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2
  牧者無私奉獻 辦學育苗 1950年代,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柴灣成了難民聚居的地方,搭建簡陋的木屋遍佈山嶺。當時年輕的文顯榮神父初到柴灣服務,在區內興建了海星堂,他以行動實踐福音精神,接濟和關懷貧困的居民。當時,文神父為扶助失學的街童,創辦了柴灣第一所具規模的小學,這就是瑪利諾小學(即現今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最初,學校由瑪利諾女修會管理。辦學初期,校方體諒學生家境貧困而無須穿校服上學。 三位在1960年代畢業於該校的校友一同話當年,該校校董、舊生會副主席劉泰華依稀記起:「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柴灣原是一條農村,臨近海邊,沒有高樓大廈,跟現在的模樣大不相同了。我的一家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媽媽獨自撫養幾個子女成人,我們得到教會的照顧,從而認識天主教信仰,並領洗入教。由於我來自單親家庭,文神父特別關心我和家人,他經常督促和訓導我,對我愛護有加,我與文神父的感情深厚,猶如父子。」劉泰華升讀中學時,文神父特意安排他到教會開設的牙醫診所工作:「課餘時,我在診所當登記員,幫補書簿費用;文神父連這些生活細節,也為我著想。」 劉泰華的兩位學弟鄒志強和黃毓康,現分別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和副主席。三位學兄學弟談到兒時趣事,開懷大笑起來。鄒志強笑說:「小息是最令學生期待和快樂的時段,我們跑到雨天操場,排隊輪流打乒乓球。那時,學校安排男女生分別在不同的操場上玩耍。男孩子都很佻皮,到處跑來跑去,我曾被課室的鐵窗框撞到頭呢。」黃毓康點頭說:「對呀!我們最愛聚集在那一張乒乓球枱旁。」劉泰華最難忘每年在學校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活動在修女宿舍的小聖堂舉行,我曾擔任小司儀兩次,聖誕節話劇內容關於耶穌的誕生,三位賢士前來朝拜耶穌。」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小孩子,黃毓康在家中排行第四,他們七個孩子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劉泰華和鄒志強的弟妹也是該校校友。   校友銘記教導 無言感激 訪問當日,黃毓康贈送一本小冊子給記者,那是為了1996年舉行的校友聚會而印製,他在一篇校友分享的文章裡,這樣談到文神父:「如果你遇有功課上或內心的問題,隨時跑往他的宿舍,他會教導你及開解你;更以慈祥的手按在你頭上,祝福你,並贈予你一粒美國製造的朱古力。」 小時候,劉泰華和黃毓康在海星堂擔當輔祭,劉泰華每星期中的三個平日,回到聖堂協助文神父進行清晨彌撒,然後才回校上課:「文神父熱愛青年,經常為青年安排不同的活動,舒展身心。每年夏天,文神父在假期相約我們一群輔祭到石澳或大浪灣游泳。為準備聖枝主日,文神父帶領我們上山摘取樹枝,我們都不嫌辛苦,樂在其中。」黃毓康難忘步行到石澳游泳的經驗:「我們跟隨年長的輔祭哥哥,登上山,走過小溪,才到達石澳。真是快樂的時光!」 每次文神父放假返回美國,回港的時候,都會帶來許多禮物送給兒童,如領帶、香口珠、文具等,對於當時成長於物資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來說,這些小小的禮物令他們興奮不已。文神父喜歡為青少年組織各式的參觀團,擴闊他們的眼界,黃毓康興奮地說:「一次,我們隨文神父參觀抵港的美國航空母艦,我們對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還有,母艦上提供免費的雪糕,大家當然非常雀躍!我真的感謝文神父,在成長的階段裡,他給我許多籌備堂區活動的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縱使文神父已回到天父的懷抱多年,溫馨的點滴回憶仍是暖在心頭。鄒志強雖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感謝天主教教會為柴灣區作出的貢獻:「當年,教會救濟本區居民,經常派發鮮奶、麪包,還有日常用品。我較少與文神父接觸,但從同學的口中,亦能加深對他的認識。」 該校早在慶祝50周年校慶時,由丁校長聯繫校友,籌備組成舊生會。舊生會於五年前正式成立,現有成員800多位,幹事共11位。最後,劉泰華和黃毓康寄語該校學生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對師長和父母的栽培,常懷感恩的心。主席鄒志強期望年輕一代的校友能為舊生會出一分力,凝聚母校歷屆的畢業生:「今年母校慶祝創校六十周年,學校校訓是『愛人如己』,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需要這份精神,願學弟學妹毋忘校訓,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仨)  
kjy01-201205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13
母愛深 恩義情長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點點愛意 遍校園
  明媚的五月,天氣暖和,世界各地在這個月份慶祝母親節,答謝母愛。對於天主教信徒來說,這個月份更具雙重意義,天主教教會早於十三世紀末,已把五月(聖母月)獻給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年的母親節,剛巧是花地瑪聖母瞻禮的日子,在這個與別不同的一天,你怎樣對聖母瑪利亞和媽媽表達愛意呢?   (本報專訪)穿過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古色古香的紅磚走廊,校園庭內的青草地上擺放了一座白色的聖母像,下午的陽光雖然微弱,這座聖母像仍非常耀眼。記者走訪該校,基督小先鋒正為聖母像加冕儀式(May Crowning)作好準備,這是該校的傳統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全體師生參與。   課室內,充滿女孩子的笑聲,七位就讀五年級的基督小先鋒一同接受本報訪問,氣氛熱鬧。校長羅曾潔貞細心聆聽這群小女孩回答問題,她喜見學生們積極參與這項敬禮聖母的儀式:「本校為聖母像加冕的傳統儀式,歷史悠久,最初由辦學團體瑪利諾女修會的修女推動,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修女們本著傳揚天主教信仰的理想,讓更多兒童認識福音,透過校園裡的生活、學習、活動和氛圍,把信仰的種子播種於學生的小小心靈裡。」 儀式中,四位受訪同學周珮琦、沈泳津、賴君蕎和楊頌茵裝扮成小天使,以舞蹈的方式,引領負責奉獻以鮮花做成冠冕的同學進場,為儀式揭開序幕。林真瑩同學恭讀《路加福音》中關於聖母領報的記述,並聯同另外兩位同學曾遨翎和姚心怡負責信友禱文,藉祈禱感謝聖母,並祈求天上的母親為各人代禱。小時候,羅太就讀的修會學校,亦有舉行May Crowning,那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腦海裡,成了美好的回憶:「天主教信徒尊敬聖母 —— 耶穌的母親,就像孝敬自己的媽媽一樣。聖母對天主懷有極大的信德,值得我們效法。宗教活動是信仰培育的重要部份,我深信為本校學生來說,她們將來長大成人,仍不會忘記這些親身體驗和校園生活的片段。」該校負責基督小先鋒的公教老師王藝蓓指出:聖母月內,全校學生除了在早會上誦念玫瑰經,一同默想「榮福五端」外,初小學生和高小學生在小息時段和放學後,分別到戶外的聖母像前和小聖堂內,自由參與誦念玫瑰經。此外,各班學生每天輪流獻花給課室內的聖母像。   這些小妮子的心目中,聖母仁慈和藹,她們尤其記得聖經的記載,聖母願意承行主旨,生育和教養救主耶穌。遨翎說:「我們感謝聖母含辛茹苦,養育耶穌。」泳津點頭說:「聖母十分偉大呢!我認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是母親中的典範。」母親節將到,七位學生互相分享答謝母親的方式。珮琦與妹妹省下零用錢,與媽媽吃一頓美味的晚餐:「我會寫一封信給媽媽,感謝媽媽養育我的辛勞。」公教學生君蕎送贈祝福卡給母親外,更會在祈禱中感謝聖母;頌茵親手製作手工花,送給媽媽。 校園裡,師長與學生的關係猶如父母與子女般親密,師長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留意學生的身心發展。擔任校長前,一直在該校執教鞭的羅太,發出會心微笑:「我曾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學生剛從幼稚園升讀小學,難免會倚賴老師。一年級學生曾誤稱我為媽媽,她們真的好可愛!現在,我經常接觸初小學生,小息和午飯時段,小一學生也會跑來擁抱我。只要老師有愛心,學生定能感受到這份被愛的溫暖。」(仨)   花地瑪聖母(Our Lady of Fatima) 1917年5月至10月,一連6個月的第13天,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Fatima)六度顯現給三個小牧童—— 路濟亞(Lucia)、雅仙達(Jacinta)和方濟各(Francisco),要求他們奉獻自己,刻苦補贖,並為世界和平每日誦念玫瑰經。在香港,位於長洲的花地瑪聖母堂於每年5月份,舉行聖母像巡遊。今年巡遊儀式於5月13日舉行,並特別為中國教會祈禱。    
kjy01-20042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9
小丑叔叔林繼賢 喜樂生命傳愛心
  (本報專訪)提起Uncle John,相信不少就讀天主教學校的小學生,都會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對Uncle John的精采表演談過不休。四月初,大清早,小丑藝術家林繼賢(Uncle John)接受本報訪問。臉上掛著親切笑容的他,戴著鮮綠色的帽子,拿著百寶袋,準備施展渾身解數,透過報紙媒體,將歡樂帶給本報讀者。   觸動童心 傳揚主愛 這位魅力非凡的小丑叔叔,不但懂得變魔術、扭氣球和玩雜耍,更會說故事,舉手投足,每個動作都在以有趣的方式演繹話題。Uncle John拿著黃色的氣球,一邊發問問題,一邊扭出小鴨子的造型:「每次跟小朋友表演扭氣球,我都想跟他們說一個故事。每個步驟均引導他們思考和表達心中所想,我很喜歡邀請小朋友參與其中呢。」在他即場示範下,記者頓時變成小觀眾!原來他要說一個關於母愛的小故事。不多久,Uncle John又拿起一條長長的白色繩子,準備表演福傳魔術。他表示每次表演福傳魔術時,都會很小心處理:「耶穌所行的奇跡是真實的,沒有人能代替祂。我的角色是以詼諧的表演方式,配合魔術,帶動場內氣氛,加深小朋友對聖經故事的印象。魔術表演後,我會按聖經原文,給小朋友複述聖經故事。」 在Uncle John的心目中,他所演繹的小丑熱愛生命,喜愛與別人分享快樂。他的演出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技術和表演藝術。這位曾在機電工程署工作了24年的Uncle John,談到以往工作的歲月,流露滿足的笑容:「我曾於不同的表演及展覽場館工作,如太空館、伊利沙伯體育館,負責播放電影、修理放映機和燈箱等。 」2004年,他全情投入小丑表演藝術。初期,為能更好的傳揚福音,他更在天主教聖經學院修讀四年制聖經普及課程,至今仍不停地進修。 Uncle John經常到全港各區不同的中、小學表演,教授小丑表演藝術,接觸兒童和青少年。去年的四旬期,Uncle John為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區)舉行的信仰培育活動,擔任表演嘉賓,活動的主題是「我是主的羊」。他描述當時的情況:「我按照《聖詠》第23篇『上主是善牧』的主題,運用不同顏色的氣球佈置場地。參加的學生們來到『青綠的草場』,走過『陰森的幽谷』;這時,校長們高呼學生的名字,小朋友便逐一跳入羊欄,從而明白逾越的意義。」最後,每位學生獲贈Uncle John親手製作的小羊造型的氣球,快樂無比。Uncle John補充說:「我要求他們親自為小羊繪上笑臉呢!」   回應主愛 分享喜樂 除了日常工作外,Uncle John積極參與義務工作,藉小丑表演藝術,把愛與快樂傳送給身邊的人。Uncle John對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印象深刻:「福音記載耶穌洗門徒的腳,給我們立了服務他人的榜樣。我們也應該延續這愛的精神,薪火相傳。」他曾協助不少團體和學校,組織小丑義工團:「當義工的過程,使我接觸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學習新的事物,獲益不少,也有不少體會。曾有一次,我教導一群傷殘青年扭氣球,我本著好意幫忙,其中一位卻推開我的手,示意他可以自己完成。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原來為人服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同理心,體會對方的感受。」 小時候,Uncle John與家人居住在避風塘,後來搬遷到東頭邨徙置區:「我們一家人是水上人,因修女登門探訪,接觸天主教信仰。我自小領洗成為教友,媽媽經常帶著我們四個小孩子到聖堂。小時候,家境貧乏,我在聖堂上主日學和學習道理,讓我明白心靈的快樂與物質生活沒有直接關係。」每次表演時,Uncle John不忘傳遞有意義和正面的信息:「作為天主教信徒,我們應當常喜樂!」(仨)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