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220626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06.26
喜樂中學-動態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校園新設施祝聖儀式   (本報訊)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於本學年相繼落成並啟用數項新設施,包括由多媒體學習室改建而成的STEM創客空間、位於有蓋操場的學生活動中心及輔導室、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   該校早前邀請田義神父(Carlo Tei)為上述設施主持祝聖儀式, 全體教職員及學生一起參與,藉著祈禱,向上主祈求新設施能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   其中新設的「STEM 創客空間」於前年成功申請政府「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把多媒體學習室改建而成, 並添置大量設備, 例如3D打印機、手提電腦、鐳射切割機等,為學生提供更優良的STEM 學習資源。   該校透過政府推行的「採電學社: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太陽能支援計劃」,於校舍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藉此培養學生認識及推動香港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包括將該系統作為教材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其他設施如「學生活動中心」得到校友會及友好支持,採購一系列健身設施,並引進科學化的訓練模式,提升各校隊的體能表現,學生藉此初步接觸運動科學,豐富學校在體育、科學兩個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另外增設的「輔導室」,供訓導組、輔導組升學及生涯規劃組教職員會見家長及學生,與學生進行活動及存放資料之用。(教)   明愛馬鞍山中學•唸珠製作工作坊   (本報訊)明愛馬鞍山中學倫理與宗教科早前進行唸珠製作工作坊,向學生講解敬禮聖母的儀式及意義。   活動名為生命盛宴系列「串寸心思好主意」唸珠製作工作坊,由該校校長曹雪蓮向學生介紹「玫瑰經唸珠」的使用,讓非信徒學生了解唸珠,是給予天主教徒誦唸玫瑰經時使用的計算工具,曹校長亦藉此講解如何透過誦唸玫瑰經,了解敬禮聖母的儀式。   活動中由曹校長及教師指導學生串製特色唸珠鏈。校方同場擺設「樂捐站」,讓同學隨心捐獻,希望他們在串珠之餘不忘樂善好施。(教)   元朗天主教中學飛鏢隊   參與傷健共融飛鏢邀請賽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早前在第一屆香港慈善傷健共融飛鏢邀請賽上,分別贏得團體亞軍及季軍。   是次比賽共派出兩隊共六名飛鏢隊成員參賽,每隊需由大會配對兩名傷殘人士合隊比賽,學生需要坐在輪椅或椅子上比賽。   該校飛鏢隊首次與傷殘人士合作,在比賽中建立默契,發揮團結合作的精神,比賽期間更熱情地為自己的隊友打氣,激勵士氣。   最後由中三級吳煒林、曾晉滔及方汝滿取得團體亞軍,中五級鄧承澤、中四級盧采喬及中三級張影晞取得團體季軍,而吳煒林同學更取得全場最高分,獲得最有價值鏢手獎項。 (教)  
kjy12_20220619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06.19
喜樂中學-動態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   建校先賢追思暨畢業彌撒   (本報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早前舉行建校先賢追思暨畢業彌撒,由瑪利諾會亞太區會長麥基義神父主禮。彌撒開始前,麥神父祝福了由本校同學於本年一月所繪畫的壁畫。   壁畫由17位同學在藝術科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並獲得香港賽馬會「油牆作樂校園藝術計劃」的資助及藝術指導。壁畫描述了在聖神引導及聖母祝福下的愉快學校生活,其中亦包含象徵天主的愛和正向校園生活的寓意。   感恩祭講道中,麥神父講述了真福弟鐸.布蘭馬茲神父(Titus Brandsma)的事跡。布蘭馬茲神父生於荷蘭,在納粹德國集中營中為主殉道。他的知識和殉道是真理與忠貞的實證。彌撒中,該校中、小學部老師及中學部學生共同奉獻麪餅、萄葡酒、畢業生名冊,以及有關建校歷史的漫畫。彌撒以同唱校歌作為總結,提醒參與者銘記建校先賢的工作及教導。(教)   元朗天主教中學•認識可持續發展保育技術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向來以「活學自主,以愛育才」的理念培育學生,該校在恢復實體課堂後,透過校本發展項目STEM課程,讓學生親自動手做,認識綠化生態牆的環保意義及可持續發展的護養技術。   該校的校本發展項目STEM課程納入中一常規課程,學生藉此認識綠化生態牆的環保意義及可持續發展的護養技術,從中學習都市的污染,同時認識空氣、水、物和土壤如何透過生態綠化牆改善都市的污染問題,讓STEM概念滲入日常生活之中。   STEM課程內容包括在課堂學習陰生植物的種植知識和護養技術的理論,認識綠化牆操作和日常檢查方法,並由學生負責更換校內綠化生態牆共980盆植物,每位同學以標籤識別自己認養的植物,日後負責日常護理。   此外,學生亦學習編製生態牆植物生長紀錄、紀錄生長情況等,除了從中學習科普知識外,更將「愛惜生命、愛惜環境、愛惜校園」的價值貫穿課堂之中。(教)   香港鄧鏡波書院•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本報訊)為慶祝聖母進教之佑慶日,香港鄧鏡波書院早前,舉行感恩祭,由校牧江志釗神父主禮,教友師生在禮堂現場參與,其他學生則留在課室,以直播形式參與,一同慶祝。 江神父在講道中指出,要學習聖母的服從,及對天主信靠的精神。同時,聖神在人們心裡呼喊:「阿爸,父啊!」天主是眾人的父親,時刻保護及尊重人們;「在聖母的助佑下,天主一生陪伴我,與我同行。」 該校每年慶祝聖母進教之佑慶日,藉此提醒全校師生,天主在祂的救恩計劃中,賜予聖母,作為世人的慈母及信友的助佑。(教)  
kjy16_20220619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19
屯門天主教中學 獎助學金與實習
支援弱勢學生 推動科研
(本報專題)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香港爆發時,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資供應極為短缺,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當時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與一所本地藥廠合作,研發生產口罩,捐贈予有需要家庭及學校,部份受惠學生亦到藥廠實習協助生產逾50萬個口罩,達致助人自助。有學生實習過程中認識商營機構的運作,也藉此思考人生未來方向。   由明愛新界西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推出的「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該計劃與李氏大藥廠合辦,由明愛家庭服務在新界西服務的六所天主教中學,包括屯門天主教中學、元朗天主教中學、天主教培聖中學、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及保祿六世書院,每年安排上述學校的學生到科技行業公司實習,推行獎、助學金,以及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計劃其中的「李杜靜芳獎學金」, 至今已為2 8 名對科研(STEM)有興趣的中學生,提供不同資源援助。   「陳同學是校內的模範學生⋯⋯在試後的一天,他提著兼職工作所需的外賣速遞袋來拿取獎學金支票⋯⋯」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學校社工曾向豪在「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李杜靜芳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剛於上學年畢業,現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工程系的舊生的情況。他指出獎學金以及兼職的薪金,足夠他購置手提電腦及大學迎新週的費用,讓他安心學習,不用因經濟問題而停止追夢。   社工曾向豪是上述科研體驗計劃的負責人,他指出疫情期間,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藥廠為清貧家庭、社區有需要人士和學生生產口罩,也以優惠價格售予香港明愛等,以解決當時防疫物資缺乏的情況外,同時也為支援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推出的計劃,藉著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給予弱勢學生平等教育環境。   參與實習 摸索前路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學生王宇森剛於6月1日至10日,獲得在盈電工程有限公司實習的機會,他說一直對環保工程感興趣,藉著實習肯定自己將來揀選工程系。   王宇森在小學五年級跟隨家人從內地來港定居,他從擁有兩地生活的經驗中察覺到,香港周邊的環境規劃良好,漸漸對環保工程產生興趣,他希望藉著實習機會,更了解相關職場的情況,為日後升學鋪路。   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工程系的屯天舊生羅煦諾,去年經學校挑選到工程公司實習時,約有兩星期專責消防項目,學習閱讀圖則、了解消防工程的準則等,他說實習時有導師專人指導,以及在職場結識其他學校的實習生,「一般大學二年級才可以實習,我在中學時已有實習的體驗, 豐富我的履歷。」   獎助學金支援清貧學生   中六學生黎樂天家住鐵皮屋,家中開支只靠母親的收入應付,他為節省家庭開支,即使炎夏時也甚少開空調,剛在去年1月他獲發每月1,500港元的助學金,他運用助學金報讀補習班,也為家庭添置電風扇,讓他在考試前不用再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可以安心備試。他在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說:「助學金使我在學習上得到充分的援助,亦緩解了我家庭的經濟困難。」他希望將來可以在大學修讀心儀科目, 日後貢獻社會。   「考完DSE後,現在每星期回校為中三學生補習數學,幫助師弟師妹應付期中試,課後也會向他們交流高中選科的經驗。」中六學生鄭逸軒自高中後,一直保持全級第二至第四的名次,去年7月他獲得獎學金,表揚他在學業上的成果,他表示獎學金已用於補習以提升應試能力,現正等候放榜,以師兄身分回饋學校,為師弟師妹傳授知識。 鄭逸軒希望,將來可修讀工程,「最理想是考入人工智能(AI)方面的工程學系,讓我繼續發掘在開發軟件,及研發未來的科技。」   屯天副校長賴志遠指出,該校近年重開高中的資訊科技科以及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也在初中設有科技與生活科,希望學生從學術、科研及生活等善用科技知識,從科技了解改變生活。   賴志遠亦指出,每年由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部舉辦的「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由現職工程師親身與學生分享工作經歷及職場環境,讓學生提早了解現時工程的發展與機遇,為自己作好準備。(高)  
kjy16_2022030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3.04
天主教培聖中學與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 合辦歷史文化考察
(本報專題)在元朗區不同的村落,聚居了不同族群和擁有獨有建築,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屬於香港首條文物徑的屏山文物徑是鄧族的聚居地之一,可窺探新界的傳統面貌及宗族生活;而同樣是鄧族發源地、位於錦田的水頭村,村內不少古舊建築更被評為法定古蹟或一級歴史建築。天主教培聖中學及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學生化身成「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走進具百年歷史的建築群,在區內探索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 兩校去年合辦的「探古尋元」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計劃,此計劃得到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教區人文學科教育委員會支持,由大學教授及大學生培訓20多名中學生成為導賞員,並帶領小學生進行社區歷史深度考察,活動吸引八間小學共70多位小學生參與,參與攝影、短片及導賞路線設計比賽。 香港首條文物徑 由天主教培聖中學步行約10至15分鐘便抵達屏山文物徑,14位中一至中三學生在法定古蹟鄧氏宗祠認識箇中歷史,也到清暑軒親嘗古人建築設計的智慧。導賞員中二級生施心怡說:「我們去年七月底到屏山考察,當時天氣炎熱,進入寺廟已滿頭大汗, 當抵達清暑軒待三至四分鐘,便立時感到清涼,流汗也停止了。」 公民教育副統籌教師伍億浩指出,學生親身考察時,感受古代樓宇建築的獨特地方,例如學生親臨清暑軒體驗天井建築的功用,參與過後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蘊,驚歎古人的建築智慧。 另一擔任屏山文物徑的導賞員中二級生鄧韻姿認為,透過活動更能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她從中觀察到在屏山不少宗祠的中央設有天井,除了儲備雨水,也有防曬及消暑用途,她與家人居於錦田的圍村,生活多年也鮮有聽聞有關圍村的特色,「每到農曆年三十至年初二也會隨家人到宗祠拜神,初一會茹素,卻一直不知道原因,在認識有關歷史後,才了解這是圍村人的傳統。」 施心怡說,在家附近也有留意古舊的建築物,然而一直沒有考究其用途:除拜祭祖先外,也用作學習及住宿之用;而每次進入也要遵守傳統的習俗,例如進入祠堂時,要分清楚「男左女右」,男士以左腳先行去跨過門檻,女士則用右腳,也不可以雙腳踏在門檻上,這樣做是不尊重祖先;在宗祠內不可大聲喧嘩,桌椅也不能亂碰等。 該校的歷史科教師杜展周表示,考察大使計劃推出後,已為中一歷史科的中國傳統文化承傳單元,引入屏山文物徑作為校本教材,讓學生認識圍村歷史與文化特色,課程亦加設中、英文及烏都語字幕,以照顧非華語學生需要。 元天中設虛擬導賞 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的二帝書院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又名知稼堂的泝流園,由錦田鄧氏二十七世祖鄧權軒於18世紀末年興建;也有供奉鄧氏歷代祖先的廣瑜鄧公祠等。該校礙於疫情,學生未有機會前往實地考察,遂以虛擬導賞,展示水頭村各項的建築特色。 元朗天主教中學地理科科主任及人文學科領域統籌何家健指出,16名修讀地理、中史、歷史,以及旅遊與款待的高中生製作簡報,當中加入了地理科的實地考察技巧,例如教導學生閱讀地圖,以Google Map規劃路線,「當要為長者設計旅遊路線時,從地圖中找出活動起點,沿途觀賞路線的行程,也要顧及當日的季節與氣候,時間限制等」, 讓學生活用人文學科的元素。 天主教培聖中學助理校長洪昭隆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認識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他表示會繼續舉辦相關計劃,屆時主題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認識。(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