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11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04
以鏡頭衝破障礙 心光學校視障攝影
他們的世界,與我們相似,卻不一樣,欠了一點清晰,欠了一點色彩,甚至漆黑一片。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們和我們一樣,熱愛世界,熱愛生命。心光學校的視障同學亦熱愛攝影;視障,不能使他們卻步,透過鏡頭,他們把心目中最美好的都記錄下來。重點不是拍攝技巧,也不是視力,因為用心拍的照片最美。讓我們走進心光學童的心靈,從另一角度重新認識他們。 相片說故事   (本報專題)「我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就讀中二的謝潤亨這樣形容自己,「而且缺乏耐性,開始學習攝影時只是胡亂按下快門。」拿起相機、參加校方舉辦的攝影工作坊,是希望記錄生活,「因為我很善忘,拍下照片便不會忘記」,潤亨道。 早前校方115周年院慶舉辦學生攝影展,他的參展作品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拍下了兩輛最熟悉的巴士,因為這是我們出入學校的主要交通工具。」小三開始在心光學校讀書和寄宿,這些點滴,都是潤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份。但熟悉的不只是外型,也是聲音。「不同巴士配置不同型號的引擎,我能憑引擎的聲音分辨不同路線的巴士」,潤亨解說。低視能的潤亨,視力有點模糊,貼近事物便能看清楚,雖然增加拍照的難度,但他指出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耐性,「我在過程中慢慢學會等待,掌握按快門的時機,留意構圖,而不是亂拍一通。」 與潤亨相反,中四的鄧子朗卻是耐性驚人,負責老師方天大開玩笑道:「他可以等五分鐘才按下快門!」子朗比較內向,攝影是他最大的嗜好,「不用說話,照片已代表了我的聲音、我的感覺。」同樣是低視能的子朗,由幼稚園開始就讀心光學校,現已轉至普通學校繼續學業,但仍在心光寄宿,心光是他的另一個家。他的作品是在校舍走廊拍攝,透過一扇圓窗,看窗外景物。「這照片反映了一些只有管狀視力低視能人士眼中的景物,圈內的看得清楚,圈外的漆黑一片」,子朗用心解釋,「視障人士看到的景物有限。」他續道:「我從前拍照時總希望看清楚才按快門,但經過工作坊的訓練後,我明白到不能等太久,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用心傳信息 視力的缺陷雖為他們帶來挑戰,但他們仍然勇敢克服。在攝影工作坊中,他們便藉著義工導師的指導,親手拍下每一張屬於他們的照片。子朗的導師安哥是一名全職教師,這次活動是他第一次和視障人士接觸,他表示在子朗身上留意到他們的專注,「或因他們較少受外界環境影響,所以拍照時特別專注,加上看見子朗的作品不斷進步,我知道他十分用心。」安哥表示也會將自己的經驗和學生分享,鼓勵他們,「沒有甚麼不可能的事,像心光的學生,任誰都可以勇於發展自己的興趣。」 潤亨的導師劉天麟(Dick)亦感贊同:「以往從沒有接觸過視障人士,因我不能代入他們的眼睛,也摸索了一段時間才知道他們更多。」他表示起初也擔心有同學會放棄,「但跟他們相處的時間長了,發覺他們對光暗特別敏感,而且做事十分專心,看見潤亨不斷進步,我相信他會繼續在攝影方面發展。」 潤亨和子朗雖然視力及不上常人,但他們仍然善用天賜的才能,敢於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每人也有不同的天賦,擱著不用,豈不浪費?別埋沒你的潛能,好好利用它,讓自己發光發熱吧!(澄)  
kjy01_201209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8
幽默小故事 發揮大創意 王安如 王如茵姊妹 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 奪亞
 (本報專題)電子產品化身為魔鬼的禮物、鞋子懂得開口說話⋯⋯這是創作的世界,創意無邊界。只要你敢想像,甚麼事也有可能。王安如和王如茵兩姊妹年紀相差兩年,卻同樣喜歡寫作。今年,他們雙雙在康文署舉辦的「2012年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奪標,分別在高小組及初中組取得亞軍。 細心觀察 大瞻創作 創作靈感來自身邊的一事一物,只待我們細心觀察。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小五的妹妹安如,得獎作品〈魔鬼的禮物〉講述主角陳先生一家原是十分融洽美滿,因著魔鬼送來高科技產品作禮物,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安如表示靈感來自日常生活,「我留意到現代人很沉迷電子產品,在交通工具和家裡也是。」 安如的故事中亦出現了不少有趣獨特的角色,例如魔鬼速遞員一角的靈感就是從電視劇集得來。她補充,為故事中的家庭安排一對貓狗作寵物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和諧,「我覺得美滿的家庭都會有寵物,才算完整,而且貓貓狗狗會鬧出很多笑話!」她希望藉自己的寫作提醒讀者重視與家人的關係,「都市人應該反省有沒有因為高科技產品而忽略了天倫之樂,我們應該花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呢!」 姐姐如茵是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中一生,她的得獎故事〈枱底的對話〉藉富有太太光顧平民化餐廳,與其他客人同枱吃飯,從而展開三對鞋子在飯桌下的對話。富太太的名牌高跟鞋以貌取人,看不起同桌一對父女所穿的「白飯魚」(廉價的平底布鞋)和涼鞋,並沒有見到背後窮爸爸為給女兒買一雙涼鞋所需要付出的許多汗水和努力,也沒見到父女對鞋子的愛惜,最後更被主人隨便拋棄,流落堆填區。 談到創意靈感的來源,如茵表示她每天上學都經過一條繁忙的天橋,觀察到人們腳上的鞋子大不同,「我看見有些人的高跟鞋很漂亮,有些人卻只是穿拖鞋。」所以她靈機一觸,想到以鞋為題材,去反省香港人是否太注重物質生活。「我希望讀者明白不一定要穿名牌才會開心,很樸素的衣服只要穿得有心思也可以很好看。有錢,不一定是最好的。」 珍惜經驗 獎項為次 姊妹倆閒時愛閱讀,經常跑到圖書館去,簡短小故事、成長故事、偵探小說通通都愛看。訪問當天,她們對本報的會議室書架上各類書籍深感興趣,更一度詢問本報記者可否借來看看。安如認為閱讀對寫作非常重要,「從書本可以學到好的詞彙和文句,也能參考別人的寫作手法,對寫作很有幫助。」但她們強調創作並不是為了得獎,二人同聲道:「得不到獎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創作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亦不可缺少。媽媽經常鼓勵小姊妹多閱讀、多寫作,也會讓她們到書局選購喜歡的書籍,給她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頒獎典禮,除了爸爸媽媽外,疼愛她們的祖父祖母亦來參加,給小姊妹一份認同和讚賞。除此之外,身為天主教徒的安如和如茵亦相信生活中還有天父的守護,「我們覺得天主在天上,時時保守我們。」 談到未來,喜歡和小朋友相處、好動活潑的妹妹安如,期望跟媽媽一樣當教師。至於姐姐則希望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幫不到自己」,如茵道。創作不單需要創意,也需要配合廣泛的閱讀和紮實的語文基礎。實現夢想亦然,要敢想敢試,但也需要努力和堅持。(澄)   今年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第十八年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該項比賽,以提高學生對文學創作和欣賞的興趣。比賽分高小組、初中組及高中組,題材及創作形式不限,讓學生發揮想像力。 <惡魔的禮物>節錄 片內有陳生一家的樣子,可是,他們竟都帶著厚厚的眼鏡,指頭腫脹,家中還有很多老鼠走來走去,而小狗多士則奄奄一息......忽然,大家都恍然大悟,這將是他們沉迷電子產品的惡果。他們大吃一驚,決定不再沉迷這份「魔鬼的禮物」。 <枱底的對話>節錄 當地盤工人和女兒吃過飯離開飯店時,經過跌坐在街角的高跟鞋,「白飯魚」布鞋便跟小涼鞋說:「只要主人真正愛惜我們,當一對舊鞋,不是比當一對被遺棄的名牌高跟鞋更幸福嗎?」
kjy04b-20120916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09.14
我的腳踏車
腳踏車,又被稱作「自行車」或「單車」,在大陸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北京人通常稱「自行車」,我其實更喜歡「腳踏車」這個講法,更形象、更貼切。開始學腳踏車時,用的是後輪兩旁有小小輔助輪的兒童腳踏車,待到熟練了,就改成常見的兩輪腳踏車。初學免不了摔跤,家人扶著後座,我在前面賣力的蹬輪子,車子歪歪扭扭的前行,心裡很是緊張,不斷的提醒後面的人「扶著座位的手不要鬆啊!」。過了一陣子,騎得順利了,就不管不顧的向前行,都不知幫忙的人何時鬆開了手,耳旁只聽得到微微的風聲。 四合院裡,左右鄰居,誰買了新的腳踏車,都會引來關注的目光。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也會互相交換腳踏車來騎。在院子外的小路上,玩到不知疲倦,直到大人喚我們回家吃飯了,才依依不捨的告別,相約明天還要騎車一起玩。 當我們長大,腳踏車成為了必需的交通工具,因為念書的學校離家近,騎車既經濟又環保,還能鍛煉身體,於是很多同學選擇騎車上學。家住得近的同學早上相約一起騎車去學校,放學後再一起騎車回家。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道路兩旁的樹木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在林蔭路上,我們騎車上學、騎車回家,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眼看著兩旁的花草樹木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換不同的顏色。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月季花,秋天的銀杏,冬天的雪松,伴隨著我們走過了悠長時光。心情呢,也隨著大自然一季季的換妝而有所不同。 夏天,在路上騎著車,冷不防下起雨來,我們慌忙驚呼著找屋簷避雨;冬日,騎著騎著,天空飄起雪,片片雪花落在衣服上瞬間融化,漸漸的,路面變成白色,樹枝上也掛滿了雪,萬物靜止,時間也彷彿停了下來。 每每看到大埔海濱踩單車的人們,依稀的,在夕陽餘暉中,似乎遠遠地看到童年的自己。沿著海傍騎車的感受與陸地上肯定有所不同,在海傍,視野開闊,心也開闊起來。三五好友相約騎腳踏車,是快樂而難忘的經歷。風在耳邊呼嘯,把我們的年少時光撒在了身後漸行漸遠的道路上。
kjy04a-20120624
icon07
萬卷書上路
2012.06.23
同熱愛這片土地
  我居住的屋邨裡,有一個小商場。小時候,我最愛到那兒逛逛。很記得文具店的吳叔叔和雜貨店的陳阿姨,每次他們總是樂呵呵地招呼我,問候我的近況。可是隨著社區發展,商場內的小商小戶相繼倒閉,換來的是百貨公司、連鎖快餐店和大型時裝店。想不到天堂島也同樣經歷著這種更替。   天堂‧島 天堂島是河中的一座小島,是個普通不過的地方,但對於住在當地的居民來說,它就是家,所以他們熱愛這個地方。島上的居民住在小房子裡,經營自己的商店,過著淳樸的生活,他們關係融洽,城市充滿歡樂。 可是,在縣議會裡,一群縣議員覺得天堂島停留這階段就實在太可惜了,於是決定建造一座跨島的收費快速道路,改善島上的交通,推動城市發展。議員們很快就通過了強制徵收案,天堂島居民的生活便開始改變。原本雜貨店林立的老街不見了,原本經營商店的街坊們,只能在嶄新的超級市場內工作,矮矮的平房都變成了高高的大廈。天堂島雖然變得繁榮蓬勃,但卻失去了原來的淳樸,居民的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笑臉。然而,溼地因為不能蓋房子,有幸能被保留下來,老華達和亞當等人便在工地裡,尋找被丟棄的木材、磚塊,共同構建了一個遊樂場,成為都市中的一處樂土。   發展‧情 人們常常說從前的香港充滿人情味,縱然生活水平不高,可是人和人之間關係密切,左鄰右里互相幫助。在公園裡,能看到老人在發呆、聊天;婦女在交換生活情報;小朋友在玩樂遊戲,全是人們之間的互動交流。可是,城市的發展和建設改變了一切,老街變成了商業大街;個體商戶被連鎖集團取代;百年老樹一一被連根拔起;郊野裡開始出現寬闊的馬路;休憩設施慢慢改建成高樓大廈,把人困在四面的水泥牆,彼此也疏遠了。政府為了討好人民,施行了很多社會建設,建大廈、建道路,或許這些建設能為城市帶來了繁榮和便利,但是無形中卻拆除了人情味,抹去城市舊有的特色。在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的天堂島雖然簡樸,畫面顏色灰灰暗暗的,可是人們的臉上卻是掛著微笑,居民滿足地生活著。而興建後的天堂島,畫面顏色變得光彩亮麗,但是人們的臉上卻失去了笑臉,變得木無表情。天堂島中的開發計劃似乎很完美,居民最後都有新的工作,新的房屋,一切都看似圓滿。然而居民臉上的微笑,讓我思想人們生活到底是為了追求繁榮富足,還是追求心靈上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