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30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3.04
天主教培聖中學與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 合辦歷史文化考察
(本報專題)在元朗區不同的村落,聚居了不同族群和擁有獨有建築,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屬於香港首條文物徑的屏山文物徑是鄧族的聚居地之一,可窺探新界的傳統面貌及宗族生活;而同樣是鄧族發源地、位於錦田的水頭村,村內不少古舊建築更被評為法定古蹟或一級歴史建築。天主教培聖中學及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學生化身成「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走進具百年歷史的建築群,在區內探索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 兩校去年合辦的「探古尋元」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計劃,此計劃得到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教區人文學科教育委員會支持,由大學教授及大學生培訓20多名中學生成為導賞員,並帶領小學生進行社區歷史深度考察,活動吸引八間小學共70多位小學生參與,參與攝影、短片及導賞路線設計比賽。 香港首條文物徑 由天主教培聖中學步行約10至15分鐘便抵達屏山文物徑,14位中一至中三學生在法定古蹟鄧氏宗祠認識箇中歷史,也到清暑軒親嘗古人建築設計的智慧。導賞員中二級生施心怡說:「我們去年七月底到屏山考察,當時天氣炎熱,進入寺廟已滿頭大汗, 當抵達清暑軒待三至四分鐘,便立時感到清涼,流汗也停止了。」 公民教育副統籌教師伍億浩指出,學生親身考察時,感受古代樓宇建築的獨特地方,例如學生親臨清暑軒體驗天井建築的功用,參與過後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蘊,驚歎古人的建築智慧。 另一擔任屏山文物徑的導賞員中二級生鄧韻姿認為,透過活動更能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她從中觀察到在屏山不少宗祠的中央設有天井,除了儲備雨水,也有防曬及消暑用途,她與家人居於錦田的圍村,生活多年也鮮有聽聞有關圍村的特色,「每到農曆年三十至年初二也會隨家人到宗祠拜神,初一會茹素,卻一直不知道原因,在認識有關歷史後,才了解這是圍村人的傳統。」 施心怡說,在家附近也有留意古舊的建築物,然而一直沒有考究其用途:除拜祭祖先外,也用作學習及住宿之用;而每次進入也要遵守傳統的習俗,例如進入祠堂時,要分清楚「男左女右」,男士以左腳先行去跨過門檻,女士則用右腳,也不可以雙腳踏在門檻上,這樣做是不尊重祖先;在宗祠內不可大聲喧嘩,桌椅也不能亂碰等。 該校的歷史科教師杜展周表示,考察大使計劃推出後,已為中一歷史科的中國傳統文化承傳單元,引入屏山文物徑作為校本教材,讓學生認識圍村歷史與文化特色,課程亦加設中、英文及烏都語字幕,以照顧非華語學生需要。 元天中設虛擬導賞 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的二帝書院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又名知稼堂的泝流園,由錦田鄧氏二十七世祖鄧權軒於18世紀末年興建;也有供奉鄧氏歷代祖先的廣瑜鄧公祠等。該校礙於疫情,學生未有機會前往實地考察,遂以虛擬導賞,展示水頭村各項的建築特色。 元朗天主教中學地理科科主任及人文學科領域統籌何家健指出,16名修讀地理、中史、歷史,以及旅遊與款待的高中生製作簡報,當中加入了地理科的實地考察技巧,例如教導學生閱讀地圖,以Google Map規劃路線,「當要為長者設計旅遊路線時,從地圖中找出活動起點,沿途觀賞路線的行程,也要顧及當日的季節與氣候,時間限制等」, 讓學生活用人文學科的元素。 天主教培聖中學助理校長洪昭隆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認識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他表示會繼續舉辦相關計劃,屆時主題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認識。(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101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0.08
天主教鳴遠中學 VR Cave 師生互動 走進虛擬空間 提升學習動力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老師帶學生走出課室,進行地理科的戶外考察,看看岩石的形成,或是到訪海外的鐘乳石洞,這一切看似妙想天開,但天主教鳴遠中學卻做到了 —— 該校設置「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教學系統:透過電腦程式及裝置,將特定場景或圖案立體呈現出來,學生只需戴上立體眼鏡及使用動作感應棒,便能置身於另一空間,有如身處《桃花源記》的桃源仙境。這套嶄新的教學系統打破地域界限之餘,更可以穿越空間,回到遠古時代,踏足於早已不存在的歷史遺跡,或是虛構的場景中。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逾百萬元,協助學校改建「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將傳統書本的知識及抽象概念,透過虛擬實境,讓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袁玉蘭校長解釋, 「浸入式仿真實驗室只是一項工具,教師需要保持教學的初心, 與學生多作互動,彼此有問有答。學生一般分成10人小組,輪流使用VR Cave學習十餘分鐘後, 便回到旁邊的多媒體課室,聆聽老師的詳細講解。」每名學生再透過iPad即時進行簡短測驗,讓老師立刻知道同學們對課題的認識及掌握程度,可以瞬間作出改善。 袁玉蘭校長主修地理科,她解釋VR Cave可以應用在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上,高年級暫時應用於物理、化學和地理科,低年級則主要是科學和生物課。學校亦將現實生活的情景置入VR Cave教學系統的內容庫:例如模擬海嘯突如其來,學生只要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便能親身體驗這股天然災難所帶來的破壞力和影響;或是將情景設定為地鐵站內乘搭行人電梯的安全守則等,深化同學的安全意識。駱燦明副校長補充,目前正製作中國古代歷史建築及傳統服裝的虛擬環境,讓學生有機會置身其中,更加明瞭課本的內容。 鳴遠中學踏入第二年推行VR Cave 輔助教學,得到教育局的支持和肯定,學生在課堂上全情投入,較往日的課堂表現更為專注。袁校長不諱言,校內的學生普遍來自基層家庭,學習資源有限,學校的VR Cave教學系統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物理科主任曾紀德老師在中三的科學課上教授光學原理, 利用VR Cave,將相機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解釋相機的稜鏡構造,「虛擬地」拆解相機,讓學生清楚了解各個組件的位置和功能。相對過往只能使用平面圖片向學生解釋原理,曾老師認為VR Cave能提高實用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讀中三的吳欣欣及黃德恆首次使用VR Cave,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上課,兩人坦言感覺新鮮,相機和顯微鏡立體地呈現在自己面前,清楚地看到各個組件的結構,更加明白老師的講解。黃德恆期望VR Cave能夠應用於更多學科上,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兩人不約而同表示,稍後會向家人及朋友分享學校的V R Cave學習經驗,讓身邊更多人知道其中樂趣。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慶祝學校成立70周年,以「創新和追求卓越」作為校慶主題,袁校長盼望新穎的VR Cave教學模式能持續發展下去,引入更多外界的支援,更希望日後能夠與大專院校合作,作多方面嘗試。駱副校長亦鼓勵學生參與設計VR Cave的內容,藉此學習編寫程式,幫助學生發展將來的事業及人生路向。事實上,今年暑假,鳴遠中學經已向多間小學推介VR Cave教學系統,接待過老師及小學生,讓他們親身體驗;亦有中學老師主動要求前來學校,了解箇中的教學效益。 鳴遠中學全體老師在課程和教學上滲入科技元素, 帶領學生走在時代尖端,發揮潛能,無懼各種挑戰和困難,真正實踐出「師生同心創未來」。(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10926s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1.09.24
先預習,後上課的重要性
這些年間,由於人文學科,例如通識教育科、生活與社會課程、地理科,或是現行在中四級的必修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等,都強調學生要多留意身邊的社區,並要懂得結合日常生活的觀察,成為課堂討論中表達個人看法。可是,在教學的日子裡,許多時候,每當我問到同學「有沒有去過一些快將清拆的舊區?」、「有沒有去過一些有南亞裔或泰國裔聚居的香港社區?」時,他們的回答都是: 「沒有啊。」 「香港有這些地方的嗎?」   我知道眼前這班學生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思考及分析能力強,可是生活經驗只是離不開上學及回家做功課;其他方面的生活經驗則較少,以至每當談論到一些社會議題時,她們只能從概念上理解「香港有些少數族裔在生活」, 卻未曾親身接觸過他們,故難以接著深一層討論例如「香港是否一個不同族裔都和平共處的城市?」之類的題目。   說真的,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限制, 這情況在中文科作文時出現得尤其頻密。   為此,我向他們提出一個學習建議,就是我會在課堂前先錄製一些與翌日課堂相關的學習影片,例如介紹香港有甚麼少數族裔、他們生活在香港哪些地區;並會鼓勵他們如果有空的話可以親身到九龍城走一走; 這些影片一般在五至八分鐘內,她們要先看完,並在筆記簿上摘錄好一些筆記,才接著翌日的課堂。   直到後來,我在筆記簿上加入了一些思考問題,希望他們在課堂前先思考;經歷一整個學期的試驗後,她們從學與教評估裡都反映這一種方法可以加強他們的知識基礎, 而紥實的知識有助她們進一步思考。作為老師的我,看到這些說話當然感到十分欣慰, 那可是我的睡覺、吃飯時間所換回來的。
kjy14a_20210620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1.06.18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06.20
「對抗全球暖化 由個人做起」之我見  最近,宗教課堂正在討論環境保護與個人關係的課題,因此我有機會閱讀《公教報》李穎妍撰寫有關全球暖化的文章「對抗全球暖化 由個人做起」。該篇文章刊登在2019年3月17日議事堂版。作者在文章中以近日的天氣轉為暖和並不再感到寒冷作為引入,並輔以聯合國的文件為證據,指出氣候暖化已迫在眉睫。作者並教導大家從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著手, 以紓緩全球暖化的問題。細閱過後,讓我有所反思。 全球暖化在近年經常被各地科學家提及。最近,我在地理科正在學習這課題。在地理堂,老師播放了有關全球暖化的影片。漫畫中的人把蛇穿上腳上,意指人們把動物皮革作為衣服,那人的後果就是被大自然吞噬。這段影片使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反思自己能做甚麼行為,來為減慢全球暖化獻出分力。我會減少進食肉類, 如「綠色星期一」( Green Monday)。但我的實踐方法就不一定是在星期一,而是一星期一次。我十分喜歡飲用牛奶,但可以試飲燕麥奶或豆奶,希望可以減少因飼養牛隻而產生的甲烷,而且,燕麥奶更有營養!  想起全球暖化的禍害,真是可怕! 大量沿海地區將會淹沒,如香港,我們將失去家園了。我也未曾到大溪地、夏威夷等島嶼遊覽,若是淹沒了,就不能到訪了。還記得一年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很多城市「封城」;有科學家從數據得知全球暖化因人類活動減少而減慢,看來人類行為才是對地球造成最大傷害。希望大家也會珍惜環境,否則我們將失去家園。 陳永樂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中5C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