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171008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0.07
青苗天地 2017.10.08
我想回去 浮雲  聖嘉勒女書院   五T  「我回來了?」 今天是從內地探親後返港的日子,我想我沒有不捨得吧?因為我離開時,不像以往那樣哭著離開。可是坐在車上卻有點想吐,可能因為看著座位前的屏幕太久了,所以一下車就感到異常的疲累。心想:明明昨天晚上睡得很好。 一回到家,嗅到屋內的氣味,那不是熟悉的。雖然我已經在這裡居住超過十年了,但此屋、此地,突然覺得非常非常的陌生。吸入的每一口氣,都覺得有點噁心。不一會兒,我的身心都覺得難受,站在屋裡真不習慣,也很不自在,我根本不想在這個屋子裡走來走去。 「我想回去。」心裡不斷想著。 到了晚上,當知道要出去吃飯的時候,我便換了衣服,到了大廈門口,而腦海像有定位般的功能,身體自動向著吃晚飯的餐廳走去,根本不用思考怎樣走。我認為那不是「熟悉」,而是沒有任何感情的「麻木」。 由大廈門口到餐廳的那一段路,我和媽媽在人羣裡不斷穿插, 在我眼中,除了在我前方的媽媽,人羣中的每一個人彷彿就像已模糊的移動式障礙物。媽媽的影像在人羣中格外清晰,很有安全感, 而我就像一個初初來到此地的小孩,很害怕,不敢說話,也不想說話。 「我想回去。」雖然我心裡有著那樣的話,明明想說出來讓媽媽安慰我一下,或想她聆聽我的感受也好,但我說不出口。「功課那麼多,去這麼久幹嘛?不用好好為中五準備一下嗎?不然怎樣考上大學啊?」在自我反駁下,前言顯得幼稚多了。於是到了最後,我只開口對媽媽說了一句:「今天很累啊!」媽媽貌似沒有發覺我有異樣,便說了句: 「嗯。今天早點睡吧。」 我想了一會兒,點頭表示知道了,可心中卻一直不停地說:「我想回去。」 一次參加盲人工廠的經驗  梁煜培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五D  在中四學期中的時候,我和其他中四級的同學到土瓜灣盲人工廠參觀。參觀之前,我跟一般人一樣,雖然口中沒有說出來,但心裡卻對殘障人士有偏見,覺得他們是社會的「蛀米蟲」,歧視他們只會使用政府資源。但是經過這次參觀後,我對他們大大改觀,甚至尊重和敬佩他們。 那天,我們到達盲人工廠,有一名盲人出來,帶我們參觀。他看不見東西,怎可能為我們引路?誰料他熟悉工廠所有地方,並能輕鬆地為我們帶路,這令我十分震驚。更令我震驚的是工廠內所有工友都是心理或生理上有殘疾,但是他們卻能把工作應付自如。他們的工作包括整理縫好的布袋和帆布袋、製作文件繩和清潔飛機耳筒等。原來他們的服務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經過這次參觀,我對他們刮目相看,雖然他們所做的也許是一些令人厭惡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未必願意擔任,但他們卻十分享受和努力工作,令我十分敬佩他們敬業的精神。 我們應該接受社會上的殘疾人士,就如聖經上所記載的︰「你們要為光榮天主而彼此接納,猶如基督也接納了你們一樣。」(羅十五7)我們也要學習他們堅毅不屈的精神,因為他們即使身體上有永久缺憾,也不會輕易捨棄生命;相反,有些人因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困難便放棄甚至捨生,這令我十分慚愧,更教會我不但不應歧視和忽略他們,更要以他們作為榜樣。
kjy11_20170625sa
KIDS
童心童趣
2017.06.24
親子
早前因為女傭姐姐放假回鄉,一家三口藉此去旅行及探親,不論在家中或室外, 我們一家都是盡情遊玩,例如到市場買菜、到圖書館看書、到公園走走、到科學館和水族館參觀、逛百貨公司等等。我也因此而做了兩個星期的全職媽媽。在陌生的環境裡, 爸媽就變成女兒唯一熟悉的照顧者,每天準備食物、餵食、清潔、沖涼、換片、玩耍等等,女兒就更加依賴和信任我們。 女兒接觸新環境和新臉孔,對她的成長都有正面的影響。女兒到公園遊樂場見到不同的滑梯、攀架、韆鞦,她也勇於嘗試, 見她一步步踏上滑梯的梯級,相比她之前踏兩步上一級樓梯,有明顯進步。即使在草地上奔跑絆倒,她也有信心自己起身再走。在科學館,女兒更加勇敢地在模擬市場與其他小朋友一齊玩耍,並好奇地探索不同的裝置。回到親友家裡,女兒有時更會興奮地和親友講一連串的話。從她的BB話中,我們聽懂一些詞語,如滑梯、魚魚、雀仔、公園等,大概知道她在講述當天遇到的事情。我發覺她的表達能力有進步,詞彙也有所增加。 因為整天也和女兒在一起,我和她的感情也特別親厚。也許是基於安全感,每次外出,女兒都問:「爸爸一齊?」「媽媽一齊?」相信是因為女兒期待我們的參與,和對我們的信任。她在玩耍時,也會突然跑過來抱著我們的腳或是擁抱一下。 如果留在親友家中,我和女兒會坐在地上一同唱遊。有次,女兒坐在我的腿上, 臉向著我,她取下我的眼鏡,然後咪起眼睛,雙手搓我的臉,再親我一下;這樣,我已經被女兒融化了。又有一次,女兒跟著我一起做伸展運動,之後她從背後走過來,雙手抱著我,再用她小小身軀挨過來。女兒的燦爛笑容,零碎溫馨的小片段,成了這兩星期的美好及窩心回憶,就算比平時忙碌,我也十分享受和女兒一起的歡樂時光,好讓我能仔細地觀察女兒的成長。
kjy06_20170326sb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7.03.25
都市生活的犧牲品?
星期天走到中環,大家見到的不是上班一族,而是很多家庭傭工聚集,他們有些來自菲律賓,也有些來自印尼,來香港工作,星期天不用上班,便跟同鄉好友聚在一起,席地而坐,分享食物。這情景除了在中環出現外,也在旺角的行人天橋出現,人數眾多,可以想像不少香港家庭有聘請外傭的習慣,這現象亦反映了香港的家庭結構和工作情況。香港是經濟發展急速的城市,不少人的工作時間很長,甚至常常超時工作,亦有不少人經常到海外工幹,留在家庭的時間當然減少。這類情況影響著不少家庭,聘請家庭傭工,正是不少父母想到的解決方法,但這做法只能處理部份問題。   有些父母僱用了家庭傭工後,除了把家務安排給傭工處理外,也會把照顧子女的責任交給傭工,自己繼續原本的忙碌生活。久而久之,親子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少,親子關係也會變得疏離,孩子有困難時,可能只會向傭工求救,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不能夠再保護他,也可能因此減少了安全感,長遠有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父母或許會解釋工作困身,身不由己,處境難以改變。但無論如何,父母不要犧牲親子關係,因為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有一個青春期,父母都應盡量每天抽少許時間陪伴孩子,聆聽他們的說話, 關心他們的需要,向他們表達愛護和支持。傭工永遠不能取代父母的獨有角色, 只能作家庭事務的一個支援者。父母可嘗試調節自己的生活,為孩子作出一點犧牲;要不然,孩子便可能成為父母忙碌生活下的犧牲品。
kjy07_20170122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01.21
父母當如瑪利亞
在福音裡,十二歲的耶穌在朝聖路上走失了,若瑟和瑪利亞四處尋找他。代入今天的處境,香港的父母大概要發瘋了, 形同世界末日。不過,如果是香港的父母,這個被尋回的十二歲小孩子的回應, 才是真的把父母氣瘋了。《路加福音》這樣記載:  瑪利亞:「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說:「你們為甚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試幻想,如果閣下的子女像耶穌這樣,回答一個非常不標準、難以明白的答案,做父母的,會如何?破口大罵?嚴辭斥責?帶他去看醫生?聖母瑪利亞沒有做以上的各項行動,福音說她「把一切默存心中」。 我覺得這段經文中所提及的兩個詞, 是養兒育女的重要字眼:「痛苦」與「默存」。 今天的父母能力強、錢多勢眾,很容易有一種思想,由自己來塑造子女的未來,建立他們的性格,計劃他們的事業。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降生的奧蹟, 他們來到你的家,是為了讓你重新審視自己。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而不放手, 不能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到子女身上;反而要因為子女,糾正自己的錯誤,例如老是打機而不願看書,老是批評別人而不願幫忙。當一個新生命在你的栽培下萌芽成長,其實首先要做好的,是父母自己。 因此,做好父母是痛苦的。為了子女能夠健康成長,父母要脫離主流的錯誤, 如今天社會事事競爭,三歲兒童參與5個興趣班,父母這樣做,身邊人不會詫異, 反而讓子女每天快樂到公園玩樂;其他父母會為你憂心,然後你也會憂心起來,並且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條正確的是「窄路」,同行者不多。 這就是痛苦,是一種改變自己的痛苦;因為愛子女,相信天主的痛苦,也就是瑪利亞的痛苦。因此,我們也要學習聖母的做法,「默存心中」,讓自己與天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