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10926s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1.09.24
先預習,後上課的重要性
這些年間,由於人文學科,例如通識教育科、生活與社會課程、地理科,或是現行在中四級的必修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等,都強調學生要多留意身邊的社區,並要懂得結合日常生活的觀察,成為課堂討論中表達個人看法。可是,在教學的日子裡,許多時候,每當我問到同學「有沒有去過一些快將清拆的舊區?」、「有沒有去過一些有南亞裔或泰國裔聚居的香港社區?」時,他們的回答都是: 「沒有啊。」 「香港有這些地方的嗎?」   我知道眼前這班學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思考及分析能力強,可是生活經驗只是離不開上學及回家做功課;其他方面的生活經驗則較少,以至每當談論到一些社會議題時,她們只能從概念上理解「香港有些少數族裔在生活」, 卻未曾親身接觸過他們,故難以接著深一層討論例如「香港是否一個不同族裔都和平共處的城市?」之類的題目。   說真的,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限制, 這情況在中文科作文時出現得尤其頻密。   為此,我向他們提出一個學習建議,就是我會在課堂前先錄製一些與翌日課堂相關的學習影片,例如介紹香港有甚麼少數族裔、他們生活在香港哪些地區;並會鼓勵他們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親身到九龍城走一走; 這些影片一般在五至八分鐘內,她們要先看完,並在筆記簿上摘錄好一些筆記,才接著翌日的課堂。   直到後來,我在筆記簿上加入了一些思考問題,希望他們在課堂前先思考;經歷一整個學期的試驗後,她們從學與教評估裡都反映這一種方法可以加強他們的知識基礎, 而紥實的知識有助她們進一步思考。作為老師的我,看到這些說話當然感到十分欣慰, 那可是我的睡覺、吃飯時間所換回來的。
kjy01_201611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1.19
塔冷通 綠色墟市增添色彩
(本報專題)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 主辦「塔冷通綠色墟市」,為大眾(特別是婦女)提供了一個平台,發揮天主給予各人的塔冷通── 天賦才能;透過手工藝,實踐環保精神:廢物利用,循環再用,物盡其用及可以持續發展的元素,為 基督見證。 活動於九月中旬假筲箕灣「綠在東區」舉行,當日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分享塔冷通的意義。夏主教講述「塔冷通的比喻」,每人的才能也不應埋沒,相反要善加利用;又如十三世紀的聖方濟.亞西西,他酷愛大自然,被視為環保主保。夏主教強調「如何使無用的,變成有用」;其中有一重要元素 ──「人」。夏主教提醒「人參與其中,不可少看自己;特別是婦女們,同時兼顧家庭及照顧子女,為家庭經濟出一分力。透過參與墟市售賣貨品,婦女發現自我能力,從而得到家庭及社會的肯定,同時也促進社區經濟多元化」。接著,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靳麗娟太平紳士也分享婦女在墟市政策的角色,「婦女考慮市場需要,提供所需,以小本經營運作,尋找機會及出路;墟市是其中一途徑成就婦女才藝技能的就業平台」。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徐頌文對本報說:「本中心除了為大眾提供就業支援、課程及活動外,更重要是與他們同行,聆聽他們的需要。就非在職婦女在社會上而言,他們同樣擁有知識、才能、創意等;此活動有助他們發揮所長,展現心思創意,亦可得到豐富經驗,而不是從金錢上得到的滿足。」 「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 31)  有兩位環保姊妹婆婆,他們透過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參與是次活動。姊姊每日收集被棄的膠捆條(用來捆著免費報紙),把它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編成一個個不同尺寸的籃子及小玩意。姐姐稱:「今日有很多人購買我手織的環保膠籃,受到別人稱讚,真的很高興,原本以為沒有用的東西,卻可轉化為實用品;更有顧客建議我開班教授此手藝呢。」兩位婆婆立即展現笑瞇瞇的親切笑容。 聖雅各福群會的天衣無縫車衣隊中,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為目標。婦女們用衣車把社區剩餘的布料縫合起來,例如一條碎花珠片二手牛仔裙,裁縫師動動腦筋,便把它改為手袋,還保留原物應有的細節;又把布頭布尾縫起再創作,再改造,物盡其用。除此之外,他們也開設工作坊, 把環保概念推廣給大眾。 另一邊廂,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為協助南亞裔婦女,以少數族裔文化藝術──彩繪藝術(He n na)融入墟市當中。彩繪師年齡由二十至三十多歲,彩繪藝術價錢由數十元不等,視乎圖案大小及複雜程度而收費。當客人選好圖案後,她們便用特製顏料畫在客人的手或腳上,顏料氧化後會變成啡色, 圖案可保留七至十天,隨著時間便會慢慢褪掉。透過此機會,除了提供工作機會給南亞裔婦女們之外,更是好的機會推廣社區共融的信息給大眾。 其中也有推廣環保知識的「回收分類.你識唔識」。一對年長義工教友林氏夫婦,兩人長滿白髮,在檔位中不停呼籲各人參與回收遊戲,把玻璃、鏡、電池等物件放回正確的分類箱之中。「強化玻璃可否放入玻璃回收箱?」「膠手套可否放入塑膠回收箱?」摸一摸頭腦,原來兩者都不可以。林氏夫婦會耐心解釋箇中原因,正如他們強調「教育真的很重要,遊戲只是過程;雖然答錯了,但最重要的是願意學習。」 塔冷通的比喻(瑪二十五14-30) 比喻裡有一位富翁將要遠行, 他把財產托付給三個僕人。其中兩個僕人好好管理富翁的財產(即「塔冷通」), 財產增多了;相反地第三個僕人把財產藏在地下,動也不動便把財產還給主人。比喻說明天主給予各人應得的「塔冷通」,但第三個僕人卻沒有善加利用,認為甚麼都不做,是比較安全的,完全漠視他的主人(即「天主」)。生活中, 有沒有漠視過天主?有沒有反思自己在世的角色?天主不會吝嗇給予各人塔冷通的,因此不要埋沒自己的創作力及創造力,但不忘要與人、生物、大自然共融,也要為地球出一分力,因為這是天主所喜愛的。如同天主教永續樂田園負責人梁德敏小姐說:「人應多親近、欣賞或工作於田間,這是與大自然修和的經驗。如同天主創造中,沒有分害蟲或益蟲, 各界生存也取得應有的空間及平衡,人不應忘懷天主所創造的珍貴大自然。」(馮)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Helvetica; min-height: 14.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3.0px;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Helvetica; color: #2c2728}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Helvetica; color: #43a4d9}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Helvetica; color: #2c2728} span.s1 {font: 12.0px Helvetica; color: #000000} span.s2 {font: 13.0px Helvetica}
kjy01_201611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1.05
少數族裔青年 藉著影像看未來
(本報專題)你認為甚麼是「香港人」?黃皮膚?黑頭髮?要講純正廣東話?當有人提起香港的少數族裔,你又會想到甚麼呢?文化水平不太高?難融入香港文化?少數族裔青年在香港生活成長, 他們是怎樣看未來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  透過光影 分享夢想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賽馬會TREE少數族裔青少年發展中心於八月十八至二十三日,假動漫基地舉行「我眼中的未來」攝影展,展示十五位年齡介乎十二至二十五歲南亞文化背景(巴基斯坦、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的少數族裔青年攝影作品,並設有南亞青年才藝工作坊, 如手繪石頭、手工杯墊等。藉著攝影展, 少數族裔青年才藝師走訪香港的街頭,用相機記錄了城市中的光影,導師也會一同參與,對攝影作品給予意見。 方子浩(Ahsan Riaz),是今次展覽的其中一位才藝師,一名十九歲的巴基斯坦裔青年,四歲來香港定居,完成小學及中學,現正就讀基礎文憑,夢想成為香港第一位南亞裔醫生,希望能跟病人用烏爾都語溝通; 但是從他的作品中,卻找不到以醫生為題材的跡象。「做不到醫生做甚麼?」「做商人。」他補充。「聽說 I F C(國際金融中心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inancial Centre)非常有名,所以我的相片都在IFC附近拍攝。」原來方子浩同時也希望將來是個出色的商人,辦公室置於國際金融中心最頂層。但是人生的路很長,要逐步逐步慢慢走才會成功, 就如他另一幅作品以樓梯比喻人生旅程,「沒有人行一步就能到達頂部,慢慢走才不容易掉下來。」從方子浩的作品中,也顯示出他的人生觀。他的作品特點在於全部人物也是半透明的,有些甚至出現「雙重影像」,代表人有兩個不同性格特質,因為他相信,只有一種性格特質在社會很難生存;亦代表著每個人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但無論開心與否都要珍惜。 同樣是巴基斯坦裔的十三歲少女Ariba Kausor,在港土生土長,她則喜愛以樓梯代表思考夢想的地方,拍攝樓梯就如站在樓梯上實現夢想,一步一步踏上去;但有時會發現夢想並不適合自己, 例如最初想過做麪包師傅,但發現現實條件並不允許,這時就需要像下樓梯一樣退後一步,清楚想一想 。現在Ariba最想成為一名教師,認為她的夢想就像上樓梯一樣向上爬。也許是因為Ariba中文不好,家人在她三歲時請了補習老師教授中文,成績因此慢慢改善。另一原因則是升讀初中時,沒有相熟的朋友一起升讀同一中學,而感到驚慌,「但是同學發現我的英文成績好便經常請教我, 我也慢慢開始教他們英文功課,因此也改善了人際關係。」 眼中的香港 現今的少數族裔青年從小至大生活在香港,大多希望將來繼續留於此。方子浩覺得香港很和平,法律公平、公正、一視同仁;Ariba則認為在香港能受到保障。他倆都認為香港人很樂意接受他們及幫助他們,「只有少數人因為我們的膚色才抗拒與我們做朋友。」Ariba說。 發展中心高級組織幹事方家俊(小圖) 指出,社會上難免有些人有固有想法,因為公眾大多透過新聞報導的事件才認識到少數族裔,例如打劫或打架,人們就會一竹篙認為少數族裔是好勇鬥狠和貪心;但其實少數族裔並不是想像中那樣暴戾。攝影展就是希望透過相片提供一個平台,讓公眾認識少數族裔青年的世界,而不存在著語言、膚色的問題,也不阻礙認識和溝通。 少數族裔青年能透過攝影媒介,表現現實生活中對前路的探索,同時也表達對未來的希冀。誠如此攝影展慶祝典禮開幕時主持人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群青年有夢想都需要伯樂扶持,在港少數族裔青年,多因為語言和教育體制而被邊緣化,因此對他們作出適當的才藝培訓,有助他們獲得社會認可。這就像展覽車一樣,可任意移動, 形成不同展覽路徑,寓意少數族裔青年的前路富有多樣性,若旁人加以鼓勵,他們就有可能走出不同的人生里程。愛德是一切德行中最大的,「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又為愛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天主教教理》1822) 少數族裔青年和我們一樣生於斯、長於斯,你們對少數族裔的觀感有甚麼改變嗎?願包容的雨露能滋潤東方明珠, 願夢想的光芒能照亮我們的前路 !(妤) 
kjy02_201605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8
無玷聖母獻主會來華服務50載 作育英才 關愛弱小
聖母院書院的英文名稱是Notre Dame College,簡神父說:Notre Dame是法文「聖母院」的意思,在香港只有這所中學及同名的聖母院小堂是以此命名的。當考察團到訪法國時,師生卻發現原來當地有很多聖堂都是用上這個名稱,他們通過辦學修會團體,讓自己與全世界連繫起來,使個人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矢志服務 關愛優先 今年是獻主會小學以至辦學修會團體喜慶的一年:獻主會慶祝二百週年會慶,同時慶祝來華服務五十年,獻主會小學則慶祝四十週年校慶,為此修會以至學校都分別舉行了感恩祭,叩謝主恩。1966年,獻主會會士馬禮箂神父(Fr. Michael Molloy, OMI)由菲律賓省區來港,翌年於馬頭圍興建聖母院小堂及開辦聖母院書院。1975年該修會在土瓜灣開辦獻主會小學。簡神父說:「馬神父來港後,向當時的主教查詢哪一區的民生情況最艱困。他得到答覆後,便開始在當時有很多窮人居住的馬頭圍和土瓜灣一帶福傳、辦教育。」馬神父所作的正是以會祖作為榜樣:當年聖馬善樂眼見人民的生活受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影響,許多教堂被破壞,無數教士喪命,成千上萬的教友變成無牧之羊兼生活窮困,令他立志修道,希望終身為教會和貧苦的人服務。簡神父說:「當時會祖見到很多窮人沒有人照顧,便到農村以鄉間的語言向他們宣講福音。」 幾十年來,獻主會仍心繫本港的弱勢社群,透過教育去照顧有需要的家庭。八年前開始,獻主會全費贊助聖母院書院各兩名男、女中四、中五學生,暑期到該修會在澳洲省轄下的學校進行三週的交流。簡神父說:「他們都出身自較貧窮的家庭,多年來很努力讀書,我們用這個方式獎勵他們,助他們開拓視野。貧窮不是孩子的錯,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對於社區中其他有需要者,他們也義不容辭。2008年天主教普愛學校結校,九成以上的小四及小五學生獲安排到兩間獻主會小學繼續升學。2011年,獻主會從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手中接辦天主教溥仁學校,隨後易名為「獻主會溥仁小學」。近年,有見手語學生升學有困難,聖母院書院取錄他們升中,獻主會小學亦將在新學年開始收取小一手語生。簡神父說:「會祖訓勉我們不可以拒絕有需要的人,置他們於不顧。」 師生跟隨 力行仁愛 獻主會還關心在囚人士,當中有一位會士全職從事監獄專職服務;他們也關心在港的菲籍外傭,聖母院小堂是首先向菲籍人士開放讓他們舉行感恩祭的堂區。此堂亦率先舉辦「基層飯局」,通過晚飯聚會,讓堂區教友認識區內特別是基層的弟兄姊妹,及了解土瓜灣區的發展狀況。簡神父說:「時至今日,土瓜灣區十三街一帶仍住著不少低收入人士和長者,少數族裔都在這一帶的天台屋聚居。我們得到一位善心人幫助,在一幢工業大廈中設立了『聖母院堂區聖馬善樂服務中心 明愛土瓜灣服務處』,由明愛為這一區市民提供服務,例如逢某個下午為印度裔小孩補習,某個上午則為鄰近長者填表。」每逢週五,簡神父都會帶領獻主會青年會的成員及該會轄下學校的學生往土瓜灣或簡神父擔任主任司鐸的聖歐爾發堂所在地的沙田區,派飯給無家者或窮人,獻主會小學的學生及曾任該校牧民助理、現已加入該修會的一位修生也曾參與。簡神父期望師生們能像會祖般身體力行,關顧身邊有需要者。 獻主會小學的主保是無原罪聖母,辦學修會團體本身的名字也有「無玷聖母」,簡神父說他們與聖母關係密切。「會祖當年遇到困難時,也會特別向聖母祈禱。」他指最初修會的名稱原與現在的不同,「『無玷聖母』之名是當年會祖從羅馬等候教宗批准這個新修會團體成立後,返回法國後送給修會的禮物。」他說修會對聖母的重視從他們將總會院由法國遷往羅馬時,同時運送聖母像中可見一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