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512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5.12
創作的三要素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再復總結得很好,他說,創作最重要的是以下要素, 即「心靈、想像力、審美形式」。他用了比較文雅的語言來概括,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心靈」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和感情;「想像力」就是在現實基礎上的虛構、構想:「審美形式」就是一篇作品的表現形式、藝術技巧或特點。這三項很重要,如果有人問,寫一篇東西,要怎樣才能寫好?可以說,都包括在劉再復說的這三要素了。 所謂「心靈」就是好心靈吧!一位作家有著偉大、善良、美好的心靈,他才可能寫出感人的作品。譬如安徒生,要是他沒有偉大的同情心,他如何寫得出《賣火柴的小女孩》、給予即將凍死的窮苦女孩那幸福的祝福?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莫言如果沒有向天下母親致敬的偉大心靈,如何能夠寫得出《糧食》這樣令人讀之熱淚盈眶的小說?《糧食》中的母親,在極度飢餓的年代,為了養活一家大小,每天將豆啊、米啊大量吞進肚腹內。到了家裡, 面對一盆清水,然後用筷子將那些糧食從喉嚨裡摳出來。那種難受的感覺非言能道!  所謂「想像力」是一個寫作人的基本本領。一部作品,假如都那麼如實地平鋪直敘,肯定很悶,缺乏了其吸引人的魅力。試看今天的電影,有幾部不是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莫言得獎,最重要的文學因素就是他超凡的文學想像力。 所謂「審美形式」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寫作的技巧或藝術的特徵。就像一個人講故事,不能老是「話說從前」,總會每次不同。莫言每一部長篇表現形式都不同,香港的劉以鬯也是,有傑出成就的作家都將創作當作一種藝術,充滿了個人的獨創性。唯有如此,文學的價值才能永恆、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獲得其恆久的生命力。 在學的小朋友雖然還沒有到達書寫大部長篇小說的地步,但我們完全可以將每一篇作文認真來寫、寫得特別,與眾不同啊。
kjy07a-20130505
文圃新苗
2013.05.05
電梯和樓梯
  夜深了,一切都進入了甜美的夢,可是電梯和樓梯卻爭論不休。 電梯高傲地對樓梯說:「現在人們都用我上下樓,樓梯,像你這沒用的東西,人們怎麼不拆了你,建多一座我的兄弟呢!」 「哼,電梯你別那麼神氣,你本來是靠電發動的,一旦停了電, 你就是個甚麼都不是的廢物。」樓梯反駁電梯道。 「切,你沒比我舒適,人們按我上下樓,根本不需要一丁點體力,而你呢,人們如果用你的話,還不得累死。」電梯自以為是地說道。 樓梯又說:「人們本來是喜歡運動的,因為你的出現,人們變得懶惰,所以你是個禍害。」 「那又怎麼樣?我外表比你好看,你就是個爛泥巴。」 「你有沒有聽過『虛有其表』這個詞?啊,我看你就是一堆廢鐵。」 「廢鐵也比你好啊,爛泥巴!」 他們兩個的爭論,吵醒了窗戶大哥。 窗戶大哥了解他們爭吵的原因後,便對電梯說:「電梯,你別那麼驕傲,以後或許有比你好的工具代替你。」說完,電梯低下了頭。 窗戶大哥也對樓梯說:「舊者是會被淘汰的,別那麼頑固,你的親戚木梯不也被淘汰了嗎?」 窗戶大哥的一番話,使電梯和樓梯改變了很多。電梯變得不像以前那麼驕傲,樓梯也不像以前那樣頑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一天始終會消失在這世上。與其等著被淘汰,還不如在淘汰之前,努力為人們服務。 顏崢明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六B      顏崢明的《電梯和樓梯》寫得很精采,我非常喜歡!甚麼叫寓言呢?這就是了。把沒生命的物件擬人化,將寫實的素材加了幻想,都是小說、寓言、童話等等此類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崢明同學只是平鋪直敘地介紹電梯和樓梯的功能,或自己與它們的接觸、感情,那和一般作文沒甚麼不同了。這篇文章精采的是小作者肯動腦筋,僅用八句對話,就把它們的優勢、不足,寫成了飽含深意的現代寓言。說「現代」,因為電梯、樓梯都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產物。崢明不但把兩者的「性格」寫出來,而且告誡我們:新的不可驕傲,舊的不可頑固,因為新的還會被更新的代替,舊的很快就會被新的淘汰。這樣的看法,不是通過作者跳出來解說,而是借助了文中的「窗戶大哥」,它身為每天聽慣、看慣樓梯跟電梯吵架和奚落的「仲裁人」,站在中立的立場,比我們動筆的人跳出來判斷和發言好得多,也有說服力得多了!  這樣的「小說化」(或寓言化)的論說文章非常好讀,勝過單純列出對「電梯」或「樓梯」的彈讚或說明!只要在表達技巧上潛挖創意,小作者不斷努力,長大後,極有希望成為作家!  黃東濤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   
kjy04a-20130317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3.17
詞典在手, 無師自通
寫作,無論用筆,還是電腦打字,都需要工具,充分利用工具的協助。多年來接觸同學們的作文,發現一大部份同學沒有工具在旁,或學校規定買了詞典,可是從來不用、不翻查。作文裡常見格子上多處空著一字位。 為甚麼不查詞典?不懂得查?懶惰? 其實,詞典就是最好的無聲老師,完全可以協助我們查字的發音、意思,甚至怎樣寫。我學電腦打字,用的是漢語拼音。但很多時候,不知道那個字的拼音,那就非要查字典不可了。很多想當然的發音,經字典一查,才發現大大錯了!一旦錯了, 當然永遠打不出那個字了。不要說打字, 平時如果不準確把握字的發音,就會妨礙工作、行程、在日常生活中鬧笑話。一次,我們到鄭州開會,報到地點在鄭州嵩山酒店,「嵩」我根據下面的「高」字, 讀成「高山」,計程車司機老聽不明白, 弄了大半天,才知道我錯讀了,對方笑彎了腰!是song(讀松)山,不是高山!  買甚麼詞典好呢?就看自己的選擇。因為每個人習慣和愛好不同,就選自己需要的一種。查詞典更要靠自己摸索。有好幾種方法。查四角號碼、查筆劃部首、查現代漢語拼音、查粵語拼音等等。當然, 有的正因為不懂其發音,不可能用拼音的方式。最「笨」的方法就是查筆劃了。先數數字的筆劃,然後進一步在部首裡慢慢查字。一般查到了字,就有那個字的現代漢語的拼音、同音字註明,還有簡單的釋義。無論對我們電腦打字、還是了解字義、詞義、用詞等都有好處。久而久之, 等於有一位老師,永遠站在您身邊有求必應,您也就無師自通了。可惜,一些同學因為懶惰,不願自己摸索、不願自己化多一些時間去和工具書打交道,使自己的作文稿子上,永遠有一些字缺席。 如果對語文、用詞感興趣,也不妨到書店或到圖書館買或借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書來增加對文字的興趣;但我認為寫作, 一定要有一部或多部工具書在手。除了及時解決「攔路虎」,還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更多新的詞彙、準確了解一些字的含義。
kjy02_201303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03
專訪歷史系周佳榮教授 趣談往事 閱讀老香港
《兒童樂園》、《小朋友》等兒童刊物都不是你們熟悉的名字吧!不過,為不少五十年代的香港孩子而言,它們卻是孩子們當年最愛不釋手的讀物。兒童刊物是周佳榮教授愛上閱讀和寫作的起點;一份《華僑日報》,更成為他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就讓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周佳榮教授跟我們談談老香港、聊聊香港報章,給我們上一課與眾不同的歷史課。      (本報專訪)回想小時候,周教授難忘的還有就讀小學時的「混合班」,「一名老師同時在同一場地教授兩班的學生,比方說在禮堂裡一班上英文課,另一班上作文課。」當年未能獲得政府津貼的小學,校舍空間和教師的比例,比今天的小學少得可憐,校舍也只可勉勉強強, 「張張就就」,舊式公屋「徙置區」亦有不少「天台小學」,學生就在天台上課。 從閱讀愛上寫作 小時候,因為搬家的緣故,周教授數次轉校。他經歷過混合班、天台小學,最後入讀津貼小學。當年物質條件並不豐厚,童年卻同樣快樂,周教授回想,「有一群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已經很滿足。下課便自己找玩意,去踢球、捉迷藏。」他續道,「家中也沒甚麼書,都是到圖書館借的,小時候最愛看『公仔書』(連環圖)。」閱讀的興趣由此開始,初中時周教授經常閱讀《中國學生週報》、《青年樂園》等學生報紙,亦漸漸養成閱報習慣。 後來,升上中學,他開始向學生版面投稿,「對中學生而言,自己的文章被報章刊登,是一種肯定和鼓勵。收到稿費當然高興,但更高興的是期待自己的文章獲得刊登。」期間,他更與《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結下一段不解之緣。當年《華僑日報》是香港的主要報章之一, 大部份學校和家庭均會訂閱;因此周教授年輕時常到圖書館,閱讀《華僑日報》的學生園地、副刊等。 從報章透視社會 當時,《華僑日報》的總辦事處位於中環荷李活道,鄰近周教授就讀的中學,是他常經過的地方,也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是一個擴闊眼界的地方,周教授解釋,「當年的荷李活道是華洋交界,充滿特色」,不單有報館、印刷廠、書店,古董店更吸引大量遊客、名人到訪。「還記得中二時一天午飯後,同學們在荷李活道看見一個外籍女星,大家都十分興奮」,他笑道。 周教授少時家境清貧,因學業成績不俗,兩年得到《華僑日報》「救童助學運動」的學費資助。但他與《華僑日報》的緣份不絕於此, 中六完成大學入學試、等待放榜之際,正值《華僑日報》報慶,舉辦徵文比賽,「我當時沒甚麼忙著,便投稿參加。」結果,他的作品得到大專組冠軍,獲獎金二百元,「當時打工仔薪水也只有幾百元。」他為此而感恩,「我獲中文大學收錄,當時每月學費四十元,付按金八十元,剩下的還可買書、作生活費,因此《華僑日報》對我來說是充滿親切感。」九十年代《華僑日報》停刊前,周教授亦有於該報副刊撰寫「香港史天地」專欄 ;有收入後,他亦定期贊助該報「救童助學運動」。 時至今日,訂閱報章仍是周教授的生活習慣。他亦留意到免費報紙普及的趨勢,「我住的那區至少有五、六份免費報紙供取閱,但我一般都只會隨便翻閱一、兩份。」他評價免費報紙信息簡化、以突發新聞吸引讀者、加入大量娛樂元素,並不符合學生讀者的真正需要,「免費報紙缺少有視野、與學生有切身關係的新聞,與教育有關的新聞亦大多是負面報導。」他認為「有營養」的學生報章應包含學科知識、好書推介、文學家介紹等欄目, 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程度的資訊。(澄)        周教授談創作      「香港不少著名的作家、學者,都是從小開始寫作,常向報章投稿的」,他補充,「寫文章就是只要你擱下筆,慢慢就會變成不懂得寫作了」,周教授表示。他細談自己當年於徵文比賽的得獎作品,「當年中環木球場即將拆卸」,於是他寫了一篇議論文章,探討如何使用該地最符合社會效益。他先搜集資料,了解木球場和鄰近社區,「然後我便開始想像,在該地興建博物館、樓盤、運動場等設施和建築。」周教授笑言,「雖然該幅地皮最後建了地鐵站,但我的文章的確反映了我當時的理想世界。」 他不希望創意被標準規範,「我就讀中學時,師資、課程等還沒有正規化,因此有不少『超班老師』,老師講課內容也沒有限制。」因政治因素,當時不少老師都來自內地,中國文化、舊學的訓練相當好,且背景各異,「當年教國文科的老師曾任省秘書,教地理科的是大學教授,教數學科的曾是國民政府司長,他們會講打仗的情境、如何千軍萬馬、槍林彈雨。」從中,周教授學到不少寶貴的課外知識 。老師授課的內容不一定與課本有關,但周教授強調,他所學到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