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5_20211107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11.05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11.07
聖安當女書院•聖母像出遊 (本報訊)聖安當女書院於10月20日舉行聖母像出遊禮儀,全校師生聚首一堂,以信、望、愛之誠,表達對天上母親的孝愛和敬意。  在10月玫瑰月中,該校於早會與師生同誦玫瑰經,並以聖母像出遊為慶祝活動的高峰。禮儀當日,學生以榮福五端,默想玫瑰經的奧蹟。透過敬禮聖母,師生紀念主耶穌的光榮復活升天,以及聖神降臨、聖母蒙召升天的事蹟。 讀經後,出遊隊伍領著聖母像繞校一圈,象徵聖母瑪利亞的慈愛遍澤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禮儀前,宗教科教師指導學生製作七彩玫瑰唸珠,然後學生以不用顏色的水晶珠設計玫瑰唸珠,並在完成時手持唸珠誦唸玫瑰經,懇求聖母為眾人轉禱。 於聖母像出遊當日,學生代表將唸珠奉獻到聖母山前,呈獻給天主之母,以表示學習聖母追隨基督之心志。(教) 寶血女子中學•耶穌寶血女修會歷史講座 (本報訊)寶血女子中學為慶祝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明年踏入100周年,舉辦一連串活動,於10月6日率先邀請校董李秀芝修女主持講座,講解修會作為唯一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修會的緣起與由來。 李修女指出,首批意大利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來港後,由於言語不通,未能開展為本地人服務。翌年,有兩位中國女青年加入修會工作,繼而吸引不少青年加入,成為嘉諾撒仁愛會的第三會,並命名為「寶血會」。之後,第三會的傳教姑娘離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成為首個在香港教區誕生的國籍女修會,定名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或簡稱「寶血女修會」。 修會為貧苦大眾提供教育、醫療等服務,標誌著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神恩。李修女指出修會在今天仍與時並進,例如為回應人與人之間的躁動、撕裂與互相仇恨,在粉嶺總部發展寶血靜院與寶血田園,讓信眾在大自然中默想天主聖言,療癒受傷的心靈。 最後,李修女帶領師生讀出修會百年誌慶口號——「來!讓我們一起見證希望!」。李修女亦與校長杜師正為環保箱揭幕,寓意學校將秉承辦學團體的神恩,培育學生關懷貧苦大眾的需要,與弱小者同行。(教) 天主教普照中學•宗教週  (本報訊)天主教普照中學於10月4至8日舉行宗教週,主題為「喜樂有得揀」,透過不同的活動分享,盼望學生在新學年裡明白真正的喜樂態度,不在於順境裡過好生活,而是當生活面對不同的挑戰時,仍能懷抱信心與希望。 宗教週活動包括週會分享、烙印銅鑼燒和Music Cafe。週會中,教師分享了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的心路歷程,從而讓學生明白到只要有樂觀的心,就能從一切難關中,找到令自己成長和強大的機會。 另外,在烙印銅鑼燒的活動中,學生可以把一些有關喜樂的字詞烙印在銅鑼燒上,寓意與他人分享喜樂和祝福 。 除了分享祝福,學生也透過音樂分享樂觀正向信息,今年Music Cafe邀請了兩隊樂隊演出,他們的歌聲充滿正能量,將一份喜樂信息帶給在場的每一位師生,也為宗教週劃上完美的句號。(教) 潔心林炳炎中學•50周年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潔心林炳炎中學早前舉行開學禮暨校慶啟動禮,由莊子謙神父主禮並擔任啟動禮嘉賓。 莊神父就著校慶主題,以生活例子帶出鹽與光的重要性,勉勵學生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莊神父指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每個家庭均面對不同的問題,他鼓勵學生要多關心家人、教師和同學,互相扶持,成為學校以至身邊人的鹽與光。隨後,各級學生代表和教師逐一向上主禱告。 學校以「慶金禧,展異彩,創新貌」為50周年校慶主題,希望師生一同慶祝,展現學生不同的才能,為學校帶來新氣象。當天,師生觀看一段回顧學校歷史和發展的短片,認識學校的成長故事。接著,莊神父、校監、校董、校長及兩位副校長一同拉花炮慶祝。(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606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6.04
嘉諾撒聖心學校 慶祝創校逾160載 傳承・創新・感恩有祢
(本報專題)1860年,六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先鋒修女,由意大利乘船42天後,終於在4月12日抵達香港,並於同年5月1日開辦意大利修院學校(Italian Convent School,即是嘉諾撒聖心學校的前身),屈指一算該校創校已逾160 年,現今該校一眾學生,會怎樣去認識百多年來修女的傳教事蹟呢?  小四生潘希晴穿上啡色長袍,披上黑色披肩,繫上鈕扣,戴上厚重的帽,拿起藤製行李箱由意大利乘船來香港,她是飾演160年前其中一位先鋒修女,「我們首次來到香港,數十天的船程的確很艱辛,每天也暈船浪,但是作為先鋒修女我們不會放棄,更懷著堅毅精神面對新的環境。」希晴闡述當年六位先鋒修女越洋抵港時的心情。 為記錄這段160多年前的歷史,嘉諾撒聖心學校新設學校歷史廊,並於本年5月1日舉行開幕禮暨祝聖儀式,邀請宗座署理湯漢樞機祝聖,並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港澳區會長及該校校監黃佩玲修女揭幕。禮儀中,學生代表以話劇重溫創校歷史,另外由60人組成的管弦樂團以網上預錄合奏樂曲,又由全校師生於網上唱出校慶主題曲《傳承.創新.感恩有祢》,並由六位在現場飾演先鋒修女的學生和老師用手語演繹出來。 嘉諾撒聖心學校陳李玉珊校長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以打手語去表達校慶主題曲內容,更能帶出校慶主題——傳承.創新.感恩有祢:「傳承自我們過往的舊事,新一代聖心人都具備創新精神;因應該校創校160年,我們也感謝天主的臨在,因為若沒有天主,便不能成事。」  穿越時空回到 160 年 在祝聖禮當天的話劇中,小六生羅美智和小四生周倬妤飾演小天使,帶領眾人回看1860年的歷史,也見證著六位先鋒修女由意大利乘船抵港,共同創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以香港為傳教站。 話劇中更特別介紹了該校首任校長寶寧修女(Aloysia Bowring)。「我是港督寶寧爵士的女兒,最初接觸先鋒修女時仍未加入修會,後來我當上第一任校長,也因著熱愛幫助人,而成為修女。」小四生科依諾演繹這位一直渴望修道的寶寧修女, 當扮演這出身名門的角色,依諾便得收起平日好動的一面,「寶寧修女溫文爾雅,說話斯文而平淡,向上主祈禱時帶有感情,要我演繹此角色頗具挑戰。」 依諾為把角色拿捏得宜,會從網上找尋寶寧修女的資料,也不時練習祈禱時的神情。在演出前一晚,她特意用上一頭髮捲以凸顯寶寧修女的髮型外貌。在預備過程中,依諾體會到寶寧修女的勇敢,「港督寶寧爵士卸任後返回英國,寶寧修女沒有跟隨父親,卻選擇留在香港去關懷弱小,這展現出她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參演學生也從話劇中多認識修會辦學的意義,羅美智說: 「先鋒修女遠洋來港,展現出堅毅不屈的精神⋯⋯她們的行實教曉我也要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另一小天使周倬妤則對寶寧修女印象深刻:「寶寧修女是首任校長,更是嘉諾撒會在香港的第一位初學生,她幫助貧苦,為沒有機會讀書的少女,開辦了這所學校。」 開設歷史廊重溫學校歷史 嘉諾撒聖心幼稚園、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嘉諾撒聖心學校、嘉諾撒聖心書院本學年慶祝校慶160年,其中嘉諾撒聖心學校新設歷史廊。甫進入校門,便見到設於走廊的歷史廊,展示學校由1860年辦學,以至每個時代的里程碑:1859年香港監牧致函修女邀請她們來港傳教;1860年4月六位先鋒修女抵港;1860年5月1日創校;隨後開辦孤兒院、住宿學校、幼稚園、建聖堂、中、小學部獨立運作,小學設立私立部(英文部)及津貼部(中文部)、商學書院等。 有份籌備是次校慶活動的嘉諾撒聖心學校校長陳李玉珊說, 校方常強調「聖心人」的特質,這特質正是嘉諾撒會仁愛與謙遜的神恩,學生可從修道人的臨在而體會得到,「小學校舍就在修會旁,歷代修女都喜歡親近學生,每到小息也會主動與學生閒談,學生對修女的印象是和藹慈祥,這潛移默化地令學生也跟隨修女,成為有禮貌、尊重別人、守規的人。」 除了歷史廊外,學校每樓層也有歷史展品,例如在學校禮堂外刻有歷任校長名單、露天操場的柱身張貼學校今昔的相片,包括學生衣著、校舍轉變、信仰培育活動等;在歷史廊旁邊也擺放昔日學生的手冊、成績表、學生證等。讓人們來到學校時,都能逐一回味學校昔日的光景。(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606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1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心靈陶育計劃始於仁愛之旅
(本報專題)七年前,嘉諾撒聖瑪利學校以辦學團體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六項嘉諾撒人素質(仁愛、尊重、承擔、堅毅、誠信、謙遜)為核心,每個學年以其中一項素質為題,推行相關的生活教育課,由學生輔導主任帶領,著重德育的培育。自本學年起,該校特別成立「心靈陶育組」,由課程統籌主任羅佩萍老師擔任組長和統籌,組員包括張惠儀校長、宗教科科主任和宗教培育組組長馮菀菁修女及另一名宗教科老師,於本學年開始重新以嘉諾撒人素質為核心,展開心靈陶育計劃,當中還加強了宗教元素。今年首先以「仁愛」為題,透過體驗活動、服務及心靈陶育小冊子的紀錄,讓學生從中感受和實踐仁愛。 因為愛 多一些 馮修女表示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所說的仁愛,是一種「因為愛,多一些」的態度(Th e more attitude),「會祖強調實踐和關懷弱小,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箇中精粹,我們設計了一些體驗式活動。」上個月,全校學生齊集在禮堂舉行「護蛋行動」,學生獲派兩隻雞蛋,只可以湯匙將之由隊頭傳到隊尾,其中有學生會扮演失明和失去一條臂膀的人,以增加傳送的難度,由於所傳的可能會是生蛋,因此學生們格外小心。 馮修女在行動結束後作解說,「雞蛋象徵著天主交給我們的任何一個愛的使命或任務,傳蛋就是要完成使命或任務。」她對於學生的認真態度感到欣慰:當天現場所見,傳送過程中,有學生把雞蛋跌在地上,蛋汁四溢,她仍堅持盛起蛋汁傳送到終點。馮修女說:「愛是堅持,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韌力、持之以恆地實踐。」活動後是「記者招待會」,老師帶領三名學生扮演小記者,訪問剛才有份扮演失明、缺手的同學,有被訪者說因為知道她前面的同學會幫助她,這讓她有信心克服困難。這份在團體內互相照應、勇於承擔的正面思維,贏得在場各人的掌聲,老師也嘉許說這就是仁愛精神。 不畏小 只管做 護蛋行動是心靈陶育計劃的下學期體驗活動,上學期的有關活動是全校學生分批「乘坐」由大木船製成的「心靈陶育號」前往「仁愛港」,展開「仁愛之旅」。五年級生馬津喬對這個活動印象深刻,她說:「我們帶著藥箱、食物和金錢等很多物資出發,但在航行往仁愛港的途中遇到很多難題需要及時作出抉擇,例如有人病了沒錢看醫生,我們是否要將自己的藥箱和金錢轉贈呢?經過連串事件,我們的所有物資都沒有了,當我們很失望,以為進不了仁愛港,原來透過犧牲,我們才可以得到分數。從中讓我們好好思考有捨才有得的道理。」 除了體驗活動,校方還為公教生安排了兩次探訪活動,其中一次是早前由馮修女帶領三十多名六年級生遠赴新加坡交流,到當地該修會的安老院探訪,另一次為返港後往本地安老院探訪。六年級生傅珈穎有幸能參加兩次探訪,她還在護蛋行動中扮演失明人士,本身也有做義工的她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去安老院探訪,長者只要見到我們已很開心。今次護蛋行動中,我扮演有需要人士,從中讓我學習怎樣接受別人的幫助。如果天主安排我有某些身體障礙,我相信祂也會幫助我去完成我的愛的任務。」學期初, 每名學生獲派一本心靈陶育小冊子,為整個學年實踐仁愛的每一個行動做紀錄,羅主任說: 「沒有一種善舉會渺小到無法改變世界。仁愛行動可以是很微小的, 例如幫同學拾回橡皮擦或做家務等。」學期即將完結,校方亦會收回小冊子,檢查過後,會對做得好的學生予以嘉獎。(敏)   
kjy06_20140302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3.02
從不纍積經費的聖雲先會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來港十年後,1871年,高神父(Fr. Timoleone Raimondi, 1827-94)曾表示天主教在香港辦學的努力,令他感到非常欣慰。慈善事業是他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化神父(Fr. Gaetano Favini, 1829-68)與高神父同屬米蘭外方傳教會,他們是好朋友。年輕的化神父1859 年來港後,參與醫院和監獄的牧民工作,同時負責照顧葡萄牙籍天主教信徒團體,1863年7月12日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高神父成為香港區會的名譽會友。 聖雲先會是一個信友團體,奉教會慈善事業主保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的名義,致力實踐仁愛,以行動回應福音的教導。1833年,年僅二十歲的法國青年奧撒南(Frederic Ozanam, 1813-53)與數位朋友在法國巴黎成立聖雲先會。此後,歐洲及美加各地的天主教會瞬即對聖雲先會表示熱烈的歡迎。 奧撒南成立聖雲先會後三十年,在化神父的推動下,兩位英籍天主教徒、一群居住香港的葡萄牙籍天主教徒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標誌著香港天主教會平信徒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立初期,這個小規模團體主要是男性會員組成,他們已不是年輕小夥子了。他們走遍城市裡最貧困的角落,親身到訪有需要援助的家庭; 突破當時社會貧與富互不相干的觀念,擺脫國籍的界限, 無分宗教信仰,以實際行動關懷赤貧家庭的急切需要:提供即時的金錢援助、轉贈衣履鞋襪。聖雲先會的服務使那些接受關懷的市民大眾,亦感到驚訝——那是十八世紀中期的香港!  聖雲先會在香港始創慈善服務,曾被譽為英屬殖民地——香港值得引以為榮的理由。那時,除了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及米蘭外方傳教會照顧社會上被遺棄的一群,極少其它的慈善服務,因而聖雲先會的仁愛工作很快獲得香港社會的認同。 聖雲先會的經費依靠會員手持捐獻箱,每月一個特定的主日在聖堂門口向信友募捐,會友間亦有捐獻。成立後首年,他們每星期給八個貧苦的家庭發放物資。翌年,已有十七個家庭接受賙濟, 各方面捐贈的經費亦增加兩倍多。 1880年,受照顧的家庭增至二十六個。為開拓主要的經費來源,聖雲先會開辦每年一度賣物會, 這項創舉持續發展,吸引更多人關注他們的工作。1889年開始,港督德輔(William Des Voeux)每年定期捐款。獲得更多捐款後,他們把部份捐款贈予聖類斯孤兒院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支持修女們推行醫療服務,同時透過修女們的關懷,給殘障及患病者帶來希望和適切的照顧。 隨後五十年,聖雲先會在香港活躍發展,不少善心的婦女早已透過捐款,參與服務。當時的會長曾說過:「沒有一種慈善工作是在聖雲先會以外的。」不錯,聖雲先會早在此時,創辦售旗籌款的方式,同時獲得婦女的協助。1920年安貧小姊妹會來港開辦安老院,更獲得香港聖雲先會的全力支援。     在希望中侍奉 聖雲先會會徽   中央是一條魚;魚的眼睛代表天主的眼睛,祂向窮人伸出援手,魚尾部份重疊的線條則代表會員間的團結,他們與貧窮者合而為一。圍繞會徽的圓形象徵聖雲先會是一個國際組織。拉丁文「serviens in spe」意指在望德中服務,而這份望德是來自耶穌基督。 真福奧撒南 奧撒南及數位朋友成立聖雲先會時,他仍是個大學生。他意識到言詞有限,願意懷抱服務和分享的精神,以行動履行教會在世界傳福音的使命,而最能實踐這項使命便是委身於關懷貧窮和弱小者的愛德行動。 奧撒南的想法深受聖雲先所啟發:「藉著我們雙手的工作,愛天主」。具備深厚文學根柢的奧撒南,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可惜英年早逝。他畢生關注最缺乏照顧的人,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無分宗教信仰、國籍、身份和性別,他們就是耶穌所說的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瑪竇福音25:40)。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學生時期,曾是聖雲先會的會員。1997年普世青年節,教宗宣布奧撒南列入真福品,並邀請在場的年輕人在迎向千禧年來臨前,以真福奧撒南的生活見證,積極投入關切赤貧者和處於社會邊沿的人,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