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121s_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1.20
透過藝術經歷祈禱旅程 「感」受天主.回「應」召叫
生命為你,是祝福,抑是痛苦?這次德詩雅修女與稜聲音樂(Prism)音樂會暨現場繪畫,讓參加者藉著欣賞畫作與音樂的同時,也細味一下各人的生命歷程,當中雖有痛苦、迷失、掙扎,但苦痛過後,我們有否發現這些生命中的跌宕,其實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本報專題)「感.應主God is Here, Where am I」於十二月三十日假元朗天主教中學禮堂舉行,透過德修女的畫及Prism的音樂,讓參加者遊歷一趟音樂與繪畫的祈禱旅程——「感」受天主的存在和帶領,思考如何回「應」天主的召叫。 活動開始時,德修女先在Prism兩首歌曲約十分鐘時間內完成第一幅畫作—— 耶穌慈悲面容。其後, 修女邀請兩位從事設計的朋友C h e r y l及Eugene與她一起完成第二幅畫(見下圖),只見三人大筆地為畫布抹上厚厚灰調,在場觀眾看後不免覺得畫作過份沉鬱。 其間,Eugene先為這幅未完成、以灰調香港做背景的畫作解釋:「現在的香港似被很多很不好的東西所包圍,但我們作為天主教徒,需要有信、望、愛。之後你們會看到我們如何將天主的力量加入這幅畫作裡。」 畫作的主角終於出現,是一個拿著聖經細細閱讀的少女, 她似不為背後灰濛濛環境所影響,平靜、入神地投入聖言的世界;背後晦暗的環境亦漸漸因她內心被聖言的轉化而鍍上點點金光。 「環境是天主所賦予,但我們在這環境中要怎樣生活?這就是我們如何感受主、回應主。」有份出席的楊鳴章主教說:「(這幅畫)前面是一個少女看著聖經。我們的生活猶如一道門,我們有否為天主開啟?我們縱改不到環境,但若能改變心態,便能改變命運。」他表示,如在生活中感受到主,願意積極回應,主的奇跡就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Prism成員梅靜儀席間分享——中三時曾患嚴重脊椎側彎的她曾留院三個月,進行數次手術。在一次痛楚難當的情況下,她不禁問同樣未有信仰的媽媽:「為何是我?」母親當時只能與她同哭。 忽然一天,其母拿出十字架,要與她一起祈禱,祈求天主讓女兒快些康復……天主似聆聽且回應她們的禱告,靜儀不再嘔,漸漸好轉過來。 「我相信這是一個奇跡發生在我身上,在出院那一天,我與媽媽不是第一時間回家,我們去了祈禱,去感恩;不久後我們一起上慕道班,一起領洗成為教徒。」她說,這感、應主的過程源於病痛,卻給予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信仰。  「我相信, 每件事的發生也會有天主的旨意在內。」靜儀說:「生命不會一帆風順,天主會在不同的時間召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天主並非要做一些很偉大的事情,而是我們要學習在生活當中去交託。」 德修女為眾人導賞這幅集三人之力所完成的作品 (見分享部份),最後她以一個法國詩人的話作祈禱文:「每一年, 每一個小時,每一件事當中,都是我—— 天主,是我來到,是我愛你,是我……所以不要害怕。」 也許,如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包俊偉神父所言,天主送我們這份寶貴生命禮物的同時,也想我們透過生命去奉獻,而修女與Prism,正正是「透過音樂、畫畫,將天主的光奉獻出來, 帶給其他人」。 (鄒) Sharings 1.  德修女分享  「最初看到畫布上的香港籠罩著一股沉鬱景象,我們的心有時也會因此受污染,但我們要小心,因為心是很珍貴的,若我們吸入太多壞消息、新聞,確實需要淨化心靈。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身邊的世界,不能改變香港,包括歷史,甚至將來也未必在我們掌握之中。但我們能嘗試改變的,是我們的心。要改變我們的心,首先是要與天主相遇,而要與天主相遇,我們需要留時間給天主。 嘗試每天起牀後,用三分鐘去看當天的福音,當你每天以天主聖言開始,你的生命會慢慢轉變,天主就是透過聖言, 亦透過生命中的特別事件,透過我們內心的渴望對我們說話,祂並不是沉默的天主。」   2.  三位小朋友分享 中場休息時訪問了拿出畫紙畫具、預備一展身手的簡梓澄、胡澭圻及陳希蕾,三位好朋友之前已看過修女的畫,覺得很漂亮,尤其喜歡修女繪畫聖母及天使,她們「希望下半場有更多溫柔的音樂」。  3. 教徒 楊燕萍分享 「我女兒喜歡繪畫,我希望他們可以透過如此形式感受天主—— 藝術可以陶冶性情,與音樂亦能互相配合。」當天與丈夫及一對子女出席活動的楊燕萍說:「感受天主未必只靠聖言,透過藝術這途徑,也許能吸引更多非教徒。」    
kjy01_201605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1
瑪達拉修女會 偕同聖母聖若瑟 捨己追隨基督
(本報專題)在本港服務的眾多修道團體中,其中一個特別推崇敬禮聖母的年輕修會——瑪達拉上主及聖母之僕修女會(下稱「瑪達拉修女會」),修女們加入該修會之初便捨棄本有的名字,並選取聖母的其中一個德行作為加入修會後的新名字,以示修女們從此將生命完全奉獻給聖母。佘山聖母香港會院的院長十字架喜樂的瑪利亞曾修女說:「放棄自己本來的名字代表謙遜、願意跟隨基督,將過去的我完全隱藏起來。」 親近聖母瑪利亞 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建立教會。二千多年來,千百萬人為跟隨基督而願意不結婚,終身度奉獻生活。貧窮、貞潔和服從,稱為奉獻生活的「三願」。瑪達拉修女會的修女在宣發三願以外,更宣認將每天的生活奉獻給聖母。目前,曾修女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擔任牧職修女,善導之母瑪利亞張修女則在元朗天主教中學擔任牧民助理。曾修女指聖母與人類的關係很密切,她們在個人靈修,以至教導學生、跟家長和其他信徒交往,也要依靠聖母 。 張修女喜歡別人稱呼她「善導修女」,「耶穌基督一生與聖母一起度過,在天主整個救世工程中,由聖母領報、懷胎誕下耶穌開始,直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聖母都與耶穌一起,參與和見證耶穌的一生。聖母與耶穌關係密切,她是引領世人走向基督的道路;親近聖母,必定會親近耶穌基督。」曾修女繼續分享,「聖母就像我們的母親般親切。」曾修女常鼓勵教友,不論遇到甚麼困難,都可請聖母轉禱,信任她的照顧。「堂區裡有個四、五歲的小孩曾說自己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育他的媽媽,一個是聖母媽媽。聽到小朋友的分享,我們都發出會心的微笑。」善導修女教導學生親近聖母媽媽最直接的方式,是勤念《玫瑰經》。 潛心學習聖若瑟 敬禮聖母以外,敬禮聖若瑟也瑪達拉修女會的其中一個傳統。曾修女說聖若瑟與該修會淵源甚深,「 聖若瑟節也是我們修會的創會日,1988年會祖卜嘉樂神父(Fr. Carlos Miguel Buela)因著創立女修會而連續三十天誦念《大聖若瑟禱文》,結果天主顯示奇跡,一個農戶送出地方⋯⋯」。 每年五月,曾修女與堂區神父及探訪組的成員帶著聖母像,挨家逐戶探訪初領洗的嬰兒、成人新教友及堂區的長者,藉此表達聖母對人們的關心。五月和十月期間,堂區舉行聖母像出遊,由教友輪流抬著聖母像,在堂區鄰近的社區巡遊一圈。三月十九日是聖若瑟節,當天堂區在聖堂範圍,舉行聖若瑟像小遊行。善導修女表示聖若瑟和聖母都是完美的人,天主揀選了他們作為耶穌的父親和母親。「聖若瑟的謙卑、忍耐、沉默和對天主的信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德;他將整個生命奉獻給天主,一生守護著聖家的每一個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9年頒布《「救主的監護人」勸諭》,肯定聖若瑟是「天主奧秘的看護者」。曾修女說聖若瑟的犧牲和服從精神,聖母和聖若瑟一生活出上主的愛,他們的內心時常充盈喜樂、積極人生、包容和寬恕等,都很值得這個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盛行的世代,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義和愛的真諦。(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