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5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07
新教友媽媽的喜悅 孩子是走近基督的天使
聖經描述天主深愛人類,「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撒意亞先知書》49:15)已為人母的劉詠敏,透過信仰的力量,體會天主賦予這份母職。 (本報專題)剛於本年復活節領洗的劉詠敏,坦承從前常感憂慮;自從認識天主後,她透過祈禱,向天父交託,並祈求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為她及家人代禱。現在,她常感到內心充滿平安。今年母親節,詠敏一家過得饒富意義:她和丈夫、兩個孩子早前在聖德肋撒堂受洗,成為天主子女,整個家庭更能感受到天主的祝福。 詠敏的長女楊焯琪,今年四歲,長有一副天使臉孔。訪問期間,焯琪大多安靜地坐在雙親身旁。詠敏看著眼前的女兒,一臉溫柔。「她確實是上主派來的小天使。」詠敏說。原來焯琪天生有特殊需要,一直以來,詠敏既要接送她去接受不同訓練,又要兼顧護士工作,再加上終日擔心女兒的前路,令她幾近心力交瘁。從前每當有人問起女兒,詠敏也會感觸落淚,與她現在的神態自若,判若兩人。 美滿婚姻 夫婦同行 有次,詠敏的丈夫楊耀漢有朋友來訪,閒聊間朋友建議他們夫婦二人去慕道,耀漢說:「我這位朋友在公教家庭中成長,他和太太及孩子也是教友,一家人都很虔誠。他見我們在照顧孩子方面有壓力,建議我們嘗試從信仰中找出路。」於是,詠敏搜尋住處附近的慕道班資訊,最終她和耀漢參加了聖德肋撒堂的慕道班;耀漢這位朋友和他的太太也成為耀漢和詠敏、幼子卓庭和長女焯琪的代父、代母。 他倆都相信今天有幸受洗,是上主對他們一家的眷顧和安排。耀漢決定將從前對天主教一無所知的詠敏,帶到教會,及將一家人引領到充滿愛與喜樂的福地裡。耀漢在天主教學校念中學,對教會略有所知,成年後因事遇見一位前輩,那位前輩鼓勵他多從宗教中尋求平安。自始,在大學實驗室工作的耀漢接觸不同宗教,直至走進聖德肋撒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很想在聖堂裡待下去。 聖母芳表 母親典範 參加慕道班後,翻閱《聖經》和聆聽導師講解一段時間,重新看自己的孩子,詠敏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是上主的恩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我們做父母的,要放下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互相比較的心態。」詠敏說現在比較明白焯琪的處境和困難,更重要的是,在與女兒相處的日子裡,讓本來急躁的她變得有耐性。「女兒的情況讓我看到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她引領我去尋找天主。」 同是母親的身份,詠敏感到她與聖母特別親近。四旬期間,拜苦路的其中一處,聖母懷抱耶穌的悲痛令她感同身受。在有關聖母的記述中,她對「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路加福音》1:39-56)印象深刻,聖母對自己的孩子以至身邊每一個人的愛德及對天主的信靠,都是詠敏希望學習的。現時,詠敏每晚祈禱,她自言從中學懂交託,內心感到安穩,思想變得正面、積極。能夠放下執著、掛慮,讓她感到丈夫的支持,願意接受他的忠告。耀漢也在聖經中獲得啟迪,「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34)他深信天主對一切自有安排,「一個家庭能夠健康生活,很需要信仰的支持,從中讓我們看到希望。」耀漢說。他倆都期望孩子稍長後,孩子可參加堂區的主日學,加深認識天主。領洗後,詠敏的聖名是瑪加利、耀漢是多默、焯琪是里狄雅、卓庭是弟茂德,他們都願意像這些聖人般,跟隨基督,活出基督徒的喜樂。(敏 / 睿)   
kjy13a_20160508s
bridgelist_logo
2016.05.07
感恩 母親
說起感恩,第一個應該感謝的人就是母親。說起感恩母親,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很早已過世。母親為維持家計,每天起早摸黑,辛苦勞作。有一學期,他考試成績一落千丈,母親就嚴肅地問他:「為甚麼這次考試分數這麼低?」他漫不經心地回答:「我考試馬虎大意了,所以沒有考好!」他母親看到他回答時不在意的樣子,很是惱火,就打了他一個耳光,並生氣地對他說:「你說的倒是輕鬆,『馬虎大意了?!』你可知道:「媽媽給人家做工,若是馬虎大意一下,就會沒有工資,就會被解雇⋯⋯」他嫌母親打他,就生氣地甩門而出,決意再不回這個家。 出走當天晚上,他就餓的不行了,可是他身無分文,也沒有人給他吃的。他在一家小餐廳周邊蹓躂,希望有人給他一點吃的充饑。好心的老闆娘注意到他,就給了他一塊麪包,他激動地叩頭致謝。老闆娘就問他:「你家在哪裡啊?天都這麼晚了,怎麼還不回家⋯⋯」他把事情的經過述說一遍。老闆娘對他說:「你這無知的孩子,我只給你一塊麪包,你就給我叩頭致謝;你長得這麼大,你媽媽給了你多少塊麪包,做了多少好吃的給你,你有沒有感激過你媽媽,甚至是說一句謝謝的話呢?孩子,趕快回家吧,給你媽媽誠懇地說聲對不起!」 人類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母親的愛總是默默無聲,不求回報。可是,往往無聲無私的愛讓我們忽視,不知珍惜,讓我們錯以為理所應當,忘記感恩。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開心的原因,有句話說的好:「開心的源頭是知足,知足的源頭是感恩。」 古人講「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也許母親不再年輕,不再美貌,不再黑髮,但我們總不可以嫌棄母親。世上很多事物可以選擇,但母親是不能選擇的,因為她生育、養育了我們,我們只有愛的義務,而沒有嫌棄的理由。趁母親還在身邊,好好地孝敬母親,以免將來想盡孝道時,母親已去而不返。聖經上說:「你們作子女的,要在主內聽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孝敬你的父親和母親 ── 這是附有恩許的第一條誡命 ── 為使你得到幸福,並在地上延年益壽。』」(《厄弗所書》6:1-3)在這母親節的日子,祝願天下所有母親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kjy12b_20160508s
笑眼看世界
2016.05.07
辨馬記
從前,天方國西邊的大草原上有兩個國家,一個專門牧牛,另一個專門養馬。兩個國家都常因爭奪草原放牧引起紛爭,有時還訴諸武力,在戰場上比高下。 有一天,養馬的國家想試探牧牛的國家有沒有聰明人,便派出一名使者,帶了兩匹牝馬到牧牛的國家。這兩匹馬是母女,毛色、個頭和模樣都一樣,一點兒也分不出哪匹是母馬,哪匹是子馬。使者說:「這兩匹馬在我國,人們也母女莫辨。貴國牛多馬少,若有人能分清,我們大王願寫個『服』字!」 牧牛國的君臣上下,圍著這對馬兒研究了好幾天,誰也想不出分辨的辦法來。 這天,宮中有個洗衣婦人徑自找國王說,這事極好辦。只見她抱來一堆上好的飼草,放在兩匹馬面前,說:「把好飼草讓給另一匹吃的馬一定是母馬,毫不謙讓地吃的,一定是子馬。」國王召見養馬國的使者,如法一試,兩匹馬一母一子,果然分辨出來了。 事後,國王重賞這洗衣婦人,問:「你怎麼知道這分辨辦法?」 婦人說:「雖然我沒養過馬,但普天下的母性,不是一樣的麼?」 親愛的小讀者,今天是母親節,你有為感謝媽媽做點甚麼嗎?  
kjy06a-20150621
耶穌的朋友
2015.06.20
父愛如山
   人們一般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那樣重視與熱鬧。但聖經和慈母教會教導我們,對於父母的關懷和敬愛應該是一致的。當母親艱辛地照顧我們時, 其實,父親也在默默地關心和支持著我們。 我的父親已經離開六年之久了。爸爸生前,可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善於將他對子女的愛表現出來, 他只會一直重複著同樣的話語,一再地提醒我們兄弟姐妹小心這個,當心那個。雖然他不善言談,卻對我們幾個孩子有著深深的愛。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為了養家糊口總是早出晚歸,我很少見到他,但我還是能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當我放學回家後,爸爸見到我的雙手和耳朵都凍腫了。他心疼兒子,便請媽媽幫忙,他們連夜為我編織了一對耳套和手套。雖然爸媽的手工不是很高明,編織的耳套和手套也不是很漂亮,但很暖和。還記得,當我考上了我們縣的重點高中,但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求學,那時交通不是很方便,  爸爸只有騎單車帶我去學校。由於爸爸的單車技術不好,害得我們摔倒了好多次。二十多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半天才到了學校。爸爸安排好我住宿後,又連夜趕回家。可憐天下父母心,看著爸爸風塵僕僕的樣子, 真不知道爸爸那一夜是怎麼回到家的。 有一個廣告很有意思,廣告內容這樣說: 「小時候,父親的背是我們仰望的大山;長大後,父親的背是我們休息的港灣。」沒錯,爸爸一直是我們的依靠。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甚麼困難,只要爸爸出面,似乎沒有甚麼解決不了的事。 父親節是一個讓我們表達感恩、關懷和敬愛的節日,或許,當我們大傷腦筋,考慮該為爸爸買甚麼禮物的時候,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察覺到爸爸在百忙中給我們的愛心呢?我們是否觀察到,爸爸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一生呢?或者,我們是否愛自己的爸爸,一如他那樣愛著我們呢?  雖說父愛如山,但再高再大的山,如果不斷地挖掘而沒有採取一些保護措施,那麼,這座山也會有一天被挖空的。父親節該是我們為這座高山作些貢獻的時候了。 我們要向爸爸表達出自己的愛意,在爸爸上班時說上一句叮嚀;在爸爸下班回家時,給他沖杯茶,平常對爸爸多盡孝愛之心,多聆聽爸爸的教導和規勸。這些簡單的事情,卻能令我們印象中那位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的爸爸,變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