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6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16
聖母無貼聖心學校 謝親恩 頌父愛
   每個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方式都有所不同,經歷和回憶亦是獨一無二; 每段親子關係都是一本獨特的故事書,有喜,有悲,但更重要的是愛將所有經歷串連在一起。聖母無玷聖心學校的小五生吳珮嘉和林卓鋒這對同窗好友,跟我們分享他們與爸爸之間的故事,滿溢著愛的故事。 (本報專題)珮嘉眼中的爸爸十分「立體」,「他有嚴肅的一面,也有幽默的時候,而且很有耐性。」父女倆除了喜歡打乒乓球,另一共同嗜好是吃零食。「吃零食的時候,我們就變成兄妹」,吳爸爸打趣道,「我們會趁媽媽回家前,偷偷的在家中吃零食。」 身教 同行 父女愛濃 零食亦給這對父女帶來一段難忘的往事。珮嘉還在讀幼稚園時,一個晚上睡覺前鬧別扭,嚷著要吃餅乾,爸爸軟硬兼施,也勸不了她打消這念頭。「怒氣沖沖的我把餅乾丟到地上,踏碎」,吳爸爸憶述,「事後我十分後悔,覺得自己的行為充滿暴力,而且浪費食物。」於是吳爸爸跟女兒認錯,並買了餅乾賠罪,「犯了錯便要承認錯誤,而且跟嘉嘉溝通後,她也明白到在這件事上我們都有責任。」 吳爸爸以身作則,教導女兒勇於承擔外,亦一直陪伴珮嘉成長。珮嘉小時候,他每週六和她上鋼琴親子班;現在,因為較彈性的工作時間,每次珮嘉因事遲到早退,接送的也是吳爸爸。去年夏天,珮嘉和爸媽一起到意大利西西里省——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雷永明神父的家鄉,參加教會冊封雷神父列入真福品的隆重禮儀(宣福禮)。當地大事慶祝,宣福禮前的兩個晚上也舉行巡遊。「嘉嘉習慣早睡早起,到巡遊的時候已十分睏」,吳爸爸回想,「但她已經長得那麼高,我也沒法子再像以往般抱起她,只好一直讓她靠著,直到完成巡遊。」 對爸爸的付出,珮嘉非常感激。「爸爸當的士司機,駕著車子到處去,看起來工作好像很輕鬆,但事實並非如此」,珮嘉肯定道。她分享一次參加科學活動嘗試駕車的經驗, 「我體會到駕車精神很緊張,手腳也很會累。」她表示爸爸工作辛勞, 「他一星期工作七天,但忙碌中也經常抽空陪伴我,我非常感激爸爸!」除了打算送自製賀卡給爸爸慶祝父親節,珮嘉也給他送上祝福,「我希望他減肥成功,保持身體健康!」 陪伴 鼓勵 父子情深 「我和鋒鋒很親密, 就像玩伴般」,林爸爸笑道。閒時他愛和卓鋒下棋和打球,二人也愛一起研究科技產品。任職採購的林爸爸長時間在內地工作,只有週末才能回港與家人相聚,因此他們特別珍惜相處的時間。「我對兒子的要求很簡單,不要過分沉迷,不要變壞,但要有責任感,懂體諒、懂感恩」, 林爸爸表示,「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在這方面很開放,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可以自己選擇。」 而卓鋒則這樣描述爸爸,「他親切、和藹、有耐性,而且十分注重家人,全心全意愛我們。」他難忘小四患胃炎時,爸爸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患病時很辛苦,有時甚至會難以呼吸,好幾個晚上爸爸都抱著我,讓我側臥得以入眠;我進醫院時他也請假陪伴我。」那時甚至影響學業,卓鋒說,「最後爸爸媽媽也知道我盡了力,給我買了一份大禮物,鼓勵我繼續努力。」林爸爸回應,「結果並不重要,我期望鋒鋒明白,過程中真正努力更重要。」     「我最欣賞爸爸對我們的愛」,卓鋒感謝爸爸,「他在內地的工作很忙碌,有些時候甚至週六早上也要留在內地工作;回到香港,為了陪伴我們,他也一樣忙碌。」每個週末,林爸爸也會陪卓鋒參加合唱團練習,加上車程,每次也要花上五小時。「爸爸為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私人時間,我感謝他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希望爸爸可以輕鬆一點,也希望他能夠有多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澄) 
kjy02b-201306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09
認識天主 初體驗 宗教及道德教育新書《星光伴我》
耶穌是我們生命路途的明星,他的光 —— 他的教導、說話,他的愛 —— 照耀我們,擁抱我們。由教區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編寫,公教真理學會出版的新書《星光伴我》系列面世,將於新學年供幼稚園高、低班採用( 分上下冊),讓幼兒在初步認識耶穌大愛的階段,感受到他的陪伴。 (本報專題)為配合多元化學習趨勢,並為學校提供有系統課程, 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下稱發展中心) 在前人建立的基礎上, 按教區最新中央課程出版新書,冀增加學生、老師及家長三方面的支援。 《星光伴我》系列採用厄瑪烏教學法編排課程,著重由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將他們的生活與聖經以及耶穌的教導連繫起來,期望啟發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考。此外,為配合幼兒的需要,新書每一課題均設一首兒歌,重整及總結該課的聖經信息。課本另附有工作紙,內含大量有趣手工,加上書本裡和課文的精美插圖,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認識普世價值觀、耶穌的愛及中國文化原素,達至他們身、心、靈方面的全人發展。 為支援教學工作,新書亦為幼稚園老師提供明確的教學方向及教學法。一方面「教師建議教材」內含「神學及教育背景」資料,協助老師掌握適合程度的教學重點和方向,亦有助非公教老師配合推行宗教教育。另一方面,發展中心亦為教師舉行定期工作坊,讓他們明白厄瑪烏教學法及教材內容。此外,發展中心亦提供網上平台,為老師提供大量教學材料,包括:廣播劇、相片、圖片等, 支援老師。 透過課文後的「家庭教育小貼士」撮要課文,發展中心亦期望支援家庭,讓家長也可認識天主教價值觀,幫助子女掌握課程。書中亦包含親子活動建議,如:體操、戶外活動等,有助提升親子關係,並在生活中實踐課堂中學到的價值觀。   發展中心總課程主任陳乃國博士強調,好書同時需要配合老師教學, 故中心非常重視從教材和老師培訓雙線支援學校推行宗教科。由2006年成立至今,發展中心支援超過280間天主教學校的宗教教育;至2013至2014學年,已編印十三冊新書供226 間中小幼學校八個級別使用。(澄) 
kjy01_201306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02
綠色生活 由心出發 寶血會教育事務處 台灣環保教育訪問團
四天的異地旅程中,五十位參加者到訪的不是名勝古跡,亦非湖光山色,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環保設施,以及當地學校。他們遠赴寶島台灣,尋找當地的綠色寶藏,希望透過親身經驗、交流分享,學習台灣的環保教育,貢獻所任教的學校。 (本報專題)該交流團由耶穌寶血女修會(寶血會)教育事務處舉辦,安排五十名來自屬會三所中學、八所小學及三所幼稚園的校監、校長和老師,於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三日期間,到台灣交流。在該修會副會長李秀芝修女和該修會教育事務處主任黃美美修女帶領下,這群懷著同一教育理念的教育同工,一起踏上環保之旅 。 感恩之心 推動環保 「到訪慈濟八德回收站給我帶來震撼」,六位接受訪問的參加者之一,寶血會培靈學校馮敏兒校長形容,「在那兒服務、當講解的志工都上了年紀,為甚麼他們退休後,還願意在回收站義務工作?」她認為這是環保心靈化、生活化的表現,讓志工們持之以恆地為環保出一分力。她續道,「天主給予我們管理大地的職責,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融合,以感恩的心,將綠色生活付諸實行。」 給該校吳于寧主任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台灣人民感恩的心,「在慈濟八德回收站裡,志工們不單常把感恩二字掛在嘴邊,從那兒的二手貨場,可以看到他們延續物命,珍惜所有;不是丟棄不再適用的東西,而是送到二手貨場,讓有需要的人用較低價格買下來,物盡其用。」 該校朱慧珍副校長亦十分欣賞台灣的環保教育三步曲,「首先以情打動心靈,讓公眾感受到有需要為自己、為下一代犧牲;然後學懂惜福感恩、欣賞世界;最後採取實際行動。」她期望日後亦能以此模式教育學生,「除了在生命教育的課程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之美,亦希望可以將學校午膳的廚餘發酵成有機肥料,在校園結合課程和實踐,從經驗向孩子推廣環保。」 體驗自然 保護大地 「修會在台灣也有修院和屬校,我留意到當地不論家居抑或學校的垃圾分類,也做得很仔細」,寶血會思源學校校長劉燕棠修女以此與香港作比較,「香港雖有環保基金資助學校的相關設施和政策推動,但學生回家後,可能就是用另一套處理方法。」她表示最重要是從心出發, 「我們需要熱情和投入,並為孩子製造氛圍,培養他們的綠色習慣。」 旅程中,他們亦有到訪當地學校,包括寶血會的屬校台南市天主教私立寶仁國民小學及寶仁幼稚園。劉修女表示兩地屬校同樣秉持修會的辦學精神,「我們堅持犧牲與修和的精神,與弱小者同行,所以到訪台灣屬校,也感覺很親切。」該校陳志恒主任指出當地屬校幼稚園設有蝴蝶生態園,內裡有不同品種的蝴蝶翩翩起舞,而參觀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小時,他亦有不少體會。「該校每個學生也要下田種稻,學校善用大自然教育學生,讓他們在生活的地方享受大自然,從而學會珍惜和保護它。」 「龍肚國小將學校視為大自然一部份」,同校的梁應揚老師舉例說明,指出其與香港學校理念不同之處。「他們不會視地上落葉為垃圾,將它們掃走;沙地就是他們的運動場……」學生就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境中成長。陳主任亦期望將來能在學校舉行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分析香港的廢物處理,從小養成環保的生活態度。   劉修女補充,「我們將學校飯堂的洗米水儲起,它營養豐富,用以澆花,花兒都長得更漂亮。」實踐由細節開始,綠色生活由你我做起! (澄) 
kjy04b-20130428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4.28
別了,孩子王!
哥哥小學畢業那年,我唸一年級,是他的學妹。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為哥的學業擔憂過,品行呢?老師偶爾經過我家,都說哥溫文隨和。父親聽了,哥聽了,都笑了。哥有著和父親一樣的下巴,笑容都同一個模樣。我這個妹子, 從小就知道要像他 —— 好好用功唸書, 當個好學生。雖然,沒有上過幼稚園, 但因為總在哥身邊轉,耳濡目染,我比同班同學的學習進度都來得快!可是, 骨子裡存著的一點野性,除了想當好學生外,還想當王 —— 孩子王。 那一年夏天,學校的期終考試結束了,大夥兒總想找點甚麼來著,要好好樂一樂! 最初,是哥的同學起哄,要到學校後山闖一闖。哥是好學生,竟也要去, 我嘛? 可沒理由不跟上!我記得,我是唯一的一年級學生,也是唯一的女生!到後山最大的得著是甚麼?做父親不允許的事 ——「壞事」—— 幹小孩認為不應做,但很想做的事!想想看,六歲的丫頭能做點「壞事」,在同儕間,能不顯得特別耀眼?莫名的快感教人心裡癢癢的,好樂!  那天,在後山做了甚麼,早已記不住。不過,那綠色的、耀眼的、帶刺的小東西,卻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我們都叫它做「黐頭芒」,是菊科草本植物,叫蒼耳。我想,因為它身上長滿了鉤刺,很容易附著在動物的皮毛或人類的衣服上,因而得名。其實,黐頭芒並不稀有珍奇,但它是我人生第一次的野外收穫,喜孜孜的心情實在沒法言說。還有的是,它的好玩處,真教人蠢蠢欲動……  回到教室,我若無其事的坐好,卻輕輕地把黐頭芒放在前面女孩的黑髮上。那時候,我彷彿是一位藝術家,在欣賞自己驚人的創造力 —— 今天人稱的「行為藝術」。看著看著,我先是竊笑,然後實在太得意了,再把一顆一顆的黐頭芒附在女孩的領子上。女孩想是感到癢癢的,轉過頭來看看我,摸一摸領子, 再瞪我一眼,把黐頭芒摘下來,直送到班主任吳老師的面前!這一刻,我要昏厥過去,因為一切已無法挽回。我走到教壇前,伸出抖顫的手,在吳老師還未揚起那木間尺的一剎,豆大的淚已再忍不住了。 此刻,孩子王永別了我,只偶爾在夢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