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10919_s

(本報專題)劏房,把一個樓宇單位分間成兩個或以上的獨立房間而成,在這擠迫的居住空間中,劏房戶要怎樣善用每一吋空間,達到他們的生活需求呢?番禺會所華仁小學關社大使早前舉辦「迷你劏房模型比賽」,讓同學在製作模型過程中,了解劏房戶的生活情況。

比賽要求學生在一個長高深皆為30厘米的紙箱中發揮創意,學生蘇雨田便用牙刷、燒烤網、飲管、積木等,搭建出一個有碌架床、沐浴間、煮食處的劏房模型,「床頭上的喉管會漏水;洗手間又對正廚房,只靠簾子做間隔。」

要製作出一個逼真的模型,雨田查閱網上資訊又閱讀攝影集,搜尋有關劏房的資料。他介紹作品時說,床上擺滿書本是要突顯劏房擺不上桌子,住戶要在床上閱讀,從模型的每一個細節, 表達出他也很熟悉劏房戶的日常生活。

透過這個比賽,雨田體會到劏房表達了香港人能屈能伸的堅忍精神,但劏房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活動空間太小,住戶容易抑鬱和焦慮;煮食處多與洗手間在同一空間,構成了衛生問題。所以,他期望政府正視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更可免費提供簡單的家居維修,特別維修屋內喉管,好能夠在短時間內改善劏房戶的居住環境。

關注社會資源分配

學校早前於網上和校內展出這18位學生的參賽劏房模型,學生方俊東便設計了一個一家四口的劏房,房內只有一張碌架床,「上下格各睡兩個人,這是劏房的常見現象。」在眾多家具中,俊東認為最重要的是摺枱,因為它用途廣泛, 吃飯、做功課和工作都要用上它,但如果有大人先佔用了枱,「小朋友便要跪在地上,把功課放在椅子上寫。」

俊東也期望政府可以多分配資源給有需要的市民。而為了突顯劏房的居住環境惡劣,俊東花了些心思,在模型外圍貼上售賣豪宅的廣告,「象徵劏房戶一開窗便看到豪宅」,以此作為一個對比。

收集同學意見  致函政府提改善

在這次模型設計比賽之後,學生會收集了同學的感想,整理意見後,再致函香港政府,並提出相關建議。信中提到劏房的衛生問題,也表示活動空間太小,容易令人抑鬱和焦慮,發生家庭衝突的機會也隨之變高,請政府正視劏房問題。

模型製作活動只是學生會與關社大使舉辦的活動之一,目的是讓同學認識基層市民生活。此前他們也舉辦了講座、工作坊,讓學生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及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

學校重視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而這也反映在學校各處的壁畫上,例如正門入口處的壁畫上描繪了多個學生服務他人的情境;而在學校樓梯間,便有由老師繪畫的壁畫,它們都以關懷弱勢社群為主題,有露宿者、劏房戶、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希望提醒學生服務及關心弱小。

布置校園以作培育之外,學校亦舉辦愛德活動,讓學生親身走到社區,了解弱勢社群的生活處境和需要。

關社大使徐琮琋同學提到在去年12月,他們便組織過送暖行動。關社大使於網上自學後再去教其他同學,並透過社福機構送給區內有需要人士。活動前,關社大使陸綽祺跟外婆學織頸巾,然後自己織了12條,最終全校收集了近200條頸巾再送出去,為寒冷的冬天添上溫暖。

陸綽祺曾跟學校到深水埗派物資給無家者,傾談中他發現一位伯伯雖然暫宿行人天橋有瓦遮頭,但還想要一把雨傘—— 因為下雨時,雨水會從四周吹入,打濕睡覺用的紙皮,這為他印象難忘。透過這次活動,綽祺認為有意義的不單是派物資, 而是從傾談中了解到無家者的生活困難,繼而再讓更外人了解他們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小撮人知道,即使日日派物資,他們也終有用盡資源的一天。」

學生策劃活動 有服務的心

蔡穎思主任指出,校方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愛德服務,學生組織關社大使也會從服務中,汲取經驗並策劃及主導活動,幫助同學理解基層市民的需要。社工周麗嫦便提到,在一次帶學生探訪劏房戶的活動中,「學生背著書包行樓梯,感到很辛苦,他們都體會到長者每天拿著餸菜再走上樓梯的情況。」

校長陳岡認為在愛德服務中,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走到社區,了解基層需要,並實踐耶穌會教育的價值,使學生有一顆為人服務的心,願意為公平正義而委身。(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