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11114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1.11.12
主為我佑 艱苦奮鬥 不屈不撓 梁式芝書院 武術運動員陳紫晴
談到武術,即時聯想到武俠小說的人物,武功了得,古代武功等於現代武術?到底誰會學習武術?腦海裡出現一連串問題,不如交由就讀梁式芝書院中四的陳紫晴為大家解答:「我當年就讀小學時,沒想過武術是否粗魯,只覺得它很特別,所以央求媽媽讓我學習。」陳紫晴自六歲起,學習南拳和棍法,曾經贏得亞洲青少年武術錦標賽(45公斤組別)散打冠軍,目前更是香港武術隊(散打) 成員。 充滿刺激的散打項目 武術原來包含套路和散打兩大項目,陳紫晴自謙身體柔軟度較低,而且屬於力量型,所以起初學習套路中的南拳和棍法。其後她發覺散打更特別,因為與對手進行比賽時,需要隨機應變,充滿刺激和挑戰,遂轉攻散打。 散打是埋身搏擊,以拳、腳、摔為主,講求速度,比賽時採取三盤兩勝制,每個回合只有兩分鐘時間,搏擊時必須採取主動,迅速擊中對方,從而獲勝。紫晴坦言母親經常擔心自己受傷,她強調參賽者需要穿戴保護裝備,而且不能攻擊後腦和背脊,相對很安全。 最年輕的全職武術運動員 艱苦訓練 陳紫晴目前是香港體育學院武術隊全職運動員中, 最年輕的隊員。她每星期需要到體育學院練習25 小時:逢星期一、三、六進行體能訓練,例如舉啞鈴及器械坐姿肩推舉等訓練力量,每次練習兩小時;逢星期二、四、五則主要練習技術;另外,她每天需要跑步2,000米。紫晴不諱言起初對相關訓練感到非常辛苦,現在已能應付自如了。 在飲食方面,體育學院的營養師在紫晴比賽前,給她設計餐單,避免超重。紫晴平日在體育學院的餐廳用膳,奉行「少油少糖少鹽」,她亦約束自己,晚上九時後不吃甜食。原來小妮子最愛吃朱古力, 笑言每次要留待勝出比賽慶祝時, 才可以享受口福之慾。 學懂取捨抉擇  平衡學業與運動  小妮子的上學和運動練習時間表排得密麻麻,要兼顧兩者的確不易, 紫晴一臉認真表示:「作為運動員,必須懂得自律,作出取捨, 例如我犧性與朋友逛街吃飯,將時間投放在訓練上。我亦利用小息和午飯時間,盡快完成功課及溫習。」紫晴主要靠電話與朋友聯繫感情,邀請對方觀看比賽的網上直播。週日則是家庭日,她喜歡與家人到酒樓品茗,吃至愛的雞絲粉皮。 父母是自己的最強後盾 陳紫晴每次參加比賽,父母必定抽空出席, 打氣之餘更擔任攝影師, 為愛女拍照和錄影,一方面讓她日後重溫比賽片段以作改善,亦即時拍下愛女的最佳一刻。小妮子害羞地表示知道父母前來觀賞時感到很開心,使出充滿勁度的絕招:側踹腿,成功贏得今年五月初舉行的第三屆全港青少年搏擊大賽Energy Fight 2021(女子少年組53公斤級別)。父母每次比賽後分工合作,為愛女按摩繃緊的肌肉及貼上鎮痛貼,作為紓緩。 性格開朗的陳紫晴表示,很享受武術運動,練習時能夠忘掉一切壓力和煩惱,父母看見自己對武術的熱愛,亦百分百支持自己習武。 盼望成為物理治療師 為運動員服務  年紀輕輕的紫晴滿腹計劃,努力爭取參加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的資格,亦以擔任物理治療師作為人生目標。紫晴表示, 香港體壇非常需要這些專業人才,自己作為運動員,有親身的受傷經驗,盼望退役後能夠為香港運動員有所貢獻。 憑著對武術運動的堅毅精神,陳紫晴努力不懈艱苦訓練,持守「主為我佑」的校訓,盼望她的拚搏精神,能夠感染更多青少年,向各自的人生目標進發。(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919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9.17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製作劏房模型 了解基層生活
(本報專題)劏房,把一個樓宇單位分間成兩個或以上的獨立房間而成,在這擠迫的居住空間中,劏房戶要怎樣善用每一吋空間,達到他們的生活需求呢?番禺會所華仁小學關社大使早前舉辦「迷你劏房模型比賽」,讓同學在製作模型過程中,了解劏房戶的生活情況。 比賽要求學生在一個長高深皆為30厘米的紙箱中發揮創意,學生蘇雨田便用牙刷、燒烤網、飲管、積木等,搭建出一個有碌架床、沐浴間、煮食處的劏房模型,「床頭上的喉管會漏水;洗手間又對正廚房,只靠簾子做間隔。」 要製作出一個逼真的模型,雨田查閱網上資訊又閱讀攝影集,搜尋有關劏房的資料。他介紹作品時說,床上擺滿書本是要突顯劏房擺不上桌子,住戶要在床上閱讀,從模型的每一個細節, 表達出他也很熟悉劏房戶的日常生活。 透過這個比賽,雨田體會到劏房表達了香港人能屈能伸的堅忍精神,但劏房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活動空間太小,住戶容易抑鬱和焦慮;煮食處多與洗手間在同一空間,構成了衛生問題。所以,他期望政府正視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更可免費提供簡單的家居維修,特別維修屋內喉管,好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劏房戶的居住環境。 關注社會資源分配 學校早前於網上和校內展出這18位學生的參賽劏房模型,學生方俊東便設計了一個一家四口的劏房,房內只有一張碌架床,「上下格各睡兩個人,這是劏房的常見現象。」在眾多家具中,俊東認為最重要的是摺枱,因為它用途廣泛, 吃飯、做功課和工作都要用上它,但如果有大人先佔用了枱,「小朋友便要跪在地上,把功課放在椅子上寫。」 俊東也期望政府可以多分配資源給有需要的市民。而為了突顯劏房的居住環境惡劣,俊東花了些心思,在模型外圍貼上售賣豪宅的廣告,「象徵劏房戶一開窗便看到豪宅」,以此作為一個對比。 收集同學意見  致函政府提改善 在這次模型設計比賽之後,學生會收集了同學的感想,整理意見後,再致函香港政府,並提出相關建議。信中提到劏房的衛生問題,也表示活動空間太小,容易令人抑鬱和焦慮,發生家庭衝突的機會也隨之變高,請政府正視劏房問題。 模型製作活動只是學生會與關社大使舉辦的活動之一,目的是讓同學認識基層市民生活。此前他們也舉辦了講座、工作坊,讓學生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及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 學校重視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而這也反映在學校各處的壁畫上,例如正門入口處的壁畫上描繪了多個學生服務他人的情境;而在學校樓梯間,便有由老師繪畫的壁畫,它們都以關懷弱勢社群為主題,有露宿者、劏房戶、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希望提醒學生服務及關心弱小。 布置校園以作培育之外,學校亦舉辦愛德活動,讓學生親身走到社區,了解弱勢社群的生活處境和需要。 關社大使徐琮琋同學提到在去年12月,他們便組織過送暖行動。關社大使於網上自學後再去教其他同學,並透過社福機構送給區內有需要人士。活動前,關社大使陸綽祺跟外婆學織頸巾,然後自己織了12條,最終全校收集了近200條頸巾再送出去,為寒冷的冬天添上溫暖。 陸綽祺曾跟學校到深水埗派物資給無家者,傾談中他發現一位伯伯雖然暫宿行人天橋有瓦遮頭,但還想要一把雨傘—— 因為下雨時,雨水會從四周吹入,打濕睡覺用的紙皮,這為他印象難忘。透過這次活動,綽祺認為有意義的不單是派物資, 而是從傾談中了解到無家者的生活困難,繼而再讓更外人了解他們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小撮人知道,即使日日派物資,他們也終有用盡資源的一天。」 學生策劃活動 有服務的心 蔡穎思主任指出,校方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愛德服務,學生組織關社大使也會從服務中,汲取經驗並策劃及主導活動,幫助同學理解基層市民的需要。社工周麗嫦便提到,在一次帶學生探訪劏房戶的活動中,「學生背著書包行樓梯,感到很辛苦,他們都體會到長者每天拿著餸菜再走上樓梯的情況。」 校長陳岡認為在愛德服務中,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走到社區,了解基層需要,並實踐耶穌會教育的價值,使學生有一顆為人服務的心,願意為公平正義而委身。(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10919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09.17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9.19
  元朗天主教中學•開學祈禱會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於9月5日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舉行開學祈禱會,由校監包俊偉神父主禮。 包神父引用耶穌的教誨,提示學生應感恩,因為聖堂在學校旁邊,而聖堂是人和天主接觸的最好地方。他鼓勵學生和教師在放學後,可以到聖堂來和天主交談,並來接受天主的安慰及祝福。  祈禱禮上,校長黃見儀以在2021年度文憑試考獲五科34分佳績的畢業生何文謙的故事勉勵學生:文謙在中一時入讀本校,家住「劏房」,沒有空調。他每天做兼職為幫助爸爸支付租金。雖然生活貧困,但是他仍努力不懈地學習。此外,他常常對人說:「謝謝!」「好呀!」這誠實、盡責、有禮貌、克苦自律的精神,是學生們的好榜樣。校長勉勵學生努力求學,不怕艱辛,成為盡責任、有禮貌的學生;並要祈禱,成為地鹽世光,照耀他人。(教) 天主教學校公教教師•退省營 (本報訊)天主教教育發展委員會於8月19及20日假上水聖保祿樂靜院,舉行天主教學校公教教師屬靈領導退省營,共有44位校監、校長、副校長、教師及牧民工作者參加,由夏志誠輔理主教擔任神師,以「屬靈領導」作主題分享。 夏主教引述盧雲《奉耶穌的名》一書,以耶穌三退魔誘引喻屬靈領導可能受到的試探。夏主教希望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痛苦、困難、障礙和考驗視為天主奧妙的栽培,成為天主的工具。 除主題分享外,夏主教、廖雅倫神父、陳永超神父為參與者辦修和聖事,教育事務處楊美熙主教代表助理與退休資深校長陳永堅也與同工進行個別交流,為教師提供諮詢與面談。 夏主教亦帶領參加者體驗多種團體祈禱的方式,例如:默想、日課、大自然中的祈禱等。在晚禱中,同工為不同意向彼此代禱,並接受上主以祝福表達的回應。 主辦者期望退省營能幫助參加者認識天主教屬靈領導的特質,面對教學的各種挑戰,重燃教學心火。(教) 天主教普照中學•朝聖攝影活動 (本報訊)天主教普照中學暑期內舉辦了港島朝聖遊及手機攝影班,讓學生透過攝影,加深對天主教信仰的認識。 朝聖活動出發前,校方邀請攝影導師到校教授攝影的基本知識,例如構圖技巧及如何運用手機攝影的應用程式等。 在朝聖當天,學生第一站前往聖瑪加利大堂,由堂區導賞員介紹聖瑪加利大堂的背景、歷史及建築特色等。導師指導學生如何選定攝影目標及角度等技巧後,學生便在聖堂四周拍攝。 當天,學生亦參觀明愛汽車維修服務中心及明愛印刷訓練中心,認識明愛不同的服務單位;並拍攝明愛大廈鄰近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朝聖活動的最後一站是聖母聖衣堂,教師為學生介紹聖堂特色後,便讓學生作個人祈禱及靈修。導師為學生訂立一些攝影任務,包括景深運用、特定的構圖形式及全景拍攝等,加深學生對攝影的了解。 朝聖後,學生回校學習編輯相片及作活動分享。(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a_20210627_s
歲月輕狂
2021.06.25
用浪漫的謊話,譜出中大志
千禧年代在商場演奏鋼琴,為了令聽眾更有共鳴,於是設立點歌,好讓聽眾能得到即時的滿足感。當然不能每首流行曲都懂得彈,但有一首差不多每次演出都必須要演奏,就是李克勤和朗朗合作的《我不會唱歌》。琴音密麻麻、但旋律流暢動聽,把李斯特作品改編為廣東歌,少一點音樂功力、歷史背景都不行,創作這首曲的便是擁有歷史及音樂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Edmond Tsang 曾奕文。 一直無緣合作,直至去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終於在中大一年一度的「中大校友日」,算是間接地合作,因為整個校友日都在網上舉辦,所有校友沒機會實體碰面, 卻一起參與了首隻校友日主題曲《中大志》的錄影大合唱, 作曲的就是Edmond。到了這個星期,中大校友事務處決定為樂曲製作以《四季》為主題的四個樂器演奏版本, 為今年11月的校友日作前期宣傳,鋼琴版本自然落在我身上。預先在錄音室錄音,今早再配合錄音作拍攝,地點是崇基學院的利希慎音樂廳。 大學階段在這裡演出無數,有時伴奏、有時獨奏,總有一百位觀眾觀看拍掌。但更重要的是,這裡也是當年音樂系管弦樂團綵排的地方。重要是因為,太太就是當年的首席長笛,而我則用花言巧語氹指揮,讓只擁有小學程度小提琴技的我能破例加入樂團,目的只為追那長笛首席。這個哈碌的追女仔故事,一直都沒與任何人講述,包括太太, 直至結婚前,因為天主教徒必須在參與婚姻聖事前上婚姻輔導課程,我們便選擇了明愛的私人輔導,然後一五一十說出:指揮讓我加入第一小提琴,目的只是讓我威, 但真正演出時,怕自己的琴技連累樂團,於是練成「拉弓線上飄」,即是弓法一樣,但其實沒拉出任何聲音;指揮更刻意先練弦樂、之後練管樂,令我綵排完畢後要繼續等待管樂練習,考驗我的耐性。太太當時聽得目瞪口呆,因為從沒想過,我的小提琴造詣其實是一個為追女仔的大謊話。 但今早音樂廳只有攝影師與我,空氣異常靜止並帶點冷清,與我熱鬧的回憶有很大對比。開始彈奏起來時望向觀眾席,舊同學的蹤影在腦海不斷略過。望向左邊舞台則看見那仍有Baby fat的太太,帶著甜笑吹著長笛。小橋流水、眾志堂,時空錯亂、但感觸、亦感動。「志」的種類含意繁多,但今天我決定只一心意一意念,用八十八個琴鍵演繹出我內心深處的《中大志》。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