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20121125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11.25
盧溝橋的獅子
盧溝橋在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是北京現有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的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遊歷到中國時,曾對盧溝橋讚不絕口,稱其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盧溝橋的石獅子,因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而著名。究竟盧溝橋上有多少頭獅子?小學有篇課文《盧溝橋的獅子》,開頭便是「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 —— 數不清」。上課時,這句一下子引發了我們的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難道真的有那麼多嗎?已經見識過的同學連忙說:那可真是數不清呢! 不知是不是因為大家過分的熱情和那堂課的喧鬧,沒過多久,老師就帶我們去盧溝橋參觀。有的同學一下了車,就認真的數起獅子來,數著數著便犯了難:柱頂上、柱身上,真的是數之不盡呢。臨走時問他數過了多少只,他搖搖頭,瞧他一臉困惑又氣餒的樣子,我們也就作罷了。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盧溝曉月」四字於石碑之上,另一邊是康熙皇帝下令而立的重修盧溝橋記事碑。我們前去參觀時,橋下早已沒有了緩緩流淌的永定河,望下去只見河床長滿了雜草。2008年奧運會,為了慕名而來參觀遊覽的客人,又重新將盧溝橋注滿了水,力求還原「盧溝曉月」的美景。 因為那場舉世聞名的戰爭始於此,盧溝橋被記入史冊。當新世紀悄悄數過了第十年,我在一個秋日重走宛平城,城門樓和街道兩旁的房屋已仿古修復。平日上午,隔著柵欄可見小學生在操場你追我趕的嬉鬧,路旁古董店鋪外,一隻大黃狗慵懶的曬著太陽。運菜的馬車駛過城門樓,馬蹄踢踏踢踏,在石板路上留下好聽的聲音,這場景讓人恍如隔世。摸著城牆上的累累彈痕,遠遠望去,盧溝橋上早已無行人車馬,只見石獅子雄赳赳、氣昂昂的立在橋頭。在今天、在此地,遙想戰爭的硝煙瀰漫,竟有別樣的意味。
kjy04b-20121118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11.18
一修街的風景
   王府井大街自東安市場向北,是另一番風景,少了份商業味道,多了些人文藝術風情。 東堂在新千年以全景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北京的第二座天主教堂,第一座是位於宣武門的南堂。修復一新的東堂出現在王府井大街上,玫瑰園更是讓路人眼前一亮。 走出東堂,經過商務印書館,就是首都劇場。上個世紀80年代初,高行健與林兆華首先發動了小劇場的試驗戲劇。首都劇場演出了高行健編劇、林兆華導演的作品《絕對信號》和《車站》,在戲劇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後,這裡上演了許多有爭議的戲劇;並不是每一個戲都是成功的,卻從這裡走出了一批戲劇創作的優秀人才。 今年香港藝術節,由高行健編劇的《山海經傳》在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上演,林兆華任導演,二人若干年後再度合作。主辦方特意在演出前安排了二人的對談,高行健已是白髮蒼蒼,林兆華依舊特立獨行。今年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六十周年紀念,「人藝」老藝術家和年輕演員齊聚一堂,在首都劇場演出原創大戲《甲子園》。常聽「人藝」的老演員說「戲比天大」,我想,正是有了這些在藝術的旅途中上下求索的藝術家,才有了「比天大」的戲。 首都劇場往北,穿過五四大街,來到隆福寺街。小時候喜歡去隆福寺,難忘白魁老號的燒羊肉,也愛北京小吃糖卷果,卻始終沒有愛上焦圈和豆汁。隆福寺街蕭條已久,街坊老人說,很久以前,隆福寺的廟會是小孩子的開心地呢:手裡舉著糖葫蘆,一會兒看捏泥人兒的,一會兒看吹糖人兒的,這邊還有抖空竹的,眼睛都不夠用了。 出隆福寺街右轉,是三聯書店。因為外婆家和書店離的近,每逢寒暑假來外婆家,便走去三聯書店看書,倘若外婆到隆福大廈買東西,回家時就順道叫上我一起走。而今,書店還在,只是身旁不再有陪伴的外婆。一條街的風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改變,街上的人和物也隨之變了模樣,要說有甚麽沒有變,那就是我對這條街的感情吧。
kjy04b-20121111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11.11
王府井大街
說起王府井大街,有三樣東西佔據了我的童年記憶:東安市場、百貨大樓和四聯美髮廳。小時候以為媽媽常常講錯名字,她每每說去東風市場買東西,我便連忙糾正:明明是「東安市場」嘛。其實,那裡的確一度稱作東風市場,而對小孩子來說,重要的是那有老店東來順。小時候,去東安市場買東西,然後在東來順吃頓涮羊肉是件美事。最早的東來順就在王府井大街,因為丁姓兄弟頭腦靈活、經營有方,從賣粥的棚子發展到涮羊肉館子,生意愈做愈大。「東來順」三個字,至今仍然高懸舊地。 早知道百貨大樓有名,但念小學時看到的一篇文章更讓我難忘,文章講百貨大樓糖果專櫃的張秉貴服務顧客的事跡。那時,櫃檯的糖是散裝賣,顧客先說明要幾斤幾両,然後售貨員用手抓糖到秤上計算價錢。據說張秉貴抓糖技術格外嫺熟,總是一抓一個準,效率極高,令顧客滿意。第一次去百貨大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秉貴的半身塑像,赫然立在百貨大樓的正前方,他含笑凝望著來往的顧客。 也常聽媽媽提起去「四聯」做頭髮,那是理髮店裡的老字號了。上個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從上海挑選了四家理髮名店,組成「四聯理髮館」,遷到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店裡的師傅身著白大褂,好似醫院裡的大夫一般。因為經營規範,即使價格在當時稍貴些,愛美的阿姨仍喜歡去那裡做頭髮。 我如此親近王府井大街是在1999年建國50周年慶典,方陣遊行的隊伍從王府井大街出發,經過北京飯店、貴賓樓、南池子大街,到達天安門。綵排了兩三次,為了不影響白天的行人和車輛,每次綵排都安排在凌晨。彼時的王府井大街,因為步行街改造工程,剛剛裝修一新,大部份店舖只掛了招牌,商場也沒有進駐商舖,整條大街十分冷清。在等待綵排的漫長時間裡,同學或說笑,或與鄰校的同學閒聊,以此打發時光。 經歷了風風雨雨的王府井大街,在1999年國慶之後,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接待著南來北往的中外遊客。
kjy04b-20121104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11.04
冬天的味道
眨眼間冬天快到了。南國的冬天,依然隨處可見綠色的植物,住在山上的時候,偶爾下一場雨,撲鼻而來的是沁人心脾的草香。我想起北京的冬天,是不同的味道組成的,各種味道摻雜在一起,充斥著童年的記憶。 下大雪了!從窗外望去,白茫茫一片,亮得晃眼。屋簷上、花池裡、樹梢上,蓋著一層白雪,抬起頭,看到貓咪走過房頂留下的梅花形腳印。小孩子急不及待的穿上棉衣、戴上手套,飛奔著衝出屋,堆雪人打雪仗嘍!深深的吸一口氣,雪後的空氣涼絲絲、冷颼颼的,像口裡嚼著口香糖的薄荷味兒。 每年冬天,母親都買幾顆水仙,放在盛水的瓷花盤裡,擺在陽臺上。水仙開放時,香氣四溢,滿室盡是讓人迷醉的花香。窗外雖然是寒冷的冬天,可窗內因為水仙花的點綴顯得別樣溫馨。擺在窗臺上的水仙花,靜默開放、靜默凋零,陪伴著人們過冬。水仙點綴了色彩單調的冬日風景,陣陣香氣提醒著人們:春天不遠了! 寒冬時節,最令我忘不了的是涮羊肉的滋味兒。小時候,家裡還有爺爺那一代保留下來的銅鍋,在下面放上炭塊,在鍋裡倒上水,放進蔥段、薑片、枸杞和海米,擺好火鍋的食料,待水沸騰就可以開飯了。家裡做火鍋調料是將芝麻醬、醃韭菜花、醬豆腐乳拌在一起,撒上少許香菜和蔥花。這時餐桌上的風景煞是好看:薄薄的的鮮紅肉片,旁邊是白嫩嫩的各種菇類,配著翠綠的青菜葉子,讓人垂涎欲滴。水終於燒開了,望眼欲穿的小孩子急不及待的把牛羊肉丟入沸騰的水中,滿心期待食物快些煮熟。火鍋冒著熱騰騰的白氣,夾雜著誘人的食物味道,在熱氣映襯下的張張面孔都變得紅撲撲的。 北京的冬天,天空時常是青灰色,鴿群飛過,哨音被遠遠的留在了低矮的天空中。從高處望去,葉已凋零的樹木下,是四合院層層疊疊的瓦頂。偶爾,天空飄起白雪,走在街上,凜冽的西北風颳到臉上,雪的味道和路旁人家冬儲大白菜的味道摻雜在一起,說不出的清新。