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6091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9.15
天主教幼稚園各校2017-18年度報名日期一覽表
  〔pdf file;按圖放大〕 
kjy03_20160313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3.12
鎚打一枚一枚道釘 火車頭
你喜歡火車嗎?當你來到大埔鐵路博物館, 停在窄軌上的蒸汽火車有沒有令你著迷?你也許試過俏皮地把鐵軌當作獨木橋,小心翼翼地探索舊火車的軌跡;又或是登上火車卡,想像自己是個旅人,準備時光倒流,前往一個遙遠而古老的國度…… 美國童書作家布萊恩.弗洛卡(Brian Floca)創作的《火車頭》(Locomotive)(格林),向年輕讀者介紹第一條橫跨美國的鐵路—— 太平洋鐵路。作者善用本書的扉頁,附上地圖和豐富的背景資料,讓讀者了解興建這條鐵路的始末。 在沒有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之前,要穿越東西兩岸,人們要花上六個月,以篷車或船代步, 路程危險而昂貴。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法案,授權兩間鐵路公司以東西兩岸為起點,各自興建鐵路,再自行選址會合。 若果純粹知識性的介紹,《火車頭》難免與讀者帶點距離。可能弗洛卡也顧及到這一點,在書名頁上畫了一幀「全家福」、鐵路指南和一封電報,電報寫著: 「一切都準備好了,盡快到加州來。父親」 故事就從家庭團聚開始,母親帶著姐弟二人,從東岸出發前往舊金山。火車頭帶領著他們展開旅程,我們也成為座上客,通過這個家庭,一窺旅客在火車上的情況。不過,火車頭始終是本書的主角,弗洛卡的重點要放在火車和鐵路本身。 弗洛卡注重描繪火車在整個旅程中的行駛過程,當中除了較為人熟悉的運轉室(火伕投煤到火箱的地方)外,還有在車站將水注入列車水箱;在調車場轉換火車頭; 登山時,要同時使用兩個火車頭帶動車廂等情景。這些細節補充了我這個門外漢的知識。弗洛卡喜歡用上一整頁,甚至跨頁來描繪火車不同的角度,尤以火車頭的大特寫更為吸引。那些在火車上工作的服務員 —— 煞車手、火伕、火車司機和列車長各司其職,火車頭加速、煞車、上坡, 充滿生命力! 不知是否為了襯托火車頭這個龐然巨物,以及廣闊無垠的自然景觀,《火車頭》是一本大圖畫書,部份的字體刻意加粗和放大,用來突出乘搭蒸汽火車的五官體驗,書中不乏聽覺、觸覺、嗅覺的語言: 「火車呼呼噴氣,發出嘶嘶聲。火車砰砰作響,發出克啷聲。」 「火車震顫著、搖擺著,也感受到加速時的震動。」 「運轉室小得像衣櫥,熱得像廚房,聞起來有煙灰、熱鑄鐵和潤滑油的味道。」 坐在列車上的姐弟不時探頭欣賞沿途風光, 每當火車經過重要的地標,如:中西部大平原、戴爾溪大橋、千里森林、四十哩沙漠、內華達山脈…… 作者便會將這些地點在頁面底部標示出來,讀者只要用心對照飛頁的地圖,便可清楚火車行駛的進度,同時將沿路的風光連繫起來。 一個星期的旅途結束,母親帶著兒女和丈夫團聚,他們要在這方展開新的生活。1869年, 兩間鐵路公司在猶他州會合,太平洋鐵路完工, 比預定日期提早五年。火車頭橫跨美國東岸到加州,將兩地的城市連在一起,寫下美國歷史重要的一章,也標誌著這個家庭成為新時代的一份子。 弗洛卡為了創作此書,沿著這條路線走一遍,還親身開動火車,感受那股熱量、震蕩、響聲。他在書後附上詳盡的歷史注解和圖畫解說, 透視了蒸汽火車頭的操作原理和內部構造,讀來趣味盎然。 蒸汽火車早被取代,可是,久遠的事蹟不一定古老乏味。我期待有屬於我們的故事,像那枚記念東西鐵路相會的黃金道釘(Golden spike),讓這一代與歷史連接。我更不忘首先在本書出現的築路工人,他們都是留有長辮子的華人,一個一個舉起鏟子和鐵鎚,還配備了炸藥。他們離鄉背井,到美國參與興建鐵路,冒著生命危險,炸開山脈,鑿成隧道,成就了一個國家的發展。 我還想知道他們的故事。    
kjy12b_20160117s
笑眼看世界
2016.01.16
小丑的啟示
人最古老的夢想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超越自己。所謂「超越」,便是把習以為常的「我」變出另一個我,一個比尋常的生命更有意思、更多姿多采的「我」。正是因為要有這「超越」的境界,我們才有藝術。 每年,世界各地的許多城市都會舉辦小丑節,日期既不統一,要考究其來源也不容易。這些節日,為小朋友,當然是不可多得的狂歡節。但狂歡中的小朋友們大多不會知道,每個小丑背後都有個說來話長的故事,而他們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他們一穿上小丑的服裝,都善於把故事藏起來,只讓人們看到他們的笑臉。 小丑都有面具。即使沒有戴面具,也會化上濃妝。這能掩蓋自己本來面目的行頭,就是最原始的「超越」工具。只要你一化妝成小丑,本來的那個「我」便會消失,變成千人一面的滑稽角色,帝王將相和販夫走卒都一視同仁,都變成一個逗笑角色,給小孩帶來歡笑。 能承認自己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可笑角色, 不就是超越自己的開始嗎? 
kjy12_20151004a_s
icon54
花生老師
2015.10.03
開學那天
讓我將時光倒流,回到那年入讀師範的開學日。禮堂裡滿座是準教師,其中一個是我。眼前那位矮小的女士是教育課程的講師 —— 吳老師。 一個多小時的課,猜想是甚麼內容?原來是電影欣賞。觀看一齣1962年的荷里活電影 ——《創奇者》(The Miracle Worker),電影講述海倫.凱勒和她的啟蒙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故事。 事後,吳老師跟我們討論電影的主角沙利文老師:沙利文老師展現無比的愛心、毅力和技巧,她如何令海倫從抗拒她到接納她,帶領海倫明白物件與手語字眼的關係, 引導她打開學習的大門,從而開啟海倫的內心世界,讓她從暴躁不安的情緒中釋放出來。 直到今日,這齣黑白的陳年舊片依然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提醒我不可小覷老師的影響力。  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由吳老師派發的紙張,紙張上有十四句說話,標題是「願天下的教師耐心一讀」,紙的右上角註明日期是12.10.1994。自我為人師以來,這些話便一直放在辦公桌上;在此, 我節錄其中幾句與同工共勉:  「老師,我希望您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而不是一台教書的機器。」 「老師,不要期待我只喜歡您的課,我可能覺得別的課更加有趣。」 「老師,請您記著,不久之前,您也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記帶東西,在班上是否樣樣第一?」 多年過去,這十四句話依然發人深省。每到開學的第一天,我都將這些話默默地細讀一遍。 撇開老師現在經常談論的話題,甚麼周年計劃、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策略……讓我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回到我的本心,叫我不要忘記該成為一個怎樣的老師。   後記: 海倫.凱勒在世時, 她將每年的三月三日訂為認識沙利文老師的紀念日。影片《創奇者》(另譯《熱淚心聲》和《奇蹟締造者》)根據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改編而成。如讀者有興趣,可在網絡上收看。我特別介紹由迪士尼公司發行的2000年版本,電影找來接近海倫.凱勒當年真實年齡的小演員演出,精采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