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302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2.24
一步一讚美 九龍塘華德學校 禮儀舞蹈頌主榮
束起長髮,戴上花冠,穿上一襲長白衣。她們宛如待嫁的新娘,戰戰兢兢地步入聖堂。她們是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的禮儀舞成員,導師戴淑明強調,禮儀舞並非表演,而是配合宗教禮儀,在天主的聖所內用舞蹈侍奉讚美祂。      (本報專題)「左邊、右邊、慢慢舉高雙手,將禮物送給耶穌⋯⋯」週六早上,舞蹈室中,同學們正跟著戴老師的指示,隨著音樂唱著歌,練習新舞步《獻上》。八位學員為該校小二至小五學生,大多是新加入的成員。問及她們參加禮儀舞的原因,她們靦腆地表示,欣賞了同學的舞蹈,認為十分漂亮好看,吸引了她們,所以決定這個學年要加入禮儀舞活動。雖然她們大部份都不是教友,但藉著禮儀舞,她們慢慢步近天主。 從美認識主 就讀五年級的張樂兒是團隊中的「大師姐」,今年是她參加禮儀舞蹈的第三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一屆的畢業感恩祭」,畢業感恩祭假將軍澳聖安德肋堂舉行,「參加了禮儀舞,我才開始學習跳舞,那次感恩祭很多人參與,令我非常緊張,但順利完成後十分開心呢!」樂兒補充,「禮儀舞使我有更多參與禮儀的機會,所以認識了更多天主教的經文。」 同級的顏家慧則是第二年參加禮儀舞,雖然每週六的舞蹈排練後,她還要趕往籃球訓練,但她依然樂此不疲。她最難忘的,亦是在聖堂內跳舞。「平常學校的彌撒都是自願參加的,我不是教友,自然沒有參與,」她表示。「因為禮儀舞,我才第一次到聖堂、第一次參與彌撒」,家慧續道, 「我認為聖堂不但漂亮,也是一個十分莊嚴的地方。」 分別就讀小三、小二的李子彤和張珈雯雖然是本學年才加入的新成員,亦非常投入練習。子彤表示起初媽媽並不願意讓她學習禮儀舞,「但看到師姐們跳舞那麼漂亮,我真的很想參加!」最後在該校牧民助理李姑娘的幫助下,子彤終於說服媽媽,成為禮儀舞的成員之一。珈雯則是年紀最小的成員,十分活潑開朗,學期初自己主動向老師索取通告報名。雖然每次練習兩小時,但珈雯並沒有喊累,「用舞蹈來讚美天主,我覺得十分開心。」她最喜歡的舞蹈是《獻上》,「這首歌代表我們將麪麥和酒送給天主。」 由善親近主 她們的導師戴淑明為玫瑰福傳舞蹈團聯絡人,約四年前開始在該校教授禮儀舞。她表示禮儀舞糅合現代舞和中國舞,服飾著重整齊、莊重,「彌撒中,我們只會在進台詠、奉獻詠等時候向天主獻上舞蹈,而不是要禮儀參加者將焦點放到舞者身上。」同時,她強調舞者透過舞蹈親近天主, 「舞者最重要是用心投入和尊重禮儀,以侍奉的心表達對天主的愛。」 該校宗教科李染雯老師負責禮儀舞活動,她認為這是將天主的種子放在孩子心中的一種方式,「他們不一定即時結果實,但我相信這是天主給他們機會去認識祂。」她形容, 「禮儀舞的成員就像天使,她們跳舞的認真能營造禮儀的氣氛,也能感動其他參加者,包括我。」(澄)        -------------------------- 華德學校於1963年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創辦,為紀念該修會到中國傳教的先驅華理柱主教(B ishop Walsh),故命名華德學校(Bishop Walsh School)。華理柱主教於1918年,與另外三位瑪利諾神父被派往中國傳教。他於1948年再度回到中國服務,受共產黨逼害,被監禁十二年。1970年,漫長的牢獄之災結束後,他從上海監獄醫院釋放出來,從羅湖橋踏進香港返回美國。前教宗保祿六世曾對他說: 「你所作見證,既真實又簡單⋯⋯對於這所有的一切,我代表整個基督的教會向你致謝。」1975年,華德學校轉由香港教區管理;2010至2011學年轉為全日制學校,下午校遷至現址,易名為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kjy02_20120610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0
兒童初領聖體專訪 基督體血 滋養生命 感恩 共融 分享
  (本報專訪)成長需要汲取食物中的營養;兒童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同樣需要來自天主聖三共融的食糧 —— 基督聖體。基督聖體聖血節前,本報記者走訪不同的地區,訪問來自香港仔聖伯多祿堂、葵涌聖斯德望堂和聖吳國盛小堂的小學生。他們均就讀於天主教學校,並將於本年六月十日(基督聖體聖血節)初次領受聖體聖事。言談間,六位純真可愛的小朋友,對即將踏入信仰路上的新里程,難掩期待和興奮之情。   感恩聖祭 更新心靈 星期六的下午,聖伯多祿堂的禮堂內,該堂參加「小耶穌之友」(主日學)的兒童正在祈禱,結束這天的信仰課堂。兩位表兄妹何承穎(聖名:Matthew)和劉藹儀(聖名:Joyce)小時候一同接受嬰兒洗禮,本年又一同初領聖體。就讀聖若瑟小學三年級的承穎告訴記者,媽媽為他準備新的白色衣服參與當日禮儀,他說:「好期待領受耶穌的聖體聖血啊!我每星期都與家人參與彌撒,彌撒中,神父祝聖麪餅和葡萄酒,並同時說:『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藹儀現就讀聖保祿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她即時補充說:「對,神父又說:『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小時候,我曾詢問媽媽和姊姊,她們在彌撒中排隊接受甚麼?現在,主日學導師教導我們,使我增加認識聖體聖事了。」 該堂「小耶穌之友」導師梁素行指出:兒童為準備領受聖體聖事,在課堂中透過聆聽耶穌的事跡,如「五餅二魚」,明白耶穌關心所有人;耶穌更願意寬恕人的罪過,藉修和聖事讓兒童體驗耶穌的愛,並準備心靈,接受基督的體血。她又說:「彌撒(感恩祭)與聖體聖事關係密切,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不但在課堂中認識彌撒的意義和內容,我們亦鼓勵他們多參與彌撒,每位『小耶穌之友』的兒童均擁有彌撒卡,他們需要盡量參與每個主日的彌撒。為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來說,這項任務更具意義。」 四旬期內,兩表兄妹和初領聖體班同學已經辦妥首次的修和聖事,承穎回想起那次的經驗:「進入告解亭前,我先祈禱。我跟神父告明過錯後,神父教導和勉勵我如何改善生活中的壞習慣和行為。」藹儀表示首次辦修和聖事,雖然心情十分緊張,但她明白與天主和好,準備自己的心靈,才能夠領受基督的體血。   領受基督 團結共融 星期天,主的日子,彌撒後,四位受訪的四年級學生齊集聖斯德望堂,分享即將領受聖體聖血的心情。楊啟賢(聖名:John)和孫可晴(聖名:Alicia)在聖吳國盛小堂參與主日學,兩人就讀喜樂班(初領聖體班)。來自福德學校的啟賢在小堂擔當輔祭,他說:「從前,我看到教友們領受聖體聖血,感到好奇。現在,我明白藉聖體聖事,天主將祂的愛傳送給我。」可晴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她點頭回應:「為迎接耶穌到我的心裡,我會勤辦告解(修和聖事)。若你知道一位貴賓將到訪你的家,你怎會不打掃乾淨,迎接這位貴賓呢?所以我也會經常清潔我的心靈。」 分別來自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和荃灣天主教小學的陳思汶(聖名:Teresa)和黎己瑜(聖名:Lucy),一起參與聖斯德望堂的主日學。對於己瑜來說,領受聖體聖血代表耶穌與她合而為一,她微笑說:「真的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初領聖體後,主日學導師將與我們一同慶祝呢!」思汶坦言在一年級的時候,曾向學校牧民助理查詢聖體聖事的道理:「我現參與聖堂的共融班,即初領聖體班。原來這是一份來自天主的祝福!耶穌將居住在我的心裡,帶給我平安和喜樂。」 訪問中,四位兒童互相分享參與校內宗教活動的經驗,大家談得興高采烈。思汶表示她的同學均知道她即將初領聖體:「宗教科老師在課堂裡曾詢問有沒有同學於本年初領聖體,我發現還有其他同學與我一樣,即將領受聖體聖事呢。」個性直率的啟賢嚷著說:「我最想把初領聖體的個人感受,寫成文章,投稿到《喜樂少年》!」(蕾)   耶穌說:「我就是從天降下的生命之糧;誰若吃了,必要活到永遠。」 (若望福音6:51)   基督聖體:「共融的聖事」   感恩祭是紀念耶穌基督親臨我們的團體,他把自己的聖體聖血賜給我們作永生的食糧。當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耶穌使我們在他內共融合一。所有領受基督聖體的人,都在基督內成為一個「基督的奧體」。   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要先準備好自己的心靈,學習福音裡那位謙虛的百夫長說:「主,我當不起你到我心裡來」,懷著信德、尊敬和愛慕之情。耶穌不單治癒人的心靈,他更要居住在我們的心裡,幫助我們實踐共融友愛的精神。 (參考《喜樂新生命》)  
kjy02_201206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0
兒童初領聖體專訪 基督體血 滋養生命 感恩 共融 分享
  (本報專訪)成長需要汲取食物中的營養;兒童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同樣需要來自天主聖三共融的食糧 —— 基督聖體。基督聖體聖血節前,本報記者走訪不同的地區,訪問來自香港仔聖伯多祿堂、葵涌聖斯德望堂和聖吳國盛小堂的小學生。他們均就讀於天主教學校,並將於本年六月十日(基督聖體聖血節)初次領受聖體聖事。言談間,六位純真可愛的小朋友,對即將踏入信仰路上的新里程,難掩期待和興奮之情。   感恩聖祭 更新心靈 星期六的下午,聖伯多祿堂的禮堂內,該堂參加「小耶穌之友」(主日學)的兒童正在祈禱,結束這天的信仰課堂。兩位表兄妹何承穎(聖名:Matthew)和劉藹儀(聖名:Joyce)小時候一同接受嬰兒洗禮,本年又一同初領聖體。就讀聖若瑟小學三年級的承穎告訴記者,媽媽為他準備新的白色衣服參與當日禮儀,他說:「好期待領受耶穌的聖體聖血啊!我每星期都與家人參與彌撒,彌撒中,神父祝聖麪餅和葡萄酒,並同時說:『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藹儀現就讀聖保祿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她即時補充說:「對,神父又說:『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小時候,我曾詢問媽媽和姊姊,她們在彌撒中排隊接受甚麼?現在,主日學導師教導我們,使我增加認識聖體聖事了。」 該堂「小耶穌之友」導師梁素行指出:兒童為準備領受聖體聖事,在課堂中透過聆聽耶穌的事跡,如「五餅二魚」,明白耶穌關心所有人;耶穌更願意寬恕人的罪過,藉修和聖事讓兒童體驗耶穌的愛,並準備心靈,接受基督的體血。她又說:「彌撒(感恩祭)與聖體聖事關係密切,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不但在課堂中認識彌撒的意義和內容,我們亦鼓勵他們多參與彌撒,每位『小耶穌之友』的兒童均擁有彌撒卡,他們需要盡量參與每個主日的彌撒。為初領聖體班的兒童來說,這項任務更具意義。」 四旬期內,兩表兄妹和初領聖體班同學已經辦妥首次的修和聖事,承穎回想起那次的經驗:「進入告解亭前,我先祈禱。我跟神父告明過錯後,神父教導和勉勵我如何改善生活中的壞習慣和行為。」藹儀表示首次辦修和聖事,雖然心情十分緊張,但她明白與天主和好,準備自己的心靈,才能夠領受基督的體血。   領受基督 團結共融 星期天,主的日子,彌撒後,四位受訪的四年級學生齊集聖斯德望堂,分享即將領受聖體聖血的心情。楊啟賢(聖名:John)和孫可晴(聖名:Alicia)在聖吳國盛小堂參與主日學,兩人就讀喜樂班(初領聖體班)。來自福德學校的啟賢在小堂擔當輔祭,他說:「從前,我看到教友們領受聖體聖血,感到好奇。現在,我明白藉聖體聖事,天主將祂的愛傳送給我。」可晴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她點頭回應:「為迎接耶穌到我的心裡,我會勤辦告解(修和聖事)。若你知道一位貴賓將到訪你的家,你怎會不打掃乾淨,迎接這位貴賓呢?所以我也會經常清潔我的心靈。」 分別來自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和荃灣天主教小學的陳思汶(聖名:Teresa)和黎己瑜(聖名:Lucy),一起參與聖斯德望堂的主日學。對於己瑜來說,領受聖體聖血代表耶穌與她合而為一,她微笑說:「真的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初領聖體後,主日學導師將與我們一同慶祝呢!」思汶坦言在一年級的時候,曾向學校牧民助理查詢聖體聖事的道理:「我現參與聖堂的共融班,即初領聖體班。原來這是一份來自天主的祝福!耶穌將居住在我的心裡,帶給我平安和喜樂。」 訪問中,四位兒童互相分享參與校內宗教活動的經驗,大家談得興高采烈。思汶表示她的同學均知道她即將初領聖體:「宗教科老師在課堂裡曾詢問有沒有同學於本年初領聖體,我發現還有其他同學與我一樣,即將領受聖體聖事呢。」個性直率的啟賢嚷著說:「我最想把初領聖體的個人感受,寫成文章,投稿到《喜樂少年》!」(蕾)   耶穌說:「我就是從天降下的生命之糧;誰若吃了,必要活到永遠。」 (若望福音6:51)   基督聖體:「共融的聖事」   感恩祭是紀念耶穌基督親臨我們的團體,他把自己的聖體聖血賜給我們作永生的食糧。當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耶穌使我們在他內共融合一。所有領受基督聖體的人,都在基督內成為一個「基督的奧體」。   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時,要先準備好自己的心靈,學習福音裡那位謙虛的百夫長說:「主,我當不起你到我心裡來」,懷著信德、尊敬和愛慕之情。耶穌不單治癒人的心靈,他更要居住在我們的心裡,幫助我們實踐共融友愛的精神。 (參考《喜樂新生命》)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