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2306011_f
400 400 喜樂遊蹤
喜樂遊蹤
2023.06.11
梵蒂岡 聖伯多祿大殿
kjy07_20221009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小學
2022.10.09
獻主會溥仁小學
葉蕙蕎善用塔冷通 繪出美麗的世界
現年8歲的葉蕙蕎由5歲開始,已連續三年獲得梵蒂岡藝術賽的獎項。她自3歲開始學習繪畫,五年間參與超過150個本地及海外繪畫比賽,不時藉繪畫寫下生活逸事,現就讀主日學的蕙蕎,將於明年與媽媽及妹妹一起領洗,天主賜予她繪畫的才能,她亦認為藝術帶來的最大樂趣是, 「可以創作我的世界!」   葉蕙蕎現時就讀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首次參加由梵蒂岡舉辦的藝術比賽「Vatic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時仍就讀幼稚園高班,她的聖父、聖子和聖神畫作榮獲冠軍,作品中天主的左手拿著藍色球狀物件,她說是地球, 「天父把地球縮小了,所以能清楚看見整個世界!」   繪本創作 善用天主的恩寵與才能   蕙蕎由小學一年級起, 開始創作繪本故事,至今寫下10本繪本,其中她把在主日學所學的信仰知識繪畫出來,完成了她首本以宗教為題材的繪本《聖經故事》,她在繪本中說: 「天主教我愛主愛人,我希望把祝福送給大家。」內容包括講述天主創造世界、諾厄方舟、聖母領報等多個聖經故事。   葉蕙蕎剛在去年及今年,也在梵蒂岡的藝術比賽中獲得亞軍,她的作品是三位天使陪伴耶穌聖嬰,她解釋為何若瑟與瑪利亞沒有在畫中:「若瑟和瑪利亞正外出找食物, 三位天使在耶穌身旁保護他。」另一作品是小耶穌在馬槽出生,她希望藉此帶出生命的喜悅。 蕙蕎的母親在女兒一歲時發現她很喜歡畫畫,葉太說:「儘管蕙蕎嬰孩時只是拿著蠟筆亂塗一番,但已見到她運用的顏色配搭十分豐富,直到她三歲開始學繪畫,作品永遠是色彩繽紛的。」   葉太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蕙蕎剛升上小一,當時疫情反覆,她只能夠在家學習,葉太有見女兒熱愛繪畫,便提議女兒透過繪本寫作以充實時間,怎料一畫便愛上,蕙蕎的妹妹芍蕎也一同參與。她將每部作品印製約50本「限量版」,送給校監、校長和老師閱讀欣賞。   蕙蕎亦有記下她第一年入讀溥仁小學的校園生活,她以色彩繽紛的顏色筆,分享在學校所見所聞,「學校的顏色像彩虹,十分漂亮。門前有兩棵大樹,樹上會掉下紅色的果實⋯⋯」她細緻地描繪在疫情下參與的第一個網上直播開學禮,同學和班主任也戴上口罩一起合照,在她筆下,每人即使戴上口罩,也展現歡顏,蕙蕎說: 「因為每人也是快樂的。」她的大部分作品也提醒讀者「不要捉錯字,不要捉文法」, 只希望各人細心欣賞她的記錄,「這些也是我成長時的精彩回憶。」   鼓勵兒童體驗式學習   溥仁小學校長余詩慧指出,學校一直重視學生創作的機會,從蕙蕎的作品看到孩子的好奇心,校方也時常從教學中給予學生觀察與探索的機會,例如蕙蕎曾參與活化社區的壁畫創作,在繪畫前先認識社區,有助提升創作靈感。   本年蕙蕎在校方安排下,與手寫小巴牌工藝書法家麥錦生合作,創作一幅結合傳統工藝和藝術的「科技藝術NFT」作品,蕙蕎花上兩個月時間,負責畫下單車、柔道、乒乓球、劍擊及游泳的香港運動員。余校長說, 校外活動有助發掘兒童的潛能,「體驗式的學習活動,燃起學生的創作潛能。」   「我手繪我心」反映出蕙蕎的繪畫天份,她的母親經常鼓勵女兒多閱讀書籍,不論是中英文繪本圖書、中國神話,或是奇幻文學系列等她也喜歡。葉太表示,讓女兒自由發揮,「我只是幫助她整理內容,再寫成繪本,記下兒時經歷的珍貴回憶。」(高)
kjy01_2020020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2.07
《紙納乾坤》地圖展覽 從地圖與遊戲 分享地理知識
(本報專題)香港海事博物館於今起至本年二月廿四日(至二月二日仍如常開放),舉行全新的專題展覽《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展示中國航海和地圖測繪的發展史,並透過遊戲分享地理與航海知識。 乾坤是中國古藉《易經》上的卦名,亦代表「天地」,小小地圖內藏天地與海洋裡的知識。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科學和地圖測繪等知識, 這影響了中國的思想和科學發展,也從中豐富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上述展覽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介紹中西航海及製圖的發展史、傳統中國地圖測繪、明清時期中外地圖史上的相遇,以及中國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製圖歷史,當中展出多幅地圖及海圖、清末民初的書籍以及多種地圖測繪儀器,介紹中國在古時候如何建構對世界的理解。而當中不少重要地圖,正是由明末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所繪製呢。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 傳教士:地球是圓的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其中之一影響深遠的宇宙觀,而這種「地平」的觀念亦令當時的地圖難以正確地繪製出弧形的地面;但這些傳統的地圖精細而豐富,會以圖案及符號形容河流及道路等。 到了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例如艾儒略、南懷仁、湯若望及利瑪竇等,在中國傳教的同時,帶來了科學、地圖繪測及繪圖知識,包括地圓說、經緯度及數學等知識。 博物館董事局委員譚廣濂向記者分享這些地圖的故事。談到展覽中由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一六○二年在北京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譚廣濂指在明代,歐洲的世界地圖大多以歐洲為中央,美洲及亞洲在兩則,但在這張以漢字寫成的世界地圖中,利瑪竇以東亞作為地圖的重心,美洲及亞洲在兩旁;讓中國士大夫認識到世界之大。 這張地圖亦因中國及日本間的貿易及文化交流活躍,而傳入日本,成為當時日本吸納西方知識的其一重要來源。譚廣濂說,雖然當時日本已有一些世界地圖,但都是以荷蘭文所寫;而當時中日都處於漢字文化圈,日本人能閱讀以漢字寫成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在當時的日本十分受歡迎。 傳教士製作世界地圖 在海事博物館展出的《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亦是於十七世紀在日本製造。另一張同類的展品《坤輿全圖》,則由另一位傳教士南懷仁於一六七四年繪製。 譚廣濂說,傳教士為中國帶來新的地理知識,其中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採用的一些地理名詞如:「太平洋」、「地中海」等,至今仍有使用。 此外,傳教士除了把西方的知識帶到中國外,他們亦把從中國取得的地理資訊帶回西方,豐富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展品《中國新圖志》便是由意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衛匡國在一六五五年繪製。 這次的展覽由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及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等協辦,梵蒂岡圖書館等借出電子地圖;譚廣濂亦借出多件文物。 地圖上的知識 譚廣濂認為,「地圖就是歷史」,讓人認識古時的世界面貌; 即使是香港的地圖,不同年代都有著明顯的轉變,而隨著世界不斷的發展,大眾可透過比較今、昔的地圖去了解社會轉變。 若細心觀察,地圖及海圖中有一些特別的符號和奇怪生物。是次展覽中設有些特製小箱,向大眾介紹這些圖案的意思;並有「DIY蓋章明信片及親子創意填色紙」活動,當中的蓋章亦採用了這些在地圖裡的特別圖案。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再在展覽中尋找答案吧!(吳) 
kjy04_20171022sb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7.10.21
醫院牧靈(上)──不執著,信天主安排
卓晞的婆婆最近因心臟問題須留院觀察,卓晞探她時遇到在醫院負責牧靈工作的陳婉如修女和越南籍的阮蘭修女,不禁問修女醫院發生的難忘事。 陳修女:分享醫院故事前,我想先說一個有關生與死的趣事!記得阮蘭修女十多年前初來香港,有天我和其他修女帶她到市場買菜。阮修女當日打算弄越南酸辣湯,需要買魚,我見她指著魚檔的生魚,便問: 「是否要買生魚?」修女竟回答:「不一定,死魚也可以。」我們與魚檔老板忍不住大笑。 阮蘭修女(漲紅面尷尬地說):我的意思是死了的魚也可以嘛!  婆婆(微笑著安慰阮修女):不錯,生與死,並不需要太執著。 陳修女:說到醫院難忘事實在有太多…… 廿多年前,有天巡房時我看見一位太太在病房外哭泣,原來病者是她的母親,因肺癌須經常進出醫院。我亦常常探望這位老太太,她曾說:「我拜神,不會信教,但你探我,讓我好像多了個女兒,感受到被愛的感覺。」我從不會與她談信仰,只會分享生活點滴。 那天,我估計到老太太情況嚴重,故立刻進病房。女兒問:「修女可否為媽媽領洗1?」我如實說:「不好,因她曾說不信。」此時病榻中的老太太突然連說兩次:「洗禮啊!天主教!」 聽到她這要求,我忙不迭為她洗禮,當天是一月一日,我遂為她改了瑪利亞2 這聖名。我為老太太準備文件後回病房,她的妹妹此時向我說:「你離開後,她向我們道『再見』, 並吩咐其殯葬禮要用天主教儀式。」當天稍後時間,老太太便平安地與世長辭。(下期續)  註1:病人臨終時若願意領洗,而當時又沒有神職人員在場,任何人均可用普通水給他付洗;在病人頭上倒水的時候念:「(領洗者聖名),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 (參考《基督徒入門聖事總論》  註2:一月一日天主之母節是教會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敬禮的背後是肯定耶穌基督是「真天主」,同時也是「真人」;故他的母親既是童貞女,也是「天主之母」。(參考梵蒂岡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