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20150607
icon80
喜樂小書架
2015.05.30
32頁小書
   R.W. Alley是美國童書畫家,在他細緻、寫實又輕快的筆觸下,可愛的人物造型令人印象深刻。Alley 全程參與創作Elf-help books書系的插畫工作,他善於營造飽滿的畫面,圖文搭配得宜,溫馨感人的情景又常帶幽默,弦外有音。 第一本E l f - h e l p b o o k s Be-good-to-yourself therapy 於1987年面世,1998年專為兒童編寫的系列Elf-help books for kids 陸續誕生,部份暢銷主題近年更出版了電子書(eBook)。Elf-help books for kids叢書以兒童日常的生活為題。三十多部令孩子愛不釋手的書中,I don’t want to go to church: t u r n i n g t h e s t r u g g l e i n t o a celebration 及What really matters: A kid’s guide to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n life 由本篤會士Br. John Mark Falkenhain, O.S.B.執筆。 Br. John Mark是美國南印第安納州本篤會一所神學院的心理學教授,除了從事臨床心理學的教學及專業研究,他在音樂、陶藝、靈修輔導方面均別具心得。參與主日彌撒是重要約會,小朋友怎樣才能感受到這是一件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 ‘This book is written for younger, school-age children for whom going to church doesn’t always make sense, particularly when it competes with things they’d rather do, like sleeping in or playing.’ (I don’t want to go to church 作者序,摘錄)  Elf-help books叢書的首頁紀錄了作者的創作意念,隨即進入正文。全書以簡短淺白的文字,與讀者打開對話,一步步探索孩子的心靈。 信仰,不是單獨一個人的事, 而是孩子與每個家庭成員、教會成員都有關係的成長旅程。Elf-help books for kids系列叢書雖由多位不同的作者執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肯定——天主願意與每一個人打開心靈的對話,祂臨於兒童的生活,關心兒童的想法和感受。    I don’t want to go to church !  Turning the struggle into a celebration  文: Br. John Mark Falkenhain, O.S.B.  圖:R.W. Alley  ISBN 978-971-590-701-9  2009年初版(Abbey Press)  亞洲區2011年初版第一次印刷 出版及發行:Paulines Publishing House, Philippines  適合親子共讀   小學三至五年級自主閱讀
kjy02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對神明盡責任 對別人要幫助 九龍第十三旅 公教童軍
  走進九龍第十三旅的童軍屋,除了不同的裝備,例如營幕、煤氣罐等,抬頭一看,近屋頂處掛著十字架和宗座遐福, 屋內牆身亦貼有不少聖經金句和昔日童軍活動的相片。九龍第十三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教旅團,多年來培育青年。即將慶祝八十周年旅慶,全旅上下均非常雀躍。 (本報專題)九龍第十三旅公教童軍旅團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由聖德肋撒堂主辦,是堂區善會之一,現由該堂助理司鐸溫國光神父擔任神師,共有深資空童軍團、深資童軍團、童軍團及幼童軍團四個支部。旅團以聖堂旁的童軍屋為旅總部,童軍團及幼童軍團除每月首主日,每個主日於童軍屋舉行集會;每月第二主日,各團員均會在集會前一同參與彌撒。 學習紀律 實踐愛德 成立之初,該旅由數位外籍教友領導各項童軍活動。戰事爆發,本港童軍活動全部陷於停頓;戰後初期,該旅分散於各地的成員陸續回港,旅團的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並慢慢發展,培育成員參與不同的青年活動、社會服務、救災施賑、領袖訓練等工作。該團招收的成員並不止於青年教友,亦積極招收非教友青年,使他們參與童軍活動之餘,亦可認識天主教信仰,作為福傳的媒介。 童軍團成員葉柏伶和幼童軍團成員羅正騫均是天主教徒。柏伶自幼童軍起參與童軍活動,現為燕子小隊的隊長。正騫兩年多前參加幼童軍團,是綠隊的副隊長。柏伶常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因為經常經過童軍屋,當時就讀小五的她便向媽媽提出參加童軍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對童軍頗有興趣,媽媽亦認為我能從中學會獨立, 於是便參加了九龍第十三旅。」 五年多的童軍生活中,柏伶特別難忘去年參與第三十四屆蘇格蘭國際小隊露營。「二十一天的交流中,我體會到蘇格蘭當地與香港不同的童軍生活,參與競技、營火會,甚至在主日一起讚美天主。」身為公教童軍,她認為童軍生活能推動信仰,「童軍的誓詞包含『對神明,對國家,盡責任』的幅度,身為童軍我們服從指令,身為教友亦應遵守天主十誡。」  在聖德肋撒堂領洗的正騫希望擴闊生活圈子,所以參加童軍。學習不同的童軍技能,例如繩結、先鋒工程等,正騫都認為很有用處,「我也從童軍生活中學會幫助和照顧別人。」他亦難忘去年參加童軍歌唱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一起努力練習,一起唱營火歌,我覺得很開心。」 全人發展 推動福傳 童軍團趙建強團長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加入九龍第十三旅,雖然他並非教友,仍對年青時以童軍身份參與的宗教活動有深刻印象。「昔日在堂區內,我們會協助管理停車場,又會幫忙在聖枝主日派發聖枝,也會參與每年的花地瑪聖母出巡。」他表示旅團昔日的教友成員較多,現時雖然教友成員的數目大減,每月第二主日集會前參與彌撒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趙建強期望陪伴團員一同成長,「我像大哥哥般,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希望培育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另外受訪的幼童軍團團長曾偉成及深資童軍團長曾仲康均指,身為領袖,除了訓練成員的技能外,更重要是以身作則,讓他們學習待人處事,善盡本份。 該旅長岑順潮解釋,領袖灌以德、智、體、群、美、宗教,協助團員成長發展,並進行福傳,讓青年發展個人潛能,達至全人發展。迎接八十周年旅慶,他感謝旅團各級成員延續旅團的發展和教區司鐸的包容、鼓勵和支持,「童軍運動是團隊事工,缺一不可。」他亦期盼在天主聖神的引領和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轉禱下,拓展旅務,發展福傳。 九龍第十三旅神師溫國光神父補充,童軍活動認同成員有信仰、注重紀律和服從,並鼓勵成員「日行一善」,實踐愛德,與天主教信仰相符。他指旅團與堂區關係密切,堂區會邀請團員參加堂區的青年活動, 慶祝大瞻禮如主保瞻禮時,亦會由童軍列隊歡迎主禮。 身為神師,溫神父每週會與團員分享天主教信仰,亦期望每月一次的彌撒能推動福傳。「藉著彌撒,非教友團員有機會接觸信仰;教友成員亦應實踐信仰,為天主作證。」旅團邁向八十周年,他祝願團員在渡服從紀律的生活中,培育善良、友愛的心,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澄) 
kjy13a-20150524
耶穌的朋友
2015.05.23
天主的禮物
  有一次,在中五的宗教倫理課上,我邀請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甚麽是信德?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信德是相信,有的說信德是信仰, 有的說信德是信任,有的說信德是信心,有的說信德是信奉,有的說信德是信從,有的說信德是信賴,還有的說信德就是信服等等⋯⋯可是,學生們用了這麼多的詞彙來形容和解釋信德,但似乎還是弄不清楚信德到底是甚麽?  以教會的傳統來講,信德是天主白白賜給人的一種寶貴的禮物。但我們應如何理解呢?首先要明白甚麽是禮物。禮物所以能成為真正的禮物,必須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賜予者和接受者雙方一定要同時存在。如果只有前者買一件禮物,而後者沒有接受,那禮物就不是真正的禮物。比如,一對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對方用自己所有的血汗錢買了一條昂貴的鑽石項鏈以表達對愛人的珍惜和愛意。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接受了卻不珍惜,這禮物還是一件真正的禮物嗎?相反,如果對方被感動深深, 接受了這份禮物,而且很清楚自己無能力送贈同等價值的禮物給予對方,但是他/她卻向對方保證要用一生的精力和愛心,以行動來報答對方的愛。這份禮物就變成了真正的禮物。同樣的道理,天主為了愛我們,把信德當作無價之寶賜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但這信德是否成為一件寶貴而真正的禮物,那還要看我們用怎樣的態度去接納這份禮物。 在這時代潮流,追求消費和無限享受的社會中,有多少青年人能將信德當作是天主恩賜的一種禮物呢?有的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份禮物,有的可能接納了這份禮物,但態度不正確,沒珍惜。久而久之,禮物的真正意義沒機會展顯出來。但也有很多青年人,真的把信德當作是天主白白恩賜的禮物,而且深知自己無力償還,但他們在生活中以行動去報答天主的大愛。   從而可知,信德不只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因為信德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而行動正是信德的最佳表現。假如你說:我信天主,但從不愛人,試問怎能告訴別人你是信天主呢?信德是需要以行動生活來作見證,行動生活則是依靠信德來維持。所以,信德的真正意義是在每日平凡的事件中找尋出來,而不是在神奇的事件中發揮出來。
kjy01_201505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16
天主教伍華小學 參觀慈幼會修院認識慈幼神恩
  經過正門的鮑思高像,三十名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學生,包括基督小先鋒和天使計劃成員進入慈幼會修院。為回應普世教會獻身生活年及鮑思高神父誕生二百周年,該校安排學生於四月一日參觀慈幼會修院,除了讓學生認識鮑思高神父的事跡,亦讓他們了解修道人的獻身生活。   (本報專題)到達修院,院長吳志源神父和張心銳執事(圖2 左四及三)熱烈地歡迎學生們。首先,張執事透過互動方式,向學生介紹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和事蹟,又透過短片,向他們講述鮑思高神父的九歲奇夢。從中,學生認識到鮑思高神父對天主的愛、對聖母進教之佑的尊敬、對青年的關懷。張執事解釋鮑思高神父的座右銘「與我靈,取其餘」,「鮑思高神父答應天主,他只要救青年的靈魂,帶領他們走近天主,其餘的一切他都不要。」 學習鮑聖行實  經過連串介紹,張執事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對鮑思高神父的感覺。有同學表示鮑思高神父是他們的學習對象,「因為他照顧有需要的青年」,亦有同學形容鮑思高神父像青年的父親,「他就像爸爸一樣,照顧我們,不會嫌棄我們。」張執事亦鼓勵同學思考自己的夢想和天主對他們的召叫。 隨後,同學在吳神父的帶領下參觀修院。第一站是剛於二月底祝聖及揭幕的聖母樓,簇新的聖母樓是為備修生、新晉慈幼會士及傳教士而設的。同學到小聖堂祈禱,又認識到聖雷鳴道主教的事蹟:聖雷鳴道主教帶領首批慈幼會會士前往中國,設立傳教站、孤兒院、學校等,及後在粵北慘遭土匪殺害捨生。 拾級而上,參觀修院的聖堂和祈禱後, 同學們到「少懷之家」。少懷之家是以畢少懷神父的名字命名、為慈幼會會士而設的安老院。在少懷之家休養的會士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慶祝一百零二歲大壽的林文瑞神父。意大利籍的林神父為了傳教,已經在中國服務八十年。同學與部分年長的會士打招呼,又到少懷之家特設的聖堂為神父和修士們祈禱。 感謝修道人奉獻 到訪圖書館後,同學到修院的球場自由活動。有的同學散步聊天,有的跳繩,有的更與張執事一同踢球。球場一隅,青年主保聖多明我沙維豪的聖像俯視著在球場盡情玩耍的孩子們。張執事又向同學介紹聖人的生平,勉勵他們常提醒自己不要犯罪,做好本份,學習聖多明我沙維豪。 對四年級生葉松生而言,這次參觀愉快而難忘,「我很高興可以和張執事一起踢球,他的球技很好!」松生亦表示這次參觀增加了他對天主教信仰和鮑思高神父的認識。同就讀四年級的龍奕男補充,「鮑思高神父憐憫青年、無私地為青年付出,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到訪少懷之家亦為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 五年級生李俊禧接著說,「少懷之家裡的老神父和修士從年輕到年老, 一生宣揚福音,服務教會,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奉獻和無私的愛。」另一五年級生劉彩樺表示認同,「他們一生服務社會和教會, 十分偉大。」   為感謝修院的熱情招待, 學校代表向吳神父送上感謝狀致謝。同學們並送上多張七彩繽紛的自製心意卡,向少懷之家的會士致謝,感謝他們的一生奉獻。最後,同學在修院與吳神父和張執事共晉午餐,結束愉快又富意義的修院之行。(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