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b_20180204s_0
icon89
校園隨筆
2018.02.03
在校園裡撒種
上一篇文章提到,我藉著剛過去的暑假到了以色列靜修。在各城市中,我在耶路撒冷停留最久。穿過大馬士革門,走過耶穌的苦路,會來到聖墓聖堂。馬爾谷福音第16章記載,瑪利亞瑪達肋納及撒羅默準備在安息日過後,買香料去傅抹去世的耶穌。但她們到達墓地時,從白衣少年處得知耶穌復活的消息。因此,許多人會到聖墓聖堂朝聖,只為在靜謐中,親臨象徵耶穌復活的墓穴。 許多人去旅行時也許會有相似的感慨, 總希望能與其他人分享眼前所見。一般而言,透過照片分享已能做到。可是,這次我希望能把這段經歷與學生分享,並希望他們能體驗我所體驗的,這可以如何實現?  「創新教學」是近年教育界的趨勢與方向,而這概念一般都緊扣著「電子教學」。隨著《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推展至第三年,在課堂教學上,教師除了應用各類網上平台或手機程式讓學生進行互動式討論外,這學年,我更嘗試思考如何藉著資訊科技,讓學生走出課室,進行一些深度學習。而這次我便選取了聖墓聖堂作為考察地點。戶外考察著重的是人與環境的情感連結,以及學習過程的自主思考空間,因此,我嘗試運用虛擬實境技術(VR)讓學生能親歷其境作考察體驗。 在思考教學題材時,由於許多學生都是非教友,而基督宗教內有許多節慶都甚有意義,因此我選取了「慶典」作為題材,主要希望學生透過VR,經驗在聖墓聖堂內的「慶典」,並在網絡平台上設置問題,引導他們在考察時留意重點。這些問題不只是單純地以文字方式展示,而是可以把它們嵌入VR影片內,在考察的期間適時出現,從而令整個學習經歷變得更有趣,使「引導問題」與「學習經歷」兩者並不獨立分離。教師在經歷整個活動後,則以分組討論以及總結提問方式帶出四個課堂重點:「慶典」在基督宗教的意義、基督徒在「慶典」中的表達方式、「光與火」的象徵意義,以及耶路撒冷在基督宗教上的重要性。 承接著這次課室內的虛擬體驗,在下學期四月至五月期間,在教學進度表內安排了學生參與本地朝聖活動,讓學生從課室、虛擬實境中,過渡至現實世界裡, 認識香港的著名聖堂,希望能把宗教教育融入至他們的生活經驗內。 在每天的教學內,我時常提醒自己,信仰分享要避免「離地」的教理講授,而要透過各種現實環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認識信仰。這樣的信仰體證才會深刻。而如何營造一個個有意義的場景,便是我們每位撒種者的責任。至於種子最後是否落在好地,我深信天主自會有安排 。  
kjy04_20171203sb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7.12.02
修道人的 千倍賞報
慧慧好久不見黃碧珍修女,故今天特意往寶血女修會探望她。兩人的認識源於二○一二年一次波蘭朝聖,慧慧猶記得那次她們返港時遇猛烈氣流,飛機在未有預警情況下急降十多層樓,當時修女因鄰座上洗手間而解開安全帶,即時被拋上機頂,再跌回座位……  碧珍修女:我跌回座位時屈著左腳, 當晚患處更腫起來,隨後看了一段時間跌打及物理治療才有改善;但隨著年紀愈大,舊患逐漸浮現,現在行路亦很容易扭傷。 慧慧:但我從來未聽過你因此而抱怨?  碧珍修女:為甚麼要埋怨?那次急降純屬意外,機師可能也預料不到;相比之下,那次朝聖為我人生卻是很大的得著──旅程中探訪了聖若望保祿二世故居,得到神師陳日君樞機給我覆手祝福,又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受傷後則遇上一位分文不收的物理治療師。 回看自己的生命,天主給我何止百倍,簡直是千倍賞報!故我常常問,自己可以如何回饋?很感恩,退休後我有機會每週一次到羅湖懲教署探訪女囚友。記得當中有位囚友時常在我分享時與鄰座談話,給我的印象很不好。但意想不到,一天課後她告訴我將離開監獄,被遣返台灣;隨後她張開雙手,展示我曾經送她的念珠、聖相,說:「我會帶這些最寶貝的東西回家。」我很感動,這個曾被我認為是最不聽話的囚友,原來一切也放在心上。又記得監獄中有位囚友媽媽告訴我她那位害羞的小孩子會從早到晚唱著我們在堂上唱過的歌。 慧慧:監獄裡為何會有小朋友?  修女:母親若被判囚,可帶同她零至三歲的孩子進獄中以便照顧。我又記得有一位在監獄生小孩的母親臨出獄前向我說:「修女,應承你,安頓下來後我會找附近的聖堂學道理領洗,亦會讓孩子領洗。」這些經驗教我確信,我們只擔當撒種角色,種子如何生長,天主自有安排。
kjy12b_20161218s 2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12.17
做個默默撒種的人
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已有過百年歷史,昔日許多神父及修女,都積極參與學生宗教培育,他們有些能抽空在學校教授一至兩節聖經課,與學生保持緊密連繫。學生可以利用上課前後及小息,跟神父及修女談話,對學生靈修生活有莫大裨益。不過,由於現在神職人員數目減少,許多天主教學校都沒有駐校的神父,那些非教友學生只有在定期的祈禱會中,才可見到神父,聽神父講道理。儘管如此,福傳的種子總會有機會遇到好土壤,然後發芽、成長。 記得幾年前,我在一間修會學校任教時,一位年過九十歲的外籍神父,每個月都堅持要為教友學生舉行彌撒。每當神父選定了日期,他就會在五、六年級的教友中,選幾個當輔祭及讀經員。在彌撒前一天的小息,神父會親自幫他們分工,教導他們要注意的地方。在彌撒當天,輔祭、讀經員及聖詠團,會先跟神父到小聖堂準備。對於初次在彌撒中參與侍奉的同學而言,他們未必明白彌撒中每一個環節的意義,但聖堂的莊嚴及神父對聖體的尊重,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父每次帶學生進入聖堂時,必定要他們跪下,向聖體祈禱;是跪下祈禱,而不單只是鞠躬行禮啊!經過十分鐘的綵排後,同學們便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參與感恩聖祭。看到這些小伙子在天主的殿宇中,一本正經的樣子,我明白這全因為神父對開彌撒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所致。 另外,當教友學生參與彌撒時,非教友學生會在課室上聖經培育課。記得有一位非教友學生對於我們每個月,可以走出課室參與彌撒很感興趣,時常在課餘時問及很多關於信仰的問題。當他升上中學後,便參加了青少年慕道班,後來還領洗,正式以教友的身份參與彌撒。這就是落在好土地的種子, 發芽成長的例子了。 雖然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數目下降,對天主教在香港辦學及傳教,造成一定的挑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與神父一起,憑著對福傳的堅持及對天主的信賴,繼續播下愛的種子,就等天主讓它發芽成長吧。
kjy01_201611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1.12
基督小幼苗 10 周年
(本報專題)天主教幼稚園「基督小幼苗」十周年慶典感恩祈禱暨親子活動日,於十月八日假蒲崗村道學校村舉行。 當日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主禮,聯同陳德雄神父、范錦棠神父、林祖明神父、吳書成神父、譚永明神父及盧伯榮神父主持感恩祈禱禮。共二十七間天主教幼稚園團隊,約二千人參加。「基督小幼苗」神師陳德雄神父說,為幼稚園學生來說,除學科外,品德、愛德、信仰培育也是十分重要,希望學校與家長共同為幼兒教育作出配合,才能產生最好的成果。 禮儀中,寶血幼稚園「基督小幼苗」隊員以福音劇形式演繹「撒種的比喻」;陳志明副主教講道時指出,撒種子的人是耶穌,種子散落在四種不同土地上,小朋友代表「好土地」。如何成為好土地,家長與老師便要讓小朋友明白人生道理,協助他們面對成長階段中的挑戰。陳副主教提醒各人,「聖經讓我們明白耶穌的道理,祈禱可令各人懷有感恩及讚美的心,從而不斷成長及認識耶穌基督」。 承諾儀式中,約有一千名「基督小幼苗」隊員,在嘉賓及家長見證下作出承諾:「敬主愛人、事事關心、熱心服務、常懷感恩。」然後唱出團歌及列隊接受神父們覆手祝福。感恩祈禱禮完結後,隨即舉行親子活動,大會提供多項遊戲,讓各隊員及家長參與。 陳副主教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呢!」見證這團隊的成長,凸顯了教區團隊精神。當中「基督小幼苗」的信息清晰,時時懷著「感恩」的心,便會懂得敬主愛人、熱心服務、事事關心。在這價值觀不清的現世情況下,香港培育兒童及青少年的時候,需要強化家庭祈禱,藉此懷著感恩及互信精神。除此之外,也要時時心存「喜樂」,喜樂學習、喜樂教育,便會得到平安。 另外,「基督小幼苗」傅慧玲團長分享,能夠凝聚二十多間天主教幼稚園共同發展這團體,感到十分高興; 希望有更多天主教幼稚園能參與此活動,能讓更多小朋友認識宗教故事、參與唱聖詠及讚美天主等活動。「基督小幼苗」周淑慧主席則期望「基督小幼苗」與「基督小先鋒」順利銜接,繼續茁壯成長。 天主教聖葉理諾幼稚園俞碧鳳副團長於二OO五年為隊長至現在,感受自己也像農夫般撒種,見證自己及小幼苗(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十分感恩;他們如同小天使般,以愛作出行動,關懷、服務他人,藉此也傳播基督信仰給非教友老師與家長。透過「基督小幼苗」活動,學校老師亦可從中增進感情及增加團隊感,也可學習耶穌基督的愛,獲益良多。 就讀荃灣聖母幼稚園高班的陳康睿同學,參加「基督小幼苗」有一年之 多,她的嫲嫲說,由於康睿出生於公教家庭,從小已培育她的信仰,例如飯前祈禱及學習堅毅。在「基督小幼苗」中,她曾參與不同活動,製作手工、戲劇表演、報佳音等。陳嫲嫲十分贊成繼續讓康睿參與「基督小幼苗」及「基督小先鋒」。 潘海悅家長(非教友)的女兒就讀聖母潔心會黃大仙幼稚園暨幼兒中心高班,她願意透過「基督小幼苗」,讓女兒學懂愛主愛人;將來也會讓幼子一起參加此團體。 耶穌撒下種子,種子落在兒童這片好土地上,老師與家長必然代表溫暖的陽光和綿綿的雨水,有賴大家互相配合,才能使種子結出好果實。(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