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20
車輪細說香港歷史 公共專營巴士八十周年
     回到那還沒有電子收費系統的時候,記憶中,人們總會把零錢儲下來付車資。今天,大家只消拍一拍卡便完成付款,街上也再看不到非空調巴士的蹤影。二十世紀初香港已開始有巴士行駛, 今年更是公共專營巴士服務香港八十周年。近百年來,巴士這交通工具不斷發展,同時見證香港社會的變化。  (本報專題)早期香港常用的陸上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人力車等,而且一般都是官商富人雇用的, 普通市民多會步行到目的地。到了二十年代,汽車才開始在香港行駛。與此同時,內地時局動盪,大量人口遷移香港,對交通需求日增,各公司遂開始營辦公共汽車服務。 遊走香港 服務市民 為加強監管巴士服務,政府透過公開招標,於1933年批出公共巴士專營權予中華汽車公司(至1998年專營權結束)及九龍汽車有限公司(今九龍巴士)。八十年來共有六所公司獲得專營權,分別行駛港、九、新界各路線。因市區不斷發展,加上隧道通車、開發新市鎮等,香港的巴士路線日漸增加,由1933年的二十五條路線,增至今天接近六百二十條。 起初只有單層巴士在香港行駛,後來,為應付與日俱增的交通需求,巴士公司於1949年引入首批雙層巴士,六十年代開始行走大部份路線,逐漸普及。1988年,巴士公司更開始應用空調雙層巴士,反映香港物質條件提升。去年,香港最後一批非空調雙層巴士退役,巴士全面進入空調時代。 員工設備 與時並進 現今,我們一般接觸的巴士前線員工只有司機, 但早期每輛巴士隨車服務的員工卻不止於此,還包括司機、售票員、守閘員和稽查員;雙層巴士甚或需要更多人手。售票員負責售車票收費;守閘員負責控制巴士閘門和上、落車秩序;稽查員則負責查票,避免有乘客逃票。但隨著科技進步, 巴士改用自動閘門和錢箱,售票員、守閘員和稽查員等工種便遭淘汰。 因巴士司機需要兼顧車廂內的各樣事務,七十年代起巴士亦改用後置式引擎。這樣司機身處的駕駛室便與車廂相連,以便司機駕駛之餘,亦能集中處理其他車上事項。車廂內其他設備亦不斷改進, 以座椅為例,由木椅改成相連皮製座椅,近年再換成仿皮單獨座椅。巴士公司亦在車廂內增設電台廣播、電視,甚至是無線上網,以追上資訊科技的急促發展。 你未必每天乘坐巴士,但它的歷史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一部份,與我們息息相關。然而,巴士不再是單純的一種交通工具,也是行駛中的歷史載體。(澄)  
kjy10_20131013
icon19
青苗天地
2013.10.13
2013.10.13 文章
為甚麼中學生會沉迷智能手機﹖ 呂祈欣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二B  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經常使用上網看書或玩遊戲,又或者外出時,利用手機與其他人聯繫。不過,現今香港不少與青少年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的新聞,甚至因此出現家庭衝突。這種情況連很多父母也沒有辦法。究竟有甚麼吸引著他們﹖ 首先,現今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基本上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他們不想打電話或發短信,彷彿就與其他同學缺少一個對話的機會,而且他們又可以透過智能手機建立及參與不同的群組,與自己同學或朋友一起聊天,不像以往只可透過學校或家中電腦對話,因此吸引不少中學生使用。 此外,學生沉迷手機上網,由於在網絡的世界裡,學生可以沒有任何的束縛,他們可以在網絡上尋找自己的愛情或朋友,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網絡世界)尋找現實生活無法找到的快樂。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功能的發展也是令學生沉迷的原因。隨著科技發達,網絡遊戲已經不是只可以在電腦玩,現今的智能手機可以下載很多網絡遊戲。以前的學生都是在網吧或家中電腦來玩遊戲。可是,現在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學生可以透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玩網絡遊戲,他們亦容易在網絡遊戲中,尋找現實中失落的自信,逃避在家庭、學業或人際關係中的困難,這導致他們難以將現實與網絡分開。 另外,對女同學來說,不少女同學也會沉迷網絡小說,或許對於很多對現實生活感到厭倦,期望在幻想世界追求自己生活的人來說,網絡小說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或食糧。 最後,我認為學生沉迷智能手機的主要原因在於現實生活的壓力,他們的壓力因為無處發泄,利用手機上的網絡世界進行發泄,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寄托。而且他們亦想從網絡認識一些陌生人,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向外人訴苦、聊天,找一些自己不認識的人發泄,又不用怕其他人知道。所以,我認為精神上的不滿是學生沉迷的主要原因。 山頂下的香港 謝朗懷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二乙  乘坐纜車前往山頂,既能欣賞沿途美景,又能親身一試這古老的交通工具,我當然不會再作他選。 在山頂,置身在凌霄閣之上,我感覺到陣陣涼風吹到臉上,真是沁人心脾。山下一座座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最高興的是小孩。他們在觀景台上歡快地跑著,嚷著要用觀光望遠鏡。而我,就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山下那蜿蜒的流線般緞帶上,一個個「小不點」魚貫而行。遠處碧藍的大海上,一個個大個子喘著粗氣,「鳴鳴」叫著穿梭不停。可別小看它們,它們是遠渡重洋而來。放眼遠眺一座鐘樓屹立在對面,像一個士兵站在崗位上。 很快,艷陽變成了夕陽。山下的「小不點」變成了一隻隻螢火蟲,在一條條金線上蠕蠕前行。天上還不時有「流星」飛過……真漂亮啊。這就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 香港夜景。    
kjy11b-20130929
奇妙大自然
2013.09.29
鳳眼藍 —— 漂亮的入侵者
那年春天,友人送來幾個綠色胖胖的小葫蘆。小葫蘆旁長著小小的葉片,樣子怪可愛的,友人說是一種浮水植物。幾個小葫蘆初放在大水池中,孤伶伶的只佔一小角,想不到三個月後,整個水池都被葫蘆覆蓋了,葫蘆亦由肥胖慢慢變成瘦長的,葉片亦大了不小。 約六、七月,其中一個葫蘆長出花莖,開出約十朵紫藍色的花,遠看很像風信子。每朵花六片花瓣,最上方的花瓣紫色較深, 正中還有一菱形的黃色斑點,彷彿是鳳凰的眼睛。之後開花漸多, 有時二三十株花莖同時開花,亦頗壯觀。 後來,朋友告訴我這些浮水植物竟是惡名昭彰的鳳眼藍。鳳眼藍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早年引進中國作為觀賞植物、淨化水質及牲畜飼料。隨著中國大力發展工農業,河流污染加劇。而這些污染物竟是鳳眼藍的營養劑,於是鳳眼藍在內河流域內廣泛擴散,努力地淨化水質。但太大量的鳳眼藍卻又阻塞河道,妨礙水上交通。更壞的是它們會阻擋陽光透射入水下,並在腐爛後污染水質,造成其他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亡,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細看鳳眼藍的入侵史 —— 由人類為自己的利益引入鳳眼藍,到自己污染河流導致鳳眼藍大量繁殖,最終鳳眼藍過多影響自己及環境。漂亮的鳳眼藍被冠上「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其實誰才是幕後的元凶呢? 
kjy01_150920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15
讓孩子閃亮 育靈四十載 蘇蘊珩校長 榮休
(本報專訪)畢業後,蘇校長一直在修會學校任教,主要教授中、英文科。一九八九年她原獲教區聘任為校長,但她拒絕該次聘用。「我出身於基層家庭,希望服務一所能進一步發展的學校」,她擁有這樣強烈的使命感。後來,她獲聘擔任天主教博智小學下午校校長;七年後調職,任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校長。於二〇〇二年,她獲調派至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前身)出任校長,該校於翌年遷至現址新校舍。 無懼困難挑戰 教區於一九九五年開辦天水圍天小,經面試篩選後,由蘇校長擔任創校校長。當時學校位置偏遠,沒有公共交通直達,四周都還是工地。起初,學校人手不足,蘇校長要兼任教學、出卷、清潔等工作,「這讓我接觸學校各個層面,得著很多,也讓我強化自己。」蘇校長離校時,學校已由開校時的四班增至三十一班,「學校關愛學生,給他們最好的學習和經驗,讓他們閃亮。」 這份信念延續到她在九龍灣聖若翰天小擔任校長的日子,她希望學校成為同學溫馨的家、學習的樂園,為同學提供不同學科外的學習經歷。「他們觀察、體驗、思考,從而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作自身利益以外的考慮。」 二〇〇七年起,該校參加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每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生一起上課。「我相信雙方學生從中都有得益,健聽同學亦學會關心和配合別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該互相幫助。」 堅信上主同行 總結四十年的教學生涯,蘇校長形容信仰對她非常重要,「天主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祂的愛永遠常在」,她認為遇上困難時要以信德和愛德面對。「懷著信德,相信我能夠完成天主交給我的使命;滿懷望德,明白天主會為我安排前路,並會給我守護天使般的同行者。」有同事、學生和家長同行,蘇校長說她並不孤單,「而是充滿愛和喜樂。」 退休前,蘇校長鼓勵九龍灣聖若翰天小的學生實踐校訓「剛毅求真」, 「期望他們繼續向前,擇善固執,學業和待人處事上也要真誠。」她亦勉勵同學從心出發,付出無償的愛,「每個人都多做一點,便能成就更多。」 蘇校長打趣說自己也「畢業」了, 退下教育最前線,邁進一個新階段。「我希望安樂自在地生活, 給自己和家人更多空間」,她續道,「我打算繼續進修,也樂意在教育範疇擔任義工,充實自己。」(澄)       一個小故事      一天早上,蘇校長跟學生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次在公園中遇到有人受傷跌倒,我連忙報警求助,卻難以表達所在位置,於是警察教我留意附近燈柱上代表位置的編碼。」然後,在當天的第一堂, 蘇校長帶領同學在學校附近, 觀察燈柱的編碼。後來,她收到一個校友的家長來信,告知她孩子一直記住這次經驗。「我希望給學生全面的學習經歷,擴闊他們的眼界」,蘇校長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