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11218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1.12.18
讀書聖人
  真福康達生於意大利,父親是一位數學及物理老師。他自小得到薰陶,愛好讀書及勤力鑽研學問,還很喜歡學習語言,懂得超過十種語言! 無論康達入讀那一間學校,都獲得優異成績。他主修法律,雖然他愛讀書,甚至後來當上了教授,但他沒有因此而變得驕傲,以為懂得知識,就是最偉大,能夠目空一切,自以為比天主更厲害。作為學者,他認為求學使他更接近天主。生活必須向無限開放,從而汲取任何的美善及尊貴。比如他學習希伯來及希臘語言,好能以原文讀聖經。 二十一歲時,他拿到博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離鄉別井,為他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一方面,他有一點思鄉的愁緒,但另一方面,卻感受到教會的大公,因為他在異國,卻有相同信仰的同學。以前,在自己的國家,說意大利語是很平常及理所當然的事。在德國,他要說德語,連上教堂望彌撒、辦告解等,都要以德語。他第一次用德語表達內心的懺悔,令他很感動。原來天主的愛也可以藉不同語言來感受,他更體會信仰是普世的;無論去到那裡,天主教會都是同一教會。 康達很認真地祈禱,考慮要不要領受聖職做司鐸,或是發誓願做修士度奉獻生活,但他都感受不到這方面的召叫,所以,他決定繼續在俗世中作一個平信徒,努力作一個更好的基督徒。他很愛爬山,因為在大自然中,觀看著崇山峻嶺的美,他可以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很奇怪的,別人都能夠在他對人簡單的微笑,或親切的問候中,領略到他的獨特。 康達英年早逝,因患了傷寒,才四十三歲就與世長辭。他能夠融合信仰及學術,因而成為了大學教育的主保聖人。 給師長的話 要好好讀書,固然是師長的期望,但讀書的態度比學業成績更重要。有一些人以為凡是宗教,就是迷信,所以認為擁有科學知識,就等如放棄信仰。真福康達的榜樣,讓我們明白,求學不是單單為謀生學習一技之長,更不是為名利,而是一個途徑,更與天主接觸。 真福康達.費理尼  Blessed Contardo Ferrini  (1859-1902) 【紀念日:10月17日】  
kjy06-20111204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1.12.04
不能再隱藏的秘密
聖亞密 (St Ahmed)(17世紀,於1682年殉道)【紀念日:5月3日】 亞密是突厥人,在十七世紀奧托曼帝國政府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檔案廳,擔任書法官一職。顧名思義,他的職責就是以漂亮的字體,抄寫官方文件。
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堡)是個多民族的城市。亞密的家中,有一位俄羅斯裔的女奴隸,她有一位老同鄉,也是奴隸。她們一起居住,都是很虔誠的正教(俗稱為東正教)基督徒。按正教的傳統,在彌撒中,有一些麪餅,不會祝聖成聖體的;在彌撒後,司鐸會祝福這些麪餅,讓教友帶回家中給因事不能參加禮儀的人。因為只有年紀長的那一位女奴,在大瞻禮可以去教堂參與彌撒,所以她回家時,順道帶了這些不是聖體的聖餅給她的同伴。
亞密每次都留意到女奴吃完聖餅後,她口中都會發出奇特的芬芳。追問之下,他才知道究竟。因此,他對基督的信仰產生好奇,以致他決定喬裝成為正教徒,去參與彌撒。在彌撒結束時,他居然看到司鐸祝福的手指頭,會發出光線射在每一位基督徒頭上,就是沒有落在亞密的頭上!自此之後,他接二連三偷偷地去參與彌撒,也看見同樣事情。他終於向天主降服,秘密地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加入正教會,儘管那不是奧托曼政府的國教。
一天,他和朋友飲宴,飯後閒聊時,他們討論甚麼是人生第一大事。有人說是智慧,有人說是家庭,還有人說是美食。輪到亞密時,他忽然充滿了神聖的熱情,他快樂地大聲喊說,「人生第一大事是相信吾主耶穌基督:這就是我的經驗!」
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知道他的基督徒身份,所以他的朋友聽到他這樣說,便先是驚訝,後是憤怒。結果因為這件事,使亞密被帶到法官前;因為作為突厥人,成為基督徒是違反國家的法律,他因而被判處死刑。 給師長的話 亞密家中的女奴們,對自己的宗教保持忠貞,默默地繼續行使正教徒的責任去望彌撒,看來不是很偉大的見證,只是盡自己的本份。她的行為卻也能夠使亞密受感動,阿密不但入教,更為信仰犧牲。所以,我們絕對不可輕看任何能夠為耶穌作見證的細微行動。  
kjy13b_20111127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1.27
林樂培教授聖樂欣賞會後感
  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一九六五年結束)後,各地天主教會開始籌備以母語詠唱的聖樂。這樣,普通信徒更能明白及感受到禱文的內容,進一步提昇自己對天主教的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當時天主教香港教區亦盡力組織資深聖樂專家及本地作曲家,為推動廣東話聖樂作好準備。林樂培教授獲邀請為教區創作了最廣為人知的粵語聖歌——《天主經》。他編寫《天主經》的旋律、以九聲粵語誦唱「天主經」的經文完美地結合,音樂線條的起伏亦與禱文緊密連繫。 禱詞與音樂的關係 筆者自小於天主教學校成長,對林樂培教授為《天主經》所譜的音樂有很深的感受。小學時,我們所有學生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在操場集隊,聽修女校長訓話。我們男校生並沒有過人的專注力,很快便會心不在焉。但當修女帶領唱《天主經》時,我便會回過神來,高聲歌唱,引來身旁同學的奇異目光。我投入地詠唱不僅是因為自己十分熱愛歌唱,林教授寫的《天主經》,旋律與經文讓我感受到誦唱聖歌時那股激動,產生一種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存在感。聖樂中,「願祢的國來臨」一句,旋律是從較低音向上爬升,「國」是這句中最高音的,格外突出。接著下一句「願祢的旨意」亦維持在較高音域,襯托其後較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或許林教授於撰寫音樂時,並沒有考慮經文與音樂上的佈局,但我認為在較高音域的「祢的國」與其後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是採用了西方聲樂的文字著色技巧(word painting)。此高低音域上的對比,反映了天國與人間的距離,讓整首聖詠更傳神。 獻唱聖詠時的悸動 當聖樂能感動歌者時,其頌唱的音樂也會為其他信徒及聽眾帶來感動。我念中學時候,音樂老師黃燕芳老師經常向我們解釋,以歌聲頌揚上主更能讓祂聽到自己的聲音。上星期由教區聖樂委員會籌辦的聖樂欣賞會上,我看見自己的學生在主教座堂中真摯地獻唱林樂培教授另一首聖歌——《聖母經》——的時候,那種純真、誠心,讓我熱淚盈眶。這首聖歌沒有太多的旋律起伏,配合以較溫暖的 G大調創作,讓整首經文能平淡、詳和地頌唱。林教授編寫的粵語聖樂能歷久不衰,音樂與經文的完美結合就是主要的原因。可見音樂創作者的個人信仰經驗,在他的作品中盡情流露;美妙的聖樂不單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動人歌詠,更是一份信仰的分享和見證。    
kjy02_201111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13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推廣學生校內讀報心得
  微涼的十一月,《喜樂少年》工作室內,本報工作團隊如常埋首工作,每天與學校、教育工作者緊密聯絡。文字工作常是卑微無聲的心與心的交流,這支小小的工作團隊感謝默默支持本報的師長們,他們努力讓天主教學校裡更多公教和非公教學生接觸《喜樂少年》,使本報工作團隊的工作更具意義。   (採訪實錄)自二○○二年始,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四至六年級全體學生訂閱《喜樂少年》,並把《喜樂少年》應用於高小年級的課堂。此計劃進行至今,即將踏入第十個年頭,本報記者在新學年初,相約該校廖慕賢校長、李美玲副校長及眾位主任,與教育界同工分享閱讀《喜樂少年》的感想及在課堂應用本報的經驗。 關懷兒童身心靈 甫入校長室,看到小桌子上擺放著近數期的《喜樂少年》,廖校長與受訪老師早已在等候。廖校長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建立穩健的語文基礎,該校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老師推薦不同報刊,學生可以自由訂閱,而《喜樂少年》則是唯一一份全體高小學生集體訂閱的報刊。廖校長翻開《喜樂少年》免費贈閱版(新學年初,本報送贈全港天主教小學的禮物),她微笑道:「我尤其欣賞《喜樂少年》的內容豐富,文字優美,這是一份質素優良的兒童刊物。本校全體高小學生訂閱貴報的計劃獲家長教師會的支持,我們亦讓家長了解訂閱計劃的目的。」 《喜樂少年》本著天主教教育理想,堅持以愛關懷每個小朋友,除注重語文知識,福音喜訊的元素更是不可或缺。聖經科主席楊藹儀主任說:「為配合天主教禮儀年,我們把貴報相關主題的聖經漫畫張貼在壁布板上,讓學生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加深認識天主教信仰。」靈性培育組組長梁靄雯主任負責帶領基督小先鋒,在聚會中,她也選用本報關於聖人生平的專欄及聖經漫畫。梁主任又指出:上一個學年,在該校學與教發展小組的會議中,各學科主任一同商議學年的計劃時,他們參考本報「創作天地」的創作主題,發揮創意,如配合本年三月份的創作主題「音樂」,該校為高小年級舉行了「舊曲新詞」活動等。 啟發文字創作力 兩位普教中科主席蔡曼暉主任和朱奕主任,讚賞本報的「創作天地」版面,在閱讀課時,學生一起閱讀獲刊登的佳作。蔡主任說:「學生藉此學習欣賞別人的作品,並完成隨筆及仿作的寫作練習。我們鼓勵學生多投稿,這樣也推動寫作的氣氛。」朱主任指出近年《喜樂少年》設定創作主題,不但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刺激他們以不同的寫作形式,思考題目。她說:「除了閱讀小學生的作品外,部份學生更自發性閱讀為中學生而設的『青苗天地』,欣賞中學生的作品,這延伸學習的態度值得加許。」英文科主席劉美美主任補充說:「本校英文科屬校本課程,在準備教學材料上,靈活度更大。由於所有高小學生訂閱《喜樂少年》,在課堂上以貴報作參考資料,十分方便,例如關於英文文法和詞彙的專欄。我也鼓勵學生從『創作天地』中被選載的英文作品學習,學生也可嘗試配合主題投稿。」 該校邀請部份投稿獲選載的學生,於早會上分享作品及獲選載的感受,李美玲副校長難忘一位學生的分享:「這位學生以四川地震為題,寫作新詩。學生們以不同的方式關懷有需要的人,令我感欣慰!其實,這樣的分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部份。」(仨)   臨別前,廖校長和受訪師長問候和鼓勵本報工作團隊,這份心意實在令人感動,更可喜的是每週該校學生們都期待派發《喜樂少年》的一刻。廖校長高興地說:「學生們積極投稿,並樂在其中。優良的學生報刊能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擴闊學生的閱讀領域,有益身心。透過學生,我願家長都能認識《喜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