴黎有一所大學接受女子入讀,但姊妹倆無法同時繳交學費,於是她們想到解決方法,首先由Marie當補習老師來應付學費,待Bronia完成學業後再負責Marie的學費。到Bronia回來時,Marie 卻改變了心意,她希望留在波蘭,與朋友和家人在一起。Bronia努力使Marie憶起自己的夢想, 她終於踏上前往大學的路。她在大學修讀物理、化學和數學,感到非常開心。畢業後,Bronia介紹妹妹認識了另一位科學家–Pierre Curie。他們不久便墮入愛河,可是Marie承諾要回波蘭照顧父親,又怎能留在法國與Pierre結婚呢?這時Bronia再次伸出援手,跟同為醫生的丈夫雙雙回到波蘭,開設醫院並照顧父親。Marie和Pierre Curie結婚了,他們開始研究放射物質,找出能產生輻射的元素,並研究出它們的運作模式。Marie, Pierre和另一位科學家憑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Marie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他們把獎金捐到Bronia的醫院去。其後,Pierre突然離世,Bronia立刻趕來陪伴Marie。Marie後來成為了大學教授,接連發現兩種新元素,因而第二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Marie發明了以電池啟動的可攜式X光機,帶到戰場上去,幫助醫生判斷過百萬傷兵體內的彈頭位置。Bronia和她的丈夫則在波蘭的醫院裡治理傷兵。和平以後,兩姊妹終於團聚。Marie成立了兩所研究所, 一所在巴黎,另一所則在華沙,交由Bronia負責管理。研究所不但進行科學研究,也提供醫學訓練和為癌症病患者治療。這對熱愛科學的姊妹一生互相扶持,致力研究更好的方法來治療疾病。   共讀指引   居禮夫人的故事我們大都耳熟能詳, 但可能讀了這繪本《Sisters in Science》後,才知道她的偉大科學成就也要歸功於姊姊 Bronia的充分支持。如果姊姊沒有遵守承諾, 供Marie到大學讀書,她就不能對物理和化學有深入和紮實的知識。假如姊姊不願意回到波蘭去照顧父親,Marie就不能跟Pierre結婚,留在法國專注研究。這些背後的小故事,讓我們能更人性化地認識居禮夫人這位科學家,從而對她的研究產生更大興趣。家長跟孩子共讀後,也可以探討與放射性物質有關的科學知識。   繪本看世界   繪本中描述了Marie和丈夫Pierre共同工作的實驗室。位於巴黎的實驗室現已被改建成為居禮博物館,裡面不但展示科學儀器,也有檔案文件、圖片、相片和書籍展覽,還有導賞和表演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物館網站預約參觀,如未能親身到訪,也可以瀏覽網上資料。 https://musee.curie.fr/     《Sisters in Science : Marie Curie,Bronia Dluska, and the Atomic Power of Sisterhood》   作者: Linda Elovitz Marshall 繪者: Anna and Elena Balbusso 出版社: Knopf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ISBN : 978-0593377581  
kjy16_202312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17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兼容多元文化 愛與恆促共融
(本報專題)平日週五放學後,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余二)的校園裡,多是寂靜無人,與放學前的熱鬧大相逕庭,只有零落的腳步聲,這天,不少學生放學後仍留在校園,充滿濃厚的歡樂氣氛,原來同學們正為學校開放日作綵排。校長李德輝微笑道: 「在這裡(學校),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感情要好,高興時甚至『攬頭攬頸』。」   在余二,2016至2017學年開始錄取非華語學生,由該年的四位,到目前已發展至佔全校十二班學生中約近三成人數,他們主要來自逾二十個地方,包括埃及、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韓國、澳洲、法國及英國等,因著文化背景不同,同學們相處時出現過不少有趣的場面,例如對傳統中國節日感受有所不同,本地生慣常視中秋節的菱角為「食物」,非華語生會將之看作「植物」去栽種。李校長表示:「余二是一所關愛、多元文化的學校, 將校本正向價值觀教育和天主教五個核心價值融入學校課程當中。校方鼓勵學生透過課程和活動,培育學生在靈、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下茁壯成長。」   建立共融校園   在支援非華語學生方面,負責統籌學校教務的徐芷邦老師表示,學校推行「師友計劃」:非華語學生於中一起,獲安排加入一個為期六年的小組。每組一共有四至五名組員,當中混合本地生及非華語學生,由老師帶領,一年約有五至六次的會面交流。除下課後於校內舉行聚會,也在課餘時候,一起與老師到茶樓品茗、吃點心、試飲咖啡及室內射擊。   至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英文科科主任的徐芷邦表示,余二對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獲教育局肯定。學校為學生「度身訂造」學習內容,同樣就讀中一,華語與非華語學生所學的中文,深淺程度亦有所不同。   此外,徐老師指出,華語和非華語學生一起參與興趣學會,以促進校園的共融文化,例如學校最近成立的「爬蟲保育社」及「愛護動物學會」,同學們透過照顧小動物,培養出責任感,從而懂得與他人分工合作。   李校長表示,校內老師積極為學生打造共融的環境,例如校內有非華語學生獲邀赴英國劍橋大學參加辯論比賽,但家人未能負擔比賽所需費用,本想放棄比賽。當時負責的老師想盡一切方法尋找資助,並協助學生處理旅遊證件事宜, 學生最終得以參加比賽,並獲主辦單位肯定其表現。近年, 校內的英語話劇成績優異,除了老師四出找尋資源,同學在課室內外相處融洽也記一功。   培養家國情懷   余二除了以共融精神連繫不同種族的青少年,也重點發展「家」與「國」的聯繫。學校藉著內地交流活動,培育莘莘學子的家國情,如今年10月學校組團到江西交流,參觀博物館外,亦有到訪鷹潭市的重點學校。負責交流活動的人文學科科主任梁頌康老師解釋,在交流期間,該校一名非華語學生,以毛筆寫出香港學生的家國情懷,令當地的老師大感驚喜。梁老師表示,校內非華語學生積極學習中華文化,投入學校的升旗禮;他們參觀孫中山博物館時甚表興趣,在研讀中國歷史時,有時也會從一些新角度看事物。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逾四十年來秉承天主教學校的辦學宗旨,藉「愛心與恆心」培養學生成材。(曾)  
kjy05_20230514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5.14
一碗熱湯的鼓舞
今天是母親節,你會怎樣為媽媽慶祝?帶她到茶樓品茗吃點心?送上可口美味的母親節蛋糕?還是和她吃一頓豐富的自助餐?每逢節慶,我們總想到美味的食物。這次我們共讀的繪本中, 媽媽煮的湯不但美味,更包含了對家人的愛和關懷。   在媽媽的悉心照料下,小女孩一天一天長大,開始有自己的夢想。媽媽每天照顧女兒的起居飲食,把自己的希望、盼望和愛,都煮到湯裡去。在冬天寒冷的時候,媽媽會煮紅豆湯,增添暖意。到了夏天,便煮清涼的綠豆湯。有時候女兒病倒了,媽媽會煮香菇雞湯,讓女兒加快復元。考試時連夜溫習的日子,媽媽送上魚湯,為女兒打氣。女兒有時候遇上不順心的事情,心中鬱結,媽媽會準備甜甜酸酸的酸梅湯,希望女兒能夠開懷一點。到女兒長大後投身社會,工作上少不免感到壓力,媽媽的百合銀耳蓮子湯便是化解壓力的小太陽。到女兒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媽媽仍然是最安穩的避風港,家仍然是最溫暖的地方。當女兒回來看望媽媽,媽媽便準備熱呼呼的酸辣湯。小孫女長大了,坐在外婆身旁看著她煮魚湯。外婆細心解說, 小娃兒似懂非懂的聽著。外婆終於離去了,女兒和孫女也十分難過,回憶中仍充滿著她慈祥溫煦的身影。一天,孫女按照婆婆留給她的筆記, 一板一眼地煮起酸辣湯來,她和媽媽一起品嚐, 媽媽的眼眶充滿了淚水,一幕又一幕溫馨的回憶湧上心頭。原來外婆的筆記本包羅萬有, 裡面記載了各款湯品的材料和製法,包括排骨湯、蛋花湯、青菜豆腐湯、牛肉湯、四神湯、紅豆湯和綠豆湯等。母女二人打算按著食譜一道一道的煮,讓外婆的湯水永遠成為她們家「媽媽的湯」。   共讀指引   這繪本不但描述了媽媽煮湯時的心思,和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還把一道道湯品的食譜列出來,讓讀者也能按照指引親自下廚。喝湯是我們重要的飲食文化,媽媽總會按著不同的時節,或是家人的身體狀況來煮合適的湯水,有時是祛濕湯,有時是清熱的湯水,有時則用來補氣補血。湯水裡包含的不但是傳統的飲食智慧,也是媽媽對家人的關懷愛護。隨著孩子漸長,媽媽和孩子的親密互動不免減少。媽媽對孩子的愛,通常會實在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照顧。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食物,其實已經傳遞了媽媽的心意。在母親節這天,除了外出吃飯慶祝,媽媽也可以跟孩子一起下廚,炮製自家最溫暖窩心的菜餚。   繪本小寶庫   食物除了用來果腹,也連繫了家人和朋友。大家大快朵頤的同時,也在傳遞情感、傳承文化和味道。不少繪本裡也有吃喝的場面,食物有時也會成為繪本的主角,例如在繪本《過年》中,爸爸惦念身在法國的女兒,想起以往過年時一起吃飯的熱鬧氣氛,也希望女兒為自己準備豐富的菜餚。繪本《豆腐》中的林老闆和太太一起製作一桌豆腐宴,宴請女兒的幾位外籍同學,是文化也是情感的交流。繪本《茶》介紹了不同種類的茶、它們的產地和文化,也指出茶既可讓人享有獨處時的寧靜,也可以把喝茶聊天的人連繫起來。   《媽媽的一碗湯》   作者: 郝廣才 繪者: 潘麗萍 出版社: 格林文化 ISBN : 9789861898179  
kjy07_20230402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4.02
高主教書院 短道速滑運動員吳卓彥
冰場上展現速度與耐力
一項講求高速及刺激的短跑道速度滑冰(簡稱短道速滑)冰上運動,放在高主教書院中五學生吳卓彥身上,憑著其專注與自律的態度,即使受疫情影響,近三年來也沒有機會參賽,也無阻他在短道速滑發光發亮, 因他銘記該校「堅毅力行」的校訓,「只要願意堅持下去,保持平常心面對一切,在個人能力範圍內做好本分,已是最好的表現。」   穿上速滑衣、速滑專用的溜冰鞋、頭盔、手套、護頸套以及防冰刀切割等裝備,吳卓彥便在溜冰場上專注地訓練,他是短道速滑青少年組別的香港代表隊隊員,去年12月底,他首次在疫情後參與短道速滑香港盃,贏得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冠軍及團體賽精英B組冠軍,他說,持續不斷的訓練就是致勝關鍵。   每天,吳卓彥也會進行深蹲的體能訓練,以鍛鍊臀肌、髖部、小腿肌肉及大腿肌肉的力量,他認為作為運動員需要持之以恆訓練,「沒有機會在溜冰場練習時,便在家鍛鍊體能;未能比賽時,練習也可以強身健體,對自己也有幫助。」   短道速滑又名快速滑冰,在溜冰場上速滑,每次比賽約有四至六人,運動員在闊30米、長60米的國際標準溜冰場內,沿著周長111.12米橢圓形賽道滑行。1992年,短道速滑在法國舉行的冬季奧運上,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吳卓彥學習短道速滑前,最先是學習滾軸溜冰,「純粹是父母希望我在兒時選擇一項運動以強身健體。」學習滾軸溜冰一年,教練有見他對此項運動興趣不大,便推介與滾軸溜冰相類近的短道速滑,以延續所學。   短道速滑 爆發個人力量   他接觸短道速滑後,一試便喜歡上,他說香港甚少冰上運動,因而對此感到新奇。小四開始,他正式學習短道速滑,小五獲選為短道速滑青少年香港代表隊, 小六首次參與在泰國舉行的亞洲錦標賽,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獲得季軍,往後也曾到過印尼、新加坡及俄羅斯等地代表香港參賽。   事實上,要在香港持續接受短道速滑訓練並不容易,早年香港的溜冰場仍未有標準場地,以及場地不足,他平日在香港受訓,也要趁早上溜冰場仍未開放時進行;或是於週五下課後跟隨香港隊前往東莞訓練,才有機會在標準的溜冰場地訓練,待至星期日下午回港。   他認為,溜冰場的大小影響運動員作賽,「短道速滑運動員在高速滑冰期間,需要在足夠的空間進行加速或超越對手的動作,並要有足夠的距離確保安全。」   平常心面對一切   四年前的暑假,他在比賽中發生意外,休息了接近四個月,「我所穿的冰鞋冰刀上有污漬,因而在高速滑行其間絆倒,整個人撞向牆身,當時未能站起來才得知小腿骨裂。」訓練因而全面暫停, 體能下降,但他沒有因而感到挫折,反而提醒自己康復後盡快投入訓練,更明白裝備及保護自己的重要。   卓彥表示,自己時常以平常心面對一切,他說這是運動員應有的態度;現在站在溜冰場上,他希望有一日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奧運,更希望短道速滑普及化,讓愈來愈多港人參與。當問及是誰一直支持他發展短道速滑時, 他旋即回應「一定是家人」: 「儘管家人甚少表露出來,但我知道他們默默支持我:賽前或離港訓練,會簡單說句『加油』;每個比賽,母親也會到場支持我,我感謝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