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51025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0.2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兒童圖畫書裡常見的主題,親子關係是表現這個主題常見的題材,就兒童與家長的需要而言,這類的書不僅增加親子共讀的樂趣,也提供親子互相理解和對話的媒介。小孩需要體驗一種蘊含真實、關懷、尊重和瞭解的愛,有助於建立自信心、安全感及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他們不致驕縱自大,也不會為了尋求愛而產生偽裝、壓抑或其他扭曲人格的行為。 這個美好的抽象概念,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顯現平凡、瑣碎、甚至有點麻煩的樣貌。台灣圖畫書作家兼畫家湯姆牛顯然有所體會,他觀察一個小女孩和她父母親的生活,「我從他們一家人的互動中,忽然察覺到:原來這就是愛!」因此,他創作了這本幽默又帶有深意的圖畫書《我願意!》(小天下)。 故事描述小女孩小若的成長歷程,每一頁呈現她在不同階段裡的某個時刻。嬰兒時期的小若,半夜餓了哇哇大哭,睡眼惺忪的媽媽趕緊餵奶滿足她;會走路的小若,在動物園裡想騎馬,爸爸於是趴在地上假扮斑馬;小若不吃青菜要吃糖,爸爸媽媽發揮創意,既安撫她的情緒又堅持正確的教養。生活裡的難處一件又一件,例如牙痛、交通意外、鋼琴比賽等。她成年了,決定追求跟別人不大一樣的夢想。最後的結局使故事餘味無窮,似乎暗示雖然畫面到此打住,但故事裡蘊含的某些東西會一直延續下去。 成長恐怕免不了經歷一連串平凡、瑣碎、無趣的家常小事,畫家以幽默、創意的圖像賦予這些生活小事豐富的情感, 使畫面充滿趣味,例如爸爸超現實的跑進小孩的嘴巴裡代替小孩受苦,媽媽的手臂為了保護小孩的安全變得超級巨大。現實生活大概也是如此,事情的本身可能並不特別,但因為我們在乎與關心,所以這些事情對我們就有了特殊的意義。縝密安排的圖像細節皆富有象徵的意義,例如不斷變化的天氣小圖,呼應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小若手持棒棒糖的照片,對比她看牙醫的慘狀。這本書的文字很少,或許因為愛的表現不在於夸夸其談,而是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麻煩、衝突和危難時,如何以真實的行動表現出來。就像書裡的爸爸媽媽,從旁觀察、陪伴、忍耐、等待,不以自己的欲望為主,願意無所求的給予小孩真正需要且嚮往的。書名取自婚姻的誓詞,似在宣告「我願意」這三個字不僅表示完成婚禮儀式或合法程序,同時展開了以責任、犧牲、忍耐與恩慈去詮釋「愛」的人生。 運用幽默的手法處理這類深刻的主題,有助於吸引小孩的閱讀興趣,也表達了一種面對人生的觀點和態度。英國圖畫書大師昆丁.布雷克創作的《小傢伙》(道聲)也用奇特的想像力和創意,描繪一個關於成長的寓言故事。故事敘述一對快樂的夫妻喬治和貝拉,每日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他們收到一個包裹,裡面是一個小傢伙。起初,大家都很快樂。雖然小傢伙並不完美,不過,「快樂的笑容似乎彌補了這一切」。漸漸的,小傢伙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變成尖叫的禿鷹、橫衝直撞的小象、髒兮兮的疣豬、壞脾氣的噴火龍、毛茸茸的怪物。這對夫妻一直為了沒完沒了的意外而擔心和煩惱,愈來愈覺得無法忍受。然而,就在他們不知所措的惶惑中,小傢伙變成彬彬有禮的年輕人了。然後,他遇到了願意攜手共度人生的女孩。這時候,喬治和貝拉竟然也變成令讀者嚇一跳的生物了。結尾是皆大歡喜的畫面和一段文字,「生命太奇妙了,不是嗎?」   這本書的圖像語言活潑生動,用許多有趣的比喻呈現小孩成長的變化,父母親們看了一定覺得心有戚戚焉。開場與結局的畫面首尾呼應,以手牽著手傳遞夫妻、親子關係的核心意義︰因為有宛如建立在磐石上的愛,才能將成長生活中一連串的驚奇(有時驚喜有時驚嚇),視為生命的奇妙恩典。
kjy01_201510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17
聖母小學善渡玫瑰月 效法聖母 實踐愛德
百合象徵純潔,玫瑰象徵仁愛。百合花和玫瑰花構成一幅描繪聖母瑪利亞的圖畫:聖母領受天使報喜,始孕無玷,一如百合花;她又如玫瑰花,以信靠天主的熱情答覆祂的邀請:「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百合花和玫瑰花正是聖母小學校徽上的圖像,呈現該校尊崇聖母為慈母及青年導師的校園面貌。(睿)   (本報專題)十月是玫瑰月,教會鼓勵我們藉《玫瑰經》默想聖母參與耶穌基督降生、苦難和光榮復活的奧蹟。十月七日為玫瑰聖母瞻禮,本報記者恰於當天到訪聖母小學,三位學生分享她們敬愛聖母的心情。 傾心聆聽 王婉媚、黃漫諾剛升讀六年級,已領洗成為小信徒的婉媚說自己喜歡在祈禱時,請聖母轉禱,她亦積極參與校內每週一在午飯時段舉行的祈禱會,「我很愛聽修女細說聖母的故事」。她分享其中一個聖母的事蹟,令她難忘,「天使向聖母說,妳將有一個嬰兒名叫耶穌。雖然她當時未婚,但因著天主的旨意,聖母便答應了。」 身為班長的婉媚說,她效法聖母聽命的榜樣,履行班長職務,更在玫瑰月期間定下目標: 「願學習聖母的大方和愛心,有禮貌地對待修女、老師和同學;當看到他人的需要會主動幫助。」嬰兒時領洗的黃漫諾形容聖母時,說: 「她很美、心地善良」。她在母親的鼓勵下,經常參與義工服務,以行動效法聖母關愛他人的榜樣。漫諾喜歡以文章分享生活,今年五月,她回應修女的邀請,在文章中提及她與聖母的關係時表示,在聖母小學念書,讓她時有機會向聖母禱告、說心事。 四年級的呂穎自二年級開始,每年的聖母月及玫瑰月給聖母獻神花,平日她喜歡在小息時到聖堂念《聖母經》。將於明年復活節領洗的呂穎表示,學校的信仰培育引領她信賴天主和熱愛聖母,「我喜愛聖母,她心地善良」。在學習上遇困難時,她亦會誦念《聖母經》。祈禱使她平伏心情,感受到聖母相伴,「晚上難以入睡時,我會念五十遍《聖母經》,這樣便能入睡。」 貼心親近 聖母小學將於本月三十日舉行「聖母月結束禮儀」,介紹《玫瑰經》的起源和意義,並由班長代表獻上學生奉獻予聖母的神花,圍繞聖母的芳表寫下禱文意向等。玫瑰月內,校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聖母的德行。任教聖經科及有份負責宗教培育活動的翁逸薰修女說,「聖母進教之佑」是學校的主保,全體學生在不同的紀念日和慶日參與宗教活動,效法聖母芳表:聖母進教之佑瞻禮(五月二十四日)、玫瑰月(十月)及聖母無玷始胎節(十二月八日)等。 翁修女負責主持每週一祈禱會,她表示在玫瑰月期間,祈禱會加入聖母相關的活動,並與學生頌唱聖母為題的歌曲:「參與祈禱會的學生知道本月特意敬愛聖母。」聖經科主任之一的吳燕玲老師表示,校內的學習氛圍、文化與環境滲透聖母的特質。她舉例指出,校方揀選高年級生擔任「特務姐姐」於上課前及午飯時照顧低年級學生,帶出聖母無私犧牲的精神,「高班學生有機會助人,年紀小的學生接受大姐姐幫忙後,將來有能力時也懂得幫助有需要的人。」  誦念《玫瑰經》一如隨著聖母,進入她的玫瑰園,與她一邊散步,一邊祈禱。校長吳文健修女說,女生對母親的感覺較親近,容易接受聖母仿如母親的身分。她觀察到一些女生面對家庭問題或情緒困擾時,會主動到小聖堂祈禱,「她們走到聖母像跟前念《聖母經》,並會撫摸聖母像。」吳修女指出,學生從中學習對聖母的依靠,因而感到內心平靜和安全感。(高)  玫瑰月 玫瑰聖母紀念日起源於十六世紀,由當時的教宗庇護五世欽定。教宗聖庇護五世積極傳揚《玫瑰經》敬禮,他靠著玫瑰聖母的助佑及轉禱,帶領西方教會抵禦敵方軍隊的侵略。    
JY20150913p080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09.12
運用圖畫書幫助孩子 成為快樂的小一生
當小一新生剛步入小學,原本在遊戲中學習的彈性生活,轉變成正規的學習與規律的生活,鐘聲與課表成為學校作息的最高指導原則。然而,典型的六歲孩子身心正朝向很敏感的「兩極化」發展,心理上既想要爭取自由、獨立,又容易焦慮、沒有安全感;認知上熱衷於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喜歡反覆地練習且表現出漸增的能力,卻又不能忍受批評與輸給別人。在這轉換的調適階段,如果孩子能得到足夠的呵護與了解,也接受適度的挑戰與產生成就感,將有助於成為一個快樂的小學生。以下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成長任務的不同面向,建議一些優良的圖畫書。 興趣與能力 這時期的孩子能靜下心分享一個吸引人、篇幅較長而文字不多的故事,並且會偏向喜歡某些創作者的作品。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與觀察事物的相互關係, 很注意新的組合,像是空間裡新添的東西與位置。對於圖畫書中發生的事情或許會要求澄清、確定與給予批評。《魚就是魚》(上誼)(圖1)構圖簡單而畫面豐富,圖文相輝映,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的意涵是自我認同,魚兒無法理解好朋友青蛙為甚麼和自己長得不一樣,對於青蛙所描述岸上的有趣事物,也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揣測,直到一天他跳上岸想一探究竟⋯⋯才終於認同「魚就是魚」。這個寓言故事能激發孩子去想像、提問與探索, 滿足他們視覺與聽覺的感官,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此外,無字書能讓識字少的小一生沉浸在圖像的閱讀中,激發他們觀察、邏輯思考與閱讀的興趣,充滿人文與自然關懷的《我們的森林》(小魯)(圖2)非常適合他們閱讀。 排斥與抗拒上學 有些孩子經常不想上學,會用一些藉口逃避,有些甚至會在學校或上、下學途中「意外地」大小便,還有一些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這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代表「上學」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尼可丹姆的一天》(聯經)(圖3)主角從上學途中就開始不順利,接著面臨沒帶作業被罵,遭同學霸凌與無法吃午餐的困境, 然而當他遇上了友善的女同學,他開始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並鼓起勇氣反抗欺凌。《小阿力的大學校》(上誼)(圖4)主角小阿力擔心在學校遭遇他不熟悉的事物,因而退縮的想留在家裡,多虧了媽媽與老師細心的陪他熟悉環境,做好心理準備,使得小阿力開始喜歡學校與結交朋友。這兩本書都刻畫出小一新生的擔憂與窘境,且都有正面的發展與結局,能夠讓孩子投射自我與認同。如果孩子從小是在宗教家庭長大的,在此時期會信得很虔誠,祈禱與期盼神的回應對他們很重要,也極富支持與穩定的力量。《小孩的禱告》(道聲)(圖5)是小女孩對神真誠的禱告,充滿了對萬物與家人朋友的祝福、感謝與祈求,對於處於兩極化矛盾發展,而常對事物心生抗拒的小一生,具有示範與撫慰的效果。 認知與語言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己的需求或期望來解釋週遭的事物。懂得幽默,喜歡交談, 發音與文法結構都表現得不錯,已能唸一些熟悉的書。辨別幻想與事實的能力增加,對死亡的問題感興趣,也擔心親人死亡。簡單有趣的《別讓鴿子開公車》(小天下)(圖6),故事的開始是一位公車司機要求讀者在他離開時——「不要讓鴿子開公車」,接著鴿子出場後,一直不斷地說服讀者讓他開公車: 「我會很小心的。」「我會做你最好的朋友喔!」「有甚麼了不起?」「嘿,我有個主意。我們來玩『開公車』的遊戲吧 !」當然,文本中沒有提,但可預期的所有回答都是:「不可以」。這樣容易串連、想像,句尾又採用了驚嘆號、問號、引號、句點等的句型模式,有助於孩子熟悉寫作的慣用模式。《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圖7)對於死亡的闡述很適合此期孩子的理解程度, 主角布魯諾面對爺爺的死亡經歷了疑惑、難過到接受的歷程。故事的文字較多,需要由師長講述,讓孩子邊聽邊欣賞細膩感性的內容,邊討論他們心中的疑慮,並得到保證生命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 結語   依據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主張,小一的新生以自我為中心,別人都要最愛他,聚焦在他身上。他們喜歡競爭,樣樣都想拿第一,也很難忍受等待, 這些特質都在《莉莉的紫色小皮包》(和英)(圖8)中被唯妙唯肖地描繪出來,結局莉莉因為受挫報復老師,反被老師的愛與寬容所打動,非常能得到孩子的贊同與喜愛。從幼兒轉為兒童需要許多的調適與體諒,親師合作透過一些像是共讀好書的活動引導孩子,將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成為快樂的小學生。
kjy13b-20150614
icon89
校園隨筆
2015.06.13
毅行者校長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造成超過7,500人死亡,數以萬計的人受傷。根據樂施會的網頁消息:聯合國估計受災人數達800 萬,超過當地人口四分之一。當中280萬人無家可歸,300萬人急需糧食援助。尼泊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地震對該國造成沉重的打擊,災民目前境況極為嚴峻,需要清潔食水、糧食、棲身之所及醫療等支援。 今天早會和學生分享了這段消息,不由想起曾是駐港英軍一部分的尼泊爾籍啹喀兵。毅行者原是駐港啹喀兵的訓練及籌款活動, 首屆在1981年舉行,由西貢行到屯門,全長100公里,當時大眾認為只有軍人才可參與及完成這項活動。1986年樂施會應邀合辦, 並首次公開讓市民參加,當年的毅行者一定感受過啹喀兵的熱情及他們專業的支援服務。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駐港啹喀兵亦隨著駐港英軍的撤離而解散。面臨去留的抉擇,駐港啹喀兵有三個選擇:返回尼泊爾生活、到倫敦居住或留在香港。約16,000名退役啹喀兵(即約三分之二駐港啹喀兵)及其家人選擇留居香港。當年,我居住的屋苑也聘請了約十位退役啹喀兵當保安員。雖然他們大多不懂說廣東話,但由於他們身材魁梧,性格忠誠又嚴守紀律, 住客都認同他們是很出色的保安人員,讓人有一份莫名的安全感。 九七後的毅行者由樂施會全面接管,並已成為香港最大型的遠足籌款活動。毅行者在每年十一月第二個周末舉行,參加者必須四人組成一隊,日夜趕路,於48小時內橫越100公里麥理浩徑,沿途須翻越20 多座高山,包括全港最高的大帽山。起點為西貢北潭涌,途經西灣、北潭坳、大帽山以及大欖涌水塘,以元朗保良局賽馬會大棠度假村為終點, 途中有九個檢查站。 2009至2013年,我有幸與好友連續五年組隊參加毅行者,感恩。開始時,我向自己說,給自己五年,好好歷練。 2009年,最是難忘。第一次嘛,訓練不足!大家都恃著自己是遠足常客,又熱愛運動,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只是隨便地練習了三數次,便「毅然」起步。當年十一月二十日上午九時,我們於起點北潭涌踏上征途。 當時有個難忘的小插曲,我們在起步點等候出發時,欣見一位資深的毅行者教區神父,他領我們祈禱;至今,那位神父的祝福猶在心頭!初段30公里,我們士氣高昂,健步如飛,比預期早了到達頭兩處檢查站,但其後天氣轉差,下雨。到達基維爾營,氣溫降至攝氏4度,我們在馬鞍山更險被狂風吹倒,惟有俯身爬行。苦行了約30公里後,每逢下坡時,我的右腳小腿舊患處嚴重抽痛,舉步維艱。我對自己說:快下坡了,加油,人生旅程,何嘗不是!    (二之一,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