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_20130623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6.23
創作大敵 —— 一般化
   如果要問我甚麼是創作的大敵? 我認為是一般化。我們讀中小學時,用文字寫文章,叫「寫作」。廣泛意義的,連寫信、日記、課堂作文、寫實用的應用文都稱呼「寫作」;一旦長大,用寫作來表達意見,抒發感情,將它變成創造性的藝術品,寫作就叫「創作」了。我們講了那麼多,最後同學們一定會問我:你說了那麼多,你認為創作最大的問題究竟是甚麼呢?  我會毫不考慮地說,最該避免的是「一般化」吧!  那就是: 一, 內容不要一般化。這有點像百米短跑、游泳比賽,取捨淘汰的原則就是看時間。哪怕你只是比別人快0.01秒,勝利就非你莫屬。最近讀同學不少寫爸爸媽媽的短文,編輯讓我在五、六篇中精選一、二篇,我頭都大了! 表面看篇篇都差不多。最後三思, 就看哪篇能吸引我、令我感到新鮮的?那也只好按照我以往的閱讀經驗了!有一篇將父母做了比較,而且寫出他們特別的興趣個性,文中的父親居然做家務,還會替小作者剪頭髮!我選了!內容不太一般。 二是文字不要一般化。尤其是在內容都大同小異的時候,我們的選擇就看他的表達媒介用得好不好。甚至,一樣好,又怎麼辦?那就雙冠軍好了!不行,還是要分出高下,那就揪一揪它的錯字,挑一挑它的錯處,包括它的文字是否寫得清楚還是糊塗馬虎。辦法總是會有的。回說文字表達特別的例子。我在選同學們的作文時,大家都在說媽媽好,為照顧自己而勞累,但有一篇寫道:(大意如下)我媽媽有一雙馬不停蹄的腳,穿破很多雙鞋、走了很多的路,搞到腿疼⋯⋯ 這樣的寫法就不太一般,令人印象比較深刻,馬上選它來寫評語了!    我想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心理, 買東西、嘗試美食,欣賞文章⋯⋯ 都要選不一般的,何況是具有創意的創作——心靈產生的藝術品? 
kjy04a-20130609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6.09
文章的真假
我們經常聽到一篇文章的作者,向別人極力地宣稱:「我寫的是真的!」生怕讀的人誤解他虛構。其實,一篇文章究竟是不是真的,不是靠作者的特別聲明,而是看作品的實際效果。有的, 明明是真實發生過的,只因為寫作的功力不到家,讀起來很虛假;但有的完全是虛構,因為描述得感性具體詳細,讀者自然而然感覺上不可能憑空捏造,就被完全吸引,當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沒去過萬里長城,可是作者收集了很多有關長城的旅遊和歷史資料, 而且融會貫通,一枝生花妙筆將文章寫得叫人深信不疑:以為他確實去過萬里長城。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確實有過作家未曾去過長城而寫長城的文章。 那怎麼辦?不要緊,只是我們的觀念要變一變了。傳統的說法,小說虛構,但散文必須真實。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像小小說又衍生出甚麼螞蟻小說、手機小說、閃小說等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有次受訪,就說過散文可以虛構。理由是人家寫的功力足夠的話,為甚麼不可以虛構?再說,一篇文章的好壞,評價標準不是看它是否真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它寫得怎麼樣?過去我們在學校對學生作文的要求,是不准他們在文章裡虛構,其實是不符合創作的特點和規律的,因為文學創作恰好就是需要虛構和展拓向想像力的活動。學生在校,也許要求還不太高,只是一般的「寫作」, 而不是「創作」,但誰會反對閱讀一篇想像力豐富、文采斑斕、描述具體細緻生動的作品呢?而且,一般記敘文,再發展下去就是摻入更多虛構因素的小說了;論說文再發展下去,寫得高深就是評論了。因此,說散文要比較真實,只是相對於與小說比較而言 從這一角度來說, 文章不在乎真假,而關鍵在於好壞。我們要調動一切手段,將寫出來的東西,使人讀來信服、欣賞,感到你寫得真實具體。這說明你得好。寫得精采,運用文字很成功。
kjy04a-20130602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6.02
想像力和感覺
   小說和散文,如果缺乏了想像力和感覺的細膩描述,那就大大失去了吸引力,就跟一部死板照錄的紀錄片或會議記錄一樣,讀了令人發悶,味同嚼蠟。 有不少朋友問我,散文可不可以虛構?原則上,散文較小說真實,最好不要虛構,要虛構不如就去寫小說吧!  散文和小說的主要區別,卻不在於真或假;最關鍵的區別,倒在散文寫得比較直率主觀,小說則比較含蓄客觀。在我們當學生的時期,作文堂上,老師經常提出一些「我的父親、母親、家庭」等題目。老師不妨再出點自由的命題。有時,寫作的時間太緊逼,一時間,學生想不出親人值得寫的事蹟,難免就虛構一番。問題是,虛構時又寫得很詳細和具體,好像真的一樣,還評上高分。因此,散文中可以不可以有虛構成份,還真難說。 所謂虛構,就是「想像力」—— 它未必就要天馬行空、上天入地才叫「想像力」,把未曾發生的事情繪聲繪影、寫得生動、調動了所有感覺, 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很能征服讀者了。還是要引用莫言對大人或小朋友寫作都大有啟發的教導吧——「我們在初學寫作時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即許多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本身已經十分曲折、感人,但當我們如實地把它們寫成小說後,讀起來卻感到十分虛假,絲毫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許多優秀的小說,我們明明知道是作家的虛構,但卻能使我們深深地受到感動。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在記述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時,忘記了我們是創造者,沒有把我們的嗅覺、視覺、聽覺等全部的感覺調動起來。而那些偉大作家的虛構作品,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真實, 就在於他們寫作時調動了自己的全部感覺,並且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許多奇異的感覺。這就是我們明明知道人不可能變成甲蟲,但我們卻被卡夫卡的《變形記》中人變成了甲蟲的故事打動的根本原因。」(莫言《小說的氣味》)    這位文學大師說得太好了! 
kjy10a-20130526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5.26
徐復觀的寫作經驗
徐復觀是新儒家學者,也是國學大師,寫過學術文章、政論文章凡數百萬言,受人稱譽為自梁啟超後的一枝健筆。本文嘗試介紹他學習作文的經驗,供有意提高寫作能力的同學參考。 徐復觀在〈我的讀書生活〉一文中,曾提及他學習作文的經過。他十五歲進武昌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當時改作文的是李希哲先生,兩星期作一次文,星期六下午出題,下星期一交卷,讓學生有充分的構思時間。發作文時,總是按好壞的次序發。當時他對旁的功課無所謂,獨對作文非常認真,並且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自負。但每一次都是發在倒二三名。他覺得這位李先生,大概沒有看懂他的文章;等到把其他同學的文章看過,又確實比他做得好,令他不明所以,好多次偷流著眼淚,總是想不通。 有一次,他在一位同學桌子上看見一部《荀子》,打開一看,原來過去所讀的教科書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段話,就出自這裡。這件事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便借去書本,還一口氣看完,覺得很有意思,由此知道所謂「先秦諸子」,於是新開闢了一個讀書的天地,日以繼夜的看諸子書。等到諸子看完後,對其他書籍的選擇,也自和以前不同。有過去覺得好的,此時覺得一錢不值;許多過去不感興趣的,此時卻特別感到興趣。到了第三學年,李先生有一次發作文,突然把他的文章發第一,此後他便常常是第一第二。他並且知道校長和幾位老先生,開始在背後誇獎自己。他才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壞,不僅僅是靠開闔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內容。就一般的文章說,有思想才有內容,而思想要在有價值的古典中姙育啟發出來,並且要在時代的氣氛中開花結果。   同學們,如果覺得自己的作文言之無物,缺乏深度,不妨熟讀一些名著,或許可令你脫胎換骨。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