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181202sb
MAMA
媽媽,為甚麼?
2018.11.30
將臨期
kjy16_20181202s
gospel
主日福音
2018.11.30
將臨期第一主日丙年福音 路加福音21:25-28,34-36
kjy12b_20180121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8.01.20
福傳的標記
踏入十二月,到處都洋溢著喜樂的氣氛,因為這是為準備、為慶祝主基督降生的月份!  為了迎接聖誕節的來臨,我校在每年的將臨期,都添上不同的聖誕裝飾,例如在大門入口處佈置馬槽、聖誕樹、將臨環等。這個將臨環,高高的懸掛在學生通往教學大樓的必經通道上。將臨環的蠟燭,標誌著將臨期的每一星期。隨著聖誕節愈來愈接近,點燃的蠟燭愈來愈多,愈吸引學生的注意。此外,同學每次經過馬槽時,都會駐足觀看。他們觀察馬槽內不同的陶瓷娃娃的神情,猜想他們的角色、身份等。當然還有聖誕樹,上面掛滿閃爍的小燈,更是觸目耀眼。 這些佈置除了為節日增添喜慶的色彩外,更為我們提供了福傳的機會。有一次,有幾位初中的同學向我提問道: 「馬槽內為何不見小耶穌?」我跟他們解釋說,因為小耶穌的生日還未到呢!我繼而向他們介紹其他在馬槽旁的人物,他們都帶著甚麼心情去迎接小耶穌的降生,並帶甚麼禮物去恭賀主的誕生。這不正好是一次福傳的機會嗎? 又有一次,我在宗教堂上向同學講授有關將臨環和燃點蠟燭的意義,我打趣地跟同學說:「在聖誕節前,我們只會燃點四支蠟燭,至於花環中的第五支蠟燭,我們是沒法看到它燃點的。」這樣說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我解說:「因為第五支蠟燭將在聖誕節當日才燃起,那天正好是假期,學校不開放啊 !」結果竟然有同學回應,想在學校假期內回來看看燃起的第五支蠟燭,也有同學提議在燃點第五支蠟燭時一同唱聖誕歌等……同學七嘴八舌的, 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 其實,馬槽、聖誕樹、將臨環等,都是一些有形的標記,透過這些標記,提醒我們基督徒:主基督怎樣降生人間,親近我們。也提醒我們:這也正是加緊福傳的時候了!願我們把主降生的喜訊,帶給身邊每一個人。  
kjy01_201712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2.23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愛與服務的聖誕節
提到聖誕節,你們會想起甚麼?吃聖誕大餐?交換禮物?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在這個將臨期,為無家者派發方濟麪包及舉辦將臨環設計比賽,以形象化的服務及手工提醒學生過一個既簡樸又有意義的聖誕節。 (本報訊)這是學校第二年派發方濟麪包,約五十多位師生一同前往通州街公園及玉石市場一帶,為無家者送上麪包。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表示,學生通常做服務的範圍只限於捐錢或服務同學,很少機會到真正貧窮又不整潔的地方服務。二年級的唐孟銓便表示,參加這個活動的原因就是想多了解無家者。 當天,譚永明神父做先頭部隊敲露宿者的木門,再由學生派麪包及糖果給他們。六年級的余悅熙表示遞上麪包時,感受到無家者的喜悅和感動,他們並由衷地向他道謝。第二年參加的六年級生鄺栩悠認同:「我希望幫助這些平時沒人理會的露宿者,所以再次參加這個活動,希望他們不要捱餓及認識天主。」 悅熙看到無家者只有用木板搭砌的一間屋,而屋外有很多雜物,看起來快要倒塌,對他們憐惜之情油然而生。黃老師指學生寫感想時提到,沒想過真的有一班人這樣生存,學生想像不到為何搭一間木屋就能居住。「那天有學生說木板這麼薄, 外面的人很容易聽到內裡說甚麼。亦有學生覺得他們的東西雖很齊全,但比較殘舊」。 黃老師提到,為部份學生來說,這是很震撼的經歷,「有學生在遠處已經說『哇, 很大的味道!』」。不過,四年級的鄧巧悠和六年級的黃舜旗均認為,雖然他們分別目睹住所樓下或從新聞報導中覺得露宿者帶來衛生問題,但到真正探訪時,並不認為他們很骯髒,還對他們改觀,「只是木屋附近有很多蒼蠅。」巧悠說。 六年級生馬婉名已是第二年參加,她表示這次經驗令她有點失望,「上年露宿者能坐在沙發上開心地聊天,但今年沒了沙發, 還有政府封條寫上不要霸佔官地」。她認為這對露宿者很不公平,「每個人都應有住所定居,這羣無家者只是比較窮才要睡在街上,但他們總是被歧視及排斥,我相信他們都不想做露宿者」。她希望跟無家者說,很佩服他們沒有放棄自己,鼓勵他們繼續支持下去。四年級的阮嘉浩提議可幫露宿者滅蟲和洗地,亦建議政府先讓他們居住貨櫃屋, 「貨櫃屋成本較低,露宿者應可負擔」。 負責活動的譚神父認為無家者當天比平常更開懷,大概是學生的善意感染他們。他表示堂區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都會派方濟麪包,他期望學生學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 並會繼續參與派發方濟麪包。 肯定自己價值 黃老師期望沒有參加服務的學生除了在將臨期主動幫人外,亦肯定自己的價值,明白無論任何年紀都能服務他人。「學生在街上服務是個好榜樣去感染其他學生;而設計將臨環亦提醒他們不要看輕自己,就算一開始覺得自己或許會做不好,但他們仍能在過程中發掘自己優點」。比賽後,落選作品也會擺放在操場供全校師生欣賞。  將臨環分為四個組別:初小的親子組、高小的個人組、兄弟姊妹組和大小腳板組。參加兄弟姊妹組的陳樂澄和陳卓杰是兩姊弟,平時經常爭執。樂澄表示,二人在過程中也會經常吵架。卓杰搶著說:「姐姐當時說我做十字架不好看。」但卓杰回想在過程中,二人關係變得更好。同組別的余悅熙和殷翹則是兩兄妹,悅熙解釋他們設計的將臨環上的兩隻手代表二人一起製作的心意。殷翹表示在過程中,想到將臨期要悔改,因此提醒自己要跟哥哥減少打架的次數,「現在差不多已經不打架了」。 鄧巧悠與哥哥亦是參加這組別的比賽,她跟哥哥一起商量怎樣弄將臨環, 過程中少不免吵架,在學校內哥哥亦經常不理睬她。她說:「我本以為造出來的作品會很醜,很驚訝我們最後能合作完成,令我學到在將臨期裡應該跟哥哥和諧一點。」 黃老師認為兄弟姊妹組是最難合作的,「我小時都經歷過,跟親人在同一學校讀書的感覺是有點怪,但至少他們吵著架仍能一起完成作品」。他期望活動幫助這些兄弟姊妹反思,意識到大家就讀同一間學校可互相照應,互相欣賞。 參加大小腳板組的二年級生譚亦曦表示,照顧他的高年級生大腳板邀請他一同參與。他們先討論怎樣設計,到亦曦製作後,大腳板便依照他所做的創作另一個將臨環。亦曦看到二人的製成品很相似,感到很開心,亦令他回想起大腳板平時怎樣照顧他。 比賽由全校師生選出最喜歡的製成品,黃老師在投票過程中,會跟同事講解揀選的要素,例如將臨期的蠟燭、大小腳板有沒有默契等;同時比賽能吸引學生互相討論作品之餘,亦令他們回想起課堂學到的——要準備心情等候耶穌再臨,並時刻邀請耶穌到心內,無形中帶出將臨期的信息。黃老師說:「有標記自然令學生有覺醒,帶來福傳效果。」(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