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151129s
女兒,媽媽愛你
2015.11.28
共同的家園
自女兒入讀幼稚園,我參加了該園的家長協作小組。十一月初,我和幾位家長協助老師帶領低班學生參觀農場。女兒知道我會一同前往,她興奮極了。 當日,我們幾位媽媽陪伴著四十位幼兒到農場。他們可以近距離見到羊隻,拿著跟他們一樣高的長草餵羊,還有機會給小羊餵奶。讓幼兒們多親親大自然和接觸小動物,實在是身心有益的活動。他們快樂的笑臉,可愛極了,我覺得這幅小孩子與小動物的構圖,真的很美!  前陣子,我看過一段為介紹教宗方濟各所寫的通諭Laudato Si’ 《願祢受讚頌》而繪畫的動畫,這是特別為兒童設計,內容簡單又滿有意思。到過農場後,我跟女兒提議一起觀看這四分鐘的短片。我一邊翻譯內容,一邊解釋當中表達的意思── 提醒人類要共同照料我們的家園── 地球。  女兒看得入神,她皺著眉頭問:「為甚麼地球受傷了?」這道問題難以三言兩語回答,我腦海裡浮現了世界上各種的生態危機,如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瀕危絕種的動物愈來愈多等。究竟我們對自己的家園作了甚麼可惡的事?行動更實際,我問女兒:「你認為我們(一家人)可做甚麼呢?」女兒曾讀過兩本關於樹先生和水先生的圖畫書,她也特別關注樹林和水源的問題。「我還可以將玩具跟別人分享,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我拍拍她的肩膀,說:「這主意很好啊!我們不需要過份豐富的物質生活,足夠便可,這生活態度也可幫助拯救地球!」 「願祢受讚頌」原是意大利聖人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編寫的《太陽歌》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表示讚美和感謝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化工。教宗在通諭中分析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並提倡人類努力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和態度,照料、尊重和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更要愛護大自然和每個生命。 通諭中提出了核心問題:「我們希望留給那些後我們而來的人、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作為媽媽,我當然熱切希望我的孩子和所有兒童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和生活,但現在的世界狀況,我實在感到焦急和擔憂。願更多人能反思現況,並為我們的家園出一分力!  聖方濟・亞西西,生態保育者的主保,請為我們祈禱!  希蕾媽媽
kjy01_2015102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24
天主教領島學校鑽禧校慶 教育完人 協力同心
(本報專題)開學首星期,天主教領島學校趁星期日下午,舉辦「鑽禧校慶開放日暨嘉年華」,同時為校史室揭幕。連串的鑽禧慶祝項目早於去學年開始籌備,第一步是徵集學校的歷史文物,成立校史館,同時舉辦鑽禧校慶徽標設計比賽,邀請學生及校友參與創作。本學年升讀二年級的黃穎彤獲得鑽禧徽標設計比賽冠軍,年紀小小的她喜歡填色和繪畫,「初時,我的創作靈感來自雲和彩虹。」穎彤獲獎的作品以雙手奉獻鑽石(圖1),她的創作意念呈現了她心底裡對學校的一份欣賞,「這代表學校為社區服務六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批難民由中國各省市湧入香港,香港社會百廢待興。有見於黃大仙地區無數兒童失學,天主教香港教區急切尋求人力物力,在竹園平房區第一段(即現時沙田坳道)建設平房式的校舍。1955年五月,時任白英奇主教為學校主持奠基,訂名為竹園小學。創校初年上午班十一班,下午班七班,教師二十三人。翌年,學校獲熱心教友馮聘逑女士慷慨捐款,延續學校教育完人的理想。馮聘逑為領島中學(已結校)校長,學校於1956年易名為領島學校,以誌紀念。1980年竹園平房區拆卸重建,舊校遷至何文田俊民苑新校舍。1997年,正名為天主教領島學校。 鑽禧校慶活動凝聚新舊領島人,穎彤的母親是家長教師會的委員,開放日當天,穎彤陪伴母親充當家長教師會攤位的義工,透過擲豆袋活動,宣揚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校訓。獲獎為穎彤帶來喜悅,透過參與,她為學校跨過六十個年頭而感到驚訝:「原來學校的歷史是這麼悠久。」在開放日的舞獅表演中手執芭蕉扇、頭戴笑臉佛面具的五年級生陳子銘,為觀眾帶來不少歡笑。「我感到特別緊張,擔心表演時有誤失。」暑假期間,子銘和隊員多次回校,加緊練習,「這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幸好開放日那天演出成功。」 隨著開放日結束,學校於本月二十二日假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的鑽禧感恩祭,標誌著跨越兩個學年的慶祝活動將達至高峰。穎彤和子銘不約而同,希望感恩祭當天有機會跟神父們多接觸,並樂於捐出零用錢、邀請親友贊助他們參加學校於十一月底與校友會合辦的鑽禧步行籌款。「我期待與神父交談,獲得神父的降福,順利升讀中學,將來能夠成為一位好老師。」子銘感受到前輩校友間深厚的領島情。該校洪美華校長對校友間的熱情更是別有感受:「在成立校史室及籌備過程中,學校獲得各方面的支持,合力完成。我深深地體會校友們對母校的情懷,感謝校友積極參與,回饋母校。」本學年到任第二年的洪校長表示:「鑽禧校慶以『傳承.感恩』為主題,傳承是以愛主愛人為目標,將領島人的特質傳承下去。」    「我們和畢業同學,雖然祗是相處了短短一個年頭,但彼此的關係已很密切,大家的感情已很深遠……我們有甚麼困難,他們也很樂意幫助解決, 簡直是我們親愛的哥哥和姊姊。他們現在一旦離開我們,怎不令我們依依不捨呢!」——〈歡送畢業同學〉 赤子情可待  1956年出版厚三十六頁的《竹園領島學校校刊》上,當時念上午班五年級的萬德徽以文章〈歡送畢業同學〉留下他懷念師兄師姐們的心情。這份深厚的領島情在萬德徽小學畢業(1957年)後,更是形影不離。1964年,他回到母校執起教鞭,延續校訓(「明辨篤行」)的教導,實踐創校師長的教育理想。2002 年,萬德徽升任校長直到退休。1976年校友會成立,萬德徽擔任第一屆校友會副會長至今,「領島學校陪著我的成長」。校史室陳列的展品大部份由校友捐贈,這些充滿歲月情懷的報名證、學費單、助學獎勵證明信件、學生成績表⋯⋯不乏萬校長童年的校園印記。「能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物品,全賴母親,這也表示她對領島學校栽培我的感恩之情。」 因應創校初年的社會需要,學校曾辦短期的夜校。展品中,一張報名證記錄了張靜如入學的一段小插曲。「我在十二月出生,按當時的教育條例七歲才能上學,因而入讀領島夜校小一。」回憶這段往事,張靜如感到愉快又感恩,小學畢業(1968年)後,她回母校任教(1976至2010年),同時由第一屆校友會任幹事至今,曾擔任學術、財政、秘書等多個職位。「舊校的聖堂很美,樓底高。當時我未認識天主,玫瑰月時,老師帶我們到聖堂念玫瑰經,我悄悄地觀看聖堂富傳統特色的設計。」 萬校長和張靜如老師畢業後回校延續前人的努力,他們亦先後領洗, 成為教友。現屆校友會會長黃志雄恰於校友會成立時畢業(第21屆), 「回想放學時,由教室窄窄的走廊到學校大門,沿途有風紀隊帶領,他們領我們過馬路回家,那感覺至今依然很親切。」八兄弟姊妹畢業於領島學校的黃志雄,1983年協助校友會舉辦升中輔導營,「輔導營幫助剛畢業的新校友適應中學課程,由師範畢業的校友擔任導師,當時的小學很少會辦這樣的輔導營。」校友會籌辦的活動曾開創全港先河,現時有會員三千多人,校友年齡由十二歲到七十多歲。黃志雄意識到校友會肩負著時代的重責:「期望重新定位三代校友的活動方向,吸納更多的新校友,維繫年齡跨度大的校友情誼,尤其關注剛畢業十年的學弟學妹。」 甲子情彌堅 六十年來,領島學校孕育了三位校友神父。葉寶林神父(小圖右)憶述他1981年遷入何文田區,成為領島學校小四的插班生,「當時學校是一座簇新的校舍,我四年級入學後,曾在學校參加要理班,五六年級當風紀。」現時服務於大角咀中華聖母堂的葉神父,中學時期領洗,加入教會。「領洗時,我邀請一位公教老師擔任代父,現時我們依然保持聯繫。學校的宗教課有一定的作用,宗教科的老師給學生信仰示範,他們親身示範基督徒是個怎樣的人。」 念小一開始在竹園舊校舍就學至畢業的甘寶維神父(小圖左),是第23屆畢業生(1978年), 「當時堂區沒有主日學,學校在星期六設上、下午班長短週上課,星期六長週最後一堂,校監李若石神父特別為教友學生上課,教授要理。」回憶童年,甘神父感到愉快又感恩,「李若石神父不諳廣東話,上課時,我們不很清楚李神父說話的內容,然而他愛護學生那份殷切的情懷令人很感動。」 在學期間,甘神父曾與多位校監神父接觸,在蔡明通神父的手中初領聖體。全家十兄弟姊妹,他與孿生胞弟排行最幼。「我和弟弟星期六下午到聖堂,聖堂的哥哥姐姐給我們玩球類活動。平日,我和弟弟一起當輔祭,每日輔彌撒,校監陳子殷神父獎勵我們,賞我們香口膠。」彌撒前排隊辦告解的趣事,也是甘神父童年的信仰經驗。成長後聆聽天主的召叫,選擇獻身生活,一份刻骨銘深的師生情為甘神父的抉擇留下永誌不忘的動力。「教中文科的黎鐵良老師是嚴師,舊生都尊敬他,我永遠不會忘記黎老師的教導。」1998年,甘神父晉升鐸職前,黎老師特意由加拿大返港。「他原欲參加晉鐸禮,不幸在航機上感到不適,抵港後無法前來,一直躺病在床至離開。」黎老師從沒有向甘神父道出特意回港參加晉鐸禮的心願,「到探望黎老師時,我才知道他這個心願。後來,我在遺物中看到他妥善地保存著與學生交往的全部信件。」校友會成立, 黎老師是幕後推手;至今仍是校友會活躍份子的甘神父,期望領島校友常緊記學校主保聖人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格言;「『不要怕,只管信。』無論是否教友,願每個領島學生和校友常懷這份精神,面對生活的考驗和改變。」 現時在加拿大服務的校友龍國雄神父,願藉校慶六十週年感謝母校:「老師們作育英才,做福社會,勞苦功高,我們應該隆重慶祝;更該藉此機會向各位校長、各位老師,誠心地說聲『多謝』。」龍神父相信他在老師盡責的教導,及在天主教學校的薰陶下,不單獲取良好的教育基礎,「學校的培育更為我作好修道聖召的準備。」千里傳音,龍神父願誠心祝福母校。「願天主祝福各位老師身體健康,教務繼續蒸蒸日上,校園生活快樂!」(採訪 / 張、睿;撰稿 / 睿)   
kjy01_201510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17
聖母小學善渡玫瑰月 效法聖母 實踐愛德
百合象徵純潔,玫瑰象徵仁愛。百合花和玫瑰花構成一幅描繪聖母瑪利亞的圖畫:聖母領受天使報喜,始孕無玷,一如百合花;她又如玫瑰花,以信靠天主的熱情答覆祂的邀請:「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百合花和玫瑰花正是聖母小學校徽上的圖像,呈現該校尊崇聖母為慈母及青年導師的校園面貌。(睿)   (本報專題)十月是玫瑰月,教會鼓勵我們藉《玫瑰經》默想聖母參與耶穌基督降生、苦難和光榮復活的奧蹟。十月七日為玫瑰聖母瞻禮,本報記者恰於當天到訪聖母小學,三位學生分享她們敬愛聖母的心情。 傾心聆聽 王婉媚、黃漫諾剛升讀六年級,已領洗成為小信徒的婉媚說自己喜歡在祈禱時,請聖母轉禱,她亦積極參與校內每週一在午飯時段舉行的祈禱會,「我很愛聽修女細說聖母的故事」。她分享其中一個聖母的事蹟,令她難忘,「天使向聖母說,妳將有一個嬰兒名叫耶穌。雖然她當時未婚,但因著天主的旨意,聖母便答應了。」 身為班長的婉媚說,她效法聖母聽命的榜樣,履行班長職務,更在玫瑰月期間定下目標: 「願學習聖母的大方和愛心,有禮貌地對待修女、老師和同學;當看到他人的需要會主動幫助。」嬰兒時領洗的黃漫諾形容聖母時,說: 「她很美、心地善良」。她在母親的鼓勵下,經常參與義工服務,以行動效法聖母關愛他人的榜樣。漫諾喜歡以文章分享生活,今年五月,她回應修女的邀請,在文章中提及她與聖母的關係時表示,在聖母小學念書,讓她時有機會向聖母禱告、說心事。 四年級的呂穎自二年級開始,每年的聖母月及玫瑰月給聖母獻神花,平日她喜歡在小息時到聖堂念《聖母經》。將於明年復活節領洗的呂穎表示,學校的信仰培育引領她信賴天主和熱愛聖母,「我喜愛聖母,她心地善良」。在學習上遇困難時,她亦會誦念《聖母經》。祈禱使她平伏心情,感受到聖母相伴,「晚上難以入睡時,我會念五十遍《聖母經》,這樣便能入睡。」 貼心親近 聖母小學將於本月三十日舉行「聖母月結束禮儀」,介紹《玫瑰經》的起源和意義,並由班長代表獻上學生奉獻予聖母的神花,圍繞聖母的芳表寫下禱文意向等。玫瑰月內,校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聖母的德行。任教聖經科及有份負責宗教培育活動的翁逸薰修女說,「聖母進教之佑」是學校的主保,全體學生在不同的紀念日和慶日參與宗教活動,效法聖母芳表:聖母進教之佑瞻禮(五月二十四日)、玫瑰月(十月)及聖母無玷始胎節(十二月八日)等。 翁修女負責主持每週一祈禱會,她表示在玫瑰月期間,祈禱會加入聖母相關的活動,並與學生頌唱聖母為題的歌曲:「參與祈禱會的學生知道本月特意敬愛聖母。」聖經科主任之一的吳燕玲老師表示,校內的學習氛圍、文化與環境滲透聖母的特質。她舉例指出,校方揀選高年級生擔任「特務姐姐」於上課前及午飯時照顧低年級學生,帶出聖母無私犧牲的精神,「高班學生有機會助人,年紀小的學生接受大姐姐幫忙後,將來有能力時也懂得幫助有需要的人。」  誦念《玫瑰經》一如隨著聖母,進入她的玫瑰園,與她一邊散步,一邊祈禱。校長吳文健修女說,女生對母親的感覺較親近,容易接受聖母仿如母親的身分。她觀察到一些女生面對家庭問題或情緒困擾時,會主動到小聖堂祈禱,「她們走到聖母像跟前念《聖母經》,並會撫摸聖母像。」吳修女指出,學生從中學習對聖母的依靠,因而感到內心平靜和安全感。(高)  玫瑰月 玫瑰聖母紀念日起源於十六世紀,由當時的教宗庇護五世欽定。教宗聖庇護五世積極傳揚《玫瑰經》敬禮,他靠著玫瑰聖母的助佑及轉禱,帶領西方教會抵禦敵方軍隊的侵略。    
kjy13_20150920b
The Happy Wanderer
2015.09.19
Wuxi Jiangsu Province 江蘇省,無錫
When travelling around China Eastern area, Shanghai, Suzhou and Hangzhou are the most popular destinations and very few people would go and visit Wuxi.  Wuxi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situated next to Lake Taihu, the third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China after Lake Poyang and Lake Dongting. The legend(傳說)has it that, about 3,000 years ago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the eldest and second son, Taibo and Zhongyong gave up their heritance(傳承)to succeed his father to their youngest brother. They travelled south and settled in a fertile(肥沃)land, now known as Jiangsu Province, set up the State of Wu. There are a lot of stories in that area about the Wu Culture, including the love story of Fanli and Xisi in Lake Li .    Apart from these legends, Wuxi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s of Catholic history in China. The Catholic Church is the largest church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site was a living quarter for missionaries since 1640. The present church was rebuilt by the French priest, Fr. R.P. Tschepe(彭安多神父)in 1892, and was named Saint Joseph as its patron saint(主保聖人).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0 seats inside the church. The church is in the shape of a cross with symmetrical(對稱) layout. The interesting part of the church is a pair of antithetical couplet(對聯)on the front of the church and the wooden beam inside with plaques(牌匾)stating all different titles of Saint Jos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