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icon22
綠滿窗前
2014.03.09
少數族裔 學中文
   最近看了一輯無線電視的《星期二檔案》,內容是報導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情形。看後,留下一個印象 —— 少數族裔學習中文很困難。 要掌握一種語言,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懂得一點竅門,或許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片中有一個片段播影兩個女學生正在温習中文,其中一個對居住的「住」字,應寫作「住」,還是多一撇的「往」字感到困惑。那時,在電視機前面觀看的我,心裡即時想到:假如她是我學生,我必定告訴她, 凡是用「彳」字做部首的,大多帶有「行走」或「道路」的含意。例如行、征、役(戍邊的意思)、徑、徐(慢步行)、徙(遷徙)、從(一個跟一個的走)、街、循(沿著走)等等。知道「往」字是去的意思,那就不會和「住」混淆了。 同時,我會順便的告訴她,辵(辶)與彳兩字關係密切,同樣有「行走」或「道路」的意思。例如,達、遷、還、返、迎、追、逃、退、逐、途,逕、過、進、遊、遁、道、運等字,至今還保留了造字時的本義。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遇到一位姓徐的好老師。很多同學把「冷」字的其中部份「令」,寫成「今」字。徐老師便教導我們: 文字中有一種叫形聲字,這類字一邊是形,一邊是聲;形表示意義,聲表示聲音,而大多數的字都屬形聲字。他隨即要求我們嘗試從聲音來分析這個冷字,並繼續問我們:令和今這兩個字,那個字的讀音和冷字接近。答案很明顯的是令字。 自此之後,我不但不會寫錯冷字,況且清楚知道:鈴、泠、玲、苓、零、拎等字是從令,而琴、衾、衿等字則從今。   語文學習的第一步是識字。握掌部首的含義,懂得分析文字的結構,無疑有助於識字。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3.09
2014.03.09 : 文章
  恩 賜 王景軒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丙 小時候上幼稚園,吃茶點前,老師也許會要我們誦唸:「感謝天父賜我飲食……」那時候, 我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唸甚麼,又明白了多少句子裡的意義?現在看來,終究是老師們要求我們從小就懂得時時刻刻感恩,感謝上天的恩賜。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把目光從電子屏幕上移開,看看天底下的風景。湛藍湛藍的大海、古老翠綠的大樹、無垠的藍天與白雲,它們的姿態都那麼美麗。簡單如窗外的景色,那怕污煙瘴氣,也有一梱樹、一小片天空能讓我們透透氣, 這也是上天的恩賜。「感謝天主,為祂莫可名言的恩賜。」(格後9:15)  如果上面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自己沒有好好體察自己的生活,那我們就要稍稍回過神來,整理一下生活的軌跡。生活上的急速節奏、無形壓力都麻醉了我們的神經,一直營營役役。於是, 我們失去了感受恩賜,以及感謝恩賜的能力。 要感受恩賜,先要拋開自己,意思是把自己看得卑微一點,像把自己比作茫茫宇宙裡的一顆塵粒。然而,這顆塵粒會呼吸、會思考、會走動,還會表達,不神奇嗎?再想像下去,這塵粒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與自己一脈相承的下一代,還落戶在太陽系裡,不太冷又不太熱,又有空氣和水的地球,不幸運嗎?然後,這塵粒又在繁榮升平的城市裡,用著地球富裕資源,在二十一世紀裡享受高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樣的我們不幸福嗎?是天主賜下了生命給我們這些塵粒。「是你將生命的恩惠賜給了我,細心照顧維持了我的氣息。」(約10:12)    如是這般,感應到上天賜給的恩典,我們要持謙卑的心,多多感謝。常常覺得自己受到眷顧,讓我們不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己有所匱乏,不因為自以為有所匱乏而產生負面想法,走上歪路,就如同聖詠119:29裡說:「求你不要使我走錯誤的道路,求你恩賜我常遵守你的法度。」   敬師日與我   羅淑媚 德貞女子中學 四信 每年九月十日,香港不少學校都會舉行「敬師日」活動。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師日。我一早回到學校,驟眼看過去,門口已有幾位同學,背著書包,包圍著一位女老師高聲談話,並不時傳出笑聲。我繼續舉步向教室前進,在上樓梯期間,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平時,我一定會低下頭,微微點頭或當作看不見老師;因為我知道即使打招呼,老師都是經常不回應我。想起今天是敬師日,我不應該因失敗而不在這個本應尊敬老師的日子,沒有向老師打招呼或問候,反而,我更應該向他們打招呼。無論失敗與成功,至少,我在這天向老師表達了我應有的尊重。 於是,我強裝鎮定,表現出和平常一樣的走路姿勢。其實,只有我才會知道自己的心跳得有多快, 小腿是如何在打顫。我揮著手,向著這位老師說了聲:「早安!」意料之外,那位老師也回了我一聲: 「早安呀!」隨後,老師就走了,我也轉身繼續走向課室。我的心依然跳動不已,摸了摸臉,原來臉頰早已滾燙。 不久,「敬師日」活動開始了,我們部份學生由教室前往禮堂,其餘則在課室觀看直播。我是在禮堂觀禮的其中一員,在觀禮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和同學坐在一起的老師,會和同學談話;最後的活動是唱《良師頌》,唱完後可以自行放學了。這時,大家將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並說出祝福語。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老師,並感激他們對自己的教導。   我希望以後每天都是敬師日。大家能尊敬老師, 將來回到母校,看望一下那些曾教導過你的老師。   成為謙遜的僕人   陳瑤玲 聖安當女書院 四A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我一向很喜歡當義工,聽到學校宗教組招募義工,為少數族裔與單親家庭學童補習,我立即聯同好友向老師報名。 在開始服務前,老師先為我們講解是次活動之目的,除了服務他人外,也是回應天主愛的召叫,仿傚學校主保聖人聖安當捨己為人的精神。 聖安當生於埃及一個富有的基督徒家庭。有一天,他在聖堂裡聽到福音:「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19:21)他聽了這番話後,便將自己所繼承父母的大筆遺產變賣,他去救濟窮人,然後踏上了獨修的生活。附近的人被他吸引過來,聽他說道理,這讓更多的人認識天主。聖安當捨棄了榮華富貴,甘願將財產分給有需要的人,無私奉獻。 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後,我們便參與四次的工作坊,學習與學童溝通的方法,掌握成為小老師的技巧。及後的每個星期四放學後,我和同學揹著書包,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向社區中心走去。經過一天上課, 加上堆積如山的功課,在教導學童時,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但在那小小的房間中,見到一張張天真的臉龐,每人都緊緊地握著鉛筆,一筆筆笨拙但認真的字跡,令我的疲勞頃刻消失,他們專心學習的態度讓我又恢復了衝勁。我的服務對象是一個內斂的初小學生。我翻開他的練習簿,把他不懂的地方逐點解說。可是,他聽後依然一臉懊惱。我們面面相覷,我想:我說錯了話麼?幸好中心的社工為我們解圍,原來那孩子聽不懂我那中英夾雜的說話,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平時說話有這樣的毛病。     這次的義工活動令我可以幫助那些弱勢學童,還讓我明白聖經的道理:「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 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3-45)要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地去幫助其他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我要以基督為榜樣,實踐愛德,成為謙遜的僕人。儘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總有一日,這個社會將充滿愛,變得更和諧共融! 
kjy10a-20140112
icon22
綠滿窗前
2014.01.12
介紹幾個 部首
    這陣子經常聽到少數族裔投訴學中文很困難的聲音。聽了心裡總有點不舒服。中文真的這樣難學嗎?     我常覺得倘學得其法,難度必定會減少。學習語文首先要渡過識字這一關,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寫過一本學童識字課本《文字蒙求》,此書的序文中指出:「人之不識字也,病於不能分,苟能分一字為數字,則點畫不可增減, 且易記而難忘矣。」說明學童識字難,是由於不懂得把文字加以分拆的緣故,如果知道一個字可以分拆成幾個單字,那麼就不易寫錯筆畫,而且容易記憶了。本文嘗試介紹三個部首 —— 欠、斤、殳,看一看認識這些部首,是否有助於掌握字義。     欠字,下面是人字,上面像人的口氣。 指一個人張口呼氣。現在「打呵欠」,「欠伸(意思是指打呵欠和伸懶腰)」等詞,仍然用這字的本義。而與欠構成的字,頗多還保留了由口出氣的意思。比如,吹字(口出氣)﹔歌字(用作動詞,是詠唱的意思,歌詠當然要由口出氣)﹔ 歐字(詠唱的意思,與謳字相通。「歐歌頌讚」,亦有人寫作「謳歌頌讚」)﹔欣字(高興而笑的意思)﹔歎字(歎氣,當然要口出氣了)﹔欷歔(感慨而歎氣)等等。     斤字,像一柄斧頭。中學課文《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其中的「斤」字乃用這字的本義。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有「斫榛莽,焚茅茷」二句,「斫」字從斤,不用看註釋, 都可猜想必定與砍伐有關。其他例如斧字;斬字;斷字, 都與斤字的本義有關。     殳字,此字粵音音殊,是古代兵器,有學者以為這字像人持兵器。《詩經.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中的殳字,用這字的本義。而與殳構成的字多與擊殺、擊打有關。例如,毁字;毃字;毆字;殺字,等等。     執筆忘字是一般人的通病,如果認識每個字的部首含意,相信這情況會改善。        
kjy03_20130421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4.21
這是「書」:從《這是一本書》引發的思考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小書,故事的主角是驢子和猴子。 一天,提著手提電腦的驢子詢問猴子手上拿著的是甚麼, 猴子回答:「這是一本書。」這一隻「IT」驢對於「書」,一點概念也沒有, 接連追問:「你要怎麼往下捲頁呢?」猴子回答: 「不用。我翻頁。這是一本書。」猴子的回答滿足不了驢子對「書」的好奇,繼續追問:「你會用它來寫部落格(B l o g)嗎?你能讓裡面的角色戰鬥嗎?」「不行。這是書。」猴子回答,驢子按著鍵盤,洋洋得意地說:「它可以傳簡訊嗎(T e x t)?玩維特(T w e e t)?無線上網?它需要密碼嗎?需要賬號嗎?」猴子氣壞了,將書遞到驢子跟前,要他看清楚究竟這是怎樣的書。 作者兼繪者藍•史密斯在此加入了一個有趣的點子,把猴子正在看的那一頁海盜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圖文並茂,看來這書相當吸引哩!可是,在驢子眼中,這一頁「書」,實在太多字了,人們怎會有興致看呢?於是,「噠噠……噠噠」不假思索地在電腦上修改,驢子只消兩句對話加點表情符號,就成了E世代受落的閱讀模式。猴子氣壞了,驢子卻還在「鍥而不捨」的研究:自己擁有一部功能多多的電腦,真參透不了這本「書」有何吸引力,能抓住猴子的視線。於是,驢子又把這本「書」拿來看看,結果……  你猜想,這故事會發生在現實世界嗎?一年後不會,十年後不會,那麼未來呢?我們下一代的下一代,可會是故事中的驢子呢?君不見在列車上、茶樓裡拿著書本閱讀的人愈來愈少?反之,你能找到一個又一個降服於電子屏幕的「低頭族」。是的,平板電腦、電子書等多媒體工具能提升閱讀的興趣,提供更多閱讀的機會,以電子書閱讀器為例,可以儲存過千本圖書,而且功能強勁:字典檢索、熒光筆工具(Highlight)、網上搜尋關鍵字,甚至可透過互聯網分享你的閱讀筆記……凡此種種,足以突破紙本書的限制。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電子書閱讀人數由2011年的16%增至2012年的23%;印刷書本讀者由去年72%,下跌至今年的67%。又據亞瑪遜網站的預測,到了2015年,電子書的市場份額可達50%。 看來,不論是電子書、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運用電子屏幕閱讀已成趨勢,我無意分析這些工具會否取代紙本書,還是彼此並行不悖。我要說的是從《這是一本書》引發出來的想法。故事的末段,驢子拿了猴子的書來看,愈看愈吸引,竟然看了幾小時,猴子沒辦法,只好說到圖書館借書去,驢子回應:「別擔心,看完我會幫它充電的!」「不需要, 這是一本書,笨驢。」哈!好一隻笨驢(Jackass)!書本應是我們很早就接觸的東西,為甚麼變得如此陌生?作者要諷喻的是甚麼?  讓我們回到閱讀的最初階段吧―—  在嬰孩時期,家長購買布書,讓牙牙學語的小娃娃,用小手指和嘴巴,抓、握、翻、轉、咬去探索一本書。到長大一點,讓小孩拿著書本,聽著父母指讀封面上的文字,之後開始翻頁,一頁一頁地看,一頁一頁地讀下來。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微細動作, 不單是小肌肉的訓練,更讓他享受閱讀之樂,建構文字意識,累積閱讀經驗,從而養成閱讀習慣,這過程有賴父母長時間經營。 可惜的是,愈來愈多孩子失落這個重要的啟蒙階段。為了安撫小孩,父母竟掉以輕心,把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送到孩子面前。無疑,這些智能軟件影像鮮明,還有真人發聲,互動遊戲令小孩樂此不疲。久而久之,嚷著要 ipad或手機的孩童屢見不鮮;不給他,他便愈吵。至於在寶寶面前豎起手機,才餵飯餵奶的父母不再是「少數族裔」了,父母彷彿用自己的行動說明甚麼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下一代將是在屏幕前生活的新人類,每天盯著屏幕,滑動屏幕,忘形地,或是茫然地獲得又快又豐富的資訊。可是,溜走了的又會是甚麼?是送書、借書、藏書這些與書結緣的回憶嗎?在YouTube,我們可以閱畢《這是一本書》(英文原名:It's a Book)的全部內容,但如果能到圖書館走一趟,將有更真切的感覺,因為 ——  這是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