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_20111127
icon29
校園 FaceBook
2011.11.27
老師爸媽 赤子情真
  每年升上學校讀一年級的小孩,大多來自不同的幼稚園或幼兒學校,有來自國際幼稚園或區域傳統幼兒中心、有來自學券制的或有非學券制的、也有在外國出生,剛回流香港的…⋯學校接收不同背景的學生,如何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及適應小學生活?這是我們一大重任呢! 每年九月一開學,全校老師均會成為「老師爸媽」,配對一至三位小一生。家裡的爸媽照顧孩子無微不至,但學校的爸媽如何運作? 首先,學校先舉行啟動禮,讓老師與「子女」認識,談談天見見面,然後每個早會或小息,均看見「老師爸媽」挽著小手,漫步校園中,相處很輕鬆! 有時,發現「老師爸媽」會帶同零食,跟子女一起分享;或課前,跟家長義工一起協助學生的功課收拾好沒有?書包帶齊所有物品沒有?手冊或通告簽好家長姓名沒有?一句句的叮嚀、一句句關心的問候,就如家長般緊張呢! 有時課後,又看見「老師爸媽」走到學生面前,問及當天學些甚麼?有甚麼不明白?跑上教員室,又會見到緊張的「老師爸媽」電話聯絡子女在家的家長,詢問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或是否已適應學校的生活等。 在小一生的「滿月」日子,早會上,每位「老師爸媽」都帶備學校的毛巾蛋糕送給小朋友。這些蛋糕美不勝收,好像真的蛋糕一樣。可愛的小一生看見就心花怒放,想一口把它吃掉,嚇得「老師爸媽」連忙拉住他,邊說:「來吧,我們拍個照吧!」這時,小孩子又面對鏡頭笑得比陽光更燦爛! 翌日,三年級的胡老師走過來,對我說:「校長,妳可知貪吃的小星,昨晚把毛巾蛋糕放在雪柜,早上要拿來作早餐吃啊!」看到老師擁有赤子之心,真是孩子在學校的爸媽呢! 耶穌的教誨:「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做老師每天都有這個福份,真好!    
kjy13b_20111127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1.27
林樂培教授聖樂欣賞會後感
  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一九六五年結束)後,各地天主教會開始籌備以母語詠唱的聖樂。這樣,普通信徒更能明白及感受到禱文的內容,進一步提昇自己對天主教的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當時天主教香港教區亦盡力組織資深聖樂專家及本地作曲家,為推動廣東話聖樂作好準備。林樂培教授獲邀請為教區創作了最廣為人知的粵語聖歌——《天主經》。他編寫《天主經》的旋律、以九聲粵語誦唱「天主經」的經文完美地結合,音樂線條的起伏亦與禱文緊密連繫。 禱詞與音樂的關係 筆者自小於天主教學校成長,對林樂培教授為《天主經》所譜的音樂有很深的感受。小學時,我們所有學生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在操場集隊,聽修女校長訓話。我們男校生並沒有過人的專注力,很快便會心不在焉。但當修女帶領唱《天主經》時,我便會回過神來,高聲歌唱,引來身旁同學的奇異目光。我投入地詠唱不僅是因為自己十分熱愛歌唱,林教授寫的《天主經》,旋律與經文讓我感受到誦唱聖歌時那股激動,產生一種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存在感。聖樂中,「願祢的國來臨」一句,旋律是從較低音向上爬升,「國」是這句中最高音的,格外突出。接著下一句「願祢的旨意」亦維持在較高音域,襯托其後較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或許林教授於撰寫音樂時,並沒有考慮經文與音樂上的佈局,但我認為在較高音域的「祢的國」與其後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是採用了西方聲樂的文字著色技巧(word painting)。此高低音域上的對比,反映了天國與人間的距離,讓整首聖詠更傳神。 獻唱聖詠時的悸動 當聖樂能感動歌者時,其頌唱的音樂也會為其他信徒及聽眾帶來感動。我念中學時候,音樂老師黃燕芳老師經常向我們解釋,以歌聲頌揚上主更能讓祂聽到自己的聲音。上星期由教區聖樂委員會籌辦的聖樂欣賞會上,我看見自己的學生在主教座堂中真摯地獻唱林樂培教授另一首聖歌——《聖母經》——的時候,那種純真、誠心,讓我熱淚盈眶。這首聖歌沒有太多的旋律起伏,配合以較溫暖的 G大調創作,讓整首經文能平淡、詳和地頌唱。林教授編寫的粵語聖樂能歷久不衰,音樂與經文的完美結合就是主要的原因。可見音樂創作者的個人信仰經驗,在他的作品中盡情流露;美妙的聖樂不單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動人歌詠,更是一份信仰的分享和見證。    
kjy01_20111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0
專訪葉介君校長 周偉強校長 越重山跨百里路
  遠足與繁重的教學工作有甚麼關係?校長室內,談笑風生,笑聲不絕。兩位遠足愛好者——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葉介君校長偕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周偉強校長,重溫結伴日夜兼程,終能走畢全程一百公里的深刻經驗;細數艱險的路段,跨越麥理浩徑每一個山頭,猶如步向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百里寸步,超越自我 (本報專訪)二○○九年開始,葉介君校長、周偉強校長與同伴首次參加本港大型遠足籌款活動「樂施毅行者」(下簡稱為「毅行者」)。自小熱愛運動的葉校長,深明運動有益身心:「自從擔任校長後,我更感到必須擁有強健的體格,才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壓力。於是,我決定恆常跑步,也參加公路單車運動。」這位充滿活力的校長曾參加在不同城市舉行的馬拉松,自二○○六年起每年參加渣打馬拉松;今年,他更跑畢全程馬拉松。這份忍耐和堅持感染了部份同工,與他一起前赴超越自我的路。
兩位校長熱切期待再次參與本年「毅行者」,回顧以往兩次參與的經驗,他們興高采烈地談個不停:首次參加時,從錯誤中學懂了充足的準備功夫十分重要,如裝備、練習等,路途上還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與事。
這項「四個人、八條腿、一條心」的遠足活動,參加者必須以四人為一組,在四十八小時內到達十處檢查站,共同完成路程。周校長難忘第一次參加毅行者的經驗:「晚上時分,我們在馬鞍山的路徑上,風勢強勁,參加者都無法前行,加上我的同伴感到身體不適,於是我與他肩並肩,互相扶持,步步為營,幾經辛苦才能走完這路程。我們的確準備不足,我因選擇不合適的運動鞋,以致足部形成水泡,非常痛苦。」
兩位受訪者形容當時的情況,繪形繪聲。這段回憶在他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葉校長補充說:「參加者需要挑戰體能極限,除了應付體力外,也要犧牲睡眠時間,通宵達旦,完成路程。對我而言,即使在崎嶇的路程遇到不同的挑戰,翻山越嶺,但每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途,那份滿足感真的很大。」
 自我超越,邁向目標
少年時,他們二人都當過童軍,經常參加遠足和露營。葉校長自小在新界區長大,尤其喜愛接觸大自然。他曾擔任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在任期間積極推廣運動,參與籌備健步行活動。周校長笑說:「我與葉校長自○七年認識,志同道合,經常相約遠足。我們在大自然裡分享生活,交流校長工作的心得。為我們天主教信徒來說,與大自然共融,更能體會天主的臨在。」
在學校裡,兩位校長都熱衷鼓勵師生參與運動。葉校長說:「我在早會跟學生分享參與運動的經驗,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他們持之以恆,不怕困難。我也願家長認清做運動的好處,運動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和集中能力,有助靈活腦筋,提升學習能力。」
曾擔任體育科老師的周校長分享教學經驗,他看到學生從運動中磨練鬥志,不輕言放棄:「多年前,在游泳課中,我教導不諳泳術的學生為自己訂下一連串的小目標,朝著這方向努力學習。每當達成小目標,學生逐漸建立自信,更樂在其中。我想,這樣的學習態度終生受用!」(仨)    
kjy16a_20111120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11.20
教師篇
  優質的教育不僅要求學校有良好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更需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而校園文化的塑造,是依靠廣大的教職員工,因此,一所學校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教師隊伍的質素。西漢學者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會被學生視為榜樣。 我校特別重視師德的培育和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大致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 內在層面: 〈1〉我校會把學校的願景和辦學理念呈現在教師面前,讓大家有共同目標,並要以積極、認真的態度朝著目標努力。「積極」、「認真」是每位教師對待工作所應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態度。因此,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教師積極性的高低和履行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他的職業價值觀念。 〈2〉教師發展是教師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重視學習,從而促進個人專業發展。為使教師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校方會借助專家,引領教師自我反思。 〈3〉常言道:無愛不成師,故此教師關愛學生也是必須的。這能加強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讓愛的力量轉化為教書育人的實際成果。教育的真諦是愛心,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當然師德不應只存於內心,而且更會體現在外顯的言談舉止上。因此,教師們在以下幾方面有規範的行為: 儀表︰教師的外在形態要清潔整齊和樸素大方。 舉止︰教師舉止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和神態。 語言︰教師的語言要規範和優雅。 禮儀︰教師要以禮儀表現出應有的風度。 我們認為知識、態度和技能是重要條件,但態度絕對是首要條件。一個老師如果有專業的知識和精湛的教學技巧,但沒有師德的話,他決不能產出績效。反之,一個人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有所不足,只要他的態度端正,且願意學習,同時全力以赴的堅持著,相信他定能勝任工作。   ( 嚴仕梅筆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