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414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4.14
怎樣寫人物
在記敘文中,除了記事外,寫人、寫景的內容也非常多,經常讀到;也經常用到。先說說寫人物。常見的有寫母親、寫父親、寫老師同學、寫周圍的朋友⋯⋯這當中,有熟悉的,也有根本不太熟悉的。究竟寫人物,有甚麼原則和要求呢?其實,無論熟悉或不太熟悉,有些要求卻是基本的。例如,要具體。熟悉的,可以除了職業特點、表現,外貌、樣子外,還寫到他(她)的性格特點、內心品格。例如,寫媽媽,最熟悉不過了,甚麼都可以寫到;但寫工人姐姐、交通警察叔叔呢?兩者又有不同,工人姐姐每天接觸,一些細節都可以寫。 讀過朱焯鄰(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寫的文章《工人姐姐》,就覺得寫得不凡。僅寫她離家回鄉那天,如何一反常態,「一起坐在桌邊吃飯」,如何以「瘦弱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寥寥數筆,就從側面寫出了一家人和這位工人姐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這時,我看見她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了」。這種寫人物的手法就很高明。全文沒有任何抽象空洞的描述(類似「工人姐姐在我們家工作十分努力」的語句),而是具體寫一些細節,來表現人物。  還有一篇是羅詠芯(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寫的《欣賞》,文章內容寫交通警察叔叔 。由於交通警察叔叔, 不像與工人姐姐每天接觸而可以近距離描寫,只能遠距離寫他如何盡職地完成他的任務了。寫他的臉部、服飾、動作、給自己的感覺 ——「他大約三十歲,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身穿制服,手持指揮棒,駕駛一輛摩托車,給人威風凛凛的感覺。」全文寫他如何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情為市民服務。 兩篇文章都是寫人物的,但感情不同。寫女工人那篇,因為日久生情,寫得很有感情,從細節著手。描寫警察那篇,則主要具體寫他的職業表現。共同的是具體描述 —— 具體描述,就看出差別,避免描寫雷同、千篇一律,這樣才會給人較深的印象。  
kjy04b-20130224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2.24
憶記童年的大澳
除水上棚屋、蝦醬及鹽魚外,你所知道的大澳還有甚麼?是附近水域出現的中華白海豚,還是劃為古跡的大澳警署? 今天要到大澳遊逛,交通算是便利,你可以坐船, 可以坐車。不過,好幾十年前的大澳, 連接香港島的只有油蔴地小輪,快船航程兩個多小時,遇上需要停泊在沙螺灣、東涌、汲水門、馬灣等地的慢船,航程得要近四小時。在好久好久以前,媽因為沒法趕上第一班開往香港島的油蔴地小輪,我就在大澳唯一的醫院出生。因此,我是地地道道的大澳人。 一年裡,我們家兄妹只有在農曆新年和暑假才有機會坐船到港島。不知是個子小,還是路途真有點遠,從我家到碼頭,要花近二三十分鐘。可是,走著那一段路,好神氣!身上穿的是白襯衫和黑色西裝褲,還有刷得油亮亮的皮鞋。相熟的鄰里街坊見著,總問:「出香港?」爸爸或媽媽邊拉著我走,邊答應:「帶孩子出去走走!」小時候的我總得跌跌撞撞的追趕著爸媽的腳步,而身後留下同齡人羨慕的眼光。 小時候,大澳沒有中學,只有四所小學和一所私立幼稚園。我們家三兄妹都沒有唸過幼稚園,聽爸說,校長是個外省人,廣州話不純正,所以沒有把我們送去。等上了小學,我才明白家裡較為富裕的同學,都上過幼稚園。我們三兄妹唸的是大澳公立學校,說是公立,學費當然便宜。大哥早年在民權學校唸書,一所開設在二樓的私立小學,後來,學校結束了, 他就轉到新成立的大澳公立學校唸六年級,而我剛上一年級。就在這一年,大哥通過升中考試,九月便寄居於香港島親戚家,開始他的中學生活。 除大澳公立學校外,大澳還有永助學校、大澳學校和漁民子弟學校, 如今就只有大澳學校仍然開辦。1999年,母校停辦,2006年改建為香港少林武術文化中心。近年,常常跟外地來的朋友來遊大澳,母校是必到的。在那一排排石階上,我每每「看見」學生群中,一位瘦小的女孩在那裡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典禮。最難忘的該是音樂比賽吧!那女孩,就是今天的我! 
kjy06a_20130127
icon89
校園隨筆
2013.01.27
聖母村
澳門的離島——路環,偏僻的九澳聖母村對小時候的我很吸引。上世紀六十年代,負責我們聖母孝女會的導師甘寶珊修女,奉派前往該村服務。一天,我接獲她附有相片的信,在一間非常簡陋的屋前石階上,有數位穿了白長裙,頭戴花冠的女孩,中間站著一位穿黑長袍,架黑眼鏡,雙手繞在胸前的神父,兩旁為甘修女和她的姊妺;信中得知那是領洗照,神父在年中往訪她們一兩次,多在聖誕或復活節,為她們送上適時的小禮物,亦會主持聖事。信末,甘修女還邀請我們前往探望她們。我即時拿著相片和信件交給媽媽,媽媽列舉十多項不准前往的理由,其中最深刻是那兒全為痳瘋病人居住、香港往澳門有大船,跟著要乘「街渡」往路環,要看潮水時刻往返,隨時要留在聖母村⋯⋯我自是不敢離家前往了。 1966年,我在父母親的伴同下,到沙田加入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一天,雷永明神父到訪,眼前的雷神父就是一年前相片中的那位神父。我即時對他起敬, 也乖乖地聽他講解聖經。很多次,雷神父從聖母村回港,便到沙田看望我們,與我們分享他與痳瘋弟兄姊妹共渡佳節的喜悅。 直至八十年代,澳門至路環有陸路交通,我終於有機會前往仰望已久的聖母村。從澳門碼頭乘車四十分鐘,看到是一座座破爛的房屋,設法尋找那座相片中的房子,但苦無痕跡;惟通過花地瑪聖母像,有一座偌大的落地金字式的聖堂,堂頂有壯觀的青銅苦像,堂旁有鐘樓,其後為神父宿舍;推門進堂,祭台右方為痛苦聖母像,她雙手緊捧著耶穌的茨冠,眼晴有兩滴淚水;再往右的牆上有一幅向雷神父及其家鄉致謝的牌匾,建於七十年代。 當我想起雷神父多次涉水越洋的剛毅步伐,排難解困的決心,我要步武前輩,全心依靠上主,勉力做個信實不欺的人。雷神父,請你為我們轉禱!  真福雷永明神父,你和你的家人孝愛聖母,特別恭敬襄同救贖者的痛苦聖母!  真福雷永明神父,你是方濟的跟隨者,熱愛被遺忘的痲瘋弟兄姊妺!  真福雷永明神父,你確信上主的諾言所許必踐,常存希望!  作者屬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
kjy01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無懼歷史洪流 香港仔工業學校77載育人靈
與宋雲龍執事(香港教區終身執事)一同步上樓梯,前往進行訪問的會議室。宋執事為該校舊生,他憶想當年說:「這些樓梯是經過『意大利批盪』的,過了這些年,還是同一個模樣!」七十七年來,港島南區變化甚多,由昔日的漁港成為人口密集的市鎮;香港仔工業學校亦由當年的工藝院,發展為今天主要提供科學和科技相關課程的中學。創校至今,該校致力秉承慈幼會精神,經過近八十年的歲月仍屹立不倒,為香港寫下歷史見證。      (本報專題)上世紀初,有見本港基層孩童缺乏教育,一群社會賢達斥資設立一所工藝院,讓孩童學得一技之長謀生,遂成立香港仔工業學校(舊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於1935年開課,由慈幼會會士擔任管理和教育工作。當時該區尚未發展,交通不便,故以寄宿學校模式運作,所有學生一律於校內住宿。在規律生活和會士的關愛下,學生茁壯成長。 愛的教育 轉化生命 年幼喪父,母親出外工作謀生持家,宋執事表示自己在缺乏監管下,小時候甚為頑劣, 成績亦差。幸得班主任鼓勵,考入該校小學六年級(小學部於1978年結束)。他是1959年畢業生,在校內寄宿,他補充,嚴格紀律下他學到分辨善惡。當年即使週六日學生也須留校,只有暑假和年假才回家,在校內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六時半起床、七時參與彌撒、放學後參與晚禱、院長訓話、九時多睡覺,學生過著儼如修院的生活,故該校得到「小修院」的別稱。 慈幼會會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宋執事表示在校六年,已將同住的神父和修士當作爸爸和哥哥看待。「當年我們每個寢室有四十張睡床,神長的睡床在四個角落;晚上我們踢被子,他們總會半夜起床給我們重新蓋好。」會士的關懷改變了宋執事的生命,從沒有信仰到認識耶穌,他於中二時領洗;在學期間,他甚至考慮司鐸聖召。雖然最後因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未有成為修道人,天主卻一直在宋執事身上工作;九年前他領受終身執事職務,只因服務和奉獻的心從未間斷,「天主揀選了你,你就必定能到達(祂計劃的)目的地」,宋執事堅信。 愛的延續 因時制宜 七、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南區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交通改善,學生對寄宿的需求大減,故該校於八十年代取消寄宿部。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工業及相應的工業教育式微,該校課程亦由當年每天下午安排學生到工房學習木工、電工或金工,逐漸轉為今天配合新高中學制的課程。 該校余立勳校長表示即使學校運作模式一直因應時代轉變,但教育方針始終如一,堅持鮑思高神父的教導。「雖然各人的恩賜不同, 發展的路向亦因而有所不同,但我校希望學生在這裡能夠覓到自己的價值。」余校長亦是該校舊生,於1978年畢業,「青年時期是人成長發展的黃金時間,學校希望裝備學生成為好的成年人,讓他們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才踏入社會。」 面對今日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家庭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該校於本學年恢復寄宿部, 期望支援家庭的需要,並透過規律和團體生活,充實孩子的心靈,培育人靈。 現時該校寄宿部分別設四人和六人房間,備有冷氣及熱水等設備,但仍位於校舍二樓,宿生同樣須參加早禱和晚禱,神父亦會於每晚晚禱後給予教導。「晚飯後的活動時間多姿多采,打鼓、唱歌、繪畫、吹口琴都有!」中一生卓展鏵表示,「我最享受的是團體生活,還有畫畫。」展鏵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始慕道,「神父的教導讓我開始認識天主教信仰,相信天主!」同級的梁昊生亦表示十分享受宿舍生活,「住在學校很特別,和同學關係變得更密切。」 目前港鐵南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期望落成後改善南區交通,除了封路等帶來不便,對學校亦有影響。「我們每個學期也有兩、三次跑橋訓練,是我校傳統」,就讀中五的總領袖生蔡俊杰表示,「但因施工關係, 我們要改到海濱公園跑步,每年一度的跑橋大賽亦要延期舉行。」中四的曾耀均亦認同工程為師生帶來不便,「但我相信南港島線建成後會增加南區的人流,有助更多人認識學校和本區。」該校舊翼校舍已被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歷史價值以外,它更是一眾學生成長、生活的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