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201115new_s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0.11.13
Over-egg the pudding
Eggs are common but versatile ingredients in our daily cooking. From housewives to restaurant chefs, they can use eggs to make numerous dishes. By changing the noun " egg " to a verb,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idiom " over-egg the pudding " ? In British culture, a pudding refers to a sweet dessert, a Yorkshire pudding or a black pudding. Some scholars suggest that the word " pudding " in the idiom refers to a Yorkshire pudding because its first and second written examples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were related to Yorkshire, a historic county in northern England. The traditional Yorkshire pudding is a British savoury dish, which is normally served with or before the main course. Literally speaking, if you add too many eggs just to improve the pudding, unfortunately you may end up spoiling the pudding. Precise measurement of ingredients is a must in baking. Thus, figuratively speaking, the idiom means that someone has gone too far in exaggerating or over-embellishing something.  雞蛋是我們日常烹飪中常用卻變化多端的食材。從家庭主婦到餐廳廚師,他們都能夠用雞蛋做出無數的菜餚。如果我們把名詞egg換成動詞,over-egg the pudding這個習語的意思是甚麼呢? 在英國文化中,pudding指的是甜品、約克郡布丁或血腸。一些學者提出,這個習語中的pudding一字指的是約克郡布丁,因為它在19世紀中期所出現的第一和第二個書面語例子,都是與英格蘭北部歷史上有名的約克郡有關。 傳統的約克郡布丁是英國一個帶鹹味的菜餚,通常搭配主菜或在上主菜之前吃。從字面上來說,如果你加太多雞蛋只是為了改良布丁,可惜的是,你可能最後糟蹋了布丁。準確量度材料是烘烤過程中必須做的事情。因此,從比喻意義來說,這個習語的意思是某人畫蛇添足,誇張或過度修飾一些東西。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3b_20200503s_0
icon59
香港故事
2020.05.08
「碌架床」和「白鴿籠」
碌架床上下格都可放床褥,床尾有直梯。一張床的空間,向高空發展出多一倍的用途,頂適合寸金尺土的本港家居和宿舍。有些碌架床只保留上格床和直梯,床下放書檯或櫃,叫「高架床」。放置於宿舍的碌架床多為三呎寬。家用者下層為「大床」(四呎乘六呎),上層為「獨睡」(三呎乘六呎),叫「子母床」。如圖的鐵製碌架床,香港的窮等人家都很熟悉。若一家三口,父母睡下格,小孩睡上格,倒還舒適。兒女多的家庭,上格要睡兩個小孩,更小的弟妹則和父母一起擠在下格。 「碌架床」是港式粵語。有說原叫「四碌架床」,意即由「四碌木」「架」起來的床。「架」在這兒是動詞,即「支撐」之意。因說來不「順口」,且「四」與「死」同音,不吉利,後來便變成「碌架床」。此說其實很勉強:單層的床不也是由四條木架起的嗎?另外有一說法是「碌架床」其實即「Locker 床」。英文 Locker是「儲物櫃」,五、六十年代本港居住環境擠迫,一層五、六百呎的舊式唐樓可以住七、八伙人。有些「冷巷」(走廊)頂上為一住人的「閣仔」。「碌架床」的上格也有如「閣仔」,不少家庭拿來儲物,即使住人,也擠在一起,時人稱之為「迫沙甸魚」,即人睡在其內,擠迫得有如罐頭裡僵硬的小魚,用「白鴿籠」形容也十分貼切。附圖改畫自一幅當時劏房的老照片,這丁方不到百呎之地,便是這家人起居飲食和工作的地方。本以為這情景在香港早已絕跡,豈知近年劏房又重現,有輪候公屋六年者,一家四口居住不足100呎的劏房,全家只能共睡一張碌架床。租金支出佔戶主月薪近半。樓價高企令香港的底層生活水準打回原型,合理嗎? 
kjy07_20170305sa
icon59
香港故事
2017.03.04
時光倒流一百年
親愛的小讀者,有沒有想過,若時光能倒流,你駕著時光機,回到百年前的香港,會遇上怎麼樣的生活環境?右圖是根據一幅百年前的老照片改畫的。我猜,百年前小孩的生活,跟這情景相去不遠。 圖中有三位小孩坐在家門口。我們首先留意到的是右邊的那道木趟櫳,它由十餘根杯口粗的橫木鑲於兩根豎板上,下部裝有滑輪和鐵軌。「趟」字作動詞解,意為拉動。趟櫳的鎖暗藏於門後,是木製的頂閂,只須在屋內按下,即可頂死趟櫳不能開合。趟櫳多由柚木、坤甸等製成,以小孩不能鑽過空隙為準,與門廊齊高。圓木數量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因為粵語中「雙」和「喪」音近,迷信的人認為不吉祥。人在家時,只拉上木趟櫳,廳廊通風明亮還能防止賊人闖入。趟櫳裝有小銅鈴。只要拉動趟櫳,銅鈴就會叮噹作響。那時許多家教嚴的小孩都不許出門玩,小孩只要動一下趟櫳想溜出去,父母即使不在門邊,聽到了便會大喝一聲:「誰出街玩?」小孩便只好乖乖就範留在屋裡。 在圖畫裡,大門是打開的,但看不到室內。通常大戶人家不願讓人一眼便看到室內,因此大門後面有一道牆或屏風,轉過去才是前廳,這個區域便叫玄關。我們看到,圖畫裡玄關放著許多木柴,是那年代煮飯燒水的燃料。但大戶人家通常有柴房放雜物,圖畫所見的情形可猜到這家人住得很擠迫,估計家道並不怎麼好。 目前在本港的離島和新界,好些老房子還可看見木趟櫳。至於舊時,本港小孩的衣、食、住、行其他方面是怎樣的,容後再談。
kjy13a-20150524
耶穌的朋友
2015.05.23
天主的禮物
  有一次,在中五的宗教倫理課上,我邀請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甚麽是信德?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信德是相信,有的說信德是信仰, 有的說信德是信任,有的說信德是信心,有的說信德是信奉,有的說信德是信從,有的說信德是信賴,還有的說信德就是信服等等⋯⋯可是,學生們用了這麼多的詞彙來形容和解釋信德,但似乎還是弄不清楚信德到底是甚麽?  以教會的傳統來講,信德是天主白白賜給人的一種寶貴的禮物。但我們應如何理解呢?首先要明白甚麽是禮物。禮物所以能成為真正的禮物,必須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賜予者和接受者雙方一定要同時存在。如果只有前者買一件禮物,而後者沒有接受,那禮物就不是真正的禮物。比如,一對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對方用自己所有的血汗錢買了一條昂貴的鑽石項鏈以表達對愛人的珍惜和愛意。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接受了卻不珍惜,這禮物還是一件真正的禮物嗎?相反,如果對方被感動深深, 接受了這份禮物,而且很清楚自己無能力送贈同等價值的禮物給予對方,但是他/她卻向對方保證要用一生的精力和愛心,以行動來報答對方的愛。這份禮物就變成了真正的禮物。同樣的道理,天主為了愛我們,把信德當作無價之寶賜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但這信德是否成為一件寶貴而真正的禮物,那還要看我們用怎樣的態度去接納這份禮物。 在這時代潮流,追求消費和無限享受的社會中,有多少青年人能將信德當作是天主恩賜的一種禮物呢?有的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份禮物,有的可能接納了這份禮物,但態度不正確,沒珍惜。久而久之,禮物的真正意義沒機會展顯出來。但也有很多青年人,真的把信德當作是天主白白恩賜的禮物,而且深知自己無力償還,但他們在生活中以行動去報答天主的大愛。   從而可知,信德不只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因為信德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而行動正是信德的最佳表現。假如你說:我信天主,但從不愛人,試問怎能告訴別人你是信天主呢?信德是需要以行動生活來作見證,行動生活則是依靠信德來維持。所以,信德的真正意義是在每日平凡的事件中找尋出來,而不是在神奇的事件中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