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1126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1.26
天主教新民書院
薪火相傳 勇於創新
  (本報專題)「機甲大師青少年對抗賽」雲集學界的STEAM精英及最靈活的機械戰車,參賽者要設計一具身懷絕技的機械戰車,讓它們執行電腦編程指令,去完成採摘及迴避障礙物等刁鑽任務。天主教新民書院的隊員憑藉不朽的精神連扳兩局,反敗為勝, 進入十六強。   新民的隊員最終勇奪2023年分組賽冠軍及2022年的優秀青少年工程師獎,他們感謝校長、老師、師兄的栽培與傳承,更不會忘記學校工友的支援,這份感恩之情令他們更具鬥志,也更熱心向師弟妹傳授知識,活出學校主保聖紐曼樞機的智慧與求真的精神。   新民書院有不少學生來自油尖旺區的基層家庭, 他們於開局時落後,但卻能憑著耐性與智慧譜寫新篇。「對於家庭社經條件略遜的孩子,我們盡力給予他們更多機會作嘗試。」最令吳華彪校長欣喜的,不是學生在比賽中取得佳績,而是他們對師長及學校萌生感恩之情,成為一個勤勉學習並能實踐所學的「新民人」。   跟職業賽車一樣,機甲大師參加者不得觸碰參賽機械戰車,只准透過程式操作機械戰車。複雜的採摘任務最初難倒了新民的隊員,但這群聰敏的車手,靈機一觸,運用STEAM的解難能力,並想到:既然機械手難以向後屈曲傳遞採摘目標,就必須另作輔助,於是給戰車安裝了小盤盛載目標。這份變通智慧讓新民團隊獲得最佳青少年工程師獎,其設計亦獲往後參賽學校參考。   隊員余鎮鵬表示,人手遙控指令的機械動作,有時較編指令程慢,「Servo(伺服馬達)起初無法做到要求,我們作出調節後終能解決問題, 從中學會面對不完美及挫折。」 新民隊伍也學會更細緻地分工,因此獲得更精準的編程及改裝效果。隊員結合物理科的槓杆原理、電腦科的編程、美術與設計的技巧,將最簡單的物料及指定底盤,改裝成為多功能戰車。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另一隊員陳澤霖驚嘆於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機械夾最初較慢,夾不完目標物,我們為Servo加速,終於成事。」 梁瑞文與鎮鵬及澤霖三位高年級隊員沉著應戰, 於落敗時刻安慰師弟妹,瑞文慶幸透過比賽學懂分配時間及處理情緒。   三人帶領師弟妹將一些想像不到的電品零件或平價物品,如玩具車軌,嵌合成為戰車。新民書院教學研究組統籌主任暨電腦科科主任李嘉強老師看見學生於比賽前的深夜仍留校作準備,「他們如此投入,努力自學,是我作為教師最喜樂的事。」   雖然戰車三人組將於來年升讀中六,要應考文憑試不得不交棒,但他們仍不吝於向師兄妹傳授心得,因為他們從一群積極回校義教的師兄身上深深獲益。及後,三人參與「VTC STEM Challenge Cup 2022」比賽, 聯手在校內安裝了一座植物園水耕系統,種植香草及沙律菜。這個寓科學教育於環保的項目,成為新民書院1400平方米迷你校舍的綠洲,並奪得科技應用大獎。   李嘉強老師欣見學生團隊突破空間限制,善用知識以綠化校園。他指這水種系統是各個年級合作的成果,更聯繫了電腦及生物等學科,例如中一同學為水耕系統包括水的流動提供框架,中五同學則運用python編程技巧,配合遙距監察鏡頭,為植物施加營養液,並塑造心目中的外型,「同學們各司其職,有的修剪植物,有的量度養營液的濃度,從學習中學懂照顧生命,更一起追尋科學夢!」   結合環保 科學 宗教教育   陳兆雄副校長表示,水耕項目具備宗教及生命教育元素,讓學生為生命感恩,履行天主教教育五個核心價值裡面的「生命」幅度,當中宗教組與STEAM相關學科共同構思活動,融匯貫通。   水耕機發揮學生的愛心及創意,余鎮鵬解釋,他們運用LED 燈及遠程泵水控制,只需要一些10多元港幣的晶片,便可以控制無線系統—— 這來自課堂所學的晶片控制知識,跟冷氣或其他機械的控制技術同出一轍。「這任務令我們充滿成就感,因能把平平無奇的資源轉化為寶物。」   余鎮鵬及一眾同學們為環保盡一分力, 亦矢志畢業後回饋母校,他們這份感恩的心,來自學校跨學科的生命教育。中文科科主任李嘉敏老師秉承新民傳統,安排中一新生,寫信給剛畢業的小學母校,感謝師長的恩情,學習飲水思源,延續情誼。   「相信學生畢業後仍不會忘記自己為比賽廢寢忘餐的經歷,因為它喚起了眾人的鬥志及心火。適逢新民創校60周年,我們相信,新民精神,將會繼續承傳下去。」吳校長欣見學生在充滿愛的校園中努力學習,他們正如校園內的植物一樣,天天在愛中茁壯成長, 將來亦會如他們製作的機甲車般,靈活而堅韌地邁步人生。(鄧)   •天主教新民書院60周年彌撒將於12月18日(星期一)假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校慶資訊見該校網站: https://www.newman.edu.hk/tc/news-details.php?wid=93&cid=11&id=227      
kjy16_20231008NEW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08
高主教書院
「族印」為媒 社區共融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剛於2023年7月舉行的第五屆「全港中學生社創.社區4.0」(下稱「社創.社區4.0」)比賽中,以作品「族印」(WE. CONNECT)奪得季軍及最受街坊喜愛的解難方案兩個獎項,作品由參賽時就讀中五的甄殷和洪紫程、中三的潘敏菊和陳昕瑤負責構思和設計。「社創.社區4.0」比賽旨在推動學生關心社區,鼓勵他們以設計思維和社會創新的方法,為不同地區的街坊解難。是次比賽以油尖旺區為焦點,針對多元文化共融、提升居住質素及改善公共衛生等問題,邀請參賽學生在掌握區情和區內居民需要後,設計適合他們需要的方案,為居民解難。   手機應用程式 助解難增溝通   「族印」是針對多元文化共融而設計的手機應用程式,程式包含社區資訊、線上線下工作坊、網上商店和流動車活動等內容,讓居於油尖旺區的香港居民和少數族裔,透過程式互相了解、認識和互動,甚至賺取收入,作品既緊貼社會潮流又貼地,故獲得「最受街坊喜愛的解難方案」獎項。   得獎作品對多種族的油尖旺區居民來說實用又吸引,但其實幾位同學均居於港島區,未參加比賽前對油尖旺區的印象不外乎是人多擠擁、食肆和寵物店林立等,但經過親身落區接觸當區居民和社區環境後,發現與想像大有不同。原來油尖旺區內藏小型鋁製品工廠、少數族裔小店和有不同族裔的人聚居。   「我們在構思作品前,落區發掘題材,發現當區有為數不少的少數族裔聚居,他們與本地居民缺乏互相交流的媒介,文化差異和語言隔膜,令彼此判若鴻溝,我們希望手機應用程式成為他們的媒介,達到共融的目的。」現時就讀中六的洪紫程表示,雖然學校也有來自其他族裔的同學,大家也相處愉快,然而彼此的了解只限於學習層面。但在油尖旺區卻能接觸不同年齡和階層的少數族裔居民,在溝通的過程中,才深切親會到他們面對如工作、學業和家庭的問題,比想像困難和複雜。   朋輩支援 凝聚傳承   該校電腦科老師黃梓洋認為,這次比賽讓同學有機會離開溫室接觸現實社會,同學努力融入和決心解決問題的心態,對日後投身社會有莫大幫助。年紀較輕的潘敏菊和陳昕瑤不諱言,由於油尖旺區和少數族裔題材對她們來說都是陌生的,起步時的確有點迷惘,幸好落區後對少數族裔有了真實和立體的了解,也認同需協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在學姐甄殷和洪紫程帶領下,逐步解難,結果愈做愈投入:「我們開始時很依賴學姐的指導,也從她們身上學懂表達的技巧, 很感謝她們一路以來的照顧。」這種長幼傳承的精神,是高主教書院的特色,不但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歸屬感。   「學校很鼓勵同學參加不同的比賽,發展才能、發揮創意,學校不會為學生定立指標,她們四位有不同特質,甄殷和洪紫程較有藝術天分,潘敏菊和陳昕瑤也具創意和執行力,故構思出很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學校很欣賞她們的協作精神。」黃梓洋老師認為獲獎對同學來說是一種肯定。   洪紫程認為在比賽期間,與組員一起經歷了很多,組員間合作無間,互相支持和幫助,為完成作品盡心盡力的無私精神,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責任感的人,是中學階段一次美好的回憶。(賴)  
kjy14a_20211212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1.12.10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12.12
油麻地的風景 油麻地歷史悠久,這區還未重建,並聚集了大量中基層家庭居住。這一棟棟的老樓宇,為這個老區帶來筆墨難以形容的美態。 果欄一定是油尖旺區中最著名的地標之一。早上人流量多,街道也停泊了不少貨車, 運送不少新鮮的水果。因為那裡的水果不僅有國外進口的, 而且新鮮價廉,再加上它歷史悠久,所以吸引了很多市民前來消費,同時也帶動著油麻地的經濟。 經過上海街,便能看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舊油麻地警署。它以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興建,可為何它不為人知呢?因為它親眼目睹了香港從上一代至今的變更,協助了香港治安逐漸「從良」,是上一代香港人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也是香港歷史中無法遮掩的一道身影。 再由舊油麻地警署向前走,就是刻在不少人腦中的天后古廟。這座古廟也不比前兩個景點年輕,且是最受油麻地區老人歡迎的地方。不論是早上或夜晚都能看到老人坐在古廟前的公園休憩,旁邊還擺放了不少攤位,老人聽著戲曲聊天,可以說是非常悠閒熱鬧了。 油麻地對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地名, 但對當地居民來說卻有種莫名的情懷,不管是舊油麻地警署還是果欄,它們都是一代人的回憶,雖喧鬧不已,卻又歡聲雷動。 油麻地 —— 一個見證了香港的成長和承擔香港記憶的地方,值得永遠保存的歷史。 王希怡   天主教新民書院   2D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a_20210606_s
歲月輕狂
2021.06.04
用白日夢主持彌撒
人生閱讀的第一本書,很多人都不記得,但我敢肯定,我的第一本書便是教堂內紅色的禮儀小冊。當時兩三歲,爸爸抱著我坐在教堂參與彌撒,然後便跟隨著神父與教友閱讀的部份用手指指著給我看。看著一些紅色、一些黑色的字體,每週日都看著、聽著, 最後懂得說出來,於是五歲已懂得背誦信經,但當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背誦甚麼。 數年前又有一本書名為《贏在起跑線》出版,作者訪問了幾十位來自不同行業的人,講解贏在起跑線的不重要,而書中第一篇訪問的就是我。畢竟已經年過40,起跑線對我來說是將來發達的幻想,但放在女兒身上,又不自覺地當成量度的一把尺。 大女兒遺傳了我的選擇性緘默症,自小除了家人外, 只和她最要好的一位男孩朋友談話。當時亦有帶同女兒見兒童心理學家,會面時亦有拿出手機,把他們兩小無猜的交談影片給醫生看。誰知醫生注意力卻放在男孩:「這個男孩不得了,狀態非常好,(然後一大堆醫學名詞),難得一遇的性格!」自此我便不用再帶她見醫生,只見這男孩便可。 六年後的今天,女兒亦克服了,而他們繼續是最好的朋友。但男孩的父母開始經常分享:他很喜歡發白日夢,不論是上堂、活動班、甚至吃飯時,都好像在發呆。於是我無形中慢慢觀察、嘗試代入、到最終,尋回當天的我⋯⋯小學拿著媽媽新買的鉛芯筆上英文課,我並沒有聽書,只在想將來的飛機會否沒有了機翼、用噴射的方法在海中起飛,飛機內殼更全被電視屏幕覆蓋,憑著機身外的攝影機,把影像直播到屏幕上,讓乘客感受到飛鳥翱翔的感覺!而這支鉛芯筆,就是我所有幻想的實體,在英文課本上飛來飛去。 至於那本禮儀小冊,我在爸爸的抽屜找到, 於是每天趁父母不在家,便偷偷把床單覆蓋自己、扮演著神父在家中朗讀。這樣玩了一星期便覺得沉悶,於是再扮演學校校長、老師、神父主持彌撒,一星期後又再扮演警察、消防員、巴士司機、通渠佬,用聲音與態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拿著這本禮儀小冊主持著不一樣的彌撒;沒大人在家便大聲朗讀、有大人在家便用心聽著自己的扮演。 就是這些白日夢,令我自小不需要太多外來的娛樂,因為幻想就是我最好的安多芬!就是憑著我是白日夢老前輩,前天是九龍城區、昨天是油尖旺區,各委員會都希望我能為其提供充滿創意的意見,造福社區。再問女兒是否很喜歡她這位朋友,「超級喜歡!」當然,因為他很像我。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