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1.01.22
走上山林徑 大自然裡教自然 聖貞德中學
貓頭鷹、蜥蜴、野豬會進入校園?從學校行5-10多分鐘便可以上山?聖貞德中學坐落群山之中,學校左邊樓梯的小徑, 是不少行山客的必經之路,在這環境下,大自然便成了學校最佳的天然教材,學生也當上社區生態的保護者。
「我們到達柏架山山頂後,向下俯視, 群山彷佛被一層薄紗包圍,柔和飄逸,有如置身於仙境。瞬間,我們都陶醉在這山之間。」這是第一屆進行專題研習的學生陳瑩的活動見聞。
就讀中三的陳瑩,對那次實地考察仍然印象深刻。「雖然山頭就在學校附近,但以往我從未行上這山。」那次往金督馳馬徑的考察,為她來說是新鮮的體會。
金督馳馬徑的研習
專題研習涉及多個科目,包括中、英、數、科學、體育、歷史及地理科。專題研習會由老師介紹山上的不同動植物,學生也可邊行邊透過手機搜尋相關資料。
學生四至五人一組,分別觀察及記錄沿途見聞,陳瑩便是負責記錄的,要畫下特別模樣的樹葉,「原來香港有這麼多種類的植物。」以往在陳瑩眼中,沒有太大分別的植物,在考察過程中,也漸漸能夠分辨它們不同之處。他們在路上會看到廣東刺柊、大頭茶 、杉木等植物。
這次考察令陳瑩學會在日常中,多欣賞身邊的自然環境,有時也會相約朋友行山。
學校於2018學年起,以隔鄰的金督馳馬徑為研習專題。學生會由山徑前往「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認識館內的香港生態資訊。老師亦會帶領全級中一學生,沿金督馳馬徑步行3小時,實地考察港島東區能遇見的動植物, 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
專題研習中,語文科要求學生透過文字,記錄山上的見聞;數學科則教導學生, 如何量度樹葉和其他山中標記(呈不規則形狀)的面積。
此外,校內運動堂每年有兩次跑山訓練,亦安排中一至中四參加越野跑比賽。
清潔小隊服務山頭
聖貞德中學亦設有環保學會,期望在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愛惜大自然。會長周雍便會與副會長喬科斯相約行山,周雍在山上不時看見垃圾,「我很痛心也無奈,因為垃圾破壞了大自然。港島溪流中的香港瘰螈,及淡水魚類、蟹類都需要在乾淨的水中才能生存。」喬科斯某次行山時,曾見零食飄浮溪水面,「零食有很多油脂,會影響水中生態」,他隨即便執起垃圾。為此,環保學會成立了「大自然清潔小隊」,從學校四周的山頭開始,帶上垃圾袋、鉗子,收拾山上的垃圾。
當由學校走上金督馳馬徑,喬科斯說:「不用走到山頂,半路回看,便能看見學校三面都被林木包圍,另一面是馬路。」這環境有助學生親近大自然。
環保學會為了加深同學認識大自然,本學年推動多個環保項目,包括在校內的蘭苑種植捕蠅草、仙人掌等植物,配以各種植物的品種、習性介紹,吸引同學認識。
以太陽能板教再生能源
學校著力教導學生保護環境,於去年12月舉行65周年校慶活動的開幕儀式,除了象徵「校慶網上開放日」的開始外,也標誌著多項校園工程的完成。當中最能體現環保的,就是在天台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科學科老師蔡永康說,太陽能板可以融入初中「環保」及「再生能源」等課題,學校稍後亦會製作太陽能車。校園操場的電視,則實時記錄了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又會介紹太陽能發電的原理。
提到此再生能源設施,副校長馮德全說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學校位於山上而附近沒有民居,所以不用擔心太陽能板反射陽光影響民居。(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中學動態
2020.12.11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2.13
天主教普照中學•慶祝創校50周年
(本報訊)天主教普照中學本年慶祝創校50周年,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有校慶活動需延期舉行。校慶彌撒改為在校內各級週會中舉行祈禱會,由校監譚永亮神父、高旭執士、校長李玳華及教師陳潔雯與學生作分享。校慶祈禱會以「地鹽世光」為主題,希望學生能如同普照的校徽:「一支光照四方的火炬」,在生活中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發揮自身的能力感染他人。
此外,校方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透過錄像與學生見面,夏主教提醒學生如何照亮自己,燃點他人的生命,成為社會和世界的光。
該校為學生送上兩份金禧紀念品,包括七色彩虹貼紙來表達「地鹽世光」,還包含該校校訓「止於至善」、50周年校慶副題、校慶標誌設計比賽學生冠軍作品;另一紀念品「小鹽燈吊飾」,以一盞能盛載鹽粒的小油燈,寄語學生實踐鹽與光的精神。(教)
梁式芝書院•中一學習體驗日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於11月13日舉行中一學習體驗日,邀請九龍灣聖約翰天主教小學及聖安當小學的小六學生到校體驗。
體驗日上,書院教師向小六學生簡介體驗課堂,參加者分組到達各樓層的特別室參與活動,包括體育科進行高爾夫球及地壺運動比賽、英文科實驗劇場、科學課堂設有昆蟲實驗,以及製作潤膚露等化學實驗;地理科探究石質標本,學生以沙盤模型認識地理氣候;視藝科教授學生西洋書法;中、西史科以VR科技帶領學生「考察」古蹟。
另外,該校開放新裝修的小聖堂讓小六學生參觀,大家共聚在小聖堂內祈禱。小六生藉著多項體驗活動嘗試度中學生活,進一步了解中學校園環境及學習模式,為升中作好準備。(教)
德貞女子中學畢業禮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11月14日舉行畢業禮,邀請校監張永明博士主禮。
當日不少中六學生的家長亦出席,見證女兒在人生階段的重要時刻。同學一個接一個上台領取證書,意味著中學生涯的結束,並為迎接未來而準備。
典禮開始時,大會先進行最具傳統特色的「傳燈禮」,由中六學姐把「德貞之光」傳給中五學妹,具有薪火相傳的意思,並將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承傳。
校監張永明博士致訓辭時,向畢業生分享個人成長經歷及引導學生建立正向思維,寄語學生懷著希望,並抱著積極心態坐言起行,分配時間在自己立志想做的事情上,實踐母校對各人的期望:「犧牲與修和」精神。
當日,各班畢業生重溫校園生活片段,懷緬之餘更衷心感謝教師的教導。(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小學專題
2013.09.22
伍華小學 馬國良校長 因材施教 照顧學生個別需要
在天主教伍華小學渡過的第二十七年,由副校長成為校長, 馬國良校長微笑道,「這是我的一個新挑戰。」身份雖然有所改變, 馬校長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他說:
每個同學的能力都不同, 有不同需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包容和關心, 他們定會有所改變。
(本報專訪)馬校長昔日主要任教數學科和宗教科,並負責校內的訓輔工作, 支援學生。他表示自己的教學深受學習經歷影響,「學生時代的我並不乖巧」,馬校長坦言,「當年神父、校長和老師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我也會仿傚他們的做法。」
經歷影響教學
生於公教家庭,馬校長嬰兒時接受洗禮,小四時更和幾個同學一起加入堂區的輔祭會。「老實說,當時參加輔祭會只是個到外邊玩的藉口」,他形容他們幾個輔祭把聖堂鬧得「天翻地覆」。有一次,他聽到一位教友向堂區的劉玉亭神父投訴, 問神父為甚麼容忍他們 。他難忘劉神父當年的回應,「我不知道教好他們的辦法, 但在外邊的話,他們會比在聖堂學得更壞。」
中三那年,馬校長留級了。「我感激老師在我和幾個同學最差勁時,他們也沒有放棄我們,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馬校長特別感謝教授地理科的陳培倫老師, 「他會帶我們『通山跑』,我遠足的興趣也是由此開始發展;後來我們希望追趕成績時,他亦十分願意幫忙。」
在山野間,馬校長也重拾與天主的關係。「中學時有段時間不願到聖堂去,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也不容易明白內容」,在大自然中,他卻有強烈的信仰體會。「有誰能創造這樣美妙的大自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天主的臨在。露營的晚上抬頭望見星空,我更感受到祂。」
用心引導學生
近十年,馬校長主要任教輔導班,他一直秉持著包容和因材施教的大原則, 「我要求學生的是盡力完成,而不是高分。」執教鞭多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六年前獨立成班的「九兄弟」。
九個男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年令校方十分苦惱。在時任校長同意,和各位老師的共同意見下,負責訓輔工作的他和其他老師合作,大幅調整「九兄弟」的課程。他們減少主科的課節,下午為他們安排不同活動,加上校外社工協助訓練紀律。「當時很多人質疑成效,我們也不是很有把握。」
一年後,「九兄弟」情況有明顯改善,他們在畢業營中的話劇表演更三度重演。其中一位學生現正在伍華中學就讀中五,因自學日文,他課餘亦擔任日文翻譯員。馬校長總結道,「沒有包容,便很容易埋沒學生的才華。」他相信改變或許不在這一刻,但學生會潛移默化。
馬校長亦堅持在校內舉行遠足活動, 希望同學在經驗中學習,體會到達終點的滿足感。「我期望同學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像行山般,辛苦時可以休息, 可以找老師幫忙,但繼續前行要靠他們自己。」
新學年接任校長,馬校長希望繼續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親身體會中學習。他計劃將乘風航定為小五的全級活動, 「希望同學有新嘗試,克服不同的挑戰,有所成長。」(澄)


小學專題
2013.03.03
專訪歷史系周佳榮教授 趣談往事 閱讀老香港
《兒童樂園》、《小朋友》等兒童刊物都不是你們熟悉的名字吧!不過,為不少五十年代的香港孩子而言,它們卻是孩子們當年最愛不釋手的讀物。兒童刊物是周佳榮教授愛上閱讀和寫作的起點;一份《華僑日報》,更成為他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就讓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周佳榮教授跟我們談談老香港、聊聊香港報章,給我們上一課與眾不同的歷史課。
(本報專訪)回想小時候,周教授難忘的還有就讀小學時的「混合班」,「一名老師同時在同一場地教授兩班的學生,比方說在禮堂裡一班上英文課,另一班上作文課。」當年未能獲得政府津貼的小學,校舍空間和教師的比例,比今天的小學少得可憐,校舍也只可勉勉強強, 「張張就就」,舊式公屋「徙置區」亦有不少「天台小學」,學生就在天台上課。
從閱讀愛上寫作
小時候,因為搬家的緣故,周教授數次轉校。他經歷過混合班、天台小學,最後入讀津貼小學。當年物質條件並不豐厚,童年卻同樣快樂,周教授回想,「有一群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已經很滿足。下課便自己找玩意,去踢球、捉迷藏。」他續道,「家中也沒甚麼書,都是到圖書館借的,小時候最愛看『公仔書』(連環圖)。」閱讀的興趣由此開始,初中時周教授經常閱讀《中國學生週報》、《青年樂園》等學生報紙,亦漸漸養成閱報習慣。
後來,升上中學,他開始向學生版面投稿,「對中學生而言,自己的文章被報章刊登,是一種肯定和鼓勵。收到稿費當然高興,但更高興的是期待自己的文章獲得刊登。」期間,他更與《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結下一段不解之緣。當年《華僑日報》是香港的主要報章之一, 大部份學校和家庭均會訂閱;因此周教授年輕時常到圖書館,閱讀《華僑日報》的學生園地、副刊等。
從報章透視社會
當時,《華僑日報》的總辦事處位於中環荷李活道,鄰近周教授就讀的中學,是他常經過的地方,也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是一個擴闊眼界的地方,周教授解釋,「當年的荷李活道是華洋交界,充滿特色」,不單有報館、印刷廠、書店,古董店更吸引大量遊客、名人到訪。「還記得中二時一天午飯後,同學們在荷李活道看見一個外籍女星,大家都十分興奮」,他笑道。
周教授少時家境清貧,因學業成績不俗,兩年得到《華僑日報》「救童助學運動」的學費資助。但他與《華僑日報》的緣份不絕於此, 中六完成大學入學試、等待放榜之際,正值《華僑日報》報慶,舉辦徵文比賽,「我當時沒甚麼忙著,便投稿參加。」結果,他的作品得到大專組冠軍,獲獎金二百元,「當時打工仔薪水也只有幾百元。」他為此而感恩,「我獲中文大學收錄,當時每月學費四十元,付按金八十元,剩下的還可買書、作生活費,因此《華僑日報》對我來說是充滿親切感。」九十年代《華僑日報》停刊前,周教授亦有於該報副刊撰寫「香港史天地」專欄 ;有收入後,他亦定期贊助該報「救童助學運動」。
時至今日,訂閱報章仍是周教授的生活習慣。他亦留意到免費報紙普及的趨勢,「我住的那區至少有五、六份免費報紙供取閱,但我一般都只會隨便翻閱一、兩份。」他評價免費報紙信息簡化、以突發新聞吸引讀者、加入大量娛樂元素,並不符合學生讀者的真正需要,「免費報紙缺少有視野、與學生有切身關係的新聞,與教育有關的新聞亦大多是負面報導。」他認為「有營養」的學生報章應包含學科知識、好書推介、文學家介紹等欄目, 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程度的資訊。(澄)
周教授談創作
「香港不少著名的作家、學者,都是從小開始寫作,常向報章投稿的」,他補充,「寫文章就是只要你擱下筆,慢慢就會變成不懂得寫作了」,周教授表示。他細談自己當年於徵文比賽的得獎作品,「當年中環木球場即將拆卸」,於是他寫了一篇議論文章,探討如何使用該地最符合社會效益。他先搜集資料,了解木球場和鄰近社區,「然後我便開始想像,在該地興建博物館、樓盤、運動場等設施和建築。」周教授笑言,「雖然該幅地皮最後建了地鐵站,但我的文章的確反映了我當時的理想世界。」
他不希望創意被標準規範,「我就讀中學時,師資、課程等還沒有正規化,因此有不少『超班老師』,老師講課內容也沒有限制。」因政治因素,當時不少老師都來自內地,中國文化、舊學的訓練相當好,且背景各異,「當年教國文科的老師曾任省秘書,教地理科的是大學教授,教數學科的曾是國民政府司長,他們會講打仗的情境、如何千軍萬馬、槍林彈雨。」從中,周教授學到不少寶貴的課外知識 。老師授課的內容不一定與課本有關,但周教授強調,他所學到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