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3.01.06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海洋拾荒圓環保使命
(本報專題)「我第一次潛進海底清理垃圾前,只知道海洋污染情況嚴峻,沒料到在海底兜了幾圈,發現海床盡是人為製造的垃圾,包括遊船河人士所棄置的酒瓶。垃圾沉得很深,要由潛水員撿拾,才能夠清理得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學生余凱文參與了校內的「海洋拾荒──海洋保育計劃」後, 希望為人類大家庭的兄弟補償,更努力地為減少污染而改變生活習慣。
凱文與另外四位同學修讀專業潛水訓練課程並通過考核,成為國際認可的開效水域潛水員,繼而進修「打擊海洋垃圾課程」, 先後八次到西貢一帶海域清理海底垃圾,包括電子廢料及玻璃瓶。他們記錄海底垃圾的數據,並加入到全球數據庫中,協助國際組織制訂固體垃圾管理政策。
他們回到學校後,與同學分享海底的驚險之旅,從而推動校內的環境教育活動;又與同學到西貢一帶海灘清理垃圾,鼓勵低年級學生利用廢物,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八次潛水的難度不斷提升,讓學生為更遠大的目標服務……保護環境不會是一帆風順,但我們相信天主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五位學生每次出海潛水前,校監鍾妙嫦修女與師生皆為他們的平安祈禱,並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出海清理垃圾,抑或創作教育展品,皆為履行大地管家的責任。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的辦學團體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 分享方濟大家庭珍惜萬物的愛心,該修會的鍾妙嫦修女與教師齊心在校內推動宗教教育,透過早會演講、回收廢紙及利用廢棄木材製作校園家具等行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愛心。校長莫潔如盼望學生從中感染方濟精神,珍惜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助關係,也要關懷弱小。
為受困魚兒解開「鬼網」
近年海洋生物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嚴重威脅,魚類經常被俗稱為「鬼網」的廢棄漁網纏繞,只能夠痛苦地等待死亡。參與海洋拾荒計劃的學生余凱文穿上漆黑的保溫潛水衣,戴上厚重的保護手套,背負沉重的氧氣樽,潛進至少十多米深的水底,清理鬼網及其他垃圾。
凱文為香港海洋被污染而痛心,也為魚兒的歡迎感到安慰,「潛水是個美妙的過程,某次我看見一大群小魚圍繞著我轉圈, 而腳底盡是珊瑚的漂亮的美景。」海底的美麗打動了凱文的憐憫之心, 讓他咬緊牙關完成任務,盡力執拾垃圾, 「海床那可怕的壞破景像,提醒我要更用心養成環保習慣,以往我只是少用即棄用品, 現在會主動跟朋友分享海底的經驗,鼓勵大家多從源頭減廢。」每位參與潛水的學生揀選了一項專門的海底研究題目,凱文選擇研究珊瑚,也主動上網學習相關知識。
另一參與計劃的學生梁愷童坦言,爸媽原先非常擔心她的安全,不批准她潛水, 「我再三請求他們讓我參與環保工作,終於得到他們認同。」愷童與同學裝備了保命技巧,包括學習水底手語,以便在寂靜的環境中溝通,例如氧氣不夠時,潛水員要向夥伴搥胸,幸好他們一路平安,從未發出緊急訊號,「最驚險的一次是我專心為海刺拍照時,被暗流推至遠處, 膝蓋也被海刺刺進皮膚內, 最後毋需拔刺,由它在身體內自然分解……我欣賞到香港最大片的珊瑚,為這份美麗感到『悲哀』:原來是由白化或變螢光色所致。」
創作環保藝術作品
凱文與愷童等高年級學生將海底裡的所見聞所聞帶到學校,低年級學生以相關題材創作視覺藝術品,表達他們對環保的反思。中二學生王淑儀與組員以顏料及塑膠製成了一座由海洋包圍的小島,海洋雖然充滿生命力,但小島其中一方受廢料所污染,帶出環保工作刻不容緩,鼓勵作為天主子女的世人,應珍惜地球資源。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重視環境教育,讓宗教科、科學科、地理科及生物科等在環保教育上相輔相承,淑儀透過相關科目認識污染問題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以及拖網對海床的傷害。
中一學生黃欣翹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樹木對環境的重要, 希望鼓勵到校參觀視藝作品及展板的訪客珍惜樹木。
環境教育組負責老師劉耀琮愛好潛水, 他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下,將嗜好變成教學計劃,「這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潛水,而是鼓勵學生保護環境,並讓他們了解到,每個人皆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探索科學知識並培育對環境的責任感。」
五位參與海洋保育計劃的潛水小健將計劃於本年春季再次到海中清理垃圾。余凱文對下一次的海底之旅充滿期待:「看見海洋少了垃圾,令我感到快樂又滿足。」(鄧)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


中學專題
2022.10.16
聖類斯中學划艇隊
團隊互信扶持 划向理想
(本報專題)「頂住!加油!只剩下數槳⋯⋯只餘數百米,努力完成它!」聖類斯中學體育科老師兼划艇隊教練葉嘉泳向隊員打氣時說。划艇隊學生均表示,葉Sir的陪伴與鼓勵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校長易浩權博士指出,陪伴青年,正是慈幼會辦學的一大特色。該校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以鮑思高神父提倡的「預防教育法」的原則,希望從教育中建立在「理智、宗教和仁愛」上。易校長表示,學校透過課外活動展現出「預防教育法」,「讓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學生也見到教師在教學以外,也會以個人興趣或嗜好,與學生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該校有不少教師多才多藝, 除了任教本身的科目,課餘更身兼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不同項目的培訓。例如任教生活與社會科的老師熱愛手球,現擔任手球隊指導老師;澳洲籍英語女教師是曲棍球校隊及英文辯論隊指導老師;地理科教師是足球隊的指導老師;物理科老師兼任網球隊指導老師等。
鮑思高神父的精神。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葉嘉泳老師曾是划艇港隊成員,他負責策劃聖類斯中學划艇隊(又稱賽艇)的水上賽艇訓練,他認為在男校推動賽艇,只要鍛鍊良好的體能已能夠保持水準,同時能培養出團隊精神。
該校五名學生郭子喬、黃達之、楊汶諾、徐琛以及張銘琛由中一開始加入划艇隊,他們均表示,在隊伍中建立默契與友誼,在朋輩的良性競爭下,為完成目標而互相勉勵。
中三學生楊汶諾表示,感激葉Sir前來觀賽,鼓勵隊友,即使輸掉比賽,他也會安慰隊員說:「最緊要盡了力,吸收今次的經驗,下次會更好。」每次訓練,楊汶諾也感到辛苦,當然想過放棄,但是朋輩鼓勵下他最終也沒有放棄,回想初期的培訓,要划1000米,只是數百米已開始慢下來,「很累,內心想:不如停下來,不要划。」通過每個訓練,他學習要堅持才會進步。
作為划艇隊一員,首要條件是擁有良好的體能,就讀中三的黃達之加入划艇隊時, 以8分40秒的時間完成2000米划艇,現在他只需10分鐘,已可以划到4500米,更成為隊中體能最佳的一位。他說自己經過長時間訓練,每次訓練也向教練請教,「當發現自己力量上欠奉,便多集中在重力訓練。」
葉Sir擔任舵手 成為學生靈魂人物
(上接第16版)視黃達之為競爭對手的中三生郭子喬笑著說:「黃達之是我的競爭目標,我要超越他。」他們既是隊友也是競爭目標,葉Sir認為這是一般男生擁有爭勝的心態,憑著這團心火,在比賽場上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剛在去年11月,該校划艇隊共派出11人參加「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受訪的五位同學也有參賽,該隊結果奪得男子全場總冠軍。
其中郭子喬與黃達之在賽事中與另外兩名隊友參與「14歲以下有舵四人雙槳艇」賽事,舵手位置原本由另一隊員擔任,由於那名隊員需要準備下場賽事,葉Sir於是主動擔任舵手。隊員感激葉Sir的陪伴,無擬提升隊員士氣,該場比賽最後更反敗為勝奪得冠軍。
回想這次比賽,隊員均認為,舵手是致勝的關鍵,郭子喬解釋說,起步時他察覺對手已領先,在壓力下他多次出現「Crab槳」(Catch A Crab),幸好當時他的反應快及時捉緊雙槳,然而也令賽艇搖晃失去平衡,「葉Sir不斷提點我不要害怕,繼續划下去,看到葉Sir擔任舵手使我定下來。」其他隊員也鼓勵他冷靜下來,重新調整心態,最後在舵手與整隊互相扶持與信任,最終贏得冠軍。
划艇隊現正備戰11月中舉辦的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葉Sir表示,這次吸引初中生參賽,期望在師兄帶領師弟下,一起投入這項運動。
參與水上划艇隊的成員,每星期有兩天需在課後前往沙田城門河接受水上賽艇訓練,每次訓練2.5小時,單是車程來回已接近三小時。只因隊員互相支持,他們才能堅持。中三學生張銘琛為爭取時間溫習,每次前往訓練乘坐交通時也會準備筆記溫習,他說賽艇培訓提升了堅定的信念,更懂得平衡學習與運動。
另一學生徐琛熱愛划艇,可是卻因投放過多時間在划艇訓練以致成績退步,本年他需要重讀中二,他說為了重拾家人對他的信心,會把過去在划艇隊學習的毅力也投放在學習當中,希望能追回成績。
課外活動主任陳駿傑指出,本學年該校在體育、音樂與學術方面共有17支校隊,為不同能力與個性的學生給予多元發展。近年新增的校隊,便會藉著在課堂設入相關課程,從而吸引學生參與。
賽艇既是一重高體能的運動,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耐力、爆發力及意志力,聖類斯中學的學生能夠在這項目上盡展所長,也能體會運動帶來的團結與合作的樂趣,更重要是隊員找到可並肩作戰的隊友,在賽場上一起分擔喜與憂。(高)


中學專題
2022.05.08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地理考察欣賞上主創造
(本報專題)根據非正式統計,「實地考察」是吸引學生修讀地理科最主要的因素。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校長鍾智遠說:「20多年前我來到郊野學園參與五日四夜的課程,感受至深一定是與同學考察時的經歷,第一次從望遠鏡觀星看見土星,此記憶仍然印象深刻。」
位於長洲的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專門為高中生提供地理科與生物科實地考察課程,可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無法外出考察,郊野學園因應反覆的疫情先後發展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提供學園實地研習課程、到校課程或網上課程等。其中於本學年推出的「學園實地研習課程」的模式上,安排學生在郊野學園內進行一系列模擬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體會考察的樂趣。
模擬場景參與考察
在郊野學園報讀地理考察課程的學生,每人手持考察儀器,在戶外的河流橫切面模擬場景進行河流考察; 在實驗室掛上河流上、中、下游模擬場景的相片,學生模擬採集推移質,(bed load,即在河流周邊的石頭與沙石),並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推移質大小,觀察推移質磨圓度;在郊野學園測量樹木,學生在操場放設的草皮上,統計底層植物覆蓋率, 並到實驗室進行土壤肥力測試實驗等。
郊野學園地理科主任曹頴欣指出,以上只是部份在郊野學園進行的學園實地研習課程,以應對因疫情學生無法戶外考察的問題。她表示,該校的地理科教師會親身到不同的考察地點,拍攝影片及搜集考察時所需要的考察資源,例如教師親身前往深涌,拍攝河道上、中、下游的面貌,在河流搜羅推移質,再印製成與河流1:1大小的河流橫切面模擬場景,「學生進行模擬考察時,運用拉尺及米尺量度河流的闊度與深度」,學生也可以分析推移質特徵,了解河道環境。
地理考察加油站 為考生打氣
本年DSE地理科於5月7日考試,郊野學園遂於三月至五月在臉書新設「地理考察加油站」專頁,因應本年DSE地理科的「實地考察為本問題」考核單元以河流為主題,每星期在專頁上載兩至三個帖文,透過實地考察短片及相片等,向學生呈現河流實地考察的情景。
加油站附上儀器實物的相片介紹儀器的應用、在河流環境蒐集數據的方法、測量河流流速的不同情況等。曹主任指出,透過圖表幫助學生掌握在河流考察時可使用的工具與方法。例如學生在研究河道坡度時,可以使用手水準儀、米尺、測距桿、水平尺等;計算河流流速,則以流速計、秒錶、乒乓球作漂浮物及米尺;亦可以運用游標卡尺、顆粒大小分類表及米尺, 研究推移質的大小及磨圓度。
遇上有學生不清楚如何讀取游標卡尺的數據?加油站便以圖像介紹使用游標卡尺的方法,老師更親身走進河道,以影片向學生示範運用考察工具測量河道寬度及深度的流程,讓學生有如親歷其中,「今屆考生在整個高中課程也受到疫情影響,期望藉此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
全校推動環境教育
鍾智遠校長指出,踏入五月郊野學園接受其他學校報名,參與該校的地理及生物科實地考察課程,該校亦協助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舉辦生物科及地理科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他希望學生透過實地考察增加對環境教育的認識。
本年初,該校在位於山上的聖方濟校園的廣場設置全天候相機,24小時拍攝上空並定時上載至學校網頁,實時顯示天氣數據, 從全天候相機觀察雲層、星空銀河等現象。鍾校長說,在長洲推動環境教育,隨時也會發掘出有趣的事情,早前郊野學園的臉書專頁上載從全天候相機拍攝到貓頭鷹褐漁鴞站在鏡頭前的相片,生物科老師透過分析貓頭鷹的足部、眼及心口紋等辨認其所屬品種。
鍾校長表示,長洲遠離市區不受光害影響,觀星十分理想。在春天的夜空,可以見到大熊座、牧夫座、處女座及烏鴉座 ,亦可見到獅子座。
透過環境教育喚起青少年對可持續發展的醒覺及關注,是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的願景。曹頴欣主任指出,長洲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理想的考察地點:學生可善用長洲的海灘如東灣及觀音灣進行海岸探索,認識海岸地貌;在長洲芝麻坑路認識林地生態; 在長洲島上進行天氣研究等,「學生在島上考察時善用儀器,既能學以致用,也能夠在趣味中學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