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6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16
聖母無貼聖心學校 謝親恩 頌父愛
   每個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方式都有所不同,經歷和回憶亦是獨一無二; 每段親子關係都是一本獨特的故事書,有喜,有悲,但更重要的是愛將所有經歷串連在一起。聖母無玷聖心學校的小五生吳珮嘉和林卓鋒這對同窗好友,跟我們分享他們與爸爸之間的故事,滿溢著愛的故事。 (本報專題)珮嘉眼中的爸爸十分「立體」,「他有嚴肅的一面,也有幽默的時候,而且很有耐性。」父女倆除了喜歡打乒乓球,另一共同嗜好是吃零食。「吃零食的時候,我們就變成兄妹」,吳爸爸打趣道,「我們會趁媽媽回家前,偷偷的在家中吃零食。」 身教 同行 父女愛濃 零食亦給這對父女帶來一段難忘的往事。珮嘉還在讀幼稚園時,一個晚上睡覺前鬧別扭,嚷著要吃餅乾,爸爸軟硬兼施,也勸不了她打消這念頭。「怒氣沖沖的我把餅乾丟到地上,踏碎」,吳爸爸憶述,「事後我十分後悔,覺得自己的行為充滿暴力,而且浪費食物。」於是吳爸爸跟女兒認錯,並買了餅乾賠罪,「犯了錯便要承認錯誤,而且跟嘉嘉溝通後,她也明白到在這件事上我們都有責任。」 吳爸爸以身作則,教導女兒勇於承擔外,亦一直陪伴珮嘉成長。珮嘉小時候,他每週六和她上鋼琴親子班;現在,因為較彈性的工作時間,每次珮嘉因事遲到早退,接送的也是吳爸爸。去年夏天,珮嘉和爸媽一起到意大利西西里省——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雷永明神父的家鄉,參加教會冊封雷神父列入真福品的隆重禮儀(宣福禮)。當地大事慶祝,宣福禮前的兩個晚上也舉行巡遊。「嘉嘉習慣早睡早起,到巡遊的時候已十分睏」,吳爸爸回想,「但她已經長得那麼高,我也沒法子再像以往般抱起她,只好一直讓她靠著,直到完成巡遊。」 對爸爸的付出,珮嘉非常感激。「爸爸當的士司機,駕著車子到處去,看起來工作好像很輕鬆,但事實並非如此」,珮嘉肯定道。她分享一次參加科學活動嘗試駕車的經驗, 「我體會到駕車精神很緊張,手腳也很會累。」她表示爸爸工作辛勞, 「他一星期工作七天,但忙碌中也經常抽空陪伴我,我非常感激爸爸!」除了打算送自製賀卡給爸爸慶祝父親節,珮嘉也給他送上祝福,「我希望他減肥成功,保持身體健康!」 陪伴 鼓勵 父子情深 「我和鋒鋒很親密, 就像玩伴般」,林爸爸笑道。閒時他愛和卓鋒下棋和打球,二人也愛一起研究科技產品。任職採購的林爸爸長時間在內地工作,只有週末才能回港與家人相聚,因此他們特別珍惜相處的時間。「我對兒子的要求很簡單,不要過分沉迷,不要變壞,但要有責任感,懂體諒、懂感恩」, 林爸爸表示,「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在這方面很開放,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可以自己選擇。」 而卓鋒則這樣描述爸爸,「他親切、和藹、有耐性,而且十分注重家人,全心全意愛我們。」他難忘小四患胃炎時,爸爸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患病時很辛苦,有時甚至會難以呼吸,好幾個晚上爸爸都抱著我,讓我側臥得以入眠;我進醫院時他也請假陪伴我。」那時甚至影響學業,卓鋒說,「最後爸爸媽媽也知道我盡了力,給我買了一份大禮物,鼓勵我繼續努力。」林爸爸回應,「結果並不重要,我期望鋒鋒明白,過程中真正努力更重要。」     「我最欣賞爸爸對我們的愛」,卓鋒感謝爸爸,「他在內地的工作很忙碌,有些時候甚至週六早上也要留在內地工作;回到香港,為了陪伴我們,他也一樣忙碌。」每個週末,林爸爸也會陪卓鋒參加合唱團練習,加上車程,每次也要花上五小時。「爸爸為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私人時間,我感謝他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希望爸爸可以輕鬆一點,也希望他能夠有多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澄) 
kjy02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2
  牧者無私奉獻 辦學育苗 1950年代,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柴灣成了難民聚居的地方,搭建簡陋的木屋遍佈山嶺。當時年輕的文顯榮神父初到柴灣服務,在區內興建了海星堂,他以行動實踐福音精神,接濟和關懷貧困的居民。當時,文神父為扶助失學的街童,創辦了柴灣第一所具規模的小學,這就是瑪利諾小學(即現今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最初,學校由瑪利諾女修會管理。辦學初期,校方體諒學生家境貧困而無須穿校服上學。 三位在1960年代畢業於該校的校友一同話當年,該校校董、舊生會副主席劉泰華依稀記起:「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柴灣原是一條農村,臨近海邊,沒有高樓大廈,跟現在的模樣大不相同了。我的一家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媽媽獨自撫養幾個子女成人,我們得到教會的照顧,從而認識天主教信仰,並領洗入教。由於我來自單親家庭,文神父特別關心我和家人,他經常督促和訓導我,對我愛護有加,我與文神父的感情深厚,猶如父子。」劉泰華升讀中學時,文神父特意安排他到教會開設的牙醫診所工作:「課餘時,我在診所當登記員,幫補書簿費用;文神父連這些生活細節,也為我著想。」 劉泰華的兩位學弟鄒志強和黃毓康,現分別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和副主席。三位學兄學弟談到兒時趣事,開懷大笑起來。鄒志強笑說:「小息是最令學生期待和快樂的時段,我們跑到雨天操場,排隊輪流打乒乓球。那時,學校安排男女生分別在不同的操場上玩耍。男孩子都很佻皮,到處跑來跑去,我曾被課室的鐵窗框撞到頭呢。」黃毓康點頭說:「對呀!我們最愛聚集在那一張乒乓球枱旁。」劉泰華最難忘每年在學校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活動在修女宿舍的小聖堂舉行,我曾擔任小司儀兩次,聖誕節話劇內容關於耶穌的誕生,三位賢士前來朝拜耶穌。」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小孩子,黃毓康在家中排行第四,他們七個孩子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劉泰華和鄒志強的弟妹也是該校校友。   校友銘記教導 無言感激 訪問當日,黃毓康贈送一本小冊子給記者,那是為了1996年舉行的校友聚會而印製,他在一篇校友分享的文章裡,這樣談到文神父:「如果你遇有功課上或內心的問題,隨時跑往他的宿舍,他會教導你及開解你;更以慈祥的手按在你頭上,祝福你,並贈予你一粒美國製造的朱古力。」 小時候,劉泰華和黃毓康在海星堂擔當輔祭,劉泰華每星期中的三個平日,回到聖堂協助文神父進行清晨彌撒,然後才回校上課:「文神父熱愛青年,經常為青年安排不同的活動,舒展身心。每年夏天,文神父在假期相約我們一群輔祭到石澳或大浪灣游泳。為準備聖枝主日,文神父帶領我們上山摘取樹枝,我們都不嫌辛苦,樂在其中。」黃毓康難忘步行到石澳游泳的經驗:「我們跟隨年長的輔祭哥哥,登上山,走過小溪,才到達石澳。真是快樂的時光!」 每次文神父放假返回美國,回港的時候,都會帶來許多禮物送給兒童,如領帶、香口珠、文具等,對於當時成長於物資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來說,這些小小的禮物令他們興奮不已。文神父喜歡為青少年組織各式的參觀團,擴闊他們的眼界,黃毓康興奮地說:「一次,我們隨文神父參觀抵港的美國航空母艦,我們對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還有,母艦上提供免費的雪糕,大家當然非常雀躍!我真的感謝文神父,在成長的階段裡,他給我許多籌備堂區活動的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縱使文神父已回到天父的懷抱多年,溫馨的點滴回憶仍是暖在心頭。鄒志強雖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感謝天主教教會為柴灣區作出的貢獻:「當年,教會救濟本區居民,經常派發鮮奶、麪包,還有日常用品。我較少與文神父接觸,但從同學的口中,亦能加深對他的認識。」 該校早在慶祝50周年校慶時,由丁校長聯繫校友,籌備組成舊生會。舊生會於五年前正式成立,現有成員800多位,幹事共11位。最後,劉泰華和黃毓康寄語該校學生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對師長和父母的栽培,常懷感恩的心。主席鄒志強期望年輕一代的校友能為舊生會出一分力,凝聚母校歷屆的畢業生:「今年母校慶祝創校六十周年,學校校訓是『愛人如己』,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需要這份精神,願學弟學妹毋忘校訓,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仨)  
kjy02_20111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0
思源學校乒乓球學界賽奪冠 Ping Pong 掌中轉 友情桌上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