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40316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3.16
尊重文化,無懼飄泊 巴黎外方傳教會
   翻開香港法定古蹟的名錄,港島區有三座別具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曾屬於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有,當中以納匝肋印書館(薄扶林道144號,現時為香港大學學生宿舍「大學堂」)及伯達尼修院(薄扶林道139號,現時為香港演藝學院第二校舍)令人印象難忘。 來自法國的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658至63年間成立。1846年已有第一位會士到達香港,後來在廣東省傳教至離世。1847年,科主教(Bishop Theodorus Augustinus Forcade, 1816-85)獲委任為香港宗座代監牧,負責香港的傳教工作。他到任後,瞬即邀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派遣修女來港,照顧棄嬰和貧苦老弱的市民,一如修女們在法國所實踐的愛德使命。雖然科主教的健康不佳,任期內居港期僅一年多,他的努力促使香港的普羅市民透過修女們的服務,認識醫療和教育對人類的貢獻。這一點對香港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力。 在科主教的領導下,曾有七位會士在港短暫居住或服務,其中一位是李神父(Fr. Napoleon Libois, 1805-72)。當時歐洲多國正值多事之秋, 然而傳福音的工作沒有一天能夠停頓下來。巴黎外方傳教會奉教宗的指引,以尊重異國異族文化的態度,將福音喜訊帶給所有人,更努力適應和學習當地文化。1847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在香港設立總務處,為修會在遠東地區的傳福音工作,設立一個強大的後援基地,負責支援在中國和亞洲各地的傳教士在福傳工作和物質上的需要。李神父是在香港設總務處的幕後推手,他促使天主教在香港及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得以開展。這些地區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日本、印度等。 由法國赴遠東地區,不少會士經不起數個月的海上旅程而患重病。總務處不單要籌措剛抵步的會士往外地傳教的交通安排,更要照顧抱病的會士,讓他們及時獲得醫療照顧。此外,大部份傳教區的醫療設備不足,香港位處交通要道,是理想的補給站。李神父擔任首位總務長,他的助手是奧塞神父(Fr. Pierre-Marie Osouf, 1829-1906)。1866年,奧塞神父繼任總務長的職務後,熱切關注病弱的會士,積極投入籌備成立療養院的工作。1875年,一座位於港島薄扶林小山丘上取名伯達尼(若望福音11:3)的療養院終於落成,首任院長為白神父(Fr. Charles Patriat)。 1884年,羅若望神父(Fr. Jean-Joseph Rousseille, 1832-1900)獲修會派遣抵港,籌建一個適合會士靜居、祈禱和默想的地方。他邀請在印度傳教多年的好朋友毛神父(Fr. Francois Monnier, 1854-1939)來港協助他。毛神父博學多才,雖從沒接觸印刷業,卻傾力苦學,協助修會在香港成立納匝肋印書館。納匝肋印書館在毛神父的帶領下,致力運用多種極少或甚至從沒用於出版印刷的亞洲方言(例如柬埔寨文、西藏文、泰米爾文)印製書籍,印行二十八國文字,享譽一時。1896年納匝肋修院及印書館遷入德格拉斯城(Douglas Castle),並利用鄰近地方建員工宿舍、小學及聖堂,形成一條有共同信仰的天主教村(太古樓)。 適值世界時局混亂,每日到港或經過香港往來遠東傳教的會士,甚至是不屬於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絡驛不絕。總務處日常需要應付龐大的支出,以款待及支援傳教工作,更要解決營運伯達尼療養院及納匝肋印書館的經費。1903年,金神父(Fr. Leon Robert, 1866-1956)到香港擔任總務長,他善於社交又熟悉商業投資策略,長袖善舞,眼光遠大,成功地為修會建立廣泛的人際脈絡,協助修會在物業投資上取得可觀的收益, 以應付各項支出。這位曾擔任《南華早報》董事局成員為期十四年的金神父,關心學校教育,在他寫給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總會長的信件中,充分流露他熱切關懷教師,又為在中國設立天主教學校撰寫具體的建議書。金神父亦極力提倡報章應發揮傳福音工作的重要影響力,1895年,他在上海創辦遠東地區首份法文日報L'Echo de Chine。     
icon47
創作天地
2014.03.09
2014.03.09 : 文章
   南丫島的一天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最適合到郊外旅行。我和家人坐船去南丫島遊玩。 首先,我們到風力發電站參觀。風力發電可以節省能源,對環保有很大的幫助。然後,我們到洪聖爺灣遊玩。我在沙灘上堆沙,爸爸媽媽就坐在沙灘上談天說地。 接著,我們到榕樹灣踏單車。爸爸教我踏單車,可是,我踏起來東搖西晃的,踏單車真困難啊!我開始有點灰心了。幸好爸爸鼓勵我,他說: 「騎自行車是需要膽量和毅力的。如果因為困難而輕易放棄,就不能學懂了。」最後,我回復信心,繼續努力向前踏呢!  晚上,我們到了附近的酒家吃海鮮,還吃得津津有味呢!我覺得今天的活動很有意義,我不但學會了踏單車,還知道風力是可以推動機器發電的,這大大加深了我對環保的認識。   張家鳴 聖博德學校 三乙      我的七歲生日 美好的一天,對我來說,是和家人、同學、朋友相處的時刻。我記憶猶新的美好一天,是我的第七個生日。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是我經歷最美好的一天。那天,我一覺醒來,抱著期待的心情迎接這天的來臨。因為這天是我的生日,我期望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降臨在我的身上。 當我梳洗後,步入廚房,我看見爸爸媽媽忙碌地為我準備生日會。那一刻,我還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我看見媽媽在準備期間,不小心燙傷了自己的手,她也堅持為我準備生日會。那一瞬間,我真的萬分內疚。所以,我馬上幫忙媽媽準備食物。 下午,同學們陸陸續續地來到我的生日會。看著他們享受我準備的食物,我有莫大的滿足感。大家為我唱生日歌,一字一句載著滿滿的祝福; 每一份禮物都充滿著無限的心意;每一個笑容,為我的生日添上別具意義的回憶。 原來,每一件事也不是理所當然的。父母為我準備生日會是出於疼愛; 朋友出席生日會是出於友情。這天,我和家人、朋友度過美好的一天,我也學懂了珍惜每一個人對我的愛。   劉柏聰 坪石天主教小學 四B      美好的一天 今天是我回到山東外婆家的第七天。早上,我睜開睡意矇矓的雙眼,伸了個懶腰,望向窗外,只見天空灰濛濛的一片,心想:今天定會下雪吧! 多年來,我一直盼望能看到下雪的情景。 吃過外婆精心準備的早餐後,爸爸叫我隨他出外散步。剛踏出門口,突然,我看到天空飄著一片片白色的不明物體。我詢問爸爸:「這些白色一片片的東西是雪嗎?」爸爸嗯了一聲,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聲叫: 「我終於看到雪了!」 雪愈下愈大,不一會兒,地面和屋頂上都鋪滿了白茫茫的積雪。我隨手抓起一團雪,雖然凍得雙手麻木,我看到漫天飛舞的飄雪,心情還是激動不已。我決定拿起鐵鏟,堆起一個雪人。 回到香港後,我把這件事與同學分享,這是我最美好的一天!    范鏡明 彩雲聖若瑟小學 五C      回憶那一天 夜空像一幅美麗的圖畫,我看著星空,回想那與夜空一般美好的一天。 那天,天氣晴朗,我匆匆地出門去了。我去參加少年軍,晚上還和朋友一起吃火煱呢。雖然表面上,我並不雀躍,暗地裡卻異常期待。 終於到了吃火煱的時間了。每個人都各自忙著做自己的工作,洗蔬菜、切蘿蔔⋯⋯突然,一陣哭聲傳入我的耳中。我急步走去看看,發現那個上午因請假去玩而被責備的朋友。我上前哄她,做鬼臉,說笑話逗她樂⋯⋯費了很多功夫,她才破涕為笑。即使如此,她說謝謝時,一種無法言喻的滿足感令我感到很值得。「你們還吃不吃?」「來啦!」夜風輕輕地吹拂,我彷彿嗅到了友誼的味道。 那天,我的回憶增添了亮麗的一頁。   曾詠欣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六B      舅舅家的一天 今天,媽媽終於答應讓我獨自一人去探望舅舅,我興奮極了!  一大清早,我拿著媽媽親手焗的蛋糕出發。不一會兒,我便到了大埔站。下車後,我一蹦一跳,走向舅舅家。突然,有人從後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頭一看,原來是舅舅特意來接我。 到了舅舅家,我被很多蚊子叮了,痕癢難耐。舅母看我這麼難過,就拿了一些葉子,吩咐我把它們浸泡在水中,用來洗澡。結果,蚊子真的沒再叮我,真神奇!  中午,舅母在廚房裡大喊:「你們到菜田收割一些菜,帶回來做午飯吧!」表姐和我立刻往田裡跑。忽然,一隻兇惡的狼狗出現,不停地猛吠,一副要把我吞下去的樣子。我嚇得一邊驚叫,一邊往後退,結果掉進了泥塘。表姐馬上把我拉上來,可我已變成了一隻泥鴨似的,於是她叫我先回家清洗,由她負責收割青菜。 午飯後,我們便到果園玩捉迷藏。那兒有很多果樹:龍眼樹、荔枝樹、香蕉樹……確是藏身的好地方。玩累了,舅舅帶我們到溫室採摘草莓,一顆顆紅通通的草莓就像小燈泡,令人垂涎三尺。我還是第一次吃到那麼新鮮、清甜的草莓呢。 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又是離開的時候了。舅舅看見我依依不捨的樣子,便說歡迎我隨時再到他家裡玩。   李嘉祐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六E      美好的一天 今天我起得很早,就看見媽媽忙碌的身影。我想:我能不能幫媽媽減輕一點負擔呢?我跟媽媽說我想學習做家務。開始時,她不同意,可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同意了。  首先,我先整理我的房間。真是「不幹不知道,一幹嚇一跳」,原來我的房間是亂七八糟的,想想平時媽媽挺辛苦。下一次,我一定會收拾好。我先把桌上的書本整理好,然後把被子和床單疊好。接著掃地,我忙得手忙腳亂,房間才算是乾淨一點。看到自己的成果,心裡樂滋滋的。媽媽看到房間這麼乾淨,還誇我是好孩子呢!  之後我想做一頓飯給媽媽吃。我把米淘了淘,然後放進電飯鍋裡。我再把西紅柿和雞蛋放入鍋中,炒了幾下。媽媽看我笨手笨腳的,她終於忍不住了,上前指指點點的,說西紅柿要加糖、雞蛋要加水……最終,還是媽媽煮飯,我在旁邊看著。  今天我雖然沒有去玩耍、也沒看動畫片,但能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還能幫媽媽減輕負擔,讓她休息一下,我真高興。我覺得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黃祖藝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五C 
icon89
校園隨筆
2014.03.09
耶穌與兒童
   耶穌說:「你們讓小孩子們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路加福音18:16)是誰窒礙孩子到耶穌跟前來?是人類不再重視婚姻的盟約? 是人類過於嚮往物質生活,追尋金錢重於親情?  一位愛笑的小孩,今天,他的笑容消失了。他皺著眉對我說: 「我已經知道爸爸和媽媽決定要分開了。我長大了!我懂得怎樣去處理的,你放心吧!」凝視年紀小小的他,我的心裡不禁暗暗地問:他真的明白爸爸和媽媽有甚麼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必須分開嗎?他真的知道未來日子要走的路,比其他孩子困難得多嗎?他真的懂得在缺乏父愛或母愛下,自己如何面對困惑?他會怎樣健康快樂地成長?這個孩子曾告訴我: 他的家有爸爸、媽媽、姊姊和「我」,日後他就只有⋯⋯我感到心酸,孩子的心卻是充滿著疑問。「耶穌,請你開解他,帶領他。」 一天晚上,當我正要離開學校,一位年輕的媽媽拖著輕便的行李,帶著幼小的孩子來找我。她告訴我:她的孩子要轉校了,她要帶著孩子, 離開她的「家」—— 一個面積狹小,小得容不下幾個家庭擁擠地住在一起的「家」;一個充滿輕視和謾罵,不能讓她和孩子安心地生活的「家」。我看著她拖著小行李,拖著疲倦的女兒,一步一步離開校園。她們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找生活,真的不容易啊! 「耶穌,請你為孩子和年輕媽媽安排可行的路。」 一位孩子的爸爸告訴我,他的妻子離家了。她到了外地找工作,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他的孩子每天由親友帶著,如常地上學和放學;孩子對媽媽是否和他一起生活,看似不再在乎了。儘管爸爸每天辛勤工作後疲倦不堪,仍惦掛著酣睡中的兒子;只消看一看孩子,他已感到很滿足了。可是,由於一次事端,爸爸明白兒子需要父親、母親的照顧。原來,父親取代不了母親,孩子需要母親的疼愛。 我輕聲地問孩子:「知道爸爸很愛你嗎?」孩子肯定地說:「我知道。」我再問他:「如果一百分是滿分,你給爸爸多少分?」孩子不假思索地說:「九十五分。」 我問:「那扣除了的五分呢?」孩子說:「因為爸爸沒有時間陪我。」回過頭,我問爸爸:「你的兒子剛犯了錯,令你難過。你會給他多少分?」爸爸毫不思索: 「一百分。」我追問:「為甚麼他值得取滿分?」爸爸含著淚說:「因為我沒有時間陪他。」我哭了!「耶穌,請你指引孩子的爸爸, 讓他懂得帶著兒子,按照你的旨意生活。」 讓我們仔細地思考,今天的孩子真正的需要是甚麼?大量金錢?豐富物質?吃、喝、玩樂? 如果小孩子在兒時得不到適當的培育,他們又怎會懂得耶穌是誰?耶穌在哪兒?他們可以怎樣才能走近耶穌呢?在天主教團體服務的我們,真的要加倍努力啊!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校長 
icon22
綠滿窗前
2014.03.09
少數族裔 學中文
   最近看了一輯無線電視的《星期二檔案》,內容是報導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情形。看後,留下一個印象 —— 少數族裔學習中文很困難。 要掌握一種語言,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懂得一點竅門,或許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片中有一個片段播影兩個女學生正在温習中文,其中一個對居住的「住」字,應寫作「住」,還是多一撇的「往」字感到困惑。那時,在電視機前面觀看的我,心裡即時想到:假如她是我學生,我必定告訴她, 凡是用「彳」字做部首的,大多帶有「行走」或「道路」的含意。例如行、征、役(戍邊的意思)、徑、徐(慢步行)、徙(遷徙)、從(一個跟一個的走)、街、循(沿著走)等等。知道「往」字是去的意思,那就不會和「住」混淆了。 同時,我會順便的告訴她,辵(辶)與彳兩字關係密切,同樣有「行走」或「道路」的意思。例如,達、遷、還、返、迎、追、逃、退、逐、途,逕、過、進、遊、遁、道、運等字,至今還保留了造字時的本義。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遇到一位姓徐的好老師。很多同學把「冷」字的其中部份「令」,寫成「今」字。徐老師便教導我們: 文字中有一種叫形聲字,這類字一邊是形,一邊是聲;形表示意義,聲表示聲音,而大多數的字都屬形聲字。他隨即要求我們嘗試從聲音來分析這個冷字,並繼續問我們:令和今這兩個字,那個字的讀音和冷字接近。答案很明顯的是令字。 自此之後,我不但不會寫錯冷字,況且清楚知道:鈴、泠、玲、苓、零、拎等字是從令,而琴、衾、衿等字則從今。   語文學習的第一步是識字。握掌部首的含義,懂得分析文字的結構,無疑有助於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