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10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05
生命教育 優秀童書 聖公教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本報專題)優秀的書拉闊生命的深、寬、廣度,開啟孩童的心目,為良好的生命素質奠定基礎。走進香港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推開門,眼前鋪陳著色彩繽紛的童書。在童書的世界裡,跟彭培剛牧師及林秋月談聖公會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不單感受到兩位受訪者心底裡對孩童的厚愛,更能發現推動「閱讀計劃」的原動力,蘊藏著一份對孩子在和諧親子關係中成長、探索和發現生命可貴價值的寄望。 宗教教育中心主任彭培剛牧師表示:「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等於給他一條鑰匙,讓孩子打開知識的寶庫。我們希望孩子不會覺得拿起書本是沉悶的事,讓他們自發地翻開自己喜歡的書。」   快樂家庭繫於親子關係 該中心自2010年九月(2010-11學年)開始,向全港幼稚園及小學(初小至中小)學生,推行非牟利的「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為家長及年幼的學生,設計一套透過閱讀,加強親子關係的共讀計劃。這項鼓勵親子共讀的「閱讀計劃」,分為幼稚園、小一、二及小三、四組別,為不同年齡而有不同閱讀能力及心智發展需要的孩子,訂閱精選書籍,通過文學作品,引領孩子探索生命的價值。 父母在引領孩童探索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閱讀計劃」每個學年編訂不同的書目,同時為家長提供導讀參考。該中心副總幹事林秋月展示一套兩本的《親子導讀本》及《閱讀記錄冊》,《親子導讀本》內容包括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竅門、親子閱讀技巧及書目導讀。林秋月強調《閱讀記錄冊》的內容,著重情感表達,「親子閱讀是個共享的經驗,我們鼓勵家長給孩子在記錄冊上,以評分的方式,表達孩子的讀後感。剛讀完一本書,小朋友有多喜歡書籍呢?閱讀後心情有多愉快呢,這些方法也是一種思考訓練。」 《閱讀記錄冊》亦預設一些小活動,以幼稚園組為例,以友誼為主題訊息的書籍,安排小朋友繪畫他最要好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將從故事所學到的,運用於日常生活。」小學組的《閱讀記錄冊》內容則注重自由發揮,強調創意,讓學生多畫多寫,表達他們對故事的回應。林秋月解釋:「看完故事,有互動活動和討論,才能讓孩子思考。在記錄冊上表達,是個深化信息的體會。」此外,這個「閱讀計劃」亦鼓勵家長在閱讀和完成記錄冊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值得稱讚的地方,記下一些稱讚孩子的說話,再由家長親口給孩子讀一遍,「這是家長給孩子作榜樣的過程,讓孩子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   精良選書尋索生命價值 閱讀好書,自然有助發展語文能力。「多看書,文字表達和文字書寫自然會比較出色」,彭牧師表示,「這些書亦包含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社交教育、美學教育等不同範疇的感染力。」為確保書本的質素,「閱讀計劃」的書目經過嚴格篩選。「這些書的文字和圖畫也有一定水平,若不是得獎作品,便是國際名家所著,有國際視野,也有一定的生活信息。」以小三或四組別的書目為例,翻譯圖書《駝鳥樹》以大自然為主題、台灣童書《多少地才夠》則帶出知足常樂的訊息。林秋月表示生命教育的範圍很闊,「以誠信為例,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會認同誠信的價值。」 學校的合作和支持對推動學生閱讀亦很重要,參與「閱讀計劃」的學校只須負責少量的行政、物流工作等。彭牧師展望「閱讀計劃」更能關注基層家庭的需要:「我們獲得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撥款,協助基層家庭的孩子參加。希望通過資助,鼓勵家長為孩子訂閱書本,使小朋友能夠獲得親自擁有書本、隨時翻閱好書的機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不同的經驗啊。」結束這次愉快的訪談前,彭牧師補充:該中心亦考慮支援因工作需要而未能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安排「故事媽媽」到學校講故事。「這些婦女是不用上班的義工,經過訓練後,她們可以到學校,陪伴孩子閱讀、給他們講故事。」 (睿 / 澄)  
kjy01_2012092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1
坪石天主教小學 125雙小手 舞動感恩心靈 陶瓷壁畫 傳揚聖經創世啟示
  (本報專訪)新學年,上課的時光重現校園。每天早上,坪石天主教小學的學生甫踏入學校正門,他們的目光很自然受到矗立眼前,面積約2.6米乘2.9米、構圖可愛的大型陶瓷壁畫所吸引。壁畫上,800多塊的小泥板代表著125位剛畢業的六年級學生的心思。這群學生現已升讀中一,展開新的學習階段;他們在離開母校前,動手參與陶藝製作,合力製成這幅大型陶瓷壁畫,卻是充份地流露內心對母校悉心培育的謝意。  每個生命都是天主的祝福 在天主教學校的校園生活裡,小學生除了吸收知識,建立良好的品格,更有機會認識天主,學習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的生命智慧,從而發現和感受天主是充滿著愛的創造主。細看這幅偌大的壁畫,壁畫構圖的設計意念取材自聖經《創世紀》第1至2章的記述:天主用灰土創造人,即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天主向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在聖經課裡,四位受訪的學生(見左圖,左起)趙倩雯、蔡欣晴、姚雅詩和梁志剛從老師口中,早已認識這段聖經的記述。倩雯驚歎地說:「天主的創造,實在奇妙!」藉是次製作壁畫,現正在彩虹邨聖家堂參加主日學的欣晴,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天主賜給我們生命,這是一份恩賜呢!我覺得傷害生命的人是多麼可惡啊。」 剛過去的學年,該校安排全體六年級學生在視覺藝術課堂裡,參與三次陶藝工作坊,分別進行起稿、製作和上色的工序。四位學生首次接觸陶藝製作,樂在其中。志剛體會到團體合作的精神,學生分工合作,在800多塊小泥板上,塗上配對的顏色,為了拼湊出完整構圖,大家小心翼翼,不容有失。雅詩說:「真是小學階段裡難忘的經驗!我們每一位同學的參與都十分重要,我能想像,若失掉一塊小泥板,陶瓷壁畫便有所缺失了。」  是次製作陶瓷壁畫的過程中,陳淑儀校長和視藝科科主席周海思老師與學生共享陶藝樂。陳校長欣慰地表示:校舍部份樓層的走廊牆壁,全是學生的手繪壁畫,這些都是以天主創造世界為主題的合作成果:「本校校舍屬舊式『火柴盒式』的設計,我願藉有限的校舍空間,傳揚天主教信仰的信息,於是與視藝科和宗教科老師商量,並聯絡視藝製作公司,促成製作壁畫的活動。」陳校長更指出牧民助理關兆林為設計主題及構圖,給予具建設性的意見,使構圖既富創意,又能夠忠於聖經的記述。活動中,平日佻皮活潑的學生都安靜下來,專注聆聽導師的指示,學生的表現令周老師喜出望外。言談間,陳校長流露對每位畢業學生的疼愛:「雖然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都不一樣,但他們都願意發揮個人的力量,積極參與製作壁畫,他們的熱誠使我十分感動。」(仨 /睿)(下接第二頁) 在陶藝工作坊,學生徒手接觸陶泥,這種經驗既新奇,又有趣。當中34位學生不忘花心思設計,精心製作11件作品,藉此送贈親臨畢業典禮的校監、校董和嘉賓。四位受訪學生懷著感恩的心情,細述作品的設計意念。   「母校培育我成才,恩重如山;我十分愛護學校,更珍惜小學的學習歲月。」   「母校好比一棵大樹,樹上的蘋果就是學生。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保護我們,我藉作品表達我對母校的愛意。」   「天主藉聖經祝福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我們應多讀聖經,明白天主的道理。玫瑰花代表畢業生對學校的謝意,我們感謝老師的厚愛。」     「作品中的三棵小樹苗代表學生,老師就像農夫一樣,悉心照顧小樹苗,讓我們汲取足夠的養份,茁壯成長。我期望自己長大後,貢獻社會,不會辜負師長們對我的期望!」       
kjy15_201209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14
擁抱孩子的心靈 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 新學年寄語祝福與信靠
(本報專訪)新學年開始,校園再度充滿朝氣。同學們都成長不少,再次步入校門,升上更高年級。隨著新學年到來,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與履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剛滿一年的葉成標暢談。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計劃,葉成標向所有師生和家長,送上真摰的祝福。 昔日當校長,管理一間學校的學生,葉成標擔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後,卻要照顧五十六間教區小學的同學。他表示過去一年主要關注規模比較小的學校,未來一年希望可以多接觸學生,並在三年內達成到訪所有教區小學,參加校內活動的目標。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包括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葉仍懷著感恩的心,「我很高興能協助教區面對這些挑戰,亦相信天主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使命。」 美滿校園 愛與關懷 踏入新學年,葉成標寄望未來一年,所有師生都能充滿喜樂地做好每天的本份,合力建設學校,使之成為一個愉快和成功學習的園地。「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成長、關心和愛護」,葉強調,「學生在校園裡不止讀書,而是在這裡生活,我們應該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他補充學生也要盡自己本份,「因為有付出才會有成果,經過辛勞才得到的那份喜悅,更加值得珍惜。」 學年之始,也是喚醒學生銘感老師教導的時候。敬師日除了推廣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亦期望師生間藉此能建立「尊敬老師,愛護學生」的雙向關係。「其實表達心意的方式不用很隆重」,他鼓勵學生透過電郵、寫信、心意卡等表達對老師的謝意。在擔任校長前執教十八年的他,深知這些微小的心意表達對老師的意義,「不要看輕一字一句,對老師而言已是很大的鼓勵。」 「教師的專業精神固然重要,但關懷學生是更大的責任」,葉解釋單單教學並不足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教區小學服務很多基層學生。如果老師只是忙於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學生很容易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他認為老師要花時間了解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信,「家長是學校的好夥伴」,葉認為老師以外,家長也擔當著教育孩子的天職。「教育孩子不可以單靠學校,也需要家長配合」,他深信學校有家長的同行和支持,不怕未來的任何挑戰。 滿懷信心 無懼挑戰 來年,教區學校開始成立法團校董會,對此,學界和家長或許有不少擔憂。「教區的方向是成立『有形有神』的法團校董會」,葉闡明「有神」的意思是校董會的不同持份者能認同辦學團體的理念,明白學校的需要,因此教區會加強培育後才開展工作。「我們希望藉此改善學校的管理,協助學校發展,最終令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受惠。」 葉表示,教區將分三階段在教區小學成立法團校董會,今年推行第一階段,由十二間規模較大、資源較充裕的小學先行,再將推行的經驗跟第二、三階段共四十間小學分享。葉充滿信心道:「我們相信不但能幫助學校成立架構,更重要是落實背後的精神。」他表示會懷著樂觀和信德繼續工作,「我們要好好照顧天主交給我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 辦學理念 奠基啟示 當前的世界局勢及香港社會,帶來不少嶄新的轉變和考驗。葉重申,天主教教育著重建立孩子正確價值觀,並由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五個核心價值,結合現代社會需要,構成這些價值觀的基礎。天主教教育秉持的普世價值,素來得到家長和社會認同,教區將繼續推行一直行之有效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並加強五個核心價值的培育。「這些核心價值放諸四海皆準」,葉堅信,「而透過建立這些價值觀,將來孩子們可以成為家庭裡的好成員、好學生、社會的好公民 。」 「天主教辦學理念由聖經啟示、天主教信仰及教會訓導維繫,五個核心價值中包含真理、正義,這些都是沒有不能討論的部份, 相信能令家長放心。」葉表示將透過不同活動和媒介,如:話劇、媒體電影、卡通等讓孩子認識這五個核心價值的內涵。「我們不是以權威規範他們,而是希望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學懂批判思考、分析,讓他們有選擇;即使不小心碰釘子,也能從中體驗而成長。」 葉認為教區與家長之間長久以來已建立互信關係,他鼓勵家長多與學校溝通,「不能因缺乏溝通而對天主教教育失去信心。」 懷善牧心 辦教育事 迷失的羊群,需要牧者的帶領,善牧耶穌基督便一直引領著我們,使我們無懼前路茫茫。葉指出,今年的教育日亦以「善牧的愛」為主題,強調「忠貞與犧牲」,願老師,甚至家長,學習基督甘願為所愛的羊群犧牲的精神,為保全孩子的生命而付出忠實的愛。 教育工作殊不容易,一所學校能多年屹立不倒,斷不是一人之力。因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普及教育,當年不少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成立的天主教學校,近年都慶祝建校金禧、銀禧等週年紀念。為此,葉助理向一群先行者致謝,「感謝早期的神職人員、校長和老師以善牧的心工作,為今日天主教教育的成功奠下基礎。」他寄語慶祝的學校常懷感恩的心,保留優良傳統,透過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使天主教教育得到社會欣賞和廣泛認同的理念,延續下去。(澄)
kjy01_201206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7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父親子女 真情對話樂天倫
  (本報專訪)父親節前,三位來自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的小學生偕父親接受本報訪問,分享親子相處點滴,真情流露。拍照的時候,小朋友緊緊摟抱著爸爸,兩位父親甜在心頭。   鍾爸爸:   鍾繼康和鍾甄洳兄妹分別就讀該校四年級和三年級,訪問剛開始,小女兒甄洳已挽著爸爸的臂膀,臉上流露甜美的笑容,嚷著說:「爸爸做的朱古力『心太軟蛋糕』,很美味啊!我認為這是爸爸的優點。」在甄洳口中,父親鍾翔璋烹調的食物相當可口。體貼入微的鍾翔璋補充說:「我每天早上都會為子女預備早餐,雖是簡單的食物,他們卻很喜歡。我知道女兒愛吃這種甜品,便在互聯網上找食譜,親手做這款式的蛋糕。」鍾氏這對活寶貝七嘴八舌,跟記者閒話家常,繼康坦言最愛與爸爸聊天談心:「爸爸時常跟我分享他的生活經驗,又會帶我到水族館看小烏龜。」 鍾翔璋在一所電訊公司工作,負責設計程式:「我儘量依時回家,陪伴孩子;即使工作再忙,我也會待子女入睡後才工作。」鍾翔璋回想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在茶餐廳工作,父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我喜歡與子女聊天,了解他們的需要。時代不同了,現今的兒童在生活和學校裡,接觸不同的事物,我認為只要有適當的親子溝通方式,兒童能明白成年人的處境。有時,因工作繁重,我感到很疲累,回到家時,我會跟孩子說我的心情不佳,他們便會體諒我,讓我休息一下。」 在繼康心目中,爸爸很能幹:「爸爸教導我,為我解決功課上的困難。在學習生活裡,爸爸經常要求我盡力而為。」鍾翔璋輕輕撫摸兒子的頭,說:「孩童時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階段,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愉快成長,享受學習生活。我與太太經常出席學校的親子活動,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這時,甄洳急不及待向記者講解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照,看到照片中胖嘟嘟的兄妹,三口子不禁笑了起來。鍾翔璋指著照片,感觸地說:「那時,繼康大概是三歲吧!照顧嬰孩實在不容易,我仍記起,繼康未滿一歲,我曾抱著他,一邊哄他入睡,一邊工作呢。時間飛逝,轉眼間,孩子已經就讀小學了。」   何爸爸   來自公教家庭、就讀該校四年級的何梓翹最愛與爸爸結伴踏單車。訪問中,每次談起這項父子活動,梓翹都會笑不攏嘴:「每逢長假期,爸爸與我從大埔踏單車到大尾篤,很快樂呢。此外,我喜歡與爸爸一起看電影,我更會選定喜愛的電影,然後告訴爸爸。」梓翹和父親何偉強都是家中獨子,何偉強特別體會到培育孩子的心靈成長,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相當重要,他談到自己的兒時回憶:「爸爸是一位廚師,工作時間較長,我與他的關係也較疏離。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晚上,我完成了功課,等候爸爸回家,然後,一家三口出外吃宵夜;為孩童的我而言,這是幸福的時光。」  何偉強的父母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讓兒子自小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何偉強感謝天主的奇妙安排:「踏入社會工作後,我才參加慕道班,並與太太在2000年一同領洗,成為教友。現今社會充斥著混亂的價值觀,容易令人迷失,我確信信仰培育對兒童十分重要,帶領他們走正確的路。」何偉強認為培育兒童成長,學校與家庭的角色相輔相承:「學校與家庭擁有共同信仰和教育理想,這是相當好的配合,所以,我為兒子選擇一所天主教學校。」梓翹參與九龍灣聖若瑟堂的主日學,於今年剛接受初領聖體聖事,又擔當輔祭,協助神父進行禮儀:「我喜歡回到聖堂,在這個團體裡,我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呢!」 何家三口子是香港信友團體「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1943年在意大利創立)的成員,多年的團體生活讓何偉強從另一個角度體味人生:「團體鼓勵我們首先付出愛,並在目前的一刻承行天主的旨意,這種生活態度成為了我的人生座右銘。作為父親,我也這樣教導兒子。」提起難忘的父親節,何偉強發出會心微笑:「兒子出世後的首個父親節,彌撒中,神父邀請身為父親的教友接受祝福,我也是當中一份子。那一刻,我很感動,除了喜悅的心情外,這份祝福也加強了我的使命感 —— 養育孩子成為正直和良善的人。」訪問末段,可愛的梓翹不忘邀請爸爸在父親節那天踏單車,慶祝一番。(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