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a-20140112
icon22
綠滿窗前
2014.01.12
介紹幾個 部首
    這陣子經常聽到少數族裔投訴學中文很困難的聲音。聽了心裡總有點不舒服。中文真的這樣難學嗎?     我常覺得倘學得其法,難度必定會減少。學習語文首先要渡過識字這一關,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寫過一本學童識字課本《文字蒙求》,此書的序文中指出:「人之不識字也,病於不能分,苟能分一字為數字,則點畫不可增減, 且易記而難忘矣。」說明學童識字難,是由於不懂得把文字加以分拆的緣故,如果知道一個字可以分拆成幾個單字,那麼就不易寫錯筆畫,而且容易記憶了。本文嘗試介紹三個部首 —— 欠、斤、殳,看一看認識這些部首,是否有助於掌握字義。     欠字,下面是人字,上面像人的口氣。 指一個人張口呼氣。現在「打呵欠」,「欠伸(意思是指打呵欠和伸懶腰)」等詞,仍然用這字的本義。而與欠構成的字,頗多還保留了由口出氣的意思。比如,吹字(口出氣)﹔歌字(用作動詞,是詠唱的意思,歌詠當然要由口出氣)﹔ 歐字(詠唱的意思,與謳字相通。「歐歌頌讚」,亦有人寫作「謳歌頌讚」)﹔欣字(高興而笑的意思)﹔歎字(歎氣,當然要口出氣了)﹔欷歔(感慨而歎氣)等等。     斤字,像一柄斧頭。中學課文《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其中的「斤」字乃用這字的本義。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有「斫榛莽,焚茅茷」二句,「斫」字從斤,不用看註釋, 都可猜想必定與砍伐有關。其他例如斧字;斬字;斷字, 都與斤字的本義有關。     殳字,此字粵音音殊,是古代兵器,有學者以為這字像人持兵器。《詩經.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中的殳字,用這字的本義。而與殳構成的字多與擊殺、擊打有關。例如,毁字;毃字;毆字;殺字,等等。     執筆忘字是一般人的通病,如果認識每個字的部首含意,相信這情況會改善。        
kjy13a-20131020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10.20
談幾個常見的詞語
 先談「如廁」。我們經常會在公廁見到「如廁後請沖廁」的標語。「如廁」究竟是甚麼意思呢?上月,某報報道廣東龍門縣某公廁倒塌壓傷人,原文描述如下: 「公廁突然倒塌,正巧有一名男子在場內如廁,瞬間被埋在磚塊下……」,「如廁」在這裡,按上文下理,無疑應該是作動詞用,指「排便」。筆者不清楚「如廁」是不是廣東方言,但可以肯定是一個文言詞。記得中學二年級時,讀韓愈的《祭田橫墓文》,開頭兩句是「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愈如東京」是說韓愈往東京去。「如」解作「往」,可見「如廁」是往廁所去的意思。現在的解釋則由「往廁所」變為「排便」了。 「攻心計」三字,曾在某首時代曲出現,其實應作「工心計」才對。「工」作動詞用,有精通、擅長的意思。工心計是指人的心思細密,擅長計算的意思。「工」字, 中學課文魏禧的《大鐵椎傳》用過兩次,先寫宋將軍「工」技擊,最後稱大鐵椎,甚「工」楷書(擅長寫楷書)。 「一蚊雞」。走入美食節的場所,週圍都掛滿了「x蚊雞」的字樣。若有外省來的旅客,不知道他們明不明白是甚麼意思。一蚊其實應寫作是一文,一文並不是方言詞, 在古書裡就有「不名一文」,「一文不值」的成語。廣東話口語和書面讀法很多時不一樣,例如,錢字,口語讀「淺」,書面語讀「前」。同樣,「文」字作金錢單位時,口語讀陰平聲,書面語讀陽平聲。至於為甚麼加個雞字,則不太清楚。
10a-20130623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6.23
談《射鵰英雄傳》的詩詞
   金庸的小說,幾十年來,家傳戶誦,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閱讀。近十年, 《射鵰英雄傳》被節錄為中學語文課的範文,在預科班更指定為課外讀物。相信同學們一看「四張機」四字,口裡就會唸唸有詞,忍不住把其餘的部分背出來。 初讀金庸的小說是小學畢業那年的暑假,對其中的詩詞大多一知半解,以為「四張機」是四張織布機。後來讀到宋詞才知道,「四張機」作者是宋代一位無名氏。金庸真聰明,借用為小說中某人物的作品。 無名氏的作品名叫〈九張機〉,這詞由九個片段組成。第一片段由「一張機」三個字起句;第二片段由「二張機」起句,如此類推。「四張機」是其中第四片段。這詞寫一位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思念她的情郎。以下嘗試逐句分析。 「四張機」的張字,這裡作動詞用,指第四次張開織布機,第四次織布。 「鴛鴦織就欲雙飛」,這一次織了一對鴛鴦。鴛鴦織好了,自然想像牠們怎樣比翼雙飛,怎樣過甜蜜幸福的生活。固然,這也是織女日有所思的反映。 「可憐未老頭先白」,上一句是溫馨、甜美的,這一句氣氛截然不同,有悲從中來的感覺。織女忽然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開始花白了,雖然年紀還輕。為甚麼有這樣的感觸呢?記得《楚辭》中的〈山鬼〉,描述多情的山鬼,約了情郎在山頂相會,苦候多時,情郎卻不至,於是發出「歲既晏兮孰華予」的感歎。她以為情人不來,可能因為嫌她年紀大了,「色衰愛弛」,「不許人間見白頭」。或許,織女也有同樣的疑慮。 「春波碧草, 曉寒深處, 相對浴紅衣」,這幾句,織女把上一句的思慮拋開, 繼續沉醉於比翼雙飛的想像。她想像:在一個春天寒冷的早晨,飛到一處遠離人踪,草綠、水清的地方,在那個獨有的小天地,雙雙嬉水耍樂。這也是織女對愛情的憧憬。「相對浴紅衣」出自杜牧的詩:「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鴛鴦的羽毛, 色彩斑斕,紅衣指鴛鴦的羽毛。   詞中的主角是一位織女,與小說中人物的身份不符,這是金庸忽略了的地方。
kjy07a-20130609
文圃新苗
2013.06.09
樓梯
樓梯就好比人生成長、學習、知識、生活一樣,有起有落。 還記得,我懂得爬樓梯是在牙牙學語的時候、詳細情景都是外婆、姨母和姨丈在說起往事時告訴我的。 年紀小小的我,很喜歡四處跑,像一個短跑運動員。我喜歡跑在商場的梯間,看著別人上上落落,自己也躍躍欲試,但往往未能成功,卻從未打消我的意欲。終於有一次,我成功了,全家人也為我鼓掌。此情此景,沒齒難忘,也讓我明白到做任何事,只要鼓起勇氣,要有決心及接受失敗的態度,成功已很接近了。 到了現時,我彷彿已踏至樓梯第十層,因為我十歲了。我也更清楚要繼續走往後的路,要更上一層樓,是要不斷努力、學習、練習、跌倒,然後再重新站起來……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體力,應付以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有家人、老師、長輩、朋友的支持。他們就好像牆上的扶手,能在我軟弱無力、沮喪、想放棄的時候,陪我走完每段難忘的路。   汪施呈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四C    汪施呈寫的〈樓梯〉,內容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也有其優勢,有其與眾不同之處。最令人激賞的是,他能將樓梯這題目和人生聯繫起來。一階一階的樓梯使汪同學聯想到他自己的成長,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從小,他就在親人的見證下,學習爬樓梯,不怕失敗,終於學會。他還領悟到只要努力,只要不怕失敗就會成功的道理。最妙的是將家長、老師等人的協助,比喻成樓梯的扶手!形象鮮明,可感。 在文字上,文章用了上上落落、躍躍欲試等感性、生動詞彙,使文章活潑生動。其中最妙的是「更上一層樓」,確是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文章和「樓」有關,這俗語又有進步、眼界更開闊、境界更高的意思。人生的終極目標難道不就是要達到那樣的高度嗎?無論學習、生活、工作,用這樣的形容是絕對沒錯的。「不斷努力、學習、練習、跌倒,然後再重新站起來⋯⋯」就是全文要傳達給我們正面的信息。 說到不足,就是對樓梯的形象描寫太少。文章開始不久就進入聯想的層次,抽象的敘述佔了大部份篇幅,比例失當。不妨加多一些。 黃東濤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