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20130203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2.03
新年到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們哈哈笑。新年到,包餃子,蒸年糕,全家團圓樂陶陶……」 每年的除夕夜,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和麪、做餃子皮、切菜、拌餡、再到包餃子,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 其樂融融。小孩子做最簡單的事,比如洗菜、擇菜,或者把包好的餃子一個一個碼放整齊。餃子餡通常有白菜豬肉、韭菜鮮蝦、還有三鮮餡。等灶台上的水沸騰了,餃子就可以下鍋了,我們早在一旁望眼欲穿。 餐桌上少不了「稻香村」的點心匣子,「天福號」的醬肘子,「五芳齋」的醬牛肉。點心匣子裡裝的是傳統的「京八件」,由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京味糕點組成,以棗泥、青梅、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葡萄乾等八種原料為餡,用油、水和麪做皮,以皮包餡後再烘烤而成,那是令小孩子饞嘴的點心。在吃飯之前,我們往往忍不住吃上一塊,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再拿上一塊邊吃邊玩。 春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何方,農曆新年的時候,家人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聚集到一起。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每個人所盼望的圖景吧。窗臺上,粉紅色的杜鵑開得正豔,映著鮮紅的窗花,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小孩子爭相貼窗花剪紙,在門框兩旁貼對聯。 當時針指向午夜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是時候放鞭炮了!傳統鞭炮有一種掛鞭,據說有一百響。鄰居已經點燃了一百響的鞭炮,劈裡啪啦的響聲,催促著我們穿戴好衣服。每個人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的,恨不能衝到外面去看放鞭炮。大人還買了禮花呢,五彩繽紛的禮花最能體現節日的喜慶了,仰望著夜空中姹紫嫣紅,默默地許下新年願望。所有鞭炮放完,當世界驟然寂靜下來,遠遠望去,窗花在黑夜裡的輪廓格外清晰。腳下的道路已被鞭炮紙鋪滿,天上的月亮似乎比往日都要明亮。孩子們玩累了,很快入睡了。明天,還要去逛廟會呢。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新年到,貼對聯,放鞭炮,劈裡啪啦嚇一跳。新年到,舞獅子,踩高蹺,廟會上面好熱鬧……」        給小讀者的話:  親愛的小讀者,「童年@北京」這個欄目和你們見面已經一個學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和大家分享童年經歷,也曾回到童年舊地重溫往事, 我發現童年的北京正在城市的發展中不斷改變。回溯童年的過程,也是照見自己內心的過程,隨著寫作的進行,心中的童年愈發清晰。希望你在欄目中收穫了一些快樂,或者對北京多一份了解。如果你也拿起筆,寫下正在經歷的點滴,在多少年之後翻閱,必定是美好的體驗呢。  
kjy15b-20130127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1.27
小小荷葉餅
   母親來香港,喜歡去街市買菜,每次必去同一家菜檔,說他家的菜新鮮。母親每次少不了買幾根京蔥,街市的阿伯有天忍不住問我:「買京蔥用來做甚麽?」阿伯不知,用荷葉餅,蘸少許甜麪醬,放上嫩蔥心、脆青瓜絲,捲起芽菜,足以讓人鄉愁滿滿。若將芽菜換成外焦裡嫩、肥而不膩的烤鴨,那堪稱是人間美味了。 北京人講究立春吃春餅。烙好一張張餅,備好甜麪醬、蔥絲,再燒好兩道菜—— 韭菜炒雞蛋、芽菜炒粉絲。吃的時候,每樣菜碼夾少許,放在餅上, 捲一捲就可以吃了。快到立春時節, 家裡的老人打來電話,提醒我們晚輩「立春啦,要準備春餅嘍。」外面賣的春餅形狀好看,買回家來也節省了準備飯食的時間,但母親最愛自己烙餅,做出來的餅,雖然賣相不十分完美,但我們感覺,畢竟是家裡做的,總比外面買來的吃得香;再有,家裡可以做出大碼的春餅, 能捲起更多料。 親戚朋友每逢家庭聚餐,十有八九安排在烤鴨店。閒聊的空隙,一屜熱氣騰騰的荷葉餅上桌了,荷葉餅須趁熱吃,於是每人先分上兩張。餅一上桌,意味著烤鴨也快端上桌了。回首望見片鴨子的師傅, 戴著高高的廚師帽,手上功夫了得,不一會兒,一盤連皮帶肉的烤鴨就擺在面前。入口即化的烤鴨皮,只蘸白糖或蒜泥吃, 也是香而不膩的。 全聚德、便宜坊是老字號,固然著名。也有烤鴨小店,像利群烤鴨或老宅院,開在老北京的胡同院落,加之又是京城特色吃食,因此吸引了遊客探奇。不知是找尋童年回憶,還是這樣的小院落有一番特別的味道,又或者,北京的胡同老街巷在城市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烤鴨小店竟也成為很多北京人懷舊的去處。朋友說:「坐在四合院裡,用荷葉餅小心翼翼捲起烤鴨的當下,也將自己的童年回憶一併捲了進去。」 是呵,一張薄薄的餅,擺在蒸屜裡是吃食,拿出來捲一捲,不僅捲進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也把對故鄉的眷戀、盼望家庭祥和的滿滿心意,一起捲在了小小的圓餅裡。
kjy04b-20130120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1.20
只能為你 寫一張小卡片
室友去台北旅行,給各個朋友寄明信片, 在一個叫「十分」的地方還不忘給自己寄一張。那明信片的材質特別,可以吸附在金屬表面,正面的幾個大字也讓人忍俊不禁,那是「十分幸福」。好友去奧地利,臨行前問我在香港的地址,後來她在茜茜公主曾住過的地方,寫一張明信片捎來問候。 在異鄉念書時,聯繫上了多年未見的同窗,我立刻跑去買了一張小卡片,塗塗抹抹,投進郵筒,想像著大洋彼岸的友人收到卡片的心情。這情景被身旁的同學看到,那年生日,她特意買了本《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作為禮物,她說在書店裡看到書名時,頓時想起那天著急寄卡片的我。 我忽然想到,甚麼時候送出第一張卡片? 小時候的西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班裡時興互贈賀卡,女孩子之間贈賀卡,最喜歡在落款寫上「你永遠的朋友」,僅為了表達當下自己的祝福,誰也沒有在意永不永遠。長大了才知道「永遠」是多麼沉重的詞語,年少的我們把它看得太輕薄。 某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朋友說起看《哈利波特》第一卷,僅用了一個晚上便看完, 因為內容太吸引人,翻開第一頁手就停不下來,於是一鼓作氣看完了整本。當時正颳起「哈利波特旋風」,學校運動會時同學把《哈利波特》帶到運動場,準備在看比賽的空閒見縫插針的閱讀,我隨手拿起,頓時迷得不能鬆手,一心沉浸在奇幻的魔法世界裡。 曾經我們坐在操場上,抬頭望著藍天裡隨風而動的朵朵白雲都覺得快樂,躺在草坪上望著陽光穿透片片綠葉都覺得感動。秋天依然如期來到,而我們走不進霍格華茲魔法學院;打開衣櫥也到不了傳奇的納尼亞;花草叢中望不見愛麗絲掉進的兔子洞;彼得潘只有在夢裡才會悄然飛過。就好像回首望去,年少青蔥的歲月只是一場夢。 夢醒後,剩下一張張寫滿祝福的卡片。所有的曾經和現在,也許我能做的,只是真誠的祝福、默默的祈禱,然後為世界某個角落的你,認認真真的寫一張小卡片。
kjy04b-20130113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1.13
協和記憶
同香港朋友閒聊,說到去威爾斯親王醫院看急診,後來話題扯遠,不知不覺談及北京有名的醫院,我想了想說: 「協和醫院算是吧。」在繁華的王府井一帶,這片中西合璧的建築群算是風格獨具了。 說到協和的歷史,在協和醫學院誕生以前,北京有四所與協和有關的學校:分別是協和道學院,在鼓樓西大街,是一所宗教性學校;協和女子大學校,在燈市口佟府夾道,後來併入燕京大學;華北協和女醫學校,在崇文門孝順胡同;位於東單的協和醫學堂,是協和醫學院的前身。協和醫學堂後來被洛克菲勒基金會( R o c k e f e l l e r Foundation)買下,建立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是Union的文雅翻譯, 一直沿用至今。 協和醫學院是在清朝豫親王府的基礎上設計興建的,負責項目的西方建築設計師力求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整個建築佈局以圖書館為中心,醫學院和醫院由通道連在一起,從西門出來便是王府井大街。小時候,我曾誤打誤撞走進了血液科病房所在的建築,只見樓梯、地板均是木質的,踩上去咯吱咯吱作響,直教人想起老上海的和平飯店。 家中祖母和外祖母是醫生,聽到她們講北京的協和醫院,都提到了同一個人—— 林巧稚。林巧稚畢業於協和醫學院,她是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生, 也是中國第一代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一輩子接生的嬰兒千千萬萬,在出生證上,她都簽上「Lin Qiaozhi’s baby」。 台灣曾製作一部名為《兩地》的紀錄片,片中,作家林海音的女兒來訪北京時,特意到父母親結婚的協和禮堂憶舊。斯人已去,女兒忍不住坐在禮堂中默默流淚。我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第一次看這部紀錄片,當《送別》的音樂聲想起,身邊很多人都在輕輕拭淚。觸景生情,我想起了在協和看病的童年點滴, 那時的心情是極差的,此時坐在異鄉漆黑的影院裡,竟無端生出懷念的情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